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宗道

三袁诗文选译(修订版) 作者:任巧珍 译注


袁宗道

上方山一

作者描写上方山的小品共四篇[1],这是第一篇。本文从上方山的入口处乌山口写起,层层登临,直至欢喜台。写了山村的田园景致,上方山的奇峰险罅,乃至山回路绕的迷离景象。轻轻勾画,淡淡着笔,读后却引人入胜。

自乌山口起[2],两畔乱峰束涧,游人如行衖中[3]。中有村落,麦田林屋,络绎不绝。馌妇牧子[4],隔篱窥诧,村犬迎人。至接待庵[5],两壁突起粘天,中间一罅[6]。初疑此罅乃狖穴蛇径[7],或别有道达巅,不知身当从此度也。前引僧人罅,乃争趋就之,至此游人如行匣中矣。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观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屡歇[8],抵欢喜台[9],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10],自汲井中,以身为瓮[11],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12]。又有若白莲花,花下承以黄趺[13],余不能悉记也。

【翻译】

从乌山口起,两边乱峰夹着山涧,游人像在小巷子里行走。其中有村落、麦田、树林、房屋、接连不断。送饭的妇女、放牧的儿童,隔着篱笆惊奇地偷偷望着游客,村里的狗也绕着游人吠叫。走到接待庵,两侧的山壁突兀而起直接云天,中间有一条裂缝。开始我怀疑这裂缝是猿猴的巢穴,是大蛇的通道,也许另外有路可通往山顶,却不知人必须从这里通过。前面引路的僧人,先进入石罅,于是我们争着跟上他。到这儿人就像行走在匣子里了。山回路转,三步一弯,五步一折,抬头观望天上的太阳,好像忽而跳向东边,又忽而跳向西边一样。脚下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正赞叹这座山峰的奇特,而另一座山峰又在前面跳了出来。行走间多次歇息,终于走到了欢喜台。回头看看自己,好像螃蟹在潭底爬行,又像自己从井中汲水,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汲水的瓮,虽然反复腾跃,也不能跳出井栏。那些峰峦变幻莫测,有的像城楼,短墙和栏杆样样俱全;有的又像白莲花,花下托着黄色的花萼。其余的景色,我就不能一一记载了。


注释

[1] 上方山:山名,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南部。隋唐时已成为佛教圣地,以后历代扩建修葺,成为规模巨大的房山佛教区。山峦秀丽,古木参天,是游览胜地。

[2] 乌山口:通称作孤山口,是登临上方山的入口处,山上有孤山口村。

[3] 衖:同“巷”。

[4] 馌(yè业)妇:到田间送饭的妇女。

[5] 接待庵:庵名,是上方山七十二庵之一。

[6] 罅(xià夏):裂缝。

[7] 狖(yòu又):长尾猿。

[8] 踄(bù步):同“步”,步行。

[9] 欢喜台:上方山风景点之一,是一座平坦的山头,游人登上环视四周奇峰,心中喜悦,因此名“欢喜台”。

[10] 郭索:螃蟹爬行的样子。

[11] 瓮:盛水或盛酒的陶器。

[12] 睥睨(bì nì必昵):城上的小墙。也作“埤堄”。栏楯:犹栏杆。纵为“栏”,横为“楯”。

[13] 趺(fū夫):通“柎”,花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