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责任

文化行迹 作者:嵇亚林 著


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责任

“和谐”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和理想,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和谐的灵魂,可以增强社会成员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进而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社会的实现,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普遍而深厚的价值认同。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原载“江苏文化理论创新工程丛书”《和谐文化与文化江苏》,南京出版社,2007年。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和”“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俯拾皆是。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指明社会发展的万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和力量,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国语》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不同事物相互集合得到平衡,而能产生出新事物。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当作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庸》有这样的表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丨学而》记载了孔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斯为美。”孔子认为,“中和”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道”为基础的。老子认为,人是整个自然的一部分,天道高于人道,人道要效法天道,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成为道教思想的内核。和谐文化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只有不同的事物才会产生和谐的需要,如果完全相同就无所谓和谐了。所以和谐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和稳定,实现新的和谐。在老子看来,“冲气以为和”。矛盾的对立和冲突必然发展为和谐统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使事物达到和谐统一。

故宫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纵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人和、家和、国和、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千百年来和谐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被看作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成为衡量是非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今天的和谐社会,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提出来的,并赋予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新的内容。这无疑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人们精神起着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具有疏导和缓解作用、对社会成员有着亲和与凝聚作用。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在这样一种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会不断诱发和加剧一些需要面对的失业、贫富分化、生产事故、社会越轨乃至犯罪激增、传染病控制难度加大、族群冲突加剧、道德失范、信任危机和控制失灵等社会风险。这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凸显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当今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了几乎无所不能的神话,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新科技革命彻底打破各国国家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界限,把这种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同时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我们必须立足国内现实、把握时代潮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尊重和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和世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在全球进行文化扩张。通过经济领域进行文化贩卖,使其文化逐渐进入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时尚文化;通过卫星、网络系统等科技手段,不断推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利用各种途径把大量渗透着腐朽落后思想的书籍、电视片、电影等精神文化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因此,在我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既应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必须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保持民族文化个性,避免文化霸权所造成的侵害,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永远屹立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是人民团结、社会稳定、制度规范、关系融洽、发展有序的最高表现。当今社会和谐,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使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文化状态,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把和谐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树立以非对抗的、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思维方式,形成诚信友爱的行为准则,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和谐文化的价值理念,本质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开辟了全新的境界。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我们把握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认识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规律,培育和建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的推进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其包容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所谓包容性,是指和谐文化的提倡“和而不同”“多元互补”。既有海纳百,有容乃大的气魄,又有共荣共生,互补互济的密切联系。和谐文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时代性是和谐文化最基本的特征,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程,文化都是这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最显著特征的反映。当今的和谐文化,就是要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时代内容。和谐文化具有实践性。建设和谐文化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才能取得成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的支撑。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一个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条件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思想保证。二是和谐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和谐文化具有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和谐文化是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推动形成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此外,文化本身也有一个和谐问题。文化具有多样的特质,必然是五彩纷呈、个性丰富的形态。我们要创建和谐文化,就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这样才能激发蓬勃的文化活力,兼顾不同的文化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文化共享,协调社会诸多“不同”,达到和谐境界。

社会和谐,需要文化的滋润;民族振兴,需要文化的复兴。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我们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科学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特点,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文明道德风尚、发展先进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重要概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这一概括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提供了一种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标准,能发挥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有利于全社会取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进而确立和谐价值的主导地位,形成和谐的文化形态。

培育崇尚和谐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奋发图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同时,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文化是历史的积聚,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又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日^,立足当代实践,大胆进行文化创新,使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与当代社会生活相。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识。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那么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种文化样式,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创造更多的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自觉投身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伟大实践,通过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人类向着和谐世界不断前进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趋势,热情描绘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画卷,谱写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篇章,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精心组织,精心创作,生产出更多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精神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