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何谓教育

舒新城讲教育通论 作者:舒新城 著


第一章 何谓教育

I. 教育底意义

一 语源

教育两字是我们最容易听得最容易看见的:报纸上的论文与消息固常常有此,就是日常语言中也不时说及。教育两字既这样通行,它底意义似乎很容易明白了,但是你听得某人说教育而问他教育底意义怎样,却未见得能得着满意的答复。所以真要了解教育是什么,不可不加以适当的研究。

因为教育的科学是从西洋来的,所以讲教育的人大概都先从西洋的字义讲起。但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的话,已有数千年了,而且差不多是中国人大家知道的,我们又何必不先述本国的事而贻数典忘祖之诮呢?

《说文》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育在使人作善,施又施些什么?《学记》说:“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而所以行其道者为智仁勇之三德。由此,我们知道中国旧日之所谓教育,其目的都在使人为善,其内容不仅限于知识。行为(仁)与体育也一样看重。这是教育底目的观。再看方法又如何?《虞书》说:“敬敷五教在宽。”荀子说:“以善先人谓之教。”《易经蒙卦》说:“君子以果德育行。”所谓敷教在宽,以善先人,果德育行等等都是以德化人;用现在教育上的名词来讲,中国旧日的教育特别注重人格感化,而不重视机械的规制。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固有教育的特点。

西洋的字义又如何?教育两字英文为Education,法文为Éducation,都岀于拉丁文的Eduāre,而Educāre,又从动词Educěre来的。E在拉丁文的意义为出(out),ducěre为引(lead),合起来为引出。这就是说:教育是要用引导的方法把身心底力量扩张(Strengthening of the powers of body or mind)。其目的如何?亚里士多德(Aristole)各种学艺都以善为目的(Every art is thought to aim at some good)的名言,已足以解答我们底问题了。

以上是教育两字字义的诂释与语源。

二 概念

语源虽然足以表示古人对于某事的意见,但时异境迁,它决不足以尽括此事底内涵。所以我们于明教育底语源而外,更须明它现在的概念。

教育学者因为各人底见解不同,对于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很不一样。若我们要一一列举,事实上自不可能;就是择若干重要的意见来说,也有侵占教育史地位的嫌疑而不必。现在只就很平常的事象说:

近来我国教育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即“教育即生活”。这话是杜威(John Dewey)到中国讲演以后(1919)才盛行的。杜威这话底含义,胡适曾经根据他底意见替它定下一个界说:“教育即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底意义格外增加,要使个人主宰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增加。”这话要详细说明,自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由此我们可以得着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教育是变动的、生长的,其变动与生长正如人类底生活一样。所以他这句话缩写起来,便成为“教育即生活”。

宇宙间一切问题都是由“生”而来,教育为人类底重要事情,自然不能与生活脱离关系。我们此时当问者不是教育是不是生活,而是生活底内容怎样。生底本质是人类同具的,而生的方法却因人而异:乐观者以为寻求快乐是人生唯一的目的;清净教徒以禁欲为唯一的要图;重视群性者以社会活动为至尊;重视个性者以个人发展为前提;我们究竟何去何从?

近来常有人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这话自然很合事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无论何人,都不能离群索居,一切生活都有赖于社会底供给。我们且不问好群的活动是本能的抑是习惯的,而在这复杂的社会不能不为这社会的活动却是事实,群性之重要于此可知。然而社会究竟还是一个集合的抽象名词,虽然我们所谓社会是确有所指,但把构成社会分子的个人解散,社会便荡然无存。所以我以为不涉哲学底范围,将“个人”之构成的元素作最后的解析,而以“人”为单位,则个人实是实体。我们要生活充实,应当于充实个人生活的同时谋社会之发展。

人生是变动的、前进的,生活也自然是积极的、进步的:不独物质生活如关于衣食住的事情是日新月异地进步,精神生活如进德修业等等更是如此。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之差或者就在于人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而禽兽不能的一点上。我们也可以说:人类底特质是有创造的生活。

创造的本能自然是我们底天禀,但创造的技能却有待于训练,所以前人底经验与实际的活动都很重要——因为不以前人底经验为鉴导则易蹈覆辙,不从事实际活动则易蹈空疎——而创造的历程又是递嬗的而非绝尘的,所以现实的事情与理想的期望都当注意——因为离现实则创造无凭依,无理想则创造无归宿。

以上都是教育所当注意的。由此我们得着一个结论说:

教育是改进人生的活动,其目的在为社会创造自立的个人,为个人创造互助的社会;其方法在利用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底刺激,使受教育者自动地解决问题、创造生活。

Ⅱ. 教育底起源

三 原始的教育

教育是否为改进人生的活动,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起源上去求例证。人类本是动物之一种,其他动物底生活虽然也与人类生活的性质相似,但他们因为幼稚期很短,甚至于无幼稚期,其先天的禀赋常足以支持生活,所以需要教育甚少(如鸟类)乃至于完全不需要(如昆虫类)。人类则因进化特高之故,幼稚期特长,先天的禀赋既不足以维持生活,后天的生活习惯,又须长者导率始能养成,于是教育因之而起。因为人当初生时,不能自由活动,一切生活上的供给均有赖于父母。后来能行走自如,而因人类不能如禽兽之穴居野处,与社会之组织复杂,亦不能独立自存。长者本存种的固有要求,希望幼者能继续生活,且能继续其生活的事业;幼者本自存的要求,亦望继续生长,且发扬光大其未来的生活。于是长者为满足其希望,常于有形无形之中将自己底生活方法传给幼者,幼者也就很自然参与长者底生活活动而习得自存的方法。这种直接参与无形影响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施受;而这些活动的目的都在使生活进步。所以我们说:教育是改进人生的活动。

当初民时代,个人生活简单,社会组织更与现今相去甚远。那时个人虽然也曾生存于团体之中,有赖于团体之扶助而生活,但团体之范围只是家族邻里而已,负教育之责者大半为父母,次为家长乡长;教育之内容只是与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系的事项;教育的方法只是长者底直接示范,幼者底参与活动。在文字未发明以前,一切生活方法,均恃长者传述;这些传述,在现在看来,自然有许多是极不合理的,但在当时的生活上却都有其相当的价值:因为所传述者都是前人底生活经验,在当时生活上曾发生重大的意义。

四 现代的教育

教育本然在于改进人生,而人类是富于创造性的,初民时代的简单生活自然不足以满其欲望,于是生活的内容逐渐因创造而丰富,社会的组织也逐渐复杂。个人因为生活丰富与社会组织复杂之故,便不能不分工治事,于是对于子女的教育责任,不能完全担负,势不能不请人代劳,这是教仆或私塾的由来。近代交通日便,社会的组织固然日益复杂,而科学发达,更证明儿童有其固有的特质,不是成人底缩型:为适应社会生活计,对于儿童固当施以特殊的训练,为适应儿童生活计,更不可不对于儿童加以专门的研究。于是教育成为一种专业:既不是旧日直接参与活动的方法能奏效,更非人人所能胜任;不独要有专门的人担任教育,并要有专门的地方实施教育。这是近代学校教育之由来。

学校成了固定的教育场所,教师成了专门负责教育的人以后,为父母者对于儿女底教育以送入学校为尽责,教师也以代父母为其子女实施教育为其特有的职责。所以教育自成专业以来,与实际的生活愈离愈远。教师的初意,未尝不说是改进生活,但因学校自成一种区域,与真正的社会不相联属,教师更以为自己是社会指导者而不实际参与社会活动,结果遂至学校教育不独与社会生活隔离,甚至于背道而驰。这种情形,现在的中国自然很盛,在外国亦未尝不如此:试读斯宾塞尔(Spencer)底《教育论》,便可知道教育先进的英国是怎样了。所以本为人生而起与改进人生为目的的教育,到现在反得竭力提倡与生活接近。

Ⅲ. 教育底需要

五 个人的需要

现在学校的教育虽然有许多不与实际生活相应,但教育的需要并不因而消灭,而且在现在复杂的社会,其需要更大。此需要大概可以分作三方面:一、个人幸福,二、国家安宁,三、世界和平。

人类因为幼稚期长故需要教育,而因为生死问题,更不可不要教育:倘若长者底经验即随其生命以俱去,则幼者从新学习,实不经济之至,而且在此种复杂的社会中也学习不了。这是就普遍的人生讲,不可不有教育。其次就现在的社会生活讲,也极需要教育;从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个人底生活习惯不易为他人所影响,生活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便可安然过去——但亦非有相当的教育不能达此。自科学发达,欧洲工业大革命以后,万里相距,数日可达,人与人之交往日易,彼此所受之影响也日大,社会上的分工日细,需要应付的知识也日多。即使不事生产可以过活,怎样消费,怎样控制自然亦是一大可研究之问题。而况不劳而食,决非人生应有之事。如何劳而后得食,更非有适当的知识、特殊的技能不可。而劳力之效率,又常以知识之高下、治事之能力为进退,更非教育不为功。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为个人生活与幸福计,教育是必要。

六 国家的需要

教育对于个人自然是很重要,但个人即有自存的能力,亦不能自活于团体之外,必得生活于团体之中。与个人关系最密切的团体为国家;为谋个人安宁与世界和平均不可不谋国家安宁,即不得不要教育。所谓国家的安宁是对外能独立,不因侵略他人或被他人侵略而引起世界的战端,对内能统一,不因内乱不宁而引起社会不安。现在世界抱野心的国家对于他国常有经济、文化、政治的种种侵略,其大半为教育偏见底产物,我们要祛除这种偏见还得利用教育:因为教育是人人应当受的,倘使国家底教育注意于提倡不侵人、不被人侵的独立精神,而使一切人民的脑筋中都具有此种观念,则对外既不致发生无谓的战争,本此精神彼此自处,亦不致发生争斗。这是就立国于大地之上说,国家不能不要教育。还有,一国有其特有的历史,这些历史都是由国内已往的贤哲底精血构成的,既费前贤底精力,复足为后人底鉴导,自当加以选择而久远保存之。虽然他人也可以代为保存,但一因异国人为着语言习尚的隔阂,不能如本国人知之详审;二因劳他人代庖,便减少他人对于其本国文化护持的精力与时间而妨害他人,均不如我们自己负责之为愈。故为保持一国固有文化计,也不能不要教育。

七 世界的需要

现在国际的和平虽然日曰有人倡议呼号,但已往的欧洲大战甫过,未来的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人类果真有好战的天性吗?此天性不能化除吗?这无非是为着各国私图不便而发生的问题。桑代克(Thorndike)说:“就是最文明的国家,也不曾学得用精明的法官解决国际的争论,用国际的警察防止国家的强暴与国法的破坏。……而明达的见解以为只有教人想着战争为无道的罪恶是唯一可靠的防战策。”他这话骤然看来,好像有点不切实际,但健全的舆论,其防止战争的力量正与不健全的舆论鼓吹战争相等。我们自然知道战争的原因,不尽是由于舆论的鼓吹,还有有关民生疾苦的经济问题,或人类权力欲的满足问题,不过这些问题,都可用教育解决:权力欲的满足,固然可以发展罗素(Russell)所谓创造冲动(Creative impulse)去替代,而经济之生产支配问题,更可利用教育养成其生产的能力,知足的精神。倘使一般人受了相当的教育,知道侵掠之非是,并能“自食其力”,个人国家固能安静过去,世界的战争更无由起。所以为世界和平计,非以教育为手段不可。

IV. 撮要

1. 中国古训以效与养释教育,含义与西洋“引出”相类,都在本人类固有的天禀施以诱导,使之为善;教育两字在中国战国时即已有之,并非新从外国搬来。

2. 教育底定义因各人对于教育的意见而有差异。我们以为教育是人生的,所以定义为:教育是改进人生的活动;其目的在为社会造自立的个人,为个人创互助的社会;其方法在利用环境的刺激使受教育者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

3. 人类因为幼稚期特长,事事须人扶助,所以不得不有教育;后来生活日繁,分工日细,父母不能兼负教育之责,于是更逐渐形成现在的学校教育。

4. 学校教育因为成了专业,反而与实际的生活隔绝,这层在中国为尤甚,故我们言教育当特别注意于此。

5. 教育要与生活接近;而为个人幸福、国家安宁、世界和平,均不可不要教育。换言之:教育底真正功用在于改进人生而使之臻于至善。

V. 名词释义

孟子 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学成,历游梁、齐、宋、鲁、滕诸国,道不行,退而作书七篇,称道性善与仁义道德,后人称为《孟子》。

《说文》 《说文解字》之简称,汉朝许慎撰,以小篆分为五百四十部,推究六书音义,为言小学(文字之学)者所宗。

《学记》 《礼记》中之一篇,专论教育。

《中庸》 亦《礼记》篇名之一,子思所撰,朱熹撰章句,以之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称为《四书》。

《虞书》 《尚书》之篇名,纪帝尧政象,为世界最古之史。

荀子 名况,战国时赵人,盛称性恶,与孟子性善针对。著书三十二篇,后人称为《荀子》。

《易经》即《周易》,为文王周公所作,孔子词而发扬之,说宇宙万物消长变化之大法,所包含之思想极其广大。

亚里士多德(Aristole) 希腊哲学家,为演绎法之始祖。

存种 生物学名词,谓人之继续传衍,目的在保存种族,简称存种。

自存 亦生物学名词,指人之自谋生存。

教仆 古时雅典儿童于七岁离保姆入学校受教育,另请人伴其往来学校,监督儿童行动;其人虽须仪容端正,衣冠高雅,但于学问毫无素养,不能躬亲教育之事,故称教仆。

斯宾塞尔(Spencer) 名Herbert,英国哲学家,著《综合哲学》历三十六年而成。关于教育者有《何为最有价值之知识》及《德育》《智育》《体育》四篇论文集成之《教育论》一册,任鸿隽已将其一部分译成中文,由商务印行出版。

欧洲大战 一九一四年六月奥皇太子在塞维尔为人所刺,首由奥向塞宣战,次及德、法、英、美、中、日、土、意成为世界大战,至—九一八年始停止。

罗素(Russell) 英国数学并哲学家,关于数理、哲学及社会问题之著作甚多,于1920年十月来中国讲学。其著作译成中文者有《哲学问题》《数理哲学》《哲学中之科学方法》等。

创造冲动 罗素以为人类生活常为两种冲动所支配:一创造冲动(Creative impulse),一占有冲动(Possessive impulse),要社会和平当尽量发展创造冲动。

杜威(John Dewey) 美国教育哲学家,于1919年来中国讲演《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及社会哲学》《伦理学》两年,关于教育的著作甚多,译成中文者有《明日之学校》《德育原理》《学校与社会》等;其教育哲学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为各国所推重。

Ⅵ. 问题

1. 概述孟子底教育学说。

2. 概述杜威底教育学说。

3. 教育何以要利用环境底刺激改进人生?

4. 教育底目的何以要为社会造自立的个人,为个人创互助的社会?

5. 学校教育何以与实际生活隔离?述自己经过的事实证之。怎样改革?

6. 教育能臻世界和平、国家安宁、个人幸福吗?原因何在?方法如何?

Ⅶ. 参考书

1. 郑宗海、俞子夷译:《人生教育》第一章(商务)

2. 余家菊著:《教育原理》第一篇(中华)

3. 《胡适文存》卷二:《杜威的教育哲学》(亚东)

4.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编第二章《孟子》(商务)

5. 任鸿隽译:《斯宾塞尔〈教育论〉》(商务)

6.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本论第六节(商务)

7. Thorndike:Education,Chapter I

8. Nunn:Education:its Data and First Principles,Chapter I

9.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Chapter 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