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踏破铁鞋”和“不费功夫”

徐惟诚文集(第11卷) 作者:徐惟诚 著


“踏破铁鞋”和“不费功夫”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两句互相矛盾的话,前一句形容困难,为了找一个人,找一个东西,找一个方法,把铁鞋都踏破了,还找不到,这不是极难吗?后一句是形容容易,完全不费功夫就到了手,这不是极易吗?人们往往把这两句互相对立的话,放在一起,来说明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呢?符合的。有例为证。

陈毛根为了解决香皂自动打印的问题,两次上东北学习,仍旧没有解决问题,香皂还是要粘在印模里,连原因也找不出,可以算难了吧。然而,他坐在火车上,嘴唇一直很干燥,一过长江,就觉得滋润了,从这一点,“恍然大悟”,原来毛病就在上海的气候比东北潮湿。找到了原因就好办了,加一个热风机就解决了问题。这个解决的过程不又是很容易的吗?

还是陈毛根的例子,他们厂里过去香皂质量不好,容易碎,想了种种方法还解决不了问题。有一天,他去吃汤团,突然发现汤团看着很大,到了嘴里就缩小了。点心师傅告诉他,因为里面包了一包空气。从这里,他又“恍然大悟”,原来香皂在压条的时候,也漏进了空气去。于是香皂的质量问题就在汤团店里轻易地攻破了。

不但是陈毛根,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问题,想了很久,不能解决。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宋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容的正是这种情景。

这是什么道理?有人说是碰巧,碰上了就容易,碰不上就难。看来陈毛根所以能搞一百多项技术革新,秘密就在他的“运气好”。而那些搞不成的人,只好去埋怨自己的额角头生得太低,祖上“阴功积德”不够了。

然而,这都是不相干的。如果你碰到难题就去坐火车,吃汤团,等待巧遇,那么可以保证:不管你生得如何“天庭饱满”,令祖是怎样的“积善人家”,都是不会有任何成功的。

只有那些具有“踏破铁鞋”精神的人,才能得到“不费功夫”的结果。这里,“不费功夫”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还是费了功夫的,费了“踏破铁鞋”的功夫。到万人丛中去找一个人,如果不是花了“寻他千百度”的功夫,只是回头盯着“灯火阑珊处”望,是无论如何也望不到的。

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人,要想向先进的人们学习的人,都应该透过那“不费功夫”的表面现象,看到背后的“踏破铁鞋”。若不是日日夜夜,“茶不思、饭不想”,把“一副心思”都集中到技术革新上头来,如何能从嘴唇的干湿、汤团的大小悟出技术革新的道理来呢?

“看人挑担不吃力”,以为别人的成功是轻而易举,回头看自己总是碰不上这个“巧”,就会灰心失望。为什么别人想得出,自己不行,莫非自己头脑太笨?其实,不是你不聪明,只是功夫没有到。

“功到自然成”,困难的任务只有在下苦功的人面前才能转化成容易,聪明只有在千百度的思考、研究、学习中才能产生。

(上海《青年报》,1959年4月7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