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 从“诗骚”到“诗词” 中国诗歌发展简述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修订版) 作者:解村,王强,昌盛


绪论 从“诗骚”到“诗词” 中国诗歌发展简述

诗歌的源头 先秦“诗骚”

除了那些真真假假的上古歌谣,中国诗歌最为靠谱的发端当是《诗经》和楚辞。

北方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过孔子的删定,传世305篇。《诗经》中的作品并非一时一人之作。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出于春秋中叶。

《诗经》中的作品多为四言体,并采用重章叠句的章法。如《蒹葭》《采薇》等,各部分只改换个别字词,意思稍有差别。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诗经》中的诗是配乐演唱的。当代的歌曲,同一乐章往往也会重复演奏,相应的歌词,也是重叠反复的,这一点古今相通。据说《诗经》中的作品,孔子都能“弦而歌之”,即边弹边唱,这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之一。唱《诗》在鲁地蔚然成风,据说当年刘邦攻打鲁地的时候,鲁地的儒生还在淡定地唱着《诗经》。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分十五部,主要来自民歌,由朝廷从民间采集而来,并加以整理加工而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原是朝堂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则是祭祀之乐。

《诗经》作品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关于对这三种手法的理解,自古以来说法很多。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排叙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如我们熟悉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由盛转衰。“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所以也叫“起兴”。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雎鸠鸣叫,联想到君子求偶。实际上,比和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古人一般也不做区分,笼统称之为“比兴”。后代的诗歌也很喜欢用比兴的手法,比如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就是比兴,用鸟和鱼来比自己。

《诗经》在当时是有实在的功用的,在各种礼仪场合都需要演唱相应的作品,来表达相应的情感。比如曹操在《短歌行》里所引用的《鹿鸣》,原是在国君大宴群臣时演奏,表现君臣宴饮的欢愉。曹操引用此诗,旨在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四言诗这种体裁语句短促,篇幅往往要拉得很长,后代诗人很少采用。其诗歌主流的地位也逐渐被五言诗和七言诗取代。但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地位却是后代诗歌所远不能比的。

南方的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产生在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开创者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宋玉为其后继者。楚辞是屈原等士大夫在吸收楚地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楚辞多采用散文化句式,不限于四言,并大量吸收方言,还有了表达主题思想的标题。“楚辞”这一文体名称是到汉代才有的,西汉末期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模拟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并编订专门收录楚辞的专集。最为著名的楚辞,当是屈原的《离骚》。

屈原的楚辞作品,往往篇幅较长,想象瑰丽奇伟,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寄托了浓烈的个人情感。作品中多出现楚国的香草,以及美人意象,以此比喻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君子,从而形成了楚辞“香草美人”的写作传统。

楚辞影响深远而广泛。项羽垓下突围之前所作的《垓下歌》,以及刘邦巡幸故乡时所作的《大风歌》,都是楚辞。

现代文学界一般认为,《诗经》代表着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代表着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中学课本中选录的《诗经》作品有《关雎》《蒹葭》《无衣》《氓》《采薇》等,楚辞则有《离骚》《国殇》《湘夫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