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施咏

唐诗三百首(精) 作者:(清)蘅塘退士(编选)编; 张忠纲 注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1],西施宁久微[2]?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3]。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4]。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5]。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6]。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7]。持谢邻家子[8],效颦安可希[9]

【题解】

此诗为王维早年作品。西施,传说为春秋时越国美女。据《吴越春秋》、《越绝书》、《吴地记》等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为雪耻复仇,遂遍征国中美女,得诸暨苎萝山下卖薪家女西施,教习三年,使范蠡献于吴王,深得宠幸。后越灭吴,西施即随范蠡游五湖而去。此诗借咏西施而别寓兴意。

【评析】

历来吟咏西施的诗篇,不胜枚举,而王维的这首诗,可谓独具一格,别有新意。沈德潜评曰:“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唐诗别裁集》卷一)作者借西施而写世态炎凉,针砭时弊,可从两方面来看:就西施而言,写她朝贱暮贵,既贵之后,君王宠幸集于一身,于是就恃宠骄恣,昔日同伴,完全置之脑后,大有陈涉为王之后,“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之情形。就世人而言,“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以贵贱衡人,一副势利相;至于丑女效颦,更是令人作呕。所以沈德潜又说:“咏古诗未经阐发者,宜援据本传,见微显阐幽之意。若前人久经论定,不须人云亦云。王摩诘《西施咏》……别寓兴意……以避雷同剿说,此别行一路法也。”(《说诗晬语》卷下)

【注释】

[1]艳色:美色。重:看重。

[2]宁:岂,哪能。微:卑贱。“贱日”二句:谓西施既为天下名姝,岂能久居微贱而不被宠幸呢?

[3]越溪:即浣纱溪,又名西施滩,在今浙江诸暨城南苎萝山下,相传为当年西施浣纱处,今仍存浣纱石。李白《西施》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二句谓西施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一旦骤贵,即成为吴王宫中的宠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此同意。

[4]“贱日”二句:谓西施微贱时,与众并无不同,一旦贵宠,大家才觉得她天下稀有。悟:有猛然醒悟意。

[5]邀人:招人,吩咐人。傅:涂抹。自:亲自。著:穿。罗衣:丝绸一类衣服。二句谓西施贵显以后,身份变了,梳洗打扮,一切都有专人伺候,不用自己动手。

[6]君:指吴王。益:更加。怜:爱怜。“君宠”二句:谓由于吴王的宠幸溺爱,西施更加娇媚纵恣,有恃无恐,也就无是非可言了。

[7]浣纱伴:西施微贱时一同浣纱的女伴。浣(huàn):漂洗。莫得:不得。唐汝询曰:“惟恐同列之侔己,畴肯载浣纱之伴与同归乎?”(《唐诗解》卷七)

[8]持谢:持此以告诫。邻家子:指效颦西施的女子。子:一作“女”。

[9]效颦(pín):模仿西施皱眉头。《庄子•天运》载:西施心痛时即皱着眉头,邻里的丑女见而以为美,于是也在村里学着西施的样子捧心皱眉,结果把村里人都吓跑了。安可希:怎么能希冀得到西施那样的幸运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