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小岗村四十年 作者:贾鸿彬 著


前言

接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修荣的约稿短信,让我来写作《小岗村40年》时,我是很犹豫的。40年前的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18位农民用按红手印的方式,分地包干,闯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小岗村农民的举措,契合了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小岗村因而成为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村庄,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从1998年9月起,中国共产党的三任总书记先后视察小岗村,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把“小岗村”三个字放入“百度”搜索,关于小岗村的新闻和故事铺天盖地。这样一个很多人来过又走了,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第一村”,该怎么写呢?

随着采访的深入和写作的展开,我时常想起韩东的《有关大雁塔》,诗句说:“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可是,大雁塔在想些什么?”是的,有关小岗村,很多人都知道,但人们知道的是什么?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具体的社会生活来说,何其漫长!一个人呱呱坠地,40年即年届不惑,很多人的人生难有两个40年。当年按下红手印的那些人,当年随着父母讨饭的孩子,伴随着红手印出生的婴儿,他们40年来如何走过?还有那些分地之后出生的新生代,他们的人生又是一种什么状况?还有许多揣着诗意的梦想来到小岗的投资者,有些已经坚持10年之久,他们已经成为小岗村的新村民。就像大雁塔一样,他们在想些什么?这些构成了《小岗村40年》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岗村,远离城市,没有区位优势,也匮乏自然资源。如今,很多曾经和它类似的村庄,都不可避免地成了空心村,留守的多为老人,连孩子都很少了。村庄呈现的是荒凉、寂寥和破败。而小岗村则不同,因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些年备受社会方方面面关注,外力提升和内力驱动双管齐下,村庄土地面积较40年前扩大20余倍,人口增长30余倍,由一个传统的村落正在转型为一个具备城镇功能的社区。街道整洁,楼房明丽,市井繁华,丰衣足食,成了国家4A级旅游区,是中国中西部农村的一道具有改革特色的亮丽风景线。它不但影响着中国,而且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18年6月1日,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政党领导人和代表就走进了小岗村。

40年间的成长与成功,艰难与艰辛,都是和形形色色的小岗人相伴相生的。1年多的时间里,与其说我是一个探访者,不如说我是一个倾听者。100多位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和与这块土地相关者,用他们嘹亮或者喑哑的声音,向我诉说他们的欣喜和忧伤,困惑和犹疑,挣扎和期盼。我忠实地记录下他们的诉说,借助《史记》的形式,成一家之言,书写小岗村人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还有延展的“散纪”和“新传”,林林总总,独立成篇的有50多人。因而,本书的结构形式表面上看是松散的,人物是相对独立的。但是,细读之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经典历史瞬间,都是通过人物的描绘而记叙出来的。除掉小岗村这条明线之外,作品还通过几条暗线交织,来形成有机的统一:一是改革线。小岗村最重要的意义是改革,从40年前的按红手印,到李锦柱的年前年后,改革是一以贯之、首尾呼应的。这期间的人物选择、故事取舍,都是与改革有关的。二是家族线。小岗村作为传统的中国乡村,宗族情结浓重,家族史就是村落史。尤其是“红手印家族”命运40年的起伏跌宕,是小岗村无法分割的历史。三是发展线。小岗村40年是发展的4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人走出去了,活跃在全国各地,反映出小岗在中国;许多人走进来了,和小岗共生共荣,折射出中国在小岗。这使小岗村远远超越了她原本的乡村意义。这三条线,以改革线为统领,相互交织,貌离神合,把小岗村40年的历史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40年的嘹亮时光,不断为小岗精神赋予新的内涵。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到“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小岗精神在点亮小岗村的同时,也点亮中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小岗村时说:“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这是小岗村的骄傲。本书力求通过平视的角度、平常的心态、平静的叙述来讲好小岗村的故事,只愿写出的是更加客观生动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小岗村,用来见证中国农村40年来改革发展历程,感悟中国社会40年来的历史变迁,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8月9日于滁州天逸华府桂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