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靖达公杂著》小记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 作者:王道 著


《张靖达公杂著》小记

在最后校对这本书稿时,终于在看微博时找到了寻找已久的张树声另一作品集《张靖达公杂著》,在此谢谢合肥网友“朱杨2013”的指点。去图书馆古籍部查阅时发现,这本被多人零星引用过的杂著,是《清代诗文集汇编》的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此本原刻于宣统二年(武昌刻本),内中收有张树声的各类文函四十多篇。而编者,正是张树声的侄子张云锦。

查阅《续修庐州府志》和张旭和修谱《肥西张公荫公后裔谱资料汇编》,知张云锦为张树声三弟张树耲(櫰)次子,张树耲官至山东补用道(又记江苏候补道),勋赏花翎。其长子云路,附贡生,户部郎中。次子云锦,邑禀生,官至江西候选知府,勋赏花翎,曾随淮军将领刘铭传在台湾办事。其才情在今日可见的《顺所然斋诗集》中有着充分体现,而且他经历了伯父振轩(树声字)所处的时代,以及以后的变迁,他看到了伯父所言一步步成为现实,应该说云锦编辑此书最有资格。

在编辑此册中,张云锦认为先前他人编辑的《张靖达公奏议》八卷(光绪二十五年刊印),为从弟(即堂弟)张华斗(应为张树声三子,有记载为云鹄、华年)刊以行世。云锦以为此种收录的多是公文式的内容,不足以见伯父的才情,为此决定编辑一册包含伯父诗词、信函、古文等内容的纪念册。但堂兄张霭卿(树声长子华奎)及张云林(树声次子华轸,李识修的丈夫)先后去世,苦于资料匮乏,无从找寻,于是转向张树声长孙张武龄(张冀牖)处寻找家藏资料,加上自己的多年搜求积累,最后整理成册。其中选取了张树声致长子、致三弟的信函,还有致其他友人的信函,以及诗文、杂文等。

张云锦作序时称赞伯父文才未能尽情发挥:

公虽以武功起家,而自幼好学苦读,静思于历朝经史,汉宋儒先各书及义理、词章之学,靡不研究而得其门径,故为文亦下笔千言,曲畅旁通,自达其意。惜乎始遭乱杂,继典军旅,终羁仕宦以致鞠躬尽瘁,卒于王事。既无暇专心著述,书札亦多未录……此编所录公作千百中,仅存一二,而公一生学问经济与其文字卓卓可传……

在云锦看来,伯父若是专心为学,应该会有丰富瑰丽的展示,但他在公务上尽职尽责,且在业余时间加强自修,仍有很多值得整理和传承下去的经世文章,可惜不少文章都散失了,这之中有的还得到过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称赞。

在《张靖达公奏议》里,更多的是涉及政务的及公文式的文章,当然也有不少关于洋务的真知灼见。相较于《张靖达公杂著》,后者更接“地气”,更家常化一些,例如张树声在光绪五年写给长子的信中提及:“此时间闱场既过,升沉已定,得固欣然,失亦不必为无益懊恼也。”述说了考场的惯例和常规,查询其长子张华奎(举人、户部员外郎)年龄为三十二岁,应该是参加乡试之时,但那一年(1879)他似未能获得名次——他是光绪壬午年举人(1882)。但父亲对他并未有任何压力,只是提示他,用心应考,坦然面对结果,并说自己公务繁忙,“碌碌鲜暇,十月杪方能竣事,幸眠食如常,体气尚健,差堪告慰”。

而在张树声致三弟(张树耲,张云锦之父)的信中则提到:

五弟此次所寄之款,暨兄所拨盐岸股分,合之前存省三处息本,每年但得息一分,统计即有三竿之数,家用似不致有绌,惟望家中时念五弟带兵在外肩此重大,责成防河守隘,栉风沐雨之余,刻已顾家,洵非易易,即兄十年宦海各缺出息及向不妄取一文情形,亦为人所共知,此时岂真力有盈余,不过于廉泉一勺中省吃俭用、勉措前项,期与弟等同甘共苦而已,我辈皆年届半百,子弟辈向未教之理财,既无开源之方,惟有节流之法,观古今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克勤克俭而不日见其兴者,未有不勤不俭而不立见其败者,人人共识此意,共体此心,斯保世滋之道,检点打算绸缪未雨尤为要紧,语云:吃不穷,喝不穷,计算不到亦是穷也。以上所言非故为琐琐许,子云学莫大于治生,饥寒交迫而保廉耻之不丧,惟贤哲之子弟能勉之……祖宗坟墓之乡、兄弟手足之谊及子弟辈应养应教之,贵成何能须臾置之度外,所望瑞、路、锦三儿本科或能侥幸得中一名,支柱门户,再能营得一亩之宫为栖息地,便当决计归田,与弟辈情话永老,不复有意人间事矣,弟宿疾未愈,亟宜节劳养气……

此函中蕴含张家诸多的家教文化和细节,让人想起了曾国藩家书。文中的五弟即张树屏,字建侯,多年在外为官,曾获一品顶戴,封号“额腾额巴图鲁”。张树声为官在外,但对家中生计仍很挂念,希望族中人勤俭持家,且保持洁净道德之身,深为体会五弟的爱家和廉政。他期望自家长子云瑞和三弟家的云路、云锦能够榜上有名,再为张家支柱门户,这样他自己也好早点退休归乡了,他有心与兄弟们煮茶话桑麻,不问世事,挂念三弟的病情,嘱他好好休养保重,可见其乡族之情。

再看张家后来几代人的修为,以其长子一支为例,从张冀牖到张家四姊妹、六兄弟,无不克勤克俭。张冀牖吃完饭连饭碗上的米粒子都要舔掉(但他对贫困生入校就读免费录取又是另一番模样)。记得有一次张允和孙女周和庆撰文说,允和在晚年时自开玩笑说,“我穿的衣服才是的确凉呢!”她的内里衬衫上都是破洞。或许,张家人天生就有这种节俭的传统和基因。

再读本册中的张树声诗词又是一种文风。照录两首:

张云锦收集整理的《张靖达公杂著》,其中收集了张树声的奏折、诗词、信函等

谒孝肃祠

城南一曲尚清流,风送荷香栏外秋。

遗像至今传铁面,直臣岂肯作金钩。

烟波浩淼藏鱼艇,苹藻馨香荐古洲。

漫说阎罗关节重,青宫事业等安刘。

过公瑾墓

鼎足功收一炬红,白杨古墓啸寒风。

两朝心腹推知己,半壁江山效死忠。

遗恨直吞漳水北,豪情犹唱大江东。

英雄儿女今何往,埋玉深深惜此中。

当我拿此诗文给张寰和先生看时,他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曾祖去拜包公祠的诗文。合肥包公祠名扬海内外,包公以公心、正气与为民之心留名于后。张树声曾主编《庐阳三贤集》(宋之包拯、元之余阙、明之周玺),相信为官后的张树声再去拜谒包公祠,自有其一番心境。

第一首诗,诗中的“阎罗关节”史出《宋史•包拯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寓意刚直不阿、正直不屈。而“安刘”应是出于《史记•高祖本纪》。西汉时期(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黔布反叛刘邦,刘邦亲自领军队征讨。由于叛军人多势众,在作战中,刘邦身负重伤,被迫返回长安。后“安刘”便成为维护国家的典故。

第二首所述“公瑾”为周瑜,李鸿章在撰《张荫谷墓表》中有述:“至公曾祖讳从周,居周公山。山介大潜、紫蓬二山间,巍然众望。人遂称周公山张氏,族浸以大。”周公山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现聚星乡)境内,风景优美。相传三国东吴名将周瑜幼年时在此读书,后人为纪念周瑜,故以“周公”为山名。山顶原有周瑜庙,内塑周瑜像及其坐骑白马。山东南部有周瑜洗砚池,池广丈余。当地流传有不少与有关周瑜的典故。张树声对于家居之地的名人自有其别样情感。

张云锦是有心人,编辑了这样一册珍贵的史册,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大族家事,也为历史留下了更多的细节。学者秦晖先生就曾在《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一文中(发表于2010年6月17日的《南方周末》)中引用了《张靖达公杂著》中的内容。

由张树声主编的《敦怀堂洋务丛钞》(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和《庐阳三贤集》也是值得参考的宝贵资料。近年新出版的《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文献丛刊”,大象出版社 2011年影印本),在第一辑中亦收录了张树声的稿本,介绍语中有:“存扎共两函九册,大八开本,装裱工整,均亲笔信,少数为幕僚代笔,如吴长庆函为张謇代笔,时张任吴幕。通信人有吴长庆、潘祖荫、孙家鼐、张佩纶、文廷式、盛宣怀、周馥、刚毅、裕禄、汪鸣銮、潘鼎新、张之洞、沈桂芬、曾国荃、潘鼎新、钱应溥、岑毓英、汪鸣銮、宋庆等。多为直隶、两广总督任内之通信。”

对于张树声施政言论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展开,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进来。

注释

〔1〕此处所说文章多来自扬州地区的报刊。

〔2〕韦明铧:《玉人何处教吹箫》,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3〕赵国平:《东关街上有名的豪宅冬荣园女主人是李鸿章侄女吗?》,《扬州晚报》,2010年8月21日。

〔4〕合肥民谣《十杯酒》的部分内容是:“一杯酒来酒亦香,合肥格出李鸿章,他是格有名望,哎!唷!他是格有名望。经常打仗仗仗败,今日有福做中堂,大家就帮他忙,哎!唷!大家就帮他忙。二杯酒来斟上来,西乡又出刘爵帅,他自幼读书斋,哎!唷!他自幼读书斋。打个棺材装鱼网,人人不知其中意,他是个有心地,哎!唷!他是个有心地。三杯酒来三月三,西乡又出张树珊,死在那倒树湾,哎!唷!死在那倒树湾。皇上念他是忠臣,替他哥哥张树声,蟒袍就加在身,哎!唷!蟒袍就加在身。……”

〔5〕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张家旧事》,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6〕王尔敏:《淮军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7〕翁飞等:《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175页。

〔8〕(清)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页。

〔9〕翁飞:《李鸿章的官场艺术与人际权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10〕金安平著,凌云岚、杨早译:《合肥四姊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3页。

〔11〕金安平著,凌云岚、杨早译:《合肥四姊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页。

〔12〕戴健:《乡土调查:刘铭传故乡今与昔》,载《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90页。

〔13〕(清)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页。刘体智的父亲乃淮军将领刘秉璋,刘体智的二哥刘体仁娶了张树声的女儿,后来张家又有女子嫁给了刘秉璋的后代刘凤生,张树声曾孙张寰和亲切称其为“姑爷”。刘凤生在开滦煤矿工作,民国时在上海常与张允和、周有光、邹韬奋等一起参加舞会。

〔14〕陈锡银:《刘铭传在故乡》,载肥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肥西淮军人物》,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31页。

〔15〕“淮军之初至上海也,西人见其衣帽之粗陋,窃笑嗤之。李鸿章徐语左右曰:‘军之良窳,岂在服制耶?须彼见吾大将旗鼓,自有定论耳。’”见梁启超:《李鸿章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9页。

〔16〕梁启超:《李鸿章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9页。

〔17〕(清)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页。

〔18〕《安徽省志》称:张树珊、张树声率练勇抵安庆后,经曾国藩校阅,编成淮军一营,名“树”字营。张树珊为营官,张树声为副营官。

〔19〕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51页。

〔20〕翁飞等:《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页。

〔21〕(清)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页。

〔22〕“两江”指江南省(今江苏和安徽)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

〔23〕王尔敏:《淮军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24〕(清)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页。

〔25〕(清)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9页。

〔26〕苏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大山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27〕倪应:《张树声家世调查记》,载肥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肥西淮军人物》,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9页。

〔28〕这个官职看起来很美,其实就是个主管祭祀杂役的闲差事,真正的政事是没有机会过问的。

〔29〕《尚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30〕以上碑文引自《浚治太湖并修建桥窦碑》。

〔31〕“紫阳”的名字出自著名理学家的朱熹的表字。当时,官办学校一律以科举考试为教学内容,而紫阳书院坚持主要讲授朱熹理学,辅以有关科举考试的内容。

〔32〕李金旺主编,溪风译:《李鸿章家书》,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33〕肥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肥西淮军人物》,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3页。

〔34〕陆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地主阶级开明派张树声》,《史学月刊》1982年第3期。

〔35—36〕金安平著,凌云岚、杨早译:《合肥四姊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5页。

〔37〕尹福庭选译:《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148页。

〔38—40〕尹福庭选译:《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149页。

〔41〕尹福庭选译:《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152页。

〔42〕何嗣焜编:《张靖达公(树声)奏议》,文海出版社,第476页。

〔43〕权赫秀:《韩国藏张树声、丁汝昌、吴兆有致朝鲜王朝官员书信三件笺证》,《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44〕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9—80页。

〔45〕肥西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肥西淮军人物》,黄山书社1992年版。

〔46〕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页。

〔47〕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9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