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包干”本纪

小岗村四十年 作者:贾鸿彬 著


第一章 “大包干”本纪

那个时候它用死抓住了活的边境

用生的中心抓住了人间的最低

不是拯救下的辽阔理想唤醒了血液

而是最悲凉的风吹动了古老的腥味

流出来——他们把脖子伸好了

砍下去——他们把自己守牢了

泥土灰暗的一生给出了最后的力量

故乡老凤阳的星星突然年轻

——刘以林《小岗村》

【内容提要】本章叙述“大包干”的背景、缘起、发生、发展、创新制度。

采访日志

2017年

8月29日上午,合肥市金环大酒店910室,采访陈庭元之子、安徽电视台导演陈新兴。其后,多次电话、微信采访、交流。

10月20日下午,采访“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申及其老伴徐善珍。

10月21日上午,小岗村街道水煮鱼餐馆,采访关正银(绰号“勇敢子”)。

10月22日上午,小岗村敬老院,采访“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

11月1日上午,小岗村街道严俊昌家,采访“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前后多次电话采访交流。

11月17日下午,凤阳县文化馆采访原凤阳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王乃蚕。

11月24日下午,凤阳国际大酒店采访陈庭元秘书、原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怀仁。

12月8日上午,滁州市文广新局办公室电话采访王郁昭秘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

12月16日上午,凤阳县人民医院采访原凤阳县委政研室干部,后任凤阳县委书记、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庭美。

12月18日下午,滁州汪强工作室采访《滁州日报》摄影部原主任汪强。

1.发现

“快!快!勇敢子,快藏起来!干部来了!”

夕阳下,在家后花生地里锄草的徐善珍见陈庭元从吉普车上下来,忙小声地叫道。正在帮着父母锄草的勇敢子扔掉手中的木棍,机警地望了一眼吉普车和下来的人,跳过几垄花生,跳过田埂趴了下来。为了藏得严实,他的小手用力往泥里扣,扣得满头满脸都是汗。2017年10月21日,我在小岗村中水煮鱼餐馆采访勇敢子时,他对这个情节还记忆犹新。勇敢子大名叫关正银,当时读小学四年级,放学后,来到地里帮助锄花生的父母拔草。“快!快!勇敢子,快藏起来!干部来了!”

这一天是1979年4月10日。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秘书的陈怀仁接受我采访时说,他工作日记记载的这一天,是跟随县委书记陈庭元一路从燃灯公社到大溪河公社,再到梨园公社,向公社书记们了解各地贯彻2月20日县委“四干会”精神落实情况。到梨园公社是下午,在即将离开时,公社书记张明楼犹犹豫豫地说:“陈书记,我们发现有个队出了问题。”

陈庭元问:“哪个队?什么问题?”

张明楼说:“是小岗生产队,他们早就把土地分到户干了,我们是最近才发现的。”

“他们是怎么分的?”

“他们把土地、农具、耕牛和上缴国家、集体的任务全部分到户,讲穿了,就是单干。”

陈庭元叹了口气,说:“怎么搞的?怎么允许他们单干呢?你们公社过问了没有?”

张明楼说:“我们也是才知道的,已经派人去叫他们拢起来了。”

陈庭元听说已经派人去要求小岗拢起来,也就没有什么话说,我们就走了。走出了有里把路远,当时是刘明华开车,陈书记说:“小刘,调头。”刘明华问:“上哪去?”陈书记说:“到小岗村看看去。”小岗村就是小岗生产队,一个自然村。小岗多是岗地,陈庭元远远就看到,干活的人都是三三两两的,没有生产队那种大呼隆搞集体生产的。即使是分组干的,一组三五户人家,也应该有将近十个劳力啊。陈庭元说:“乖乖,还真分开了呢!”他一点也不急躁,很平静。

到了离村庄半里路远,有一条干渠,干渠北口有块旱田,有两个人,一男一女,都三十多岁,在干活。4月10日花生出土没有多长时间,正是要锄草松土的时候。陈庭元农村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很会和老百姓打交道。有的干部不会和老百姓谈话,一张口都是让老百姓接不着、答不上来的话。有些时候,干群关系不好,老百姓都不想理你。陈庭元非常在行,有办法,就是让老百姓能搭上话茬子。他张口讲话,叫你好回答。我们往锄花生的两个人那里去。那两个人就停下来,对我们看了下,当时小汽车很少,他们知道来的不是一般的干部。

陈庭元说:“你们锄花生的?”你看这个话可好回答?

“对,锄花生的。”那两个人答。他们好回答,肯定就会回答。

“今年花生长得好啊。”

“长得还不错。”

到了跟前,陈庭元又说:“今年花生长得好,摆棋子一样的,匀匀满满的。种得可多?”

“多!要是让我们像这样干,明年种得还多。”这话里就有话了。像这样干?像什么样干呢?就是包干到户。

陈庭元说:“你们看样子是两口子吧?”

“是两口子。”

“乖乖,看这个架势,你们队里还能分到户干吗?”

那两口子猛吃一惊,显然对这个事情非常敏感,听了这话,连忙说:“不是的,不是的,我们不是分到户的,是分到组干的。”

陈庭元有些疑惑地问:“分到组干的,你们小组怎么就你们两口子干活,其他人呢?”

这一下,这两口子回答不起来了。愣在那里,有些惶恐。但陈庭元心里有数啊,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忙搬梯子给他们下。“哦,我知道了,今天逢集,其他劳动力都赶集去了,就你两口子在这里干活。”

那两口子忙说:“对对,他们都赶集去了,就我们在这里干活。”

那两口子马上轻松了。其实,天都下午了,还赶啥集。你看,陈庭元和老百姓打交道是不是很艺术?他这样既了解了真实情况,又不给群众造成压力。这才是真正心里装着群众。

陈怀仁回忆中的这对夫妻是关友申和徐善珍,就是勇敢子关正银的父母,当时是凤阳县梨园公社严岗大队小岗生产队社员,关友申是当年按下红手印的18个带头人之一。2017年10月21日,在他大儿子关正金的小岗梦菜馆,我采访他时,他已是癌症晚期,身体很虚弱,谈到那一天的情景,老人依然很激动。“看他从车子上下来,知道他是个大官,哪知道他是县委书记呢?他真是个好官,说话仁义,问我们是不是分到户干了,我很害怕,哪敢讲实话?人家没有为难我们,一直都是笑嘻嘻的。他那样子,让人感觉很贴心。”

通过现场的观察,加上和关友申夫妇的交谈,陈庭元发现梨园公社书记张明楼所言不虚。在回去的路上,他在车子里颇有感慨地说:“乖乖,小岗子的人还真把土地分到户了!”

陈怀仁日记,是“红手印”之外最早关于小岗村“大包干”的文字记载。在县级以上的主要领导中,陈庭元是最早发现小岗村实施“大包干”的,对于这件事,他从一开始就是用行动支持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