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章

涡河边的老子 作者:许辉 著


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共49字)

【译言】天地长久恒寿。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恒寿,是由于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生久存。因此圣人置身于后,却能被众人推前;把自己的存在置于度外,却能保证自身的存在。这难道不是由于他无私吗?因此能够成全他的自我。

【重心】无私可以久长,谦逊方能永寿。

【臧否】有条件地不认同。

【困扰】低调和进取,孰优孰劣?

【智语】道有踪而无迹,道有迹而无谓。

【视野】

古人的一句话、几句话、或几个词,就能起源今人的一种思想体系,一种观念观点,一种方式方法,一种道德规范,或一种进退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莫不如是。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一是由于我们现在所读的古文,都是千百年筛选后留下来的,既然能留下来,自然是值得品味、值得研究、值得重视的。

二是古人离天地万物的物理和心理距离应该更近一些,那时城镇小,建筑少,人口稀,周围都是“万物”,不需要像今人,想接近自然时,须穿过重重人工的和心理的藩篱,还不一定能够到达。

所以,那时候的人,能说出离天地万物更近的话,似乎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虽然他们说出来的思想显得很朴实,但自然而然,更接近于天地万物,更接近于“道”。

这是外部的因素。

如果我们今天出不来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怪只怪我们今天的生活、思考环境不如古人离天地近。

这是“肯定”的。环境决定思想,没有相应的物质环境,没有相应的生活背景,没有相应的知识视野,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取得相应的成功。

媒体上曾经深入讨论西方民主制度的扩散和移植,说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原生的,而世界上后学的那些民主制度,会发生种种变化。一种变化是乱相丛生,蜕化为一种民主的形式,一种变化是加入了该社会原有的非民主甚至“反民主”因素,一种变化是社会成为民主体制了,但与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成为“非优质”的民主。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学来的民主是非原生的,总会有这里、那里的不相匹配。不过,这样的情况,也正好为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又开启了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循环。文明不会“终结”,历史正在开始。

虽然在今天人们都不会反对或公开反对“民主”、“自由”、“平等”这样的价值观,但在不同的人群中,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解读,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机妙、高超。看起来这是大而画之的,但似乎达到了他的思想能够穷尽的那个尽头。至于那个尽头的后面还有什么,还有多远,需要出现比老子更有智慧的高人。

说我们今天出不来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既不符合现实,也没考虑标准的统一,其实只是想引出一些话题来。今人的智慧并不比古人智慧浅,今人的智慧也不比古人智慧少。但如果遵循“道可道非常道”的原则,那人类还有表达的可能吗?

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个层面是,言语的反和正是无穷无尽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我们在言语上的“理屈辞穷”,并不表明“理”真的“屈”了,而只说明“辞穷”了,如果我们的视野足够宽,修养足够深,认知足够精,理就不可能屈。当然,人类的视野永远只能是相对足够宽,修养相对足够深,认知相对足够精,不可能视野绝对足够宽,修养绝对足够深,认知绝对足够精。这也正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能够说出来的,就一定说不清楚,就一定不是恒常的那种“道”,恒常的“真理”都不可言说,或不可明说,说不清楚。

另一个层面是人类已经约定俗成,建立了一整套相互间能够理解、体会、明白的话语体系,这种体系不可能完整、完全体现“道”,但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下生存、发展、“进步”。这就是“道可道”与“道不可道”的矛盾统一。

事物本身没有是非对错之分。

是非对错的观念,都是人为的标准。

【听雨花园笔记】

园子里,小麻雀叽叽喳喳,攀在正要黄熟的麦穗上吃小麦。呵,这还了得,园长知道了对谁都不好!赶紧对它们嘘嘘几声,它们噗噗都飞了,调皮样十足!在窗户玻璃上发现一些刚出生的极小极小的蜗牛,自我粘固在玻璃上。它们受到本能的驱使,爬到窗户玻璃的尽高处,粘在玻璃上,凝固在那里了。我动手把它们取下,放进湿润的花盆里,可有时觉得太远,够不着,只好作罢。凝固在玻璃上的蜗牛,不知道再下雨时,能否离开原地并找到适合生活的地方(有花草植物的地方)。从宏观的角度看,蜗牛们的迁徙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四散而往,会因此而找到新的生存地,它们的种群也会扩大,你找不到,它可能会找到,这一批找不到,另一批可能会找到,这一群失败了,那一群会成功,也总会有成功者。但对于蜗牛个体而言,走错了路径,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又一定会有走错路径的失败者。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