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间艺术之乡建设

文化行迹 作者:嵇亚林 著


民间艺术之乡建设

当下江苏境内民间艺术之乡在创建过程中,突出其资源特色、历史背景、风格特点、群众参与、社会作用等文化特质。当然要使民间艺术之乡建设能够深入持久,必须在培育特色、提高内质、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等方面认真经营。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拯救有着上下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对西方文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显得比什么都重要。江苏作为经济和文化大省,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抓住以继承发展民间艺术、弘扬民族精神为主体的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一批集集藏、研究、展示、开发于一体的特色化、网络化的民间艺术之乡。

在2003年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奖中获大奖,2005年1月获江苏文化理论创新工程一等奖(原载《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3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群众文化信息》第3期;收入《群众文化论丛》第18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入选《文化与时代同行》’南京出版社,2005年。

江苏民间艺术之乡基本构成

江苏于1996年首次进行民间艺术之乡命名工作,此项活动结合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先进乡镇的争创而同时展开。到2003年为止,全省已建成73家民间艺术之乡,其中56个县(市、区〉乡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民间艺术之乡,33个县〔市、区)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16个县〔市、区)乡镇被两级政府文化部门同时命名。从被命名的民间艺术类型来看,属于物质文化形态的民间艺术之乡40家,占命名总数的55%;属于口头及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民间艺术之乡33家,占命名总数的45%。此外,13个省辖市也就所辖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乡进行命名。现就江苏境内已经建成的民间艺术之乡进行综合分析来看,其形成因素可归纳为五类:

“中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颁牌在江苏常熟举行

一是源于历史遗存。属于该民间艺术项目产生的源头,是当地历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被世人所公认的优秀民间艺术之乡。昆曲之乡昆山市,早在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经过一代代民间音乐艺人长期的演唱和改革,这种流行于当地的民间曲调演变成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昆腔歌唱体系。到明代万历年间,昆曲的影响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大江南^匕建湖县庆丰镇,是著名的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和山东聊城并称为我国杂技艺术三大发源地。早在唐代,“十八团(指庆丰镇18个自然村庄)艺人就在江淮一带表演百戏。时至今日,该镇还有4个民间杂技团队,活跃在全国各地,并先后为全国20多个杂技团输送了120多名演员。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明清年间。惠山地区的居民几乎家家善泥塑,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代代相传。

二是源于自然优势。优越的自然资源为江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民间艺术之乡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陶艺之乡宜兴市丁蜀镇,盛产澄泥陶,其颜色发红,故称紫砂。因宜兴丁山、蜀山一带有紫泥、朱砂泥和团山泥,是一种天然优质黏土,将其混合炼熟,制成各种茶壶。“家家做坯,处处皆窑”,即为丁蜀地区的真实写照。明清至今,宜兴陶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著名的陶都,产品远销国内外。蚕桑生产在江南太湖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晚唐诗人陆龟蒙描写太湖农村景物的诗中,有“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之句,反映了蚕桑事业蓬勃发展的动人景象。此后吴地蚕桑事业已经成为全国蚕桑业的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江南丝织业的发展。剌绣作为吴地蚕桑文化的结晶,同样得到很快的发展。到了清代苏州已有“绣市”之称且名扬四海。时下苏州镇湖镇仍有“八千绣娘”壮观情景。地处苏北大地的铜山县汉王乡,全境共有大小山头136座,储藏着大理石、花岗岩、竹叶石、汉白玉等10多种优质石料。当地百姓祖祖辈辈以石刻谋生,造就了一代代心灵手巧的石刻艺人。

三是源于民俗民风。江苏文化繁茂,资源丰富,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成一色,充满个性和生机。各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世代袭传,使许多民间艺术之乡仍带有浓厚的民俗民风。里下河地区的姜堰市溱潼镇,每年逢清明节该镇百姓自发举行会船活动,这一习俗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南宋绍兴元年,山东义民张荣等人率众接应岳飞官兵,与金兵转战溱潼,金兵大败,义民伤亡惨重。当地百姓义葬阵亡将士,并在每年清明节撑船祭奠,后逐渐演变为今日的会船习俗。从1991年起,泰县〔现姜堰市〉人民政府正式把这一民俗活动定为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南京市秦淮灯彩是民俗文化一大特色,素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称。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有数百名本区业余扎灯艺人在展销自己的彩灯。通州市李港乡每年农历新春到清明节前的三个月内,男女老少欢聚旷野放风筝。这里的风筝是南通哨口风筝(又称板鹞〉的代表,满天的风筝,高低不同的哨音如万马齐鸣,被誉为“空中交响乐”。新沂市合沟镇的剪纸(门箋),海安县、太仓市新湖镇、锡山市玉祁镇的龙舞、龙狮舞,在年复一年的春节、元宵、中秋等时令佳节或重大庆典都有活动。

四是源于文化交融。江苏民间艺术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注重融合与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精髓,来丰富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在相互交流与互补中,既保持了本地文化的特色,又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发绣是民间艺术中的珍稀品种,最早的发绣作品是南宋时期的“东方朔”绣像(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至晚清时发绣已濒于失传。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是苏州的技师和女工们,挖掘传统技法,使发绣艺术重绽新姿。20世纪70年代苏州的几位艺人,把这珍稀的技艺带到了东台,从此,发绣很快在这一地区得到繁衍。同时,艺人们又不断创新和发展,巧妙地把中国剌绣的双面技艺移植到发绣中来。短短几十年成功地造就了“发绣之乡”。挑花,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全国不少地区都有。丹徒县上党镇的挑花,吸收借鉴浙江、湖北等地的挑花手法,融合了剌绣、花边、编结等艺术特长,改变了几百年来单一的拼接法。花色品种也由过去的衣物领口、裤边、肚兜、鞋帽、枕套,发展到餐套、披肩、沙发套、被套、坐垫等。现有命名的剪纸、绘画、雕刻、灯谜、小戏等众多民间艺术之乡,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其他地区优秀民间艺术的成果。

五是源于推陈出新。民间艺术之乡并非是保守传统艺术,它提倡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因为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在变,审美观念、娱乐形式在变,传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变,旧形式逐步走向衰落,新样式不断被学习借鉴,并且努力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民间艺术发展的规律。书法之乡昆山市正仪镇,从上世纪80年以来,地方政府就把书法作为本地特色文化加以培植,在培养人才、开展活动、对外交流、兴办学校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现在全镇有12000多名书法爱好者。该镇每年举办三次千人书法讲座,每两年举行一次千人书法大赛,就连村、企业都建有书法协会。最早被文化部命名为农民画乡的邳州市、淮安市博里乡、六合县四合乡,都是建国以后农民们在闲暇日子里,按照自己的审美习尚,把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最深切的感受、最美好的愿望挥洒在画纸上,洋溢着浓郁的乡土味和时代感。这些农民画乡既能够各树一帜,又能表现出一种力求融通、力求综合的共同倾向。句容市少儿故事之乡,东海县、睢宁县的儿童画之乡,扬州广陵区的古筝之乡、武进市的摄影之乡等,都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新推出的民间艺术。

江苏民间艺术之乡之特点

江苏民间艺术之乡在创建过程中,突出了它的资源特色、历史背景、群众参与、活动规模、风格特点、社会作用和成果影响等自身的文化特质。纵观民间艺术之乡之间,可以看出相互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所谓共同性,是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江苏全省这个大区域范围来看的;所谓差异性,是从各民间艺术之乡自身小的区域范围来看的。具体说来江苏民间艺术之乡总的特点,大致有这样五个方面:

一、鲜明的地缘性。江苏地理位置优越,辽阔的平原、纵横的水网、肥沃的土地、广阔的海涂资源,是全国少有的水乡地区。生活在苏南、苏中、苏北以及苏东沿海等不同区域的百姓,由于各自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因素,对某I中文化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共同的爱好,正所谓乡音、乡情、土风、土俗,养育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一方文化。大凡民间艺术的发源地或民间艺术的中心形成区,它的这种自然〔指河流、气候、地理等条件〉区域性表现非常强烈。

二、广泛的群众性。这是评判民间艺术之乡的重要因素。由于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是广大人民群众,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符合群众的要求,因而容易得到广泛流行。如若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就谈不上群众的认同,也就没有了民间性。这种群众性是人们自觉的、主动的行为,绝不是某种行政干预或外力强加上去的。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中,都拥有一批以当地群众为主体的骨干队伍,而且是民间艺术特色越强,参与的群众往往越多。

三、风格的独特性。江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各自风格独特,这就决定了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民间艺术之乡命名的多样性。就江苏民间艺术风格而言,南北差异十分明显。苏南的山歌、舞蹈、民乐、彩灯、剪纸、剌绣,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细腻、柔美、纤巧和灵秀;苏北的鼓舞、杂技、曲艺、石刻、风筝、农民画,则表现了黄淮文化的挺拔、刚劲、粗犷和淳朴的特质。即使是同样的民间艺术品种,相互之间有不少兼容的成分,但仍保持着南北地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邳州剪纸与金坛剪纸,南通板鹞与徐淮风筝,赣榆殷庄锣鼓、泗洪天岗湖乡锣鼓与南京东山镇的方山大鼓,海安的龙舞与锡山市玉祁镇、盐都县义丰镇的龙舞,这些民间艺术都以各自传统技艺为主,尽显自己独特的风采。

四、较强的传承性。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在民间艺术之乡中,表现尤为突出。故事、山歌、狮舞、龙舞、高跷、鼓舞等,这些民间艺术以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方式进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传心授发展起来的。雕刻、剌绣、曲艺、杂技、民乐演奏等,多为家庭袓传、师父带徒等方法继承下来的。这些民间艺术传统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连,在传承的过程中,无数群众和艺人不断加以改造,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

五、广阔的市场性。民间艺术之乡是政府文化部门对某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规模特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和肯定,代表某种民间艺术的品牌,含有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民间艺术之乡只要把它的艺术产品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其经济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就会表现得非常充分。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乡,其艺术产品很早就投入作坊生产并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当地人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当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不少民间工艺品,已经进入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尽管如此,其手法、技法、材料上的大部分,仍然保留传统的精华。苏州剌绣、无锡泥人、宜兴陶艺、吴中石雕、秦淮彩灯等民间艺术之乡的工艺产品,不仅得到了有效的开发,而且成为出口的大。

端午习俗体现

江苏民间艺术之乡发展之路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可以肯定,今后民间艺术的挖掘保护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我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也将会深入向前发展。实践证明,现行国家和省两级民间艺术之乡的创建,既有利于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的传承和保护,又有利于迅速提升民间艺术之乡的知名度,打通走向世界的品牌效应。同时,民间艺术之乡又有着综合利用和开发的价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间艺术保护观,维护和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当然,在民间艺术之乡建设中也有值得总结和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如无序开发,良莠混杂,影响信誉;靠少数艺人或个个别工艺厂苦撑,基本队伍力量薄弱(重建轻管,忽视创新和发展等。因此,深入持久地把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开展起来,就必须在培育特色、提高内质、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认真经营好已建设起来的民间艺术之乡,这是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一、“特色”是民间艺术之乡立身之基。民间艺术之乡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地方色彩、历史传统、独特风格、较高品位,受当地民众喜爱并广为参与的特色文化形态,并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江苏是中华民族最早进入文明开化的地区之一,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文化更是流派纷呈,丰富多彩。因而,民间艺术之乡的建设也应呈现出多样性。由于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文化的相互渗透,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流传范围缩小并逐渐消亡。如蜚声海内外的苏州桃花坞年画、无锡纸马、南通扎染、常州挑花、南京白局、扬州清曲等都已经消亡或即将消失。此情此景建设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乡,似乎难以成就,寻找特色就更难了。唯一的出路就是俯身向下,因为特色就散落在山坳田野,深藏城池街坊。只要我们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社会底层、集中到民间百姓,就会挖掘出蕴藏在民间中的艺术珍宝来。选定怎样的特色艺术作为民间艺术之乡来培育,需要睿智和慧眼。通过甄别、筛选,把那些具有个性特征的民间艺术,加以培育和发展,不断彰显其能、褒以其用,为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种特色必须是当地所特有的、个性非常鲜明的、有历史渊源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或者是在现代文明熏陶下,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而孕育出的,能够体现当代文化风采,又不失地方个性特征的新的文化形态。如果不是这样,即使名义上建起了民间艺术之乡,也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间。民间艺术之乡的特色,包含了当地劳动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老百姓特别喜爱,难以割舍,而非长官意志所能左右。因而,建立民间艺术之乡本身就杜绝带有“政绩”色彩的狭隘行为。现在有一些艺术之乡,有趋同化倾向,缺少个性,不仅特色不够鲜明,而且影响力、辐射力微弱,这种“特色”容易枯萎凋谢。

二、“内质”是民间艺术之乡品位之魂。建设民间艺术之乡,不仅要考虑到它的普及程度、从业艺人的人数,而且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风格、功能以及民间艺术大师对外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地民间艺术品本身的内质如何,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民间艺术之乡的建立,是抢救和保护我国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采取的有力措施。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对已建的民间艺术之乡要着力提高艺术产品内在的质量。有了质量保证的艺术产品,才有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可能。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少数地区出现的无序竞争、粗制滥造、自相诋毁的现象。宜兴市丁蜀镇是中国民间陶艺之乡,该镇街道两侧紫砂壶品种繁多,目不暇接,价格低廉。而标价在几千元的“大师名壶”,只要你会还价,几十元就可以拿走,因为这是些冒牌的仿制品。再如,东台发绣作为有其鲜明特色的珍稀工艺品而成为中国民间发绣之乡。当你走进台城众多发绣店时,会发现不少款色、画种差不多,呈现的是低水平重复抄袭。倘若艺术之乡的乡民们靠吃品牌过日子,而不注重提高产品的艺术质量和技术含量,最终将是砸牌毁誉,使本来可以增值的工艺品,逐渐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三、“利用”是民间艺术之乡建设之本。充分利用民间艺术之乡自身的价值,使其作用于社会、效力于人民,渐而让世界了解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让伟大的民族民间艺术融进世界文化大潮,这是建设民间艺术之乡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的利用必须建立在对民间艺术之乡自身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上,而不是肤浅的、表面的、情绪化的冲动,更不是人为作秀。民间艺术之乡各自艺术形式不同、风格特点不同、功能不同,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有的可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产业开发;有的可以作为民众审美娱乐活动样式加以推广;有的可以作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有的可以作为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有的也可以作为一种民俗民风加以倡导和弘扬。铜山县汉王乡石刻已经从传统单一的刻碑打石,发展到生产各种大中型石刻艺术产品,其石刻艺术品不仅走向大江南北,而且漂洋过海冲出国门。苏州镇湖镇是饮誉世界的剌绣之乡,剌绣成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平台。当地的剌绣一条街拥有280余户剌绣专业经营户,2002年全镇仅此项收入就达!8亿元。海门市麒麟镇从事红木雕刻的艺人有3000多人,产品上千个,年销售额逾亿元。不少书画之乡从业者甚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些以鼓乐、龙狮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之乡,甚至组建公司走出村户、走向市场。昆山市正仪镇的书法、江阴市的民乐、姜堰市的溱潼会船、南京江宁区东山镇的方山大鼓等民间艺术,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对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地方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为经济建设服务却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对历史悠久濒临消亡或逐渐衰落的传统老牌民间艺术之乡,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苏州市政府为了保护有着350多年历史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于2002年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下属研究所,既增添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又避免了这种民间传统工艺的失传。

四、“创新”是民间艺术之乡发展之路。打造出来的民间艺术之乡,需要社会各界、全体民众齐心协力共同爱惜它、保护它、创新和发展它。高举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的创新旗帜,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振兴之路。创新,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这是继承民族文化的血脉基础。把民间艺术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造,包括其价值立足点的转移,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

有创新才有发展,而创新靠的是人才,这是硬道理。没有精兵强将,“牌子”再硬也叫不响。要打破普遍存在的家庭、师徒等单一的传承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培育措施,让新一代民间艺术家脱颖而出。金坛市水北镇一位61岁的面塑艺人彭国生,求学无门,于2002年自费跑到南京仙林大学城拜师学艺。老人14岁起跟母亲学艺,技艺娴熟。可老人家自我感到祖传的手艺活有点跟不上时代。用他的话说,自己生活在农村,眼界不宽,向大学老师学习,是想提高自己的面塑水平。“艺人”求学难,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民间艺术教育问题的严重失误。文化馆、文化站、少年宫等社会公益性文化单位,首先要承担起责任,定期举办各种民间艺术培VII班,满足人们学习优秀传统艺术的需要(大、中、小学的课程中也要增加民族民间艺术课的内容,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事实上,在现有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是民间艺人总量不足,艺术水平层次偏低,各艺术门类大师级名人缺失。因此,要求得民间艺术之乡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建立鼓励民间艺人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是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导向性、辐射性,社会公认度比较强。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需要保留更多的民族民间艺术精华,就必须与时倶进,不断创新。对申报命名的地区要从民间艺术的成因、规模、队伍、成果、影响等方面作比较科学的评估,门槛不宜太低。对已命名的地区,应当进行跟踪管理,定期检査,并实行淘汰制。对少数出现萎缩或已经名存实亡的,责令整改或剔除出民间艺术之乡之列,以保持民间艺术之乡命名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据悉,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已被正在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入其中(《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亦已形成草案,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日程;《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特色艺术之乡命名管理办法》也正在研究制定之中。相信这一系列法规性、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出台后,对全国各地民间艺术之乡的健康发展,会到大的动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