正文

文随代变,诗歌亦然

诗歌的语言与形式:中国现代诗歌语言与形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王光明 著


文随代变,诗歌亦然

——在中国现代诗歌语言与形式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张炯

各位专家和朋友:

首先我谨向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国内外的与会专家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在首都香山,能见到这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实在非常高兴!

中国是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迄五四后新诗的崛起,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已经有过漫长的、多次的演变。“文随代变”,诗歌亦然。其间,有剧烈的变动,也有缓慢的调整。新诗的崛起,变动尤烈。近百年间,虽有格律诗与自由诗之争,其实,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变化,已不是靠“格律”或“自由”就可以完全概括。实际诗歌创作中,自由中有格律,格律中也有自由。当然,还有长短不一,随情感律动的,或如先师林庚倡导的四句一节严谨的豆腐干体,还有移植自欧洲的十四行体,移植自苏联的楼梯体,移植自日本的俳句,等等。而旧体诗词和新古体诗,也依然不乏众多的作者。赵朴初的曲体,也曾风行。如今,诗歌形式固然多不胜数。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诗歌语言也自然产生很大的变化。这方面,也是无法可依的。从最雅到最俗,到最不雅、最粗鄙的词汇,都进入了诗歌。诗歌语言和形式的自由化,可谓于今为烈!有如洪水决堤,四向奔泻,八方漫流。网络诗歌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下,我们聚集在这里专门研讨诗歌语言和形式问题,有人可能会觉得好笑!觉得我们的讨论,无法挡住诗歌语言和形式更自由的创造。但世上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历史的选择。诗歌的语言与形式也不会例外。何况诗的语言与形式并非与不同时代诗的观念、诗的内容无干。因而作为学术问题,又的确应该研讨,这反映了我们对中国诗歌前途的关切,对发展良好的中国新诗的责任心!

从会议发给我的日程安排中,我看到研讨会的发言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既有诗歌理论方面的探讨,也有对诗人创作的剖析,还有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微观研究以及宏观的扫描与概括等,会议来了这么多老中青的专家学者和诗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十分感谢会议东道主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的邀请,为我提供了一次向大家学习的好机会,也感谢他们作为教育界的学术单位,多年来为我国诗歌发展所做的多方面的研究和贡献。我相信我们这次会议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收获,并且产生促进新诗发展的有益的影响。我祝愿这次会议圆满成功!也祝愿各位专家和朋友,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谢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