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问 补天为什么单单用石头

红楼五百问 作者:王家惠


第三问 补天为什么单单用石头

据说,已经有学者考证出,女娲的原型和西王母一样,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女酋长。她率领着自己的部族住在一个大山洞里,天降暴雨,山洞漏了,她便炼石补洞,代代相传,就成了炼石补天。由此看来,说不准女娲娘娘还是石灰的发明者。没有考证,瞎说而已。我不知道这种考证在考古上面有什么价值,反正我是不喜欢这种把神话坐实的考证,我宁愿女娲娘娘补的是天,不是洞。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把五彩的石头一块一块镶到碧玉一样的天上去,天上便有了流动的彩霞,有了缤纷变幻的火烧云,有了雨后的彩虹。否则,这天岂不太单调了一些?

现在的问题是,她补天为什么单单用石头,而不用别的什么材料?比如她可以裁一片云锦补上去,可以弄一些天蚕放到天上织起来,也可以把一些花儿朵儿枝儿叶儿压成防水板材拼起来,反正是神话,用什么不可以?可是她偏偏选中了石头。

石头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工具,石头创造了人。石头在人类的进化当中所起的作用以“石破天惊”来形容毫不过分。当某一个类人猿第一次拿起石头砸开一粒坚果,人类历史就掀开了突飞猛进的一页,比如今的电脑厉害得多。远古的人类用石头狩猎,用石头取火,用石头加工食物,用石头治病,石头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帮手。于是人类便有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这两个走向近代文明的最重要时期。在对于石头逐步深化的利用当中,石头的美学价值也凸显出来,远古的人们就已经知道把石头磨成珠子戴在颈项,美化自己。到了后来,许多美石成为天子宫中的重要收藏,也成为各地诸侯贡献的珍宝。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藏石家在孜孜以求地搜集美石奇石,也是这种远古石头崇拜的遗留。

石头当中至美至精者便是玉石。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的象征,良渚文化出土的玉斧玉钺则是权力的象征,而玉琮等等则是通天人之际的祭祀用品。石头可以把天与人沟通起来,这个作用多么大。进入西周社会,玉石则成为高贵人格的象征,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不去玉”,玉石成为上层人士须臾不可离的宝物。而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佩玉的上层人士不仅代表着一种高贵的政治地位,同时也代表着一种高贵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行。朱熹在《孟子序说》中曾引用程子的话把孟子与孔子做了对比,程子说:“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他说:“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请看,孟子是亚圣,他比孔子差就差在这个水晶与玉石的不同,差在这个“温润含蓄气象”。于是玉石便成为最高人格的象征。

西方人也喜欢石头,他们喜欢的是钻石。钻石坚硬无比,精光四射,张扬跋扈,一览无遗。中国人则喜欢玉,玉石温润平和,厚重含蓄,端凝正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文明是钻石的文明,中华文明则是玉石的文明。由此看来,女娲娘娘选择石头来补天,几乎是一种必然,这一个事件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对于中华文明超常痴迷的朋友完全可以想象,女娲娘娘用石头补天,意味着要用中华文明来拯救世界。怎样发挥想象是朋友们的事情,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曹雪芹在书的开头就把这个意象写出来,意在写出一种文化的象征。请看书中的石头后来化为一块玉,这块玉又成为一个叫作贾宝玉的青年公子的护命宝物,这位公子却是一个万目睚眦,百口嘲谤的人物,就像那块著名的“和氏璧”,不被俗人俗世所认可。其实贾宝玉在人格上是完全可以和孔子并列的,他也是一个“圣人”,如果说孔子是“圣之时者”,那么贾宝玉则是“圣之情者”,他是情圣。这不是我的发明,早在清代就有人指出了这一点。有趣的是在民国初年,还曾有人提出民国的大总统应该由贾宝玉来当,原因就是他懂得“情”。中华文化是人情的文化,可惜后来滥用,演变成污浊的势利人情,但它的精粹却是贾宝玉所代表的那样一种纯情。由此来看,贾宝玉也是来“补天”的,他要补的是中华文化之缺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