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花果山闲话 作者:金道赋


3

长期以来,世人在贪求和禁欲间左右摇摆、首鼠两端,人类社会似乎陷于一种迷惘、混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故而,在这一情境下,让人感觉评判上述事件中几个女人的贪欲好像欠缺依傍,乏有足够的底气。

其实不然,在中国的先贤圣哲那里,对人的欲望早已作有规喻。这里,我们可先重温一下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经典之作《礼记·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敬请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温习此文,不能不敬佩作为仆人的童子的执诚勇谏。同时,上尊曾子在生命垂危之际,仍闻过即改修正自身,亦令人崇敬。不过,在这里,我所关注的还是这篇故事宣示的精义,即人的言行待遇要时时合乎礼制。而借此灼照长门宫怨事件中几个女人的贪欲无度已非常清楚,她们盖遗弃、沦失了道德,是无视担当人伦秩序的礼的肆意。

而说到“礼”,它在儒家不唯为礼貌、礼仪之意,且更当“份”解:份子、应份。曾子临终不自我姑息,尚思得正,实际是遵循了道德,务求守份。这是曾子圣贤之所在。而依唐太宗李世民的“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训示,用曾子做镜观照刘嫖、王娡、陈阿娇,则马上发现这几个女人完全背道而驰,莫不违礼恣睢,害德越份,乃至最终造成长门宫怨。故而,陈阿娇的悲哀完全是由她的母亲、婆婆私心膨胀和其本人愚昧骄矜所致,是怨不得其他人的。

譬如刘嫖,既嫁堂邑侯陈午作妻,其份便是侯爵夫人。侯爵夫人是她的名分,相应的,她该享的亦是侯爵夫人之有。这是合于天道之理很正常的礼制,遵循它即是守天道之德。然而,刘嫖利欲过盛,为给自己和女儿谋取更多物利而违忤天道之德,弃守其侯爵夫人之份,用利益关系将刘彻与女儿拴作夫妻达至目的,以为能长久永固。孰知婚姻是棵树,光栽不培亦要枯。何况君主制时期,有什么样的利害关系能永久束缚一个帝王正常的性情,羁勒他至高无上的权力?更何况刘彻是汉室一位有作为的天子。所以,陈阿娇后期人生的悲哀,刘嫖所为自是一个重要因素,是天道对其背德越份的否决与惩罚,喻示了不属于自己的不要伸手。

再像王娡,更是一个一再越份的女人。虽然她凭着妖冶柔媚姿色和极深的心机让儿子成了九五之尊、自己做了太后,赢得了成功,但是,犹似存在的并非皆合理,成功者也不都合于天道。她贪欲到拿皇室至亲作台阶,无疑是启使骄矜的陈阿娇轻易登上巅峰又迅速跌入低谷、陷入悲哀的最重要根源。因而,她尽管是一个成功者,但我敢断言,不论到何时,后世是不会在道德层面上对其予以肯定的。人类行事规则因不道得逞而经历一番迷惘、错乱后,最终还会得到扳正。这一情形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并不鲜见。

至于陈阿娇本人,虽因生长于富贵之中和年轻而乏有权、利之欲,但其对夫妻关系却缺少认识,流于霸情。诚然,拥有皇后之份的她要求夫君武帝宠爱自己这本该当,是她应享的权利。可是,一向养尊处优骄奢成习的她不知道,“份”不只拥有权利一面,它还包含着相应的义务一面。像世上其他事物一样,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无论是只享权利不尽义务,还是光尽义务没有权利,都是失衡不能长久的。而她作为一代雄主之后,既无才,不能辅佐、愉悦刘彻,又不孕,无法诞生继承大统的子嗣,却唯抠权利不舍。这种严重失衡之份,夫妻关系自然免不了倾斜,导致刘彻移情。应该说,在此情况下,刘彻的移情是合乎情理的,亦是他当有的自由。可是,这位骄矜的皇后情欲太盛,偏全然不明白这些,只知一味地专横,强按牛喝水,甚而采以种种乏善之举,而不知自己这回看错了对象,所针对的已非昔日与己笑随戏伴、相悦无猜的小表弟,亦不是那个顺着大人竖的杆子愉悦、朦胧往上爬的十来岁胶东王,乃是在同当朝皇上甩脸子耍横。所以,其只能是自尝苦酒了。

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位愚顽、骄矜、前倨后恭的汉家废后,后来的历朝历代却不时有人发出对之同情、为其鸣冤的声音。我不知道,发出这些声音的文人基于的究是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或许是让司马长卿的《长门赋》迷失了理性吧。

当然,除了以上三个女人,作为当事者之一的刘彻虽在这一事件本身中没有背德越份,但他在处置与之有联系的事情时还是反映出其不无道德瑕疵。据史书记载,孝武皇帝知道他姑母窦太主这个五十岁老妪私通十八岁弄儿,及至渎沦伤化情形,不仅不加律惩,反称小小年纪的弄儿董偃为主人翁。对此,明眼人一看便知,刘彻对刘嫖秽事劣行的默认宽容,本意旨在回报她早年的拥立扶助之恩和施行孝道。孰知,他这种以践踏、牺牲道德基准所做的回报反使自己沾了一身污渍、膻腥。尤其作为一国之主,如此态度,难脱导人淫乱之嫌。

而溯察至此,已然可以说,长门宫怨之事实际就是上述几个女人贪欲越份所致,是天理对无视、践踏它的人的一次惩戒。

自然,事情说到这里,就不能不直面人的欲望。这既是一道充满悖谬、让世人迷惑、罔然的人生课题,也是一道丰蕴辩证因子的玄学课题。一个人能否准确认知与把握它,决定着他的道德水准和品位;一个民族能否准确认知与把握它,决定着其合散兴衰;人类能否准确认知与把握它,则决定着世界是文明的和平发展还是野蛮的争战倒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