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晏殊:从神童到宰相

宋词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经典名篇 作者:黄鸣,王力丁 著


晏殊:从神童到宰相

“花落去”与“燕归来”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的春天,扬州郊区的大明寺里来了几位歇脚的客人。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是当地有名的古刹,不仅香火鼎盛,还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留下翰墨。寺里专门设置墙壁间供人题诗的诗板,此时已密密麻麻题满了诗。为首的一位客人似乎对上面的诗句很感兴趣,他负手缓行,示意随从念出上面的诗句,自己则闭目品鉴。

然而题诗虽多,却没有几首入得了这位客人的法眼,侍从们往往只念了开头几句,就被要求念下一首。一圈下来,竟没有几首诗能被念完的。这时,一位侍从念出了诗板上不起眼的一首诗: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陈迹,鸣蛙底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隋朝亡国之事,意境苍凉,感慨深沉。客人闭着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没有催促侍从继续念下一首,而是在细细品读了一番后发出了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侍从们不敢怠慢:“是江都县尉王琪。”

江都距此地不远,客人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道:

“你们拿上我的名帖去江都一趟,就说,我晏殊要宴请这位王县尉。”

很快,王琪便被请到了。晏殊很欣赏这位有才的后生小子,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谈诗文,不知不觉就聊了很久。饭后,二人又一起在寺里散步赏风景。

当时已经是暮春时节了,不时有花瓣飘落下来。晏殊心念一动,忽然想起自己很久之前做过的一句诗:“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诗情景交融,何其自然妥帖,然而想要续出不输于此的下句,却实在不太容易。晏殊先后想了“月东升”“叶先黄”,都觉得不甚满意,只得搁置。

晏殊把这句诗告诉王琪,本以为王琪也得为难好一阵子,谁知他竟脱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

没错,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落去”“燕归来”都是自然现象,“无可奈何”“似曾相识”,都是人的主观感觉。实际的事物容易做到对仗但透露出的情感却往往难以对得这么巧妙,因此后来人称这两句“对法之妙无两”,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句。

细细品味,在“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之间,似乎还带有一点儿哲思,让人想到美好事物的消逝,联想到人生的诸多变易。这极为普通的两个场景,便因此构建出了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果然,晏殊拍手称妙,后来便据此写出了《浣溪沙》一词。他实在太喜欢这两句了,在词里用完还不算,甚至还在《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中又用了一次:

元巳清明例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而本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王琪,也因为这句诗被晏殊所赏识。毕竟在这两首作品中,他也占了一定版权呢。

一个诚实的神童

讲完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故事,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位北宋著名的宰相词人—晏殊。

晏殊不仅惜才识才,自己也是博学多才之人。他出生的抚州临川素有“才子之乡”的美称,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五岁时便可以写诗作文,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在十四岁的时候,他就经推荐前往当时的首都开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参加了规格最高的进士选拔考试。面对这样的大场面,小晏殊毫不怯场,出色地完成了好几场考试,博得了诸位考官的一致好评。

然而答着答着,晏殊却答不下去了。不是因为题目太难只能交白卷,而是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考试的题目竟然和他之前做过的“模拟卷”一模一样!

如果是一般人,这样的好机会简直求之不得,有了之前的准备,想要在这么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自然是轻而易举。然而晏殊却没有不动声色地继续答卷,而是向考官反映,请求更换试题重新作答。

这样的事儿可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考官们赶紧将这件事上报给真宗皇帝。皇帝也很惊讶,询问晏殊为何坚持要换试题。晏殊的回答很简单,别人都没做过这样的试题,只有我做过,这岂不是对其他考生不公平吗?

真宗皇帝对这个诚实的孩子大为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并让晏殊留秘阁继续读书深造。从此之后,他就一直留心观察着晏殊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大臣上奏说太子所居东宫缺一位侍读的官员真宗皇帝立刻作出了批示,让晏殊担任这一重要职位。

主管大臣对皇帝的决定感到莫名其妙,于是特意去询问了其中的原因,皇帝解释道:“近来听说诸位大臣都在玩乐宴赏,只有晏殊在家和兄弟一起读书学习。如此谨慎好学,难道不应该成为太子学习的楷模吗?”

大臣们听说后,都感到十分佩服,但也有人心里犯嘀咕,晏殊表现得这么特殊,不会是在故意“作秀”,想要谋取一个好名声吧?

然而晏殊接下来的举动却打消了这些人的疑虑。在感谢真宗皇帝授予官职的同时,晏殊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我不是因为不喜欢出去玩,实在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我要是有钱的话,肯定也和大家一样出去玩了。”

真宗皇帝听了晏殊的解释,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更加欣赏他的诚实了,此后对晏殊更是屡加提拔。

皇帝每次向晏殊咨询政事,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写好建议后,也会连同小纸片一起呈上,这样的谨慎严密,也让皇帝非常欣赏。

到了仁宗时,晏殊就成了宰相。他极为重视教育,和好友范仲淹一起进行了教育改革,史称“庆历兴学”。在其他方面,晏殊也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宰相的雍容风度

晏殊少年成名,却没有年轻人常见的那种傲气,总是仪态大方、行止有度。在他还担任小官时,就被人称赞前途不可限量;身居高位之后,也依然平易近人,唯贤是举。除之前提过的王琪之外,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人都曾经他栽培、引荐,得到重用。

上文提到过,年轻时的晏殊无力承担宴饮玩乐的花销,但一旦稍有家资,他就非常喜欢招待宾客,以至于“未尝一日不宴饮”。他在公事上非常细致,但在宴饮上却非常随意,并不会提前准备美食,而是留下客人之后才缓缓置办。

所以客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明明自己被留下来吃饭,但面前分明是一张只放了酒杯的空桌子。大家一边欣赏歌舞表演,一边谈笑饮酒,然后慢慢品尝呈上来的饮食。

等到大家都吃得尽兴,晏殊就会让歌舞者们退下,然后说:“你们的才艺表演完了,接下来该我表演才艺了。”于是与宾客们一同赋诗作词,率以为常。

晏殊的诗词虽然写得很好,却从来不自重身份,也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只要遇到稍微懂诗词的人,就与他们互相酬唱。

不过对于诗词创作,他的评判却是极为严格。曾经有人写诗描述富贵人家的生活,诗中有“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两句,晏殊认为这是没见过世面的写法,只知道用“金玉锦绣”这样的字眼搪塞。

而他在自己的诗词中,则着重描绘气象,比如“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幙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何其雅致自然,处处展现出一种雍容大气的富贵风度。

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其词作也恰如珠玉般温润圆转,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他还有另一首《浣溪沙》,也写得非常动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如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样,在他一贯的雍容风度之外,我们还能品味出一丝哀愁。这些“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体验,正是我们欣赏眼前美景,“怜取眼前人”所带来的宝贵财富。

晏殊的这种风格也影响到了他的儿子,这也是我们在后面会了解到的另一位词人—晏几道。

016-01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必背佳作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虽描写春天常景,但工巧浑成、寓意深婉,似在有意无意之间。

﹝翻译﹞

填一首新词,饮一杯美酒,天气与去年相同,亭台楼阁也依旧。转眼间夕阳西下,它几时能够回头?

百花已经残落,多么令人无奈!春燕再度归来,倒好像是旧识。在落花散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漫步徘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