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 跟着实践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郭广银卷 作者:郭广银 著


七 跟着实践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担任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后,我把伦理学研究风格带入到了本职工作中,开始关注和思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德育等,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发表了若干研究成果。伦理学研究和高校思政工作,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都必须带着感情和关怀去做事情,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生活、实现伟大的理想。

在我担任宣传部长第二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南京大学,我有幸作为师生代表被接见。那天,江泽民同志还给师生代表讲话,他说:“看到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心里非常高兴。革命事业的接力棒,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像江河奔流不息一样,一浪推一浪,不断向前进。”他还表达了对年轻人充分信任的态度。此后,我进一步思考如何结合自身岗位职责,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做些事情,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人生坐标、价值观念上产生迷茫和动摇。在当时,有同学厌学、打工、经商,拜金主义似乎成为“时尚”,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对此,各级党组织其实已经意识到了,但却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引导教育突破口。1993年4月,我们在前文提到的“柯望”来信,就提供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得契机。经过校党委认真研究,我们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争鸣和讨论,旗帜鲜明地倡导正确的信念和价值取向,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场活动,我们定名为“重塑理想”大讨论。所谓“重塑理想”,就是要探讨和建构新时期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从实际效果看,这场大讨论是成功的,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反响,而且激起了青年人的共鸣,解开了他们的思想困惑。正是通过充分讨论,青年学生对自身的弱点和误区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时代需要心理成熟的大学生”,一些原先持理想虚无论的同学放弃了自己的论点,赞成脚踏实地、奋力实干意义上的理想。大家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珍惜大学时光,胸怀远大志向,全面充实自己。

总结这件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引导大学生说出内心的困惑和迷惘,让同学们在讨论、争论中去伪存真,就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换句话说,要更加重视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等方法,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后来,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重塑理想”讨论的回顾与思考》,总结这些认识,并以“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为署名发表在《德育天地》的1993年试刊号上。后来,这篇文章还获得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一等奖。经过这场“重塑理想”讨论,加之自身工作需要,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这个领域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开始撰写一系列理论文章。比如,《关于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文发表在《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正式出版。1993年7月,我还主持编写《这里的事业正兴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事迹汇编》一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5月,我担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1994年10月,担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2003年11月,又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作岗位的变化,要求我承担更为繁重的任务,并且分管和关注更多的工作领域。由于我本身是伦理学专业教师,最初尝试把党委工作和理论研究进行一些对接,锁定高校德育研究这一方向,并在《思想教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江苏高教》等刊物发表了系列文章。我的基本观点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所确定的德育方向,实现其德育目的,就必须创建一套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体系。但在当时,有两个事实不容忽视:一是进入80年代以来,高校德育工作曾一度受到削弱,形成我国改革发展进程的“最大的失误”;二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深切地体会到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感受到德育目标和德育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因而对从事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提出要建立完备的高校德育体系,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德育的机制而言,要解决好智育和德育的关系问题;就德育的内容而言,要解决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就德育的方法而言,要解决好新途径和老传统之间的关系;就德育的效果而言,要解决受教育者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关系。由于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尝试从系统论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要确立高校德育工作的系统观,把德育放在高校这个整体系统中去考察、放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规律中去考察、放在高校和社会环境的双向作用中去考察,并把握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多层次性、主客体相对性等。

随着认识的深化,我注意到校园文明建设是对德育主渠道的有效补充,是实实在在的德育。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风气是一种无形而深刻的以文化人的力量。1995年,我在《思想政治研究》发表《理顺校园文明建设的几个关系》一文,提出校园文明建设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防范与建设的关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1995年9月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了双休日制度,我曾专门组织大家讨论,并围绕这个问题撰写文章,探讨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双休日工作。

随着分管工作的不断增加,我对高校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以及高等教育等,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思考。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我在《南京大学学报》发表文章认为,高校党组织应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实践中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作出贡献。2001年8月,我在北京参加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女校长国际论坛,作题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应有理念》的发言。结合南京大学的办学实践,我提出新世纪高等教育应实现人文与科学的交融、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服务与引导的并重、国际化与中国式的结合。2004年,我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过课题组的共同努力,最终出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全面系统梳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分析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原因等,形成系统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措施。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向全世界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向一流大学目标迈进这个问题,我撰文认为要深刻把握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特点,重视学科建设,积极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并发表在《求是》杂志。这些成果,都是在南京大学党委工作期间的实践思考,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但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

2005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要离开学习工作32年的南京大学,起初我还是恋恋不舍的,毕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但再想想,走出校门进入省委组织部工作,可以服务更多的干部群众,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情,也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党性的体现,当然要服从安排、勇挑重任。30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养成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头脑里总是装着一些问题,反复琢磨,基本能做到走到哪儿、学到哪儿、研究到哪儿,或者说分管什么就研究什么。到了组织部工作后,我非常注重开展调查研究,把学习和思考触角伸向实践一线,提出和倡导了一些推进工作的新理念。

那几年,我参与和推动的多项工作依然延续至今。比如,省属高校领导班子集中同步换届,在江苏高校史无前例,也开了全国先河,这有利于提高领导班子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的作用。再如,高校干部教师到地方挂职,既让高校教师开阔视野、锻炼成长,又可以促进校地、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一项多方共赢的好事情。又如,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实施科技镇长团制度试点,从省内外高校院所、机关企业选拔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乡镇挂职,将人才、科技、信息、管理、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县域乡镇,强化创新资源要素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此外,我还和部领导班子一起推动“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并促进两个《实施办法》的具体落实工作。

针对党管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2008年我在《党建研究》刊发《探索人才工作新路》一文,认为要摒弃“狭隘的人才观”“传统的人才资源开发方式”等,要围绕发展和发展规律来研究人才和人才工作规律。党管人才,不是“一把抓”,而是重点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不是“一手抓”,而是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不是“一家抓”,而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2010年我们在《求是》杂志发表《高层次人才引领区域创新发展》一文,认为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是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引擎,要统筹协调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的关系、引进人才与用好人才的关系、人才引进与产业集聚的关系、高端引领与整体开发的关系、规范引进与多元引进的关系。我提出,作为人才引进与管理的组织部门,在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创业初期做“保姆”,发展中我们做“助理”,成功后我们做“保安”。这种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保驾护航的人才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反响。

对于干部工作,我同样坚持以研究态度来谋划推动,充分体现出关心关怀。我先后主持完成中组部课题《科学发展与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框架研究》,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等。2006年,我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总结江苏干部培训工作创新实践,即坚持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大规模培训干部,着眼于提高全省干部的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此外,我还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政绩观、女干部成长等方面形成一些文章公开发表。我认为,女干部要善于学会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实际矛盾,注意在不同场合的角色转换,做一个既干事业又懂生活的知性女人;要扬女性特质之长,避女性特质之短,善于容人、容事、容言,豁达大度,虚怀若谷;要多一点理性判断,少一点随意盲从,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