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晏殊 四首

宋词三百首 作者:夏承焘 选编,徐晋如,吴无闻,周笃文 注析


晏殊 四首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属文。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庆历中,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疾归京师,留侍经筵。卒谥元献。他的词风格婉丽,受冯延巳《阳春集》影响很深。内容多写闲愁绮怨。有《珠玉词》。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集评】

杨慎《词品》:“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卓人月《古今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

王士祯《花草蒙拾》: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

张宗《词林纪事》: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上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

《四库全书总目·珠玉词提要》:集中《浣溪沙》春恨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乃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联,《复斋漫录》尝述之。今复填入词内,岂自爱其词语之佳,故不嫌复用耶?考唐许浑集中“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二句,亦前后两见,知古人原有此例矣。

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

朱庸斋《分春馆词话》:晏氏脍炙人口之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语工意巧而极浑成自然,看似不费力,又似矜意刻画,其技巧惯为人所称道,乃在此等处也。

【赏析】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七:晏元献因观王琪大明寺诗板,大加称赏。召至同馆,步游池上。时春晚有落花,晏公云:“每得句或弥年不能对,即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荐馆职。按晏殊每至一名胜,辄喜闭目徐行,令从人诵墙上题诗,偶过扬州大明寺,得闻王琪诗,诧为异才,遂引入门下。

“无可奈何”二语,诚为千古名句。花落燕归,物候相推,本是大自然的常态。但一加以“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便觉意蕴无穷。盖前句伤春,未免怅惘不甘。后句感新,旧燕来归,又寓托着无穷的希望。这是人类延续、光明永在的智慧,也是浸透着生命精神的诗性哲学。上片自伤老大,夕阳西去,明日再又升起的太阳,已非昨日的太阳。这是对人生易老、欢娱苦短的理性哀叹。过片二句是全词之吃紧处,为整首词增添了生命的热度。结句谓词人在园林中花径里独自徘徊,他在徘徊中想了些什么,并没有说出,读者却可以知道,相对上片的哀婉,词人必已对生命多了一层智慧的感悟。

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槛菊”句:形容思妇愁苦。她见烟雾中槛菊如人在发愁,见带露幽兰如人在饮泣。槛菊,栽在栏槛内的菊花。 ②罗幕:薄罗作的帷幕。罗,疏绮。 ③不谙:不知。 ④朱户:朱漆的门户,泛指富贵人家。 ⑤西风:秋风。凋:使凋谢。 ⑥彩笺尺素:谓书信。彩笺,彩色纸笺。尺素,《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于绢。”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又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琦君《词人之舟》:此词表面上是怀念远人的意思,而骨子里却寓有对短暂生命十二分珍惜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这在“昨夜西风”三句中可以体会得出。此三句一派孤高格调,写出繁华过尽、遗世独立的心境。

【赏析】

此词以代言体笔触出之,词人托言闺中之思,或为当日绣幌绮筵常见的演唱题材。但意象运用淡而有情:槛菊于烟雾中愁,幽兰沾露如人暗泣。罗幕中人只觉阵阵轻寒,双飞的燕子也不肯陪伴忧郁孤独的女主人公……“明月”二句,尤为深婉。其实明月何尝有知,只是幽人思远,不能成眠,才分外觉得月光的清冷。过片三句可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捐弃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对读,是缠绵执着的别样的生命精神。“欲寄”二句,意转萧疏。于此可见,大晏的生命是恬淡的而非热烈的,是婉曲的而非劲直的。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阴阴:树荫浓密貌。 ②蒙蒙:本指细雨飞落的样子,此指杨花飞舞,如绵绵细雨。 ③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丈游丝争绕树。” ④酒醒(xīng):酒意消去。

【集评】

沈谦《填词杂说》:“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

李调元《雨村词话》: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翻复用之,各尽其致。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

张惠言《词选》: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

谭献《谭评词辨》:刺词,“高台树色阴阴见”,正与“斜阳”相近。

黄苏《蓼园词选》:首三句言花稀叶盛,喻君子少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之郁纾也。“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

【赏析】

这是一首深婉浓挚的爱情词。上片借刻画春色将阑、红稀绿暗、漫天杨花飞舞的景象以兴起。暮春的节候多阴雨,故有“高楼树色阴阴见”之语。树色固已阴阴,而春风又“不解禁”杨花,任凭杨花如缠绵的细雨一样,飞扑在行人面上,隐含的意思是人生的无可奈何。过片三句,极写傍晚时分的静寂,只有炉烟袅袅,和着空中的游丝飞动,象征着词人苦闷不平的内心。一结最深婉。梦断酒醒,唯有愁绪麾之不去。只有那照进深宅大院的斜阳,才能代表我的心事吧!

据《道山清话》:“晏元献公为京兆尹,辟张先为通判。新纳侍儿,公甚属意。先字子野,能为诗词,公雅重之。每张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词。其后王夫人浸不能容,公即出之。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子野作《碧牡丹》词,令营妓歌之,有云‘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中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既来,夫人不复谁何也。”词人的委婉情愫,或即为此侍儿而发。

玉楼春

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①“绿杨”句:绿杨指绿柳。柳树是唐、宋时的行道树,当时人以“柳”谐音“留”,每折柳以送别。芳草,出淮南小山《招隐士》。长亭,古人送别置酒之所。 ②“年少”句:少年情郎轻易抛弃女主人公离去。 ③“一寸”句:一寸相思,化作千万缕的情丝。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春景春情,句句逼真,当压倒白玉楼矣。

黄苏《蓼园词选》: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年少抛人”,凡罗雀之门,枯鱼之泣,皆可作如是观。“楼头”二语,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着之字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古人词如毛熙震之“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晏元献之“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林和靖之“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晏小山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似此则婉转缠绵,情深一往,丽而有则,耐人玩味。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夏闰庵谓后半阕唯极写“离愁”二字,若南宋人为之,必别出一意,断不如此直说。此等处正宜着眼。

【赏析】

这首词涉及一个著名的公案。《诗眼》载:晏叔原见蒲传正,言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晏曰:“公谓‘年少’为何语?”。传正曰:“岂不谓其所欢乎?”晏曰:“因公之言,遂晓乐天诗两句云:‘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笑而悟其言之失。今按白居易《浩歌行》诗:“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晏几道改此诗以驳蒲传正,他把“年少抛人容易去”解作:少年时光只是霎时,很容易就抛撇人而去了。其实晏几道未免对其父曲作回护。倘“年少”解作少年时光,后文“残梦”“离愁”“相思”皆无着落。此词亦缘宋初视词为小道之习,作代言体乐府,以供佳人曼唱而已。词的上片,先连用绿杨、芳草、长亭三个与送别相关的意象,写出女子与所爱分别的凄然怨怅之情。“楼头”二句,对仗精丽,情思缠绵往复。下片顿转,拦入议论。此处易致空蹈,“一寸”句因相思之思与丝谐音,遂突生奇想,谓哪怕只有一寸相思,也尽化作千万缕的情丝,便觉境与情遇,象与心合。此句实化自李义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句意,但读来丝毫不觉。一结语拙而情浓,虽是借写女子相思而著此词,或者也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射。当时词之寄托尚不盛行,否则晏小山当如此为其父辩护:“然则屈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亦妇人语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