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性别视角下的天津文学与当代文化 作者:李进超


前言

性别理论与女性主义浪潮有着直接联系,具体表现为,性别理论是在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并丰富起来的。19世纪中后期,女性主义产生,作为一种思潮和运动,它始终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投入,直至今日。性别理论从来就不是一种完全纯粹的理论,它总是与社会现实有着亲密的关系,这从性别理论的各种流派就可以看出,如以追求男女平等为旨趣的自由女性主义,致力于推翻父权制的激进女性主义,要求男女同工同酬、认为家内劳动也属于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性别理论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以性别理论作为一种视角、一种方法去分析各种研究对象。

本书主要以性别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天津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及当下的文化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理论对文学和文化现象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分析与批评。在分析与批评的过程中,将性别理论与具体的天津文学和当代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对照,使文学文化现象与性别理论实现了有机的结合。这里,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天津文学”的概念。虽然,根据国家学科分类目录来说,是没有“天津文学”的,但是,天津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我试着如此定义“天津文学”:所谓天津文学,是以天津区域作家、作品与文艺活动等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文学学科。

本书以文学作品与文化现象为媒介,将性别理论进行了呈现。对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本书从结构上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理论部分,主要对女性主义的产生,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解读,之所以选取这两个关键节点,是因为女性主义思潮最初的形成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女性的处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女性主义思潮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而形成,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在于为女性争取政治和法律的平等,而今天的中国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方面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还有争取的空间;后殖民的处境是当下中国文化所面对的一个状况,女性自然也在其中,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文化以及女性处境。中篇和下篇是批评部分。中篇主要从性别理论视角对天津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这里选取了四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分别是:红色经典作家梁斌,改革文学的领军人蒋子龙,女性主义作家赵玫,将地域文学与世界文学话语融合的宋安娜。其实,性别理论研究不是单单关注女性活动,男性视野中的女性和两性关系其实也是对性别理论的呈现。下篇主要从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当代中国的一些与性别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诸多现象中所包含的性别矛盾。这里选取了如下四种文化现象:张艺谋电影(1988~2005),从《红高粱》到《千里走单骑》,展现了男权社会中两性之间的对抗关系;王海鸰的电视剧,展现的是婚姻家庭中的女性生存与地位变化;以芙蓉姐姐和小沈阳为代表的“另类女性”,所呈现的是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拓展;“伪娘”用身体所表演出的性别身份。

本书的缺憾也是明显的,有些章节的结构和内容有失均衡,在对天津文学和当代文化的批评中有些地方还可以做更深入的分析。这些都是有待以后深入研究的地方。当然,本书不是宣告结束,而是标志着一个行进的过程,如同性别理论的开放性一样,我对天津文学与当代文化的研究也始终在路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