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短暂的张华奎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 作者:王道 著


第二章 短暂的张华奎

“清流”狂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和从国都南京迁到重庆工作,期间曾被蒋介石调遣负责整理国家礼乐。在重庆,张充和遇到不少知情的老人,他们向她谈起一个人,此人在重庆为官九年,做了很多事,正是充和的祖父张华奎。晚年迁居美国时,张充和还记得祖父的一些细节。

在合肥张家族谱上,张华奎的生年是个问号。张充和记得,祖父是个进士,出来做事很晚。出来晚是因为曾祖父的原因——张树声做官做到了京官,就需要有一个人“看家”,实际上就是协助理政。但他后来甫出道就是“川东道台”。〔1〕父亲张冀牖曾对她提过祖父的事情,还说重庆的不少街道都是祖父修好的,后来办了不少教案。老辈人夸奖张华奎一些关于宗教的案子办得很好,德政为民。后来,张充和专门写了一篇《张华奎传》,细数了祖父的事迹,并订正了祖父的字为“云瑞”。

很多时候,张华奎的称呼是“张树声的儿子”,因为父亲太出众了,父亲的爵位令人羡慕,但也会让人无奈。张华奎中进士的那年(1889年),父亲已去世五年了。赶赴四川任职的他,还记得身处旋涡的那些年、那些事。

很多历史小说中都把张华奎这个“官二代”描写得聪明、早熟和有手段,说他跟着父亲先后到广州和京城,结交“清流派”,很是吃得开,还为他起了个“青牛腿”的外号,演绎成分不少。不过,从一件小事可见张华奎的智慧。当年,张树声黯然搬离直隶总督府,回归两广总督后,最紧张的莫过于张华奎了。有说中法战事起后,朝廷曾急调李鸿章前去处置,但李鸿章未去,并调查获悉,此事缘于张之洞和吴大澂两位清流健将的折子。张华奎不惜工本结纳清流的功夫,这时派上了用场,但李鸿章“反败为胜”,以清流(张佩纶)对清流,最终重回直隶任上。如此一来,张华奎惴惴不安的是,万一张佩纶挟着清流的威势,反过来参上张树声一本,把他赶下台,后果不堪设想。

此事的后续颇具戏剧性,当时“清流”也分北派和南派,北派以李鸿藻、张佩纶为著,南派以翁同龢、文廷式、盛昱等为著。根据翁同龢日记,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三日稿本记云:“张蔼卿来辞行,谈越事,深诋合肥之偏执畏葸,其尊人颇欲有为,而苦粤东之空虚,甚为难也。此君甚正派,将来可用。夜未雨。”〔2〕张蔼卿正是张华奎,此日记透露了张树声署理直隶总督的时间是从光绪八年三月至次年六月,翁氏记的正是张华奎于其父交卸直隶总督后来京向翁氏告辞回广东时的情况,翁同龢对张华奎颇为赞赏。此文还引述近人祁景颐作《谷亭随笔》,谓“甲申易枢”与张华奎有关。

随父在京城活动数月,张华奎多方结交最热门的清流人物,他似乎已经看清了政坛形势。危急时刻,他找到了国子监祭酒盛昱,请他出面参劾李鸿藻。盛昱一折上去,竟然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光绪十年(1884)4月8日,慈禧突然发布懿旨,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其中就包括李鸿藻等一班清流,惩办的理由也包括中法战事不利。这场被称为“狂涛巨澜”的宫廷夺权之变,永载史册,推动者竟然是尚无官衔的张华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