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酒中有全德——饮酒的哲学

诗酒风流赋华章:唐诗与酒 作者:葛景春 著,张忠纲 编


第四节 酒中有全德——饮酒的哲学

一、酒与儒家思想

饮酒虽然是一种娱乐,但是它既是一种群体的社会活动,又是个体的生活方式。因此,必然会受到儒家、道家和佛禅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儒家是讲礼乐的。礼是讲等级的,它强调群体社会中的差别性和秩序性。而乐是讲和合的,它所强调的是不同等级人们之间的团结和睦关系,起一种矛盾的调和作用。而儒家的这些礼乐思想也表现在饮酒活动上。在儒家的一些祭礼上,有相当多的是酒礼和饮礼。在儒家的经典《周礼》和《仪礼》中,就专门列有“酒正”、“酒人”、“浆人”及“乡饮酒礼”等项目。这些酒正、酒人和浆人就是专门司祭礼和饮酒之礼的。他们“祭祀以法”、“掌酒之赐颁,皆有法以行之”(《周礼注疏》卷五《天官冢宰》下),即是按礼规定的等级来用酒祭祀和司饮酒之礼。《仪礼》中的《乡饮酒礼》,对主宾饮酒之礼也记载甚详,主宾进退之礼都有严格规定,体现出儒家饮酒活动中的受礼法限制的一面。但在更多场合下,饮酒则表现为乐的和合精神。《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又说:“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所以儒家乐的精神就是求同求和,在礼的范围内,以求得群体的团结融洽。而举行酒会,大家团团而坐,上下频频举杯,左右觥筹交错,你敬我让,有来有往,其乐融融,皆大欢喜,一时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身份和等级的差距,增强了群体间的凝聚力。这就起到了酒的“合欢”作用。所以上至皇帝朝廷朝贺庆典,下至黎民百姓的乡社之饮,都无不以酒为介,来和合众心。唐太宗在一次宫廷酒筵上大宴群臣,高兴地吟道:“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幸武功庆善宫》)一次,诗人王驾参加了江西农村的社日酒宴,诗情大发,写下了一首乡村社饮盛况的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一作张演《社日》)

这些诗写出了朝廷君臣饮酒欢会和乡野百姓聚众会饮以庆丰收的和乐情景。

酒还是作为亲友、朋辈之间联络感情的黏合剂和享受家庭亲情的融化剂。朋友相聚,离不开酒;亲友重逢,离不开酒;家庭团圆,也离不开酒。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战乱中路过老友卫八处士家,受到老友的热情招待: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赠卫八处士》)

几杯老酒传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使流离中的杜甫感念不已。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这是送别酒;

杯盘狼藉宜侵夜,风景阑珊欲过春。

相对喜欢还怅望,同年只有此三人。

(白居易《酬郑二司录与李六郎中寒食节相过同宴见赠》)

这是重逢酒;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这是思亲酒;

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

这是团圆酒。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酒是消除个人疲劳、解脱精神压力、放松思想负担、消愁解闷的消解剂,这就与道家思想挂上了钩。

二、酒与道家精神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反,主张的是摆脱儒家思想束缚的解脱出世、追求个人思想解放的自由哲学。它正好与儒家讲求群体秩序、处处以礼法为约束相反相成,二者形成互补。那些仕途上的失意者,官场上的失败者,往往要到道家思想里去寻找精神上的解脱和思想上的安慰。而饮酒正是通向精神解脱的最好途径: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王绩《过酒家五首》其二)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李白《独酌》)

春来酒味浓,举杯对春丛。

一酌千忧散,三杯万事空。

放歌乘美景,醉舞向东风。

寄语尊前客,生涯任转蓬。(贾至《对酒曲二首》其二)

独酌复独酌,满盏流霞色。

身外皆虚名,酒中有全德。(权德舆《独酌》)

酒能使人的思想麻痹,忘却世间的痛苦;也能使人思想活跃,使人达到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在醉中与道冥冥相通。李白有首诗,既是一篇酒徒对酒的颂歌,又是一首醉中悟道的有得之作: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醉中趣,毋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四首》其二)

此诗大讲喝酒上应天道、下应地理,顺乎人情;既通于大道,又合于自然。理直气壮地说出了一番“爱酒不愧天”的道理。谁说唐人的诗不善于说理?李白的这首诗,不就是一篇酒徒们高唱饮酒有理的哲理宣言吗?

三、酒与佛禅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之后,便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磨相荡,与儒道逐渐融合,产生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禅宗不像佛教其他派别那么强调佛教的戒律,对礼佛、念经、做佛事都比较随便。它不立文字,随缘取譬,直指人心,强调“即心是佛”,主张顿悟。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认为“挑水劈柴,皆是悟道”。因此,禅宗对佛教徒的饮酒,不但不予反对,反认为也是悟道的方式之一。因为在酒醉之时,人世皆忘,四大皆空,如同悟道一般。诗人方干说:

纵居鼙(pí)角喧阗处,亦共云溪邃僻同。

万虑全离方寸内,一生多在五言中。

芰荷叶上难停雨,松桧枝间自有风。

莫笑旅人终日醉,吾将大醉与禅通。(《赠式上人》)

“大醉与禅通”,确实道出了饮酒与参禅的关系。传说拾得是一个得道的高僧,他虽是个和尚,但见了一些出家人喝酒吃肉,却并不反对,还写诗道:

我见出家人,总爱吃酒肉。

此合上天堂,却沉归地狱。

念得两卷经,欺他道廛(chán)俗。

岂知廛俗士,大有根性熟。(《诗·我见》)

对于出家人喝酒吃肉,有些人认为是违背教规戒律的行为,来世是应下地狱的。拾得却认为,此种人“合上天堂”,因他们行虽同市廛之中的俗人,却在佛性上是有根性的。大概这就是佛性不违人情,随其自然的道理吧。另一位诗僧寒山更是肆无忌惮,公开招人饮酒:

有酒相招饮,有肉相呼吃。

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

玉带暂时华,金钗非久饰。

张翁与郑婆,一去无消息。(《诗三百三首·有酒》)

此诗与俗人及时饮酒行乐之旨无二,强调人生无常,世事短暂,若不及时行乐,就像张翁与郑婆一样,大限一到,就永远也回不来了。

拾得还把酒比作般若,多饮自会令人清醒:

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

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

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

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诗·般若》)

这里拾得把般若比作是清凉的美酒,多饮会使人清醒,使人达到“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的入禅境界。这种酒醉似参禅的体会,自称“醉吟先生”的白居易体会最深。他认为在醉中达道的速度更快,更彻底:

佛法赞醍醐,仙方夸沆瀣。

未若卯时酒,神速功力倍。

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内。

煦若春贯肠,暄如日炙背。

岂独肢体畅,仍加志气大。

当时遗形骸,竟日忘冠带。

似游华胥国,疑反混元代。

一性既完全,万机皆破碎。(《卯时酒》)

卯时酒竟比佛法和仙方使人悟道更加神速、彻底,三杯之后不但四体通畅,似若遗其形骸,如游华胥之国,而且得其全性,万机皆无。对于诗人来说,酒还是比佛法中的醍醐和仙方中的仙露更厉害。因为酒可以使诗人更快地进入一个遗世脱俗超然世外的思想境界,无须读经,也无须坐禅,就能达到佛禅一样的境界。

四、酒神精神与饮酒哲学

酒神本来是个外来词,在中国只有酒仙、酒圣、酒鬼,而没有酒神。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酒神名叫狄奥尼苏斯,他和日神阿波罗都是主管艺术之神。日神精神代表着宁静、理智、道德、伦理和秩序,而酒神精神却代表狂醉、热情、享乐、反抗、追求自由和表现生命与自我本能等。这种酒神精神和我国儒家的和乐认同精神、道家的愤世嫉俗的逍遥自由精神及佛禅的超尘脱俗的遗世独立精神是一致的,其中心精神就是放松身心,追求精神自由。

儒家饮酒哲学主要强调的是团结和乐的社会功用,通过饮酒活动来达到君臣一致、上下同心、缩短差距、减少矛盾的社会效果,它不过是用饮酒活动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固统治的目的,其功利性是相当强的。儒家是外向的、群体型的。而道、释两家却是内向的、个体型的,主要是从个人主体方面,通过饮酒达到身心的解放,以解除尘世生活和社会秩序对人的思想精神的束缚和压迫,求得心灵的自由和抚慰。因此,道、释的精神与饮酒的哲理精神最为接近。它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酒消解和减轻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忧虑和焦灼。这是酒的最基本的功用。即以酒浇愁,以酒解愁之谓也。酒精可以松弛人的紧张的神经,麻痹人的痛苦的心灵,给人以些许的安慰,减轻些精神上的压力: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王绩《赠程处士》)

主人邀尽醉,林鸟助狂言。

莫问愁多少,今皆付酒樽。(独孤及《萧文学山池宴集》)

未济卦中休卜命,参同契里莫劳心。

无如饮此销愁物,一饷愁消值万金。(白居易《对酒》)

然而,有时酒并不能达到消愁解忧的作用,在醉中反而更增加了人们的烦忧,增强了心中的忧患意识,这就是李白所云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其次,酒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人们在现实中饱受社会环境和生活的压力,充满了压抑感。只有在酒桌上,三杯老酒下肚,头昏耳热之际,方感到突然来了勇气,才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不平,大发牢骚,大喊不平。他愤慨,他不满,他痛哭,他狂歌,他发泄,他控诉,他要把满腔的郁闷和委屈都倾泻出来。如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城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李白可以说是借着酒劲把对朝廷政治的不满,对权臣悍将的飞扬跋扈的愤怒,对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愤慨,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一股脑儿都倾泻了出来。李白是如此,杜甫也是这样,他在《醉时歌》中写道:

……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一生信奉儒家信条,忠厚老实如杜甫者,醉后尚且如此大发牢骚,愤抒不平,把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的不公与自己的不遇,竟说出“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样过激的话来,可见酒之功用,于他可谓大矣。若是在平时,他敢吗?只有在酒中,他才可能解除一切顾虑,大胆放言,指斥黑暗之现实,酒壮英雄胆,可谓信矣。

其次,酒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唐代很多优秀的诗篇和卓越的艺术品,都是在酒后或醉中完成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酒后诗情大增,能一连写出许多诗歌,而且大部分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如《将进酒》、《襄阳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金陵酒肆留别》、《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连杜甫的许多诗歌也是酒后完成的,如《夜宴左氏庄》、《饮中八仙歌》、《醉时歌》、《曲江对酒》、《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酒还极大地激发了书画家的创造能力:“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十分好酒,“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呼,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八)。唐代的郑虔诗书画兼善,曾自写所制诗并画进呈朝廷,玄宗皇帝称其诗书画为“郑虔三绝”(同上)。他好酒,经常与杜甫在长安酒肆中痛饮。每次作画,都饮至酣醉,然后提笔作画,运笔如神。杜甫称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唐代最有名的画家数吴道子,也是一个好酒之士,传说他“每一挥毫,必须酣饮”(《宣和画谱》卷二)。无论是山水画或是人物画,他都十分擅长。他曾奉旨在大同殿画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毕,令唐玄宗赞叹不止。又曾在景公寺中画地狱变,见者惧罪修善,市中的屠户和渔夫,都不敢宰猪捕鱼了。传说他曾在长安的崇仁坊资圣寺净土院门外墙壁上“秉烛醉画”(见《市塔记下》,《酉阳杂俎续集》卷六),画像十分绝妙。

复次,酒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幻想能力,扩大了人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度。酒是一种兴奋剂,醉中的诗人和艺术家的大脑细胞十分活跃,十分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发挥。好像是思维线路的开关被打开,思路被接通,灵感的火花互相在碰撞,幻想的窗口被突然打开,幻想的蝴蝶从窗口里纷纷飞了出来。这时思维的空间突然变得阔大,任幻想的蝴蝶自由地上下翻飞。以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为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诗想象奇特,出人意表。诗人竟举杯邀月,与影对舞,将孤独的一人世界,演成了一个邀月对影成三人的热闹场面,又是喝酒,又是跳舞,又是倾诉,好像是开了一个歌舞晚会。李白当时若是没有喝醉了酒,是绝对想象不出这样奇妙的幻想世界的。同样的情况还有李贺的《将进酒》: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此诗想象更为奇特,看着酒杯中的美酒,诗人仿佛看见了那真珠色的红酒是从酒槽里一滴一滴地流出来,厨房里在煎龙炮凤,玉一样的油脂在锅里嗞嗞地响着。眼前是一群身上散发着香气的美丽仙女,在桃花乱落如红雨的春天里,围着诗人们吹笛击鼓,唱歌跳舞。这样有着丰富美丽的想象的诗歌,也只有在诗人酒醉时才可以写得出。

酒将人带入了一个尘世未有的审美理想境界,这里没有尘世的烦恼和忧愁,只有身心的解放和自由。诗人超然世外,忘却人间,与仙侣对饮,骑龙升天:

灭迹人间世,忘归象外情。

竹坛秋月冷,山殿夜钟清。

仙侣披云集,霞杯达曙倾。

同欢不可再,朝暮赤龙迎。(钱起《宴郁林观张道士房》)

或在神仙的世界中追逐日月,云游八极,自由自在地嬉戏和翱翔:

朝弄紫沂海,夕披丹霞裳。

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

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

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

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

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

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一)

这样的境界只有在道家逍遥游里才能达到。饮酒就像是道家的“坐忘”和佛家的坐禅一样,通过酒后思想的遨游,使诗人插上幻想的翅膀,在精神的领域中,来一番逍遥游,以达到审美的理想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