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范仲淹:别样的边塞

宋词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经典名篇 作者:黄鸣,王力丁 著


范仲淹:别样的边塞

坎坷的成长之路

说起范仲淹,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在太过著名了,千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而奋斗。

而能写出这句话的范仲淹,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范仲淹的成长之路是充满坎坷的。两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无依无靠,只好改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于是幼年的范仲淹只能改姓为朱,名叫朱说。

016-01

小范仲淹非常有志气,他不愿多花家里的钱,就跑到附近的寺院里读书。每天晚上,他会煮一大碗稠粥,第二天粥凝固后,便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深夜读书时困倦了,范仲淹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己,继续苦读。

后人非常钦佩范仲淹的苦读精神,于是便有了一个成语“断齑画粥”,“齑(jī)”就是腌菜的意思。

就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让他深受刺激和震动,便发誓要重振范家,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于是,简单收拾了行装,他便含泪告别母亲,孤身一人前往当时的最高学府——应天书院学习。

虽然在应天书院是“公费读书”,但生活费还得学生自理。范仲淹的生活依然过得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有一位“富二代”同学想要帮助他,送来了很好的饭菜,但他却一口不尝,任由食物馊掉。同学怪罪起来,范仲淹解释说:“我过惯了吃粥的苦日子,要是突然吃了这么好的东西,以后怕是吃不下粥了。”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尽管后来做了大官,却始终保持着清苦俭约的作风,并将此作为家风传承下去。

据说有一天他留一位客人吃饭,客人吃过饭后逢人便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们询问其中原因,客人解释说:“从前他穷的时候,只吃几根咸菜,如今居然加了两小块肉,不是家风变了吗?”人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范仲淹就这样坚持苦读,别的同学有时看花赏月、寻欢作乐,他却只和书本为伴。关于他的志向,据说有人曾见过他在庙里卜卦,先是询问自己能不能当上宰相,接着又询问自己能不能当个好医生。在范仲淹看来,宰相可以强国富民,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只有这两项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

过了几年,迷信道教的真宗皇帝率领百官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经过了范仲淹读书的城市,全城人都轰动了,争先恐后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来提醒他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范仲淹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将来还有再见的机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近距离见到了皇帝。

放榜的时候正是春天,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跨着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范仲淹更是百感交集地写道:

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百花春满路,三月雨随车。
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知识改变命运,经历了这么多坎坷的范仲淹,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不久,范仲淹被朝廷任命为官,他立即将母亲接来赡养,并恢复了范姓,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

镇守边关“穷塞主”

在担任管理地方的小官时,范仲淹非常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小诗《江上渔者》,就是他“仁民爱物”品格的最好体现: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朴实无华,却用最平常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最深刻的矛盾:游人只知道鲈鱼肉质的鲜美,却看不到渔夫捕鱼时所冒的生命危险。三言两语之间,诗人对渔人生活 的同情之心、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之意跃然纸上。

016-01

尽管范仲淹一心为国为民,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大胆直言,批评时政,经常遭到贬谪,一连过了十几年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北宋爆发了与西夏的战争,他才被调到陕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的军事防务。

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最前线延州视察。那里是西夏进犯的主要关口,战后城中一片凄凉景象,房屋和财物几乎被烧光抢光了,士兵们也毫无斗志。尽管情况如此糟糕,文人出身的范仲淹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他安抚百姓,主持修复重建,并且抓紧军事训练,让边关的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著名词作《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和洋溢着乐观精神的盛唐边塞诗不同,范仲淹的词作中充满了苍凉和悲壮之意。在南方出生的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西北地区风土物候之“异”,并且把眼前的景象和残酷的战事联系在了一起。

016-01

范仲淹《渔家傲》词意画(《诗余画谱》)

一方面,他作为大臣必须以国事为重;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对眼前的凄凉景象无动于衷。于是,他只能举起一杯浊酒,在士卒们思乡流泪之际安抚他们:边患还未消除,敌人还没被打败,我们还不能回去啊!

根据记载,范仲淹一连写了好几首《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作为开头,描述边关士卒的劳苦,不过其余的几首我们今天已经读不到了。这几首词很快传到了朝廷,然而他的朋友欧阳修读到之后,却说范仲淹是“穷塞主”,嘲笑他写的都是穷苦蛮荒的景象。

后来,欧阳修送别一位将要到边关的朋友,也作了一首《渔家傲》,立意恰与范仲淹相反。他在词中写道:“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想象的是庆功宴上的饮酒作乐,并且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元帅所做的事”,言语之间,对范仲淹很是不以为然。

未曾到过边疆的欧阳修,对战争仍抱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自然理解不了范仲淹。只有真正经历了战争,听过了士卒们的哭号,挨过了一个又一个思乡的夜晚,才能真正体会到戍边士卒的疾苦,写下“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的名句,据说,就连敌军士兵听到这首词,都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范仲淹受到了边关军民的一致爱戴,就连西夏国都尊称时任龙图学士的范仲淹为“龙图老子”,认为他一人就抵得上数万甲兵。在他经年累月地镇守下,西夏国始终没有大的入侵,甚至还有人说,这都是那首《渔家傲》的功劳。

死后成了“阎罗王”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很有建树,还是一个人人称赞的“慈善家”。

根据记载,范仲淹对于生活用度控制非常严格,临睡前必须核对好账目,否则连觉都睡不着。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因为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他对于贫困学生的生活非常关注,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和“希望工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回到家乡之后,他更是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回报家乡,建立义庄周济附近的穷人。

此外,办事严谨的范仲淹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刻板的人,他还很有生活情趣。他喜欢音乐,曾经跟随当时的著名乐手学琴,平日里兴起的时候也会自弹一曲。因为一直弹奏一首叫《履霜》的曲子,他还得到了“范履霜”的外号。

范仲淹还从少年起坚持舞剑(类似于广播体操),平日里下下围棋、练练书法,对于气功也很感兴趣,有事没事还给人开一些治病的偏方,就像我们的爷爷辈一样享受生活。

在布衣时为名士,在朝廷时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乡里为善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是一个道德楷模般的存在。要是同时代的人搞一个“感动中国”人物排名,范仲淹一定能排在第一位。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能说明人们对范仲淹的敬仰。有一户人家的父亲过世后,家人梦见父亲回家翻箱倒柜拿了一件新衣就走,奇怪地询问原因,父亲回答说“我就要去见范仲淹先生了,他作风正派,不打扮得规矩一点儿怎么行呢!”

人们据此传言说,范仲淹因为为人端正,死后做了阴间的“阎罗王”。由此看来,阎罗王也是有任期限制的,在范仲淹之前有过名相寇准,在范仲淹之后,还有大名鼎鼎的包公呢!

必背佳作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因晏殊《珠玉词》中“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而得名。双调,前后阙各五句,五仄韵。②塞下:边境要塞之地,这里指北宋时期与西夏交界的西北边境。③衡阳雁去:指大雁飞往衡阳避寒。传说秋天到来之后,北雁南飞,至衡阳(今湖南衡阳)回雁峰,便不再南飞,来年春天再度北还。大雁可以南归,征人却不能还乡,这里表达的是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号角、羌笛、马鸣、风啸等。⑤角:军队中所用的号角,发声高亢凌厉,用以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⑥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⑦燕然未勒:指战事尚未结束,不能立功凯旋。燕然,山名,一般认为在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勒,雕刻,指在石头上刻字记功。典出《后汉书·窦宪传》,东汉窦宪曾率兵追击匈奴单于,至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后世诗文叙及建立战功时,常用此典。⑧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⑨霜满地:喻夜深寒重。⑩寐:睡觉,不寐就是难以入眠。⑪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里是互文的手法,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都鬓发斑白,泪流不止。

﹝翻译﹞

边塞之地的秋天到来之后,风景与其他地方不同,显得尤为奇异。雁群也毫不停息地飞往衡阳避寒,没有半点儿留恋之意。来自四面八方的边地悲声,伴随着军中号角一同响起,在绵延而峻峭的山峰之中,孤零零的城池在烟雾弥漫、夕阳斜照中紧闭。

饮下一杯浊酒,想念起家乡远在万里,可是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凯旋回乡的日期还无法预计。听着悠扬凄婉的羌笛,夜深寒重,似有霜雪满地。将士们久久不能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都已鬓发斑白,此时此刻,他们都难以抑制地流下了泪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