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初入仕途

忠魂正气:颜真卿传 作者:权海帆 著


两任县尉

进士及第是进入仕途的青云之梯。对于胸怀经国安民之志的年轻俊彦来说,再艰难也非得登攀不可。这登梯的第一步,便是参加吏部的铨选——考察、选拔。铨选并非只是程序,多年参加铨选而不得一官半职的进士,也并非绝无仅有。颜真卿在进士及第两年之后,开元二十四年(736),参加了吏部铨选。铨选的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书、判在先,也最重要。颜真卿对楷书的研习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符合“遒美”的标准无疑;而《对三命判》的命题尽管冷僻深奥,却依据《周礼》和《诗经》,作得恰如其分,极受称赞,擢拔萃科,评定为高等,以制度称为“平判入等”。于是,颜真卿得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开始了自己的“登梯之旅”。名授二职,实职则是校书郎。校书郎掌管校雠典籍,刊正文章,官品不高,但却是令人垂涎的、天子近旁的清静闲雅之职,是初入仕途进士的难得美差,拔擢可待,高位在望。颜真卿十分崇拜的忠耿尽职、直言敢谏、其诗雅正冲淡的新任宰相张九龄,当年进士及第之后的第一个职位,就是校书郎啊!

颜家大院里,老槐绿荫如盖,蓊蓊郁郁,生机勃然;石榴繁花锦簇,朵朵火红,状如宫灯错落悬挂。大喜临门,颜家少不了置酒庆贺一番。八十三岁的姑母颜真定,颤巍巍地向侄儿举杯祝贺,夸真卿为门庭争光。母亲殷氏高兴得合不拢嘴,虽从来很少喝酒,此刻,心花怒放,连杯而饮。众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凡在长安的——当然少不了最关切颜真卿的二兄允南、堂兄杲卿——也都回到祖宅,深情祝贺!舅父殷践猷,为外甥的高中喜滋滋地带了两坛桂花稠酒而来。贺知章伯伯说过,颜真卿自立之时,他会登门祝贺的。父亲和伯父的这位挚友,果然不负其言,闻讯而来。其隽言趣语,伴以不停点的举杯豪饮,使颜家沉浸在一派欢天喜地的幸福之中。颜真卿面对全家老小和亲友的祝贺,当众表示,自己从此以清臣为字,发誓做一位清正、清廉、清明、清白之官。大家无不夸赞清臣这个字好,表达出了真卿的志向和志气,做官就要做清官,做清正廉明的好官!

令真卿惋惜的是,伯父颜元孙晚年随着担任翼城县丞的长子春卿居住,不幸于三年前——开元二十年(732),溘然而逝,既不能够为自己曾经身兼“师父之训”的侄儿真卿进士及第而与举家同庆,更无缘享受真卿步入仕途的欣喜和快慰,令真卿不胜遗憾和哀伤。于伯父、父亲灵前痛怆惨凄地哭祭了一番,颜真卿的心头才得到了些安慰,即去秘书省著作局赴任。

校书郎十分清闲。每日应卯而来的校书郎们,常常无事可做,相聚闲谈。颜真卿不愿空度日月,翻检隋朝陆法言与自己五世祖颜之推等人所定音韵学名著《切韵》,忽地怦然心动,产生了编纂一部宏伟巨著的打算:以《切韵》为本,参引许慎《说文》,扩而展之,详尽排比其训解,将经史子集四部书中相关成句予以汇编。他将这部著作定名为《韵海镜源》,以其牢笼经史,征引穷尽,依韵次之,其多如海,故曰韵海;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颜真卿兴致勃勃、孜孜不倦地为《韵海镜源》的编纂而殚精竭智地思谋、筹划,营建着结构框架。

然而,忧乐交互,喜哀相随。时过一年,八十四岁的姑母颜真定亡故。姑母胸富“彤管之才”,“深仁而莫逮”,使颜真卿“夙承训诲”。追思姑母,颜真卿不胜哀伤。又过了一年,开元二十六年(738),母亲殷老夫人撒手人寰。颜真卿三岁丧父,能够与九位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成人,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实赖母亲“亲自鞠育”,不惮其烦地施予“慈训”。颜真卿五内俱焚,痛彻心肺,停职回乡,服丧三年。

天宝元年(742)春天,玄宗皇帝李隆基亲自策试博学文词秀逸科生徒。与进士、明经不同,博学文词秀逸科并非是常科的制举,其名望更高于进士;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登科后所授官职一般也高于进士,以后的升迁自然也将快于进士。

日丽景明,和风习习,春风吹绿了长安,春雨洒红了牡丹。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前,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尽态极妍;殿内金碧辉煌,一根根明黄大柱上的盘龙浮雕显现着皇权的威严,御座前石兽口中喷吐着的檀香青烟,弥散着幽香,氤氲着肃穆和凛然。被举荐参加策试的生徒,一个个惴惴不安地接受着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当殿御试。颜真卿对答如流,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流利、贴切、准确,恰到好处;当殿所赋诗句,也被玄宗李隆基报以惊喜与赞赏交织的眼神。测试结果,当然地名列上等。

圣旨降,颜真卿官拜京兆醴泉县尉。颜真卿心头春水荡漾,立即打点行装赴任。县尉掌管治安捕盗和县衙庶务,诸如催收租税,送往迎来,日日足底朝天,颇为繁忙,与校书郎的清闲迥然相异。醴泉近在京畿,其县尉较一般县尉更受朝廷关注,被看作升迁入朝的阶梯,也因此为一些人暗中盯视,以寻找弹劾的把柄。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在县境东北的九嵕山上。墓地为唐太宗亲自所选,依山而筑,雄伟肃穆,腾跃着充塞天地的壮阔气势。陵旁矗立着相貌如同贞观中归顺的外蕃君长的石像十几座,还有太宗所乘六匹战马——人称“昭陵六骏”的石雕。陵区之内,另有功臣密戚的陪葬墓百余座。恢弘阔大的陵园,显耀着太宗李世民的辉煌武功。朝廷每年春秋,都要派遣官员谒陵,身为县尉,颜真卿自然必须小心接待、陪同、应酬。在日常政务中,颜真卿兢兢业业,勤谨履职,洁身自励,恪守律令,清明、清廉、清正,两袖清风;至天宝五年(746)任满,以获官风“清白”之誉,而无负于自己的清臣之字,于次年迁长安县尉。

擢任御史

在长安县尉任上仅仅一年,天宝六年(747),诏命颜真卿任御史台监察御史。朝廷的任命制词说:“文学擅于登科,器干彰于实用。宜先汉简之职,俾伫埋轮之效。”高度赞美颜真卿的文才和处事本领,说现在任以草拟公文制告的官职,是为了以后发挥东汉名臣张纲那样有胆有识、忠耿刚烈的作用。张纲乃心系社稷忧患之臣,深为当时擅权外戚的飞扬跋扈而义愤填膺。汉顺帝刘保遣使巡察地方,使臣们一个个受命出发,张纲却把车轮埋在洛阳都亭,道:“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当面向顺帝弹劾专权的外戚。一时举朝惊骇,京师震撼。朝廷的制词引用张纲的故事,固然出于对御史职责的冀望,是冠冕堂皇的官场语言,而在颜真卿看来,却是对自己能够心怀天下、恪守正道、刚直敢谏、不畏权贵的严正要求和殷切希望。

监察御史的职责在于监察百官,审察刑狱,整肃朝仪,巡按州县。其官位不算高,不过正八品,但却接近于煊赫险要的皇权中心,可跻身于身在京师的五品以上文武官员之列,经常出入于天子所居的森严、神圣的九重宫禁——大明宫。大明宫,这座高高地雄踞于长安城北龙首原上的巍峨宫殿,其正南端的含元殿之高,超于前方平地四丈之多。入宫大臣们进丹凤门,行至殿前,须在左右相对的翔鸾、栖凤两阁之间,沿曲折、漫长的龙尾道而上,参见皇上,参与议事。多少天下大事,多少官员的任免升黜、生杀予夺,都在这里决定!而神州的平安与动乱、百姓的祸福与安危,甚至一代人的命运,也都源自于此!颜真卿能够以监察御史之职,出入于大明宫,心中该是多么兴奋、激动啊!但他感觉到的,不仅是兴奋和激动,更是对自己胸中耿耿忠魂和一腔正气的砥砺!

从当年秋天起,颜真卿在监察御史任上连续三次出使。

第一次是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赴太原、灵武一带巡察。唐代的工部主持着屯田,御史对屯田的监督被称为“覆屯”。“试覆屯交兵使”,责在检查边远地区的屯田,以及刑部的复审案件、疏理囚徒。颜真卿受命朝廷,满怀神圣感、庄严感,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体察下情,察看屯田兵士的冤屈疾苦,弹劾统管屯田官员的非法作为。其一切行为、举措,无不合情合理、确切妥当。

第二年,颜真卿又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赴武威、西平一带巡察。久旱不雨的五原郡,有冤案多年得不到昭雪,民怨沸腾。颜真卿到达后,追踪蛛丝马迹,明察秋毫幽微,终于真相大白,得以使负冤者伸冤、作恶者绳之以法,获得了百姓的一片赞颂之声。此时,甘霖普降,大雨播洒,百姓欣喜不尽,高呼为“御史雨”。从“御史雨”的呼叫声中,颜真卿得到了巨大的鼓励、无穷的力量。一种清明、正大的浩然之气,在胸中升腾,一种为民做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身涌动。

到了天宝八年(749),颜真卿第三次再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出巡于太原、灵武一带。听闻有郑氏兄弟三人,官做到县令或京畿尉,母亲死后,却停棺于太原佛寺空园之内,时过二十九年还没有安葬。颜真卿写状上奏,弹劾其不孝,使其官职被黜免,放归田里,终生不得再出仕。此事颇得朝野好评。

回到御史台,颜真卿遇到一桩事:一向受玄宗皇上恩宠、执掌宫中和京城巡警的左金吾卫将军李延业,召蕃客内宴,竟炫耀其阔,大逞其威,私自动用宫廷车驾、仪仗,而不按规矩报告御史台。御史台责问,李延业不但不承认过错,反而有恃无恐,气焰熏天,大吵大闹,恶言诘问。颜真卿不惧其权势,愤而写表弹劾。同僚得知,担心颜真卿会招引祸端、贻害自身,因而诚切劝阻。颜真卿却正气凛然,置自身安危于度外,毅然危冠入朝,呈表上奏,面折廷争。在场的正直官员,莫不暗自为颜真卿的义正词严而失色、冒汗,不胜担忧。颜真卿却面无惧色,寸步不让,弹劾之语句句入于大理、条条扣合律条,以致使玄宗李隆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将李延业这个飞扬跋扈之徒外贬出朝。此事震撼朝堂。颜真卿如不怕虎的牛犊一般,锋芒初露,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胆识和品格,莫不为人敬佩。

这年八月,颜真卿迁殿中侍御史。此时,二兄允南任谏官左补阙。冬至、元日朝贺,走过长长的龙尾道登殿的几十名朝臣之中,颜氏兄弟两人俱在其中,令颜真卿深为自己的家族而荣耀和喜幸。

求师张旭

在醴泉县尉任上,天宝三年(744),伯父和父亲的生前好友、曾对颜真卿寄予厚望的太子宾客贺知章,这位年八十六岁、旷达不羁的风流名儒,在儒、释、道三教同行的文化氛围中,上疏请求度为道士,回归越州永兴老家,得到玄宗皇帝许可。颜真卿得知,赶赴长安为之送行,胸中不胜留恋怅惘之情。但他并不因贺知章的入道退隐而灰心、颓丧,仍然雄心勃勃,奋发自励。在醴泉县尉任满而尚未得到新的官职的天宝五年(746)那些时日,曾赴洛阳向著名草书家、吴郡张旭求教笔法。

自幼在家族的德行、书翰、文章、学识家风中成长的颜真卿,酷爱书法,在伯父元孙、母亲殷氏、二兄允南以及舅父殷践猷的训教、指导下,苦练书法,留下了“以墙为纸”的佳话。伯父元孙、母亲殷氏、二兄允南、舅父殷践猷的书法,无不得自于真卿的舅爷——著名书家殷仲容。殷仲容之书,上承褚遂良,以痩硬清挺、雍容婉畅而著称。颜真卿进士及第之前,其书法已与母亲、伯父、二兄和舅父,难分轩轾,颇富功力。然而,他并不满足,并不裹足不前,仍在孜孜不倦地苦练着,摸索着,探求着,希望能进入新的境界。随母亲南下苏州,山水灵秀之气的濡染,使他笔下的点、横、竖、撇、折、捺,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启悟。

进入仕途,颜真卿并未放弃书法进取,一有闲暇,仍忘不了孜孜不倦地执笔习书。而恢弘雄大、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足迹所至的广阔,所见所闻的繁富,又开阔着他的胸襟,捶打着他的魂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城内所见“三绝”——有“诗仙”之誉的李白的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吴带当风”之誉的“画圣”吴道子壁画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以及裴旻将军剑舞的“随风萦且回”的气象和风神、精神和韵味的感染;出巡塞外,“北风吹断天山草”、“胡人向月吹胡笳”的辽阔和雄浑景象的感触;加之“俾伫埋轮之效”的朝廷判词所寄予的期待,五原百姓“御史雨”的赞誉和鼓舞;还有贺知章、陆象先等前辈的风采,萧颖士、李华、岑参、高适等才俊好友的勃发英气、激烈壮怀、云天奇志的洇染……种种般般,都凝聚为颜真卿书法得以不断有所提高的元素和前进力量。

还在应制考试之前,经贺知章引荐,颜真卿曾经在长安见到过名满京师、有“草圣”之誉的书法家、左率府长史张旭。张旭与贺知章为从表兄弟,二人与“诗仙”李白等人,同是杜甫所谓“酒中八仙”之一。杜甫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颜真卿进士及第后结交的来京应制科试、落落有奇节的好友高适,也这样描写这位“草圣”:“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也许,诗名颇高的进士李颀的描写更为传神:“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这位书家“脱帽露顶”,不修边幅,无视世俗,放眼青云,庭院荒草,陋室寒风,嗜酒豪饮,纵情恣肆,放荡不羁,却挥毫如云烟、似流星,落笔震惊人寰,超绝古今。

那时,颜真卿曾经向张旭请教,但张旭总是如同面对众多求师者那样,只是大声笑一笑,“即便草书三纸五纸”,乘兴走开,没有告诉一句关于用笔结体的真谛之言,给你个软钉子碰。这个性情狂放颠逸、超绝古今的“草圣”张旭,对楷书的笔法极为精通、详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至高境界。颜真卿有这样的记忆:自己早年曾接待过张旭,多次得到张旭的诚切劝导,“屡蒙激劝,告以笔法”。但由于自己那时还年轻,不够聪敏,加上有许多琐事、俗事缠身,没有弄懂、掌握他的传授,一直没有多大长进。颜真卿又是说在张旭面前碰软钉子,只得到“即便草书三纸五纸”,又是说“屡蒙激劝,告以笔法”,这似乎有点儿矛盾,但也许“即便草书三纸五纸”的内容,正是“屡蒙激劝,告以笔法”。不过,无论如何,事实是:并未得到多少实际收获。对此,颜真卿耿耿于怀,很不甘心,于是利用这个受任新职之前的空暇,携带陈年杜康老酒两坛,亲赴洛阳,再次向张旭拜师求教。

当时,张旭借住在一位向自己求学书法的好友家中。见到颜真卿,张旭不胜吃惊。你不是已经进士及第了吗?不是已经走上仕途,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了吗?不是已“楷书遒美”了吗?却长途奔波,投奔鄙人门下,不觉屈尊吗?如今,只要得到一官半职的,哪个还有心思自找苦吃学书法呢?颜真卿却风尘仆仆地远道而来,双手将陈年杜康捧给张旭,谦恭而恳切的眼神告诉张旭:我颜真卿无论遭遇如何,无论当官为民,也无论身在何处、所操何业,都不会放弃对书法的钻研、琢磨和进取的。请长史务必接受我这个学生,传授我以自己的笔法真谛。“草圣”张旭深为眼前这个三十多岁的进士的真诚、恳切和谦恭所打动,明白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将可翘楚书坛的志士,一位将青出于蓝的后学,欣然接受了颜真卿的请求。

然而,当颜真卿询问笔法时,张旭仍然只是说,加倍努力临摹书帖,就会自然悟知的。如此月余,颜真卿每天都在夜以继日地临帖习书。即将告别回京之时,颜真卿毕恭毕敬地恳请老师道:学生如能得知先生的笔法要诀,将孜孜不倦,终身学习,以期达到最高妙的境界。学生真诚地感戴于心,永世不忘!

张旭许久不说话,看看左右近旁,忽地起身走去。颜真卿小心地跟着老师走到竹林院的小厅堂内。红日高照,清风徐来,竹影摇曳。张旭盘腿打坐床上,指着对面的小榻命颜真卿坐下,开始就相传为钟繇所述笔法十二意——“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锋谓未”、“力谓骨体”、“轻谓屈”、“决谓牵制”、“补谓之不足”、“损谓有余”、“巧谓布置”、“称谓大小”,让真卿一一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颜真卿逐次对答为:令纵横有象;不令邪曲;间不容光;不令其疏;以未成画使其锋健;点画皆有筋骨;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结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趋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令其平稳,或意外字体令有异势;大字蹙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张旭认为颜真卿的回答都接近正确,便鼓励道:按照这个理解,“工精勤悉,自当妙矣。”——勤奋加上用心,功夫到家,字自然会写得漂亮。

张旭还传授了舅父陆彦远从褚遂良得到的用笔妙诀——“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张旭还说,自己起初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在江边见到平净的沙地,产生了在上面写字的念头,于是用刀锋画沙,画着画着,忽地内心豁然开朗,领悟了用笔藏锋,才能点画沉着、力透纸背的真谛。还告诉真卿:“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如果写正楷或草书,笔笔都像画沙一般,那么你的书法之道就达到至高境界了!

竹林小院中,阳光忽地明亮了许多,天蓝如洗,云白如练,棵棵翠竹上闪烁着耀眼的光斑。颜真卿得到“草圣”张旭真传,顿觉天高地阔,双目朗然,激动得心潮翻卷,久久难以平静,连声施礼感谢,表示将永远铭刻在心。随后,留恋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了西去归途……

小试牛刀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出于对尉迟迥人格的敬重,相州刺史张嘉祐为北周大臣尉迟迥建庙立碑。尉迟迥于北周宣帝刘赟时身兼将相,能征善战,好施爱士,位望崇重。宣帝驾崩,杨坚以丞相独揽大权,掌管天下兵马事,同时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密谋策划。尉迟迥愤而起兵讨伐,但寡不敌众,兵败而自杀身亡。尉迟迥虽无补天之力,未能挽救北周的灭亡,而以身殉国,其忠诚品性,却为后世之士,留下了光昭日月的楷模。

自古以来,碑碣无不以其不惧风雨的坚实之性,流传于后世;其铭文的撰、书,历来是极为庄重的盛事。文必真实而优美,非凡才所可撰;字必端庄秀丽,非书家不可命笔。张嘉祐为选择和延请撰文者、书写者,颇费神思。他所选定的撰文者为阎伯玙。阎伯玙为唐初进士,颇富文名。上元二年(675)重九日,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玙,重修滕王阁竣工,大宴宾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应邀赴宴,作《滕王阁序》,受到阎伯玙深情赞颂,一举成名,后人称阎伯玙为王勃之伯乐,阎伯玙也因此而声名远播。开元中,阎伯玙被谪官华州郑县尉,张嘉祐请为尉迟迥撰写碑文,不可谓不选得其人。蔡有邻是当时的著名书家,其隶书严劲而有情致。由这位书家书写碑文,也是恰当的。而颜真卿进士及第,初入仕途,即展现出似锦前程,其文章、书法,俱得家传,吏部铨选中,以其“楷法遒美”,在年轻才俊中头角灿然;请颜真卿撰写铭文,显现出张嘉祐的不凡眼光和魄力。

撰写铭文,对于颜真卿来说,可谓小试牛刀。他仔细研读了有关尉迟迥事迹的文字记述,满怀敬仰之情,伏案思虑,旋即挥笔濡墨,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四个字:“精贯天地”。认为尉迟迥以其昭然大义降伏丑类,忠节名世,死而不朽。在今人看来,此语不无欠妥之嫌。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其篡周兴隋,无疑推进了历史的前进,使华夏步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代,称之为“丑”,恐怕如今已无人苟同。但从传统观念来看,其篡周行为,却是不忠的、大逆不道的、应予鞭挞的。恪守道德与推进历史前进行为的冲突和悖逆,看来颜真卿并不明白。然他如此赞颂尉迟迥的精神品质,以之为自己的精神楷模,其可贵之处,分明可见。

颜真卿的小试牛刀——所撰铭文镌刻于尉迟迥碑石之上,无疑得到了人们的称赞。事实是,从此之后,其文名、书名渐重。又经天宝五年(746)求师张旭,得其用笔“如锥画沙”的真传而昼夜奋发研练;加上出巡所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上雄浑之气对胸襟魂魄的雕塑,雄视千古的诗、画、剑舞等盛唐文化所呈现的那种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风骨、神韵对心灵气度的熏染和启悟,以及尉迟迥“精贯天地”事迹的激发和砥砺……种种般般,使颜真卿书法的长进,与日俱增,慕名求其撰写碑铭者相继登门。颜真卿调任武部之后,忙碌的只是冬季铨选武官之时,春夏秋三季比较清闲。求书者窥伺时机,乘虚而来。天宝九年(750),颜真卿应邀撰稿并书写剑南节度使郭虚己碑、墓志,后又撰稿并书写郭虚己之子郭揆碑——《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郭虚己、郭揆父子碑的书写,更使颜真卿的书才驰誉遐迩。天宝十一年(752),应长安千福寺禅师楚金之请,书写岑勋撰《大唐西京多宝塔感应碑》。

多宝塔在长安兴平县千福寺内,其落成惊响四方,轰动一时。颜真卿的姻亲、好友、天宝三年(744)进士岑参曾登临并吟诗,云:“……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既空泰山木,亦罄天府赀。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可见,此寺的修建,牵动着千家万户,动用工匠之多,工程耗资之巨,举世震惊。千福寺落成,人们焚烧的香烟,像云团密聚;幡幢华盖,簇拥交错,飘然下垂。为如此宏大、如此轰动遐迩的宝塔立碑,非文章好手、书坛名流,岂能相称?楚金禅师所选撰文者为岑参之兄、“诗仙”李白之友、隐士岑勋,而请颜真卿书写,足见颜真卿在书坛已头角灿然。

今日看来,其碑文乃虚无缥缈、光怪陆离之词,而其书乃正当青春年华的颜真卿毕其心、倾其力所为。清正、刚正的道德品性,正道直行的浩然正气,与艰苦砥砺、锲而不舍的书法修养,凝聚于笔墨之间,字字沉着雄毅,骨体健劲匀稳;如锥画沙,点画有筋,谨严而茂密;方圆兼备,结构宽博,平正而奇伟;端庄秀美,阳刚持正,风神独具,可见精工秀媚、妍雅清隽的初唐书风,而又不袭前贤,独创新意,别开生面,呈现出雄强博大、遒劲丰润的崭新风貌,为颜真卿早期最富代表性之书作。

触怒杨国忠

颜真卿书坛驰名,仕途上也似乎官运亨通,扶摇直上。然而,时过不久,却遇到了挫折和坎坷。

大唐朝政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偏离了开元盛世。昔日聪睿明达、从善如流、励精图治的唐玄宗李隆基,陶醉于盛世的海晏河清、国泰民安,沉迷于一些道士的所谓长生不老之术。受宠无比、眷顾不休的武惠妃突然病逝,进一步沉重地打击了这位风流天子的空虚心灵。而开元二十五年(737),天生丽质、善解人意、能歌善舞的杨玉环来到身边,又夺去了这位日益陷溺于寻欢作乐的皇帝的魂魄。从此,唐玄宗李隆基倦于政事,进取之志衰,纳谏之路绝,越来越不喜欢那些“找麻烦”的骨鲠之臣;只要皇亲国戚有了满意官位,别的一切都懒得理会,听由宰相去安排、处置了。他所祈求的,只是:“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优哉,游哉!乐哉!快哉!

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即颜真卿得授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那年起,唐玄宗最信任的宰相就是李林甫。这是个强辩而轻躁、不学而无术的人。他公然对朝廷官员们说:现在皇上还算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的旨意办事就好了,用不着七嘴八舌。你们看看仪仗里的马匹吧,只要不出声,就能享受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只要它一嘶鸣,马上就会被拉出去。任它怎么后悔,再想享受三品官的待遇,没门儿了!李林甫的司马昭之心,昭然可揭:钳制谏诤,阻塞言路,使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地横行于朝堂。而谏诤绝路,此时却正中唐玄宗下怀,使他能够得到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陪伴着杨玉环,沉湎于声色饮宴、踏歌弄舞之中。李林甫,这个获得了“口蜜腹剑”的盖棺定评的家伙,以排挤贤能、罗织罪名,残酷打击、陷害不依附自己或地位逼近自己的官员为能事。连高才贤能之士,如杜甫、元结等人的上进之门,也被堵塞;“落落有奇节”、其诗闻名后世、当时以《燕歌行》名扬京师的高适,也应制科试而不得中。李林甫却上表祝贺玄宗皇帝:天下已“野无遗贤”。然而,随着天宝四年(745)杨玉环册封贵妃,杨氏一门鸡犬升天,杨国忠的地位扶摇直上,几年内就做到监察御史、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等十五职,成为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使李林甫在专权之路上陡然遇到了巨大障碍。李林甫与杨国忠之间的争权夺利于是日渐升温。在李、杨二人掀起的争权争利、争名争宠的阵阵险风恶浪面前,颜真卿不投不靠,不倚不伏,独立支撑,正道直行,而到了天宝九年(750),却不意间竟被这险风恶浪卷了进去。

事情是从睿宗景云、玄宗开元年间两度为相、“善守文以持正”的名臣宋璟,其第三子宋浑的案件引发的。宋浑一扫父亲的清廉之风,凭借巴结李林甫而步步高升。他与酷吏吉温有私怨。吉温原为李林甫所进用,眼见杨国忠日渐得宠,即弃李林甫转而投靠杨国忠,告发宋浑贪赃,被处以流放。宋浑罪有应得!然明眼人不难发现,吉温不但出于挟嫌报复,而且心术不正,企图借剪除李林甫心腹宋浑,在发泄心头怨恨的同时,向杨国忠献上一份漂漂亮亮的效忠之礼!

颜真卿对吉温的公报私怨气愤难抑,不畏其显赫,无虑于明哲保身,责问道:“为何为了一时的怨愤,而这么残害宋璟的后代呢?”吉温作为杨国忠的左膀右臂,遭受初出茅庐的颜真卿如此斥责,岂能自吞恶气,善罢甘休,自然要添油加醋地向杨国忠诉委屈。杨国忠早知颜真卿的才干、学识颇不一般,希望收罗入自己的党羽。他明白:此般大才,如能为我所用,必然于己益莫大焉!然颜真卿许是出于文人的清高吧,一副洁身自立、桀骜不驯的神色,对杨国忠不热不冷、不即不近。杨国忠心想:哼哼,还是先让你啃一颗苦果子吧,看看你能不能清醒一些!

杨国忠让颜真卿啃的苦果子不是别的,是让颜真卿从京都长安出任东京畿——洛阳——采访判官。颜真卿在东京畿采访判官任上,谨慎履职,秉公行事,无处可以指责。至当年十二月,即被擢升侍御史,回到京师长安。侍御史为从六品,掌管督察百官,审理刑狱。颜真卿所以没有被再次黜陟、贬斥,而能重返京师,并有所升迁,只能以其政绩卓著、行为方正、各方诚服,杨国忠们无把柄可抓,来做出解释。

天宝十年(751),颜真卿转尚书省兵部(后改称武部)员外郎,判南曹。尚书省各司长官为郎中或员外郎,官品不高,但职责重要,晋升有望。尚书省兵部下辖四司,兵部司列于首位。唐朝规定,武官的选授必须经由武部审查其才能,以决定去留,为预备国家军事,根据需要予以录用。每年冬天,参选者集于选院,“判南曹”官员,一一核实参选者的解状、簿书、资历、考课。颜真卿一一核实,其分判,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切中肯綮。参选者莫不既觉便利,又深自叹服。颜真卿的“判南曹”政绩斐然。

杨国忠实在没有想到,自己原本给颜真卿啃的苦果子,其实并不苦,不但不苦,还事与愿违,让颜真卿尝出了点儿甜头。这怎么能不晦气,心里怎么能不黑潮翻卷呢?哼!走着瞧,我不信世上有煮不烂的牛头,不信你颜真卿不明白:马王爷原来三只眼!

  1.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2. 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颜鲁公集》卷七。
  3. 颜真卿:《故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氏碑铭》,《颜鲁公集》卷十六。
  4. 颜真卿:《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允南)神道碑铭》,《颜鲁公集》卷八。
  5. 醴泉,今陕西礼泉县。
  6. 唐·殷亮:《颜鲁公行状》。
  7. 唐·殷亮:《颜鲁公行状》。
  8. 武威,今甘肃中部。
  9. 西平,今青海乐都。
  10. 五原郡,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县。
  11. 唐·殷亮:《颜鲁公行状》。
  12. 灵武,今宁夏中部。
  13.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4. 颜真卿:《赠裴将军》。
  15.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16. 杜甫:《饮中八仙歌》。
  17. 高适:《醉后赠张旭》。
  18. 李颀:《赠张旭》。
  19.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颜鲁公集》卷十四。
  20.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鲁公集》卷十二。
  21. 此人名裴儆,为朝议郎行尚书员外郎裴祯之子,后亦工书。
  22. 以上引文俱见《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颜鲁公集》卷十四。
  23. 颜真卿:《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庙碑铭》,《颜鲁公文集》卷六。
  24. 颜真卿:《颜鲁公集》卷五。
  25. 岑参:《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
  26. 白居易:《长恨歌》。
  27. 李华:《三贤论》,《全唐文》卷三一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