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欧阳修 五首

宋词三百首 作者:夏承焘 选编,徐晋如,吴无闻,周笃文 注析


欧阳修 五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词承袭南唐遗风,与晏殊接近,以婉丽著称。有《六一词》。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①莎(suō):指莎草。 ②候馆:迎候宾客的馆舍。 ③“草薰”句: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草薰,指青草散发出清香。摇征辔,摇动征人所骑的马勒。辔,驭马的口勒。 ④迢迢:遥远貌。 ⑤寸寸柔肠:柔肠寸断之意,极言愁思之深。 ⑥盈盈粉泪:形容女子泪水盈眶。粉泪,女人脸上敷粉,故称粉泪。 ⑦危阑:高处的阑干。 ⑧平芜:杂草繁茂的平原。 ⑨行人:远游之人。

【集评】

卓人月《词统》:“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杨慎《词品》:佛经云:“奇草芳花,能逆风闻薰。”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正用佛经语。《六一词》云:“草薰风暖摇征辔。”又用江淹语。今《草堂诗》改薰作芳,盖未见《文选》者也。又云:欧阳公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欧与石同时,且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王世贞《艺苑卮言》:“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王士祯《花草蒙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拟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不啻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

陈廷焯《云韶集》:一层远一层,写得有致,亦是从后主“更行更远还生”化出。“平芜尽处是春山”已悲极矣,结云“更在春山外”,凄绝妙绝。

黄苏《蓼园词选》:此词特为赠别作耳。首阕言时物喧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次阕言不敢远望,愈望愈远也。语语倩丽,情文斐亹。

吴梅《词学通论》:余按公词以此为最婉转,以《少年游·咏草》为最工切超脱。当亦百世之公论也。

【赏析】

此言男女分别,各自蕴着离愁别恨。前阕自男子身上着笔,谓行过候馆溪桥,但觉梅残风细。物候转移,春已归来。春意阳和,怎奈离愁不断,如春水之汩汩绵绵。下片转写女子别后情状,“楼高”三句,前一句是果,后二句是因。谓平芜纵有春山遮断远目,而思行人之情,却不因春山阻绝,故不如莫向高楼倚栏,否则徒增伤怀而已,语似淡而情极浓。一结尤工妙,所谓加倍法也。《词综偶评》疑“春山”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显得重复,不知此词正因重复而妙。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注释】

①元夜:又称元夕、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

【集评】

陈廷焯《词坛丛话》:陈云伯大令云:……“去年元夜”一词,本欧阳公作,后人误编入《断肠集》,遂疑朱淑真为泆女,皆不可不辨。按“去年元夜”一词,当是永叔少年笔墨。渔洋辨之于前,云伯辨之于后,俱有挽扶风教之心。余谓古人托兴言情,无端寄慨,非必实有其事。

张德瀛《词徵》:辛稼轩“去年燕子来”词,仿欧阳永叔“去年元夜时”词格。

【赏析】

唐苏味道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宋时城市实行宵禁,唯正月十五前后,不禁夜游。故男女传情,多于此夕。永叔此词,殆写当时风俗,不必深求本事。词之机杼不必自出,似受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影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前后映衬对比,备见今昔之慨。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

①四垂天:天幕在四面低垂。 ②《六幺》:唐时琵琶曲名,又名《绿腰》《录要》。催拍,唐、宋燕乐歌舞大曲中,由固定的节奏过渡到较快的节奏,谓之为催拍,又称实摧、促拍、簇拍。

【集评】

吴曾《能改斋漫录》:晁无咎评乐章:“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要皆妙绝。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余按唐王摩诘《寒食城东即事》诗云:“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欧公用“出”字,盖本此。

陈廷焯《云韶集》:“出”字中有多少侥幸、多少惋惜,情味挹之不尽,风流自赏。

黄苏《蓼园词选》:第一阕写世上儿女,多少得意欢娱;第二阕“白发”句,写老成意趣,自在众人喧嚣之外;末句写得无限凄怆沉郁,妙在含蓄不尽。

王国维《人间词话》: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冯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赏析】

熙宁四年(1070)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在他最爱的颍州西湖边归老。归颍以后的当年八月,苏轼赴杭州通判任,与弟弟苏辙一同拜谒恩师欧阳修,师生畅游颍州西湖,勾留一月有余。次年春,老友赵槩自南京来访,留颍月余,纵游剧饮而返。此词殆作于这两次欢会中。词的上片写天地间的无边春色,一派欢悦青春之景。下片极写老年心境,“白发”句写老来疏狂自得的意态。“六幺”句写筵前乐曲转急,情致高涨。然忽以“人生”句收束,谓人生苦多乐少,何如常在尊前?这是深味人生苦境者的深沉感喟,凄怆中不失豪宕。

渔家傲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注释】

①斗帐:《释名·释床帐》:“小帐曰斗帐,形如覆斗也。” ②无计向:没有办法。向,语助词。 ③合欢:树名,因唐诗有“游丝空罥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之句,遂象征男女情好。 ④菡萏:未开的荷花苞。 ⑤重(zhòng)愿:还愿,又愿。

【集评】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渔家傲》五首皆咏荷,与前录《渔家傲》八首咏荷同一体调。亦为用于歌舞之鼓子词。

【赏析】

此词在六一词中堪称别调,刻画渔家女纯朴自然的爱情,热烈而大胆,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上片写与情郎幽会,却因船小不容支起小帐,不得欢爱,只好在合欢树的树荫下惆怅。下片用两祈使语,朴直中见深婉。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或此词下片之所自出。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玉勒”句:谓丈夫在外游冶。玉勒雕勒,指丈夫所乘的马,有镶玉的马笼头和雕绘的马鞍,极其华丽。游冶处,指妓院。 ②章台路:汉长安章台下有章台街,多妓居,后来便成为妓院的代称。 ③雨横:雨势凶猛。横,去声。

【集评】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末句参之“点点飞红雨”句,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

杨慎《词品》:一句中连用三字者,如“夜夜夜深闻子规”,又“日日日斜空醉归”,又“更更更漏月明中”,又“树树树梢啼晓莺”,皆用叠字也。

张宗《词林纪事》:《南部新书》记严恽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此阕末两句似本此。

张惠言《词选》: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悟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又云:此词亦见冯延巳集中,李易安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易安去欧公未远,其言必非无据。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论词: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红”“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此等一经拈出后,便当扫去。

孙麟趾《词径》: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皆以浑厚见长者也。词至浑,功厚十分矣。

黄苏《蓼园词选》:首阕因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者,庭院之深以此。即下句章台不见,亦以此,总以见柳絮之迷人。加之雨横风狂,即拟闭门,而春已去矣。不见乱红尽飞乎?语意如此,通首诋斥,看来必有所指。第词旨浓丽,即不明所指,自是一首好词。

谭献《谭评词辨》:宋刻玉玩,双层浮起;笔墨至此,能事几尽。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数词缠绵忠笃,其文甚明,非欧公不能作。延巳小人,纵欲伪为君子,以惑其主,岂能有此至性语乎?

王国维《人间词话》: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

【赏析】

此为代闺中怨妇立意之作,通首如一艺术电影。起笔三句,镜头慢入,只见景,不见人。实则暗指庭院深邃,闺中寂寞,富贵人生,不及夫妇和合亲爱。“玉勒”二句镜头调转,谴责男子风流狂荡,但切于贵妇人身份,温厚婉曲,怨而不怒。过片陡起波澜,“雨横风狂”殆亦女主人公心上境耳。“门掩”二句,是词人加入的话外音。更承以“泪眼问花”之特写镜头,便有蕴藉不尽之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