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 诗词进校园的有益尝试——《走进古典诗词写作》读后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修订版) 作者:解村,王强,昌盛


代序 诗词进校园的有益尝试——《走进古典诗词写作》读后

人大附中的老师寄来《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书稿,嘱我为之作序。作为从人大附中毕业50多年的学生和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的我,自然是义不容辞,只是自己对诗词的研究不深不透,难当其任,只好另写一篇读后应命,权作“代序”。

这真是一篇“读后”!原来只想粗粗翻阅一遍,但一打开书稿,“绪论:从‘诗骚’到‘诗词’——中国诗歌发展简述”便把我吸引住了,让我忍不住一章一章看下去。为什么?因为作者们写得简单明了而又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我十年前就编著出版过类似的书《中国诗学举要》,但那只是“大而化之”的诗学梗概,有些地方并未深究其根、详述其理。

人大附中的《走进古典诗词写作》却溯本求源,讲述了中华诗词的来龙去脉:从先秦北方的《诗经》、南方的楚辞(主要是屈原的《离骚》),到汉魏、唐宋时期的“乐府”“拟乐府”“新乐府”和文人古诗,再到近体诗和词,脉络异常清晰。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近体诗”的写作、“古风”的写作和“词”的写作。而这所有体裁诗或词的写作,却离不开《诗经》中的“风”“雅”“颂”等形式和“赋”“比”“兴”等手法,亦即“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或《离骚》中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或两种创作风格兼而有之。

在诠释上述创作风格和手法时,《走进古典诗词写作》的作者引用大量实例,不仅引述古人的,还引述了学生的习作,这就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且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加上作者对一些名作的点评,形成了“立体式”的教学,其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另外在讲解诗词的格律和句法、篇法时,作者特别注意“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和特点,同时强调:要“减少生造语”,要“语工意新”;要注意典故的化用,不要生搬硬套;要加强“炼字的艺术”,反复推敲。至于如何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等也多用实例加以说明。除此之外,还介绍了近体诗的几种“玩法”,也就是近体诗的几种趣味练习法。在诠释诗词的格调时,作者不是采取旁征博引的综合论述方式,而是精心选择一家来全面解读。作者选中了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诗词创作理论,从诗经的“兴象”和“义理”说起,说到黄庭坚的“以学问为诗”“无一字无来处”等颇有争议的话题,作者认为,这并非“泥古”,而是“传承”,避免硬造。清代学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没有襟抱,没有学识,怎么能写出有格调、有情趣和理趣的好诗呢?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无一字无来处”绝对化,而是要把前人的好东西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诗品出于人品”(清刘熙载语),《走进古典诗词写作》的作者所以强调诗词的格调,也是在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学识,更要有好的品格和大的抱负。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的作者一方面把重点放在了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上,侧重探讨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引导少年学子以古韵咏今声,鼓励他们写了诸如咏空调、咏高铁、咏微信等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这些努力对于诗词的改革创新是非常好的尝试。我衷心希望这门课和这本教材能够激发更多的当代学子走进诗词创作这片天地,以他们的诗笔描绘生活、书写人民、礼赞时代。

综上所述,《走进古典诗词写作》是一本很好的诗词习作启蒙书、入门书,不仅适用于在校学生,也适用于广大诗词爱好者,即便是已成名的诗人,读一读也大有裨益。这是我,一个忝为诗人之人的心里话。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易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