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观园原型之必要条件

红楼寻梦·水西庄 作者:韩吉辰 著


第二章 大观园原型之必要条件

著名红学家邓云乡先生曾说:“大观园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问了二百多年了。”一般认为大观园应该由一所或几所清初园林花园作为原型,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升华而成。大观园是一座巨大的私家园林,是贾府为元春归省而营建的极其豪华的省亲别院,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典型环境。因此,《红楼梦》问世后不久,围绕大观园的原型、地点、建筑等问题,众多学者以极大兴趣进行探索。大观园的园林设计,对后世的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大观园有三个主要功能:居住、游览、接待皇室。

第一节 大观园原型之谜

大观园是因为荣国府的一次皇室活动建造的,《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原来贾家大小姐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接着敘述造大观园的源起,理由十分充分。书中这样介绍,贾琏道:

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及后贾蓉说道:“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这是介绍大观园的面积和方位。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首次详细介绍了大观园的重要景点的特点及匾额。第十八回介绍贾妃“于是先题一绝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后面第四十回、四十一回利用刘姥姥进大观园,又详尽描述了大观园众多景点的美景。我们看到,作者曹雪芹用了大量的笔墨有条不紊、立体描写了绚丽多彩的大观园,详细介绍了大观园的由来以及面积、景点等主要资料,在这个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中,演绎了众多少男少女形形色色、生动的生活。

多少年来,红学研究者费尽心机寻找大观园的原型、地点,发表了大量文章,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连地点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没有定论。有学者曾提出南京“随园”说、江宁织造府说、北京“恭王府”说、“圆明园”说,以及江南园林西溪说,等等,但都缺少实证,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在这些争论中又有些红学家干脆提出“虚构说”:大观园没有原型,即太虚幻境,纸上园林,是作者“胸中丘壑”,是曹雪芹在心中勾勒的图景。

的确,大观园是名著《红楼梦》所描绘的一个典型环境,但我们不认同大观园的“虚构说”,因为书中对大观园惟妙惟肖、使人身临其境的描写,应该是有原型的。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其言直,其事核”的写实性,是追踪蹑迹地追求细节描写的准确性和真实感的。倘若有原型,那么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创作素材又来自哪里呢?虽然我们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作者应该曾经去过或生活过几座园林,他将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园林汇总、提炼,描绘出一座汇聚中国古典园林精髓的大观园,但是笔者进一步认为大观园应有一座园林为主要原型,它是作者长期生活体验过的私家园林,此外,加上其他一些园林的细节,综合写出大观园这个艺术环境。我们认为:高度浓缩这也符合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做进一步分析:如果这个“世外桃源”大观园的确存在原型,那么这个原型至少应该符合大观园所具备的如下四个特点之一:

第一,是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三里半大”的面积;

第二,是要以水面取胜、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

第三,是要与皇帝、后(妃)的皇室巡幸等活动有关联;

第四,是这座私家园林还必须有使作者曹雪芹熟悉和体验的机会。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在《今晚报》撰文:提出“藕香名榭在津门”的课题。引起笔者极大的兴趣,经过二十多年对水西庄的研究,通过对一批珍贵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发现:运河水西庄和大观园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以上四个特点条件全都具备!请注意,水西庄具备大观园原型四个必要条件的全部,而不是之一,这是非常重要的,至今笔者还没有发现其他的一座园林完全符合这四个必要条件。以下我们逐一介绍。

第二节 大观园的面积与水西庄相近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面积广大,为私家园林所罕见,大观园到底有多大呢?书中没有确切的数字,只是借贾蓉之口说出“三里半大”,这应该是指大观园的周长,似乎有些模糊,因为大观园的几何形状并不知道啊。有的红学家经过计算,一般以为大观园面积在“一百多亩”的范围。那么在清朝康雍乾时期,私家园林超过百亩的,是极其罕见的,即使是在北京显赫一时的王府,有个二十多亩的府第已经比较可观了。江南私家园林更以小巧精致见称,“半亩园”“一亩园”已经十分不错了,大致十几亩就很不容易了,如果有几十亩那是罕见的。所以江南私家园林其面积根本无法与“三里半”的大观园相比,很难成为大观园的原型。

由于找不到一百多亩的私家园林,有些人把目光转向皇家园林,比如占地一千多亩的圆明园。虽也有些景点根据,但从小说“追踪蹑迹”的原则来看,面积过于巨大,并不符合《红楼梦》故事的基本情节,黛玉小姐们每天在这一千多亩的园林来来往往岂不气喘吁吁累坏了?书中明确指出:大观园整个准备活动是贾府为迎女儿元春省亲而进行。

……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幔,指出贾府人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仪注不一……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清·孙温 绘)

这段描写多么细致入微,显然是以某处私家园林为事实根据的。如果帝、后在自己宫内御花园或宫外皇家苑囿(比如圆明园)游幸,没必要有那些礼节,也不用那么烦琐的仪仗。更重要的是,作者曹雪芹是“犯官之后”,无论如何是无法进入皇家园林圆明园!既然无法进入,何谈长期深入生活?又怎么能将圆明园写入《红楼梦》书中呢?

天津水西庄这座著名的私家园林,面积恰恰是一百余亩,完全符合“三里半大”的标准。水西庄建于雍正元年(1723),它的面积,最早记载于查为仁的五言诗《水西庄》序中:“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

吴廷华在《次日游水西庄》一诗中也云:“篱落周遭百亩强,三分亭台七林麓。”吴廷华在水西庄长期居住,而且编纂《天津县志》,他的考证精细是出名的,明确指出水西庄面积“百亩强”,即超过一百亩。水西庄曾三次大规模扩建,面积也随之扩大,扩建以后总面积确数,经现代学者考证,今芥园水厂(在水西庄遗址范围内)占地92529.62平方米,约合138.8亩,加上已知河神庙(水西庄最后遗留的建筑)占地15.53亩,水西庄当时的总面积已超过150亩。

水西庄本身已经一百多亩,而且面积不断扩大,这三次扩建的时间都在作者曹雪芹写书期间,如果作者在水西庄长期生活,将这“百亩强”且不断动态扩大的私家园林反映在书中,借贾蓉之口说出大观园“三里半大”,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不将确切亩数讲出,这种模糊处理方法也是符合作者“真事隐”原则的。

第三节 集景式的单身宿舍集群

很多红学家指出,认真分析“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内部建筑布局实在古怪奇特,不合人间情理。我们看到它既是一个观赏园林,又是少男少女的单身宿舍集群。因此,红学家冯精志在《大观园之谜》中指出:“如果生活中确有的话,(大观园)只能是古今园林中一个仅有的特例。”在封建社会的清代,北京诸多王府中住人宅院与后花园泾渭分明,绝不混淆。江南也没有大观园那类布局的园林,一般都不很大,一亩或几亩十几亩,以玲珑剔透见称。更要指出的是:无论后花园或大或小,绝不会允许让小姐(公子)晚上住在后花园中!

而天津运河边的水西庄,却正好是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园林。水西庄又称“水西别墅”,其基本建筑特点就是分成数十个独立景点,每个景点正是一位小姐或一位公子在此居住生活,有时外来的贵客嘉宾,也在其中一个景点居住。像“花影庵”为查为仁居住,“淡宜书屋”为查为仁藏书处,“竹间楼”是查为仁读书处,“清机小舍”为查为义夫妇居住,“香雨楼”为汪沆来水西庄时居住,“小旸谷(原名茧斋,三面见日,寒冬不火而暖)”为万光泰长期居住。

有趣的是,大观园中众少女以所居景点名称取号,林黛玉称“潇湘妃子”、薛宝钗称“蘅芜君”、贾探春称“秋爽居士”、李纨称“稻香老农”,史湘云没有固定居处,只得称“枕霞旧友”。这种以居处取号的做法,在水西庄女诗人中也早就存在。《兰闺清韵》是水西庄诸女诗人留下的诗词集。其中有《水西庄偕诸姑送香初阁主人于归吴门小诗》,提到的“香初阁主人”即查调凤,查为仁之二女。

至于水西庄的“集景”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园林的总体设计,分景区的风格以及花草树木,极为讲究。藕香榭是“菱藕香深”的水边建筑,绣野簃是翠竹丛生的幽静之地,而山上的“月明擫笛台”和水边的“泊月舫”是专为赏月而设,设置的一山上一水边,一高一低的景点,而大观园中的凸凹二馆只在贾母中秋赏月时出现过一次,“山高月小”或“皜月清波”情趣不同。贾母赏月时还令“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于是便出现“月明擫笛”之笛声悠扬情景。

大学士陈元龙的《水西庄记》,介绍了私家名园水西庄的集景特征:“……既成,亭台暇发,池沼萦抱;竹木荫芘于檐阿,花卉纷披于阶砌;其高可以眺,其卑可以憩。津门之胜,于是乎可揽于几席矣。”清代著名画家朱岷的《秋庄夜雨读书图》和田雪峰的《水西庄修褉图》,充分反映水西庄是集景式园林(见第7页)。此外,拥有广阔的水面、江南特产“红菱”和大片的竹林、梧桐、芭蕉、梅花都是水西庄与大观园共同的特点。现实中巨大的私家园林水西庄,极有可能是作家曹雪芹所依据的重要园林素材之一。

第四节 以水取胜的“北国江南”

大观园中的广阔水面,使很多红学家疑惑不解,书中明确交代,大观园是宁荣二府的后花园,宁荣街热闹非凡必定在市中,那么大观园的园中水源从何而来?作者“追踪蹑迹”的描述,使大观园的广阔水面有了“源泉”——外河,明确描述那是从“外河”利用桥闸,引来源源不断晶帘般的河水。

总体来看大观园在理水方面是十分讲究的,一是园中水面广阔,“衔山抱水”的大观园中,有池塘、清溪、内河、引泉,“处处不离水”,有堤有岸,有港湾,这样的“以水取胜”的私家园林,实在难寻;二是活水潺潺,有“外河”水源,有进水之闸,完全可以满足园中各处水景的需要;三是依水建筑多,水面活动多,这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北方比较少见。故事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登过采莲船,菊花诗会、凹晶馆联诗、芦雪庵即景诗等都在池边吟成。

要寻找大观园的原型,必须要有足够水面的私家园林,而仅这点在北京城内就很困难。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曾颁布“非御赐,不准引用什刹海水”的禁则。禁令一下,内城的所有府邸花园断绝了水源。雍正年间和乾隆初期,禁令照行,一直到乾隆年中晚期,才有所松动。所以在曹雪芹写书的年代(乾隆初期),即便是王府花园,水面也是很受限制,绝不会从“外河”引进晶帘一般奔入的活水。在南京城的随园,水面也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与大观园的水面相比较(随园的总面积就不大)。

“广可百亩强”的运河水西庄,却恰恰能满足这些条件。水西庄一直以水面取胜,誉满江南江北,诗人学者来此,无不对此感慨万分,留下的诗篇,很多写下了水西庄池塘、溪流的景象。

水西庄号称“二分修竹三分水”,说明其园内水面的面积颇为广阔,可以种植菱藕、乘舟游赏,园中池塘名叫琵琶池,依水建筑很多,如藕香榭、枕溪廊、苔花馆、泊月舫、碧海浮螺亭……

那么水源呢?与大观园水源相同的是,我们很容易找到水西庄的“外河”水源——卫河(南运河)。水西庄即在卫河之畔,从“外河”利用桥闸,引来运河水。另外还要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非常重视“水”的来龙去脉,风水上要求水来自乾方,因此水西庄之内河必须由乾方(西方)引入,这也是水西庄名称之来源,实际上水西庄是三面临水的。

陈靖等绘《水西庄图卷(局部)》(1831)
(摘自《水西余韵》,天津博物馆)

再现了水西庄暮春时节的优美景色

第五节 元妃省亲与孝贤皇后巡幸

《红楼梦》中第一回,即特地言明是作者“亲睹亲闻”,记述时“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曹雪芹在写书时,正值文字狱盛行,因此有巨大的政治压力,书中必须“毫不干涉时世”“故将真事隐去”。但是作者又极其渴求后人“解其中味”,使读者能够理解他的隐衷,了解他的真情,揭开隐去“真事”面纱。因此作者有时故意留个破绽,留一些线索,使后人多少可以了解一下真相,这个“度”是非常难以掌握的。有红学家指出:《红楼梦》书中有两个重要情节,写得虽真实入扣,但却“不甚合情理”,这就是“元妃省亲”与“秦可卿丧事”。

在“元妃省亲”这几大段详细的文字中,脂批很多,“形容毕肖”“难得他写得出,是经过之人也”“《红楼梦》最难之处,是别书中摸不着”。在封建社会里,“别书摸不着”的,只有皇帝、皇后行动的实录。此段有一重要脂批:“《红楼梦》惯用特犯不犯之笔,真让人惊心骇目读之。”曹雪芹敢于将皇室活动“毕肖”写下来,这种冒犯皇室的写法令人担心,这是“特犯”。而脂批中“不犯”之笔,又在替作者开脱,这是作者亲身目睹之事啊,并没有什么夸张虚构的罪名,真实再现并无什么错误。脂批一而再、再而三地替作者表明:“元妃省亲”这些描写,是有事实根据的。

很多红学家和读者,在“元妃省亲”的文字中,似乎感到了“贾(假)元妃”的后面隐藏着一位“真皇后”。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元妃省亲中的皇家仪仗,仪仗规模超过贵妃待遇,公然出现了“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这龙凤装饰是帝后的专用仪仗用品,其他嫔妃是绝不能随便使用的。这一细节不知是作者有意露了破绽,还是无意中将现实中亲眼见的帝后仪仗写入书中。这正是作者大手笔高明之处,用一处细节描述达到“泄露天机”的目的,既做到了“真事隐”,又能使后人“解其中味”。

实际上也只有孝贤皇后(富察氏)才有资格和可能省亲,真正能省亲的“元妃”的生活原型,似乎应是孝贤纯皇后。

还有许多读者,不明白“元妃省亲”为何一定要选在寒冷的冬末?如果选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可以描写得更丰富、更绚丽啊。这个疑问很多红学家无法回答,其实笔者的答案很简单:原来这一“省亲”盛况的原型素材“孝贤皇后巡幸水西庄”,就发生在天气尚寒的冬末春初!

从史料得知,乾隆十三年(1748)二月初四天气依然寒冷,乾隆帝、后乘船从北京通州顺运河东巡,途中路过南运河畔水西庄,按原定计划,帝、后巡幸了这座著名大型园林,水西庄举行了盛大迎帝后仪式。整个活动恰好在天气尚寒的冬末春初!乾隆皇帝带着孝贤皇后继续东巡,过天津后,到德州,下船去泰山、曲阜,回京途中却发生天大意外,孝贤皇后在德州运河落水而亡,时间是三月十一日。皇后死因,众人皆有“疑心”。皇后的遗体由御船运回,到北京通县,群臣隆重举行仪式盛大的葬礼。

这件全国震惊的皇后暴死案,曹雪芹当然会注意到。巡幸水西庄的盛况与皇后暴死,巨大的反差也会引起他的强烈震撼:“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正是这位年轻的悲剧皇后(时年三十六岁)的真实写照。这些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这位悲剧皇后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一个典型素材。

在乾隆十二年(1747),水西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原来“百亩名园”又增加了一些新景点,十一月扩建完工修葺一新,十一日查为仁率子女、媳妾等举行了盛大的贺新园落成诗会。乾隆十二年十月十九日,为迎东巡,迁查礼妻李钦墓葬。据《亡妻李安人迁厝小志》载:“天子将幸东鲁,天津为凤艒必经之地,于是津之人谓翠华临幸,不可无驻跸处,相度地势,惟水西庄为宜,而吾妻权厝犹在庄北,爰有迁厝之举。”

据《天津县新志》卷首“巡幸”记载:“乾隆十三年二月高宗东巡,三月回跸。临幸天津,恩恤长芦盐商,诏免次年钱粮十分之三,赏赉军民七十八十以上者。”在水西庄受到盛大欢迎,是否能借机见到亲人,史料未详记,但孝贤皇后之弟傅清一直任天津镇总兵,在津有住宅及亲属。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仅仅一个月,冬去春回,孝贤皇后却在运河上不明不白地暴死。她的亲弟弟傅清官运亨通,却于乾隆十五年(1750),即孝贤皇后暴死之后二年,自杀身亡;另一个弟弟傅恒,也因夫人之事家宅不宁。这些举国上下沸沸扬扬传播之事,使曹雪芹可以用艺术手法写成元妃形象,因为皇后暴死,死前巡幸水西庄这一盛举,史料上记载得比较简单,查氏为迎驾于水西庄准备了近一年时间,而巡幸过程却只有几个时辰。

大观园和水西庄都曾接待过皇后(元妃),在作者写书时,这次冬末春初的皇室活动是“元妃省亲”的绝好素材,也可以合理解释为何“元妃省亲”一定写在寒冷的冬末。

之前有一些红学家认为,“元妃省亲”的素材取自当年康熙皇帝驻跸江南曹家,这种说法至少有两点说不通:一是作者曹雪芹当时的年龄实在太小了(甚至根本没有出生呢),无法回忆如此真切,即使是听长辈叙述,也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当年康熙皇帝驻跸江南,到达时都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派春光明媚的风光,根本不是“元妃省亲”寒冷的冬季,似乎无法成为“元妃省亲”原型的素材。

还要提一下,至于孝贤皇后(富察氏)暴死后极其隆重的葬礼(国葬),就很可能是作者描述“秦可卿丧事”宏大场面的素材,秦可卿棺木使用的什么“樯木”,似乎就是暗指孝贤皇后(富察氏)遗体沿运河回运时“以船做棺”。

第六节 曹雪芹避难水西庄

清朝初期,北京、天津有个著名的查家。查家分南查(海宁)和北查,显赫一时,南查代表人物有查嗣琏(慎行)、查嗣庭、查嗣瑮、查昇,而北查代表人物有查日乾、查为仁、查礼。

查家与曹(寅)家、佟()家、李(煦)家过从甚密,四大家族交往频繁,互有诗词唱和为证。

即属于隆科多家族,家势显赫,号称“佟半朝”(是指半个朝廷的官员都是他佟家的),天津南运河畔“艳雪楼”(佟楼)就是佟的别墅,与水西庄隔河相望,查为仁与佟交谊甚深。但在雍正初期,四大家族却都几乎同时横遭灭顶之灾。

雍正二年(1724)李煦七十三岁,雍正首先向他发难,将其革职发配到关外死去,家产尽数抄没。

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维民所止”科考案发,轰动全国,南查一支被杀被关之人很多,查嗣庭在狱中自杀,还被戮尸示众。

雍正五年(1727)十月下旨抄佟家,即隆科多家族。

雍正五年十二月,下旨抄曹家,转年曹家沿运河赴京,从此曹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在这几场骇人听闻的抄家惨案中,曹、李、查、佟家族受害者无数。

据海宁查氏后人口碑传说:曹家被抄时曹雪芹尚幼,举家赴京时因吉凶难测,遂将曹雪芹辗转托付给(水西庄)查家。这就是后来的“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来由。以雍正的残酷,曹家企望保留一个后代是很自然的,而当时李、佟及南查均已败落,只有水西庄查家尚有一块安全之地。以查、曹两家的交谊和查为仁的性格,这个口碑传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因而拥有繁华胜境的水西庄、深厚的文化氛围,以及后来接待帝后巡幸的盛况,都给年轻的、隐姓埋名的曹雪芹留下了深刻印象。(提供此说的是海宁查氏后代查良英女士、查良诗先生以及查鸿传先生。)

尤其令红学界感兴趣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江南做官多年,与江南大量文人学士有过密切交往。其中不乏査氏名人,比如在曹寅主编刻印《全唐诗》时,请来査嗣瑮参与编写。在曹寅诗集中有多首赠与査嗣瑮的诗,而在査嗣瑮的诗集中也有多首赠与曹寅的诗,二人交往甚深。前面提到与曹寅相交密切的赵执信(秋谷)、陈鹏年都与水西庄查家有着长期深厚的联系,他们分别为查为仁早亡妻子金至元写了小传和序言。这些后面还要谈到。

此外,《红楼梦》创作于水西庄兴盛之时,时间上吻合;而运河名园水西庄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大运河畔,是进京的必经之路)也成为对曹雪芹创作产生影响的客观依据。以上这些都是运河名园水西庄成为大观园重要原型的必要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