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回乡偶书

小学古诗词字源诗境讲析 作者:万献初,黄雪晴,刘会龙


10. huíxiāngǒushū[10]

(唐)贺知章

shàoxiǎojiālǎohuí

xiāngyīngǎibìnmáoshuāi[11]

értóngxiāngjiànxiāngshí[12]

xiàowèncóngchùlái

(灰韵 –uɒi)

注释

[10]偶书:随便写写。偶:偶然的,不经意的。

[11]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这里指鬓毛稀疏减少。为了押韵,这里应按古音读作cuī。

[12]相见:见我,看见我。相:这里偏指一方,指作者“我”。

今译

(我)小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年才回来。(我的)家乡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但鬓发却越来越稀疏。(回到家门口)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客人。

字源图像

回:《说文》:“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古文。”甲骨文作(甲903)、(林2.9.2),金文作(西周早期·回父丁爵),表现的是某种回旋的抽象形象。引申为回还、回答等常用词义。

乡:简化前作“鄉”。甲骨文作(前1.36.3)、(拾6.8),金文作(商代晚期·宰甫卣)、(商代晚期·卿爵)。杨宽《古史新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况,其本义应为乡人共食。”“鄉邑的称‘鄉’……实是取义于共食。”“是用来指自己那些共同饮食的氏族聚落的。”古代有“鄉饮酒礼”。又“在金文中‘鄉’和‘卿’的写法无区别,本是一字”,“‘卿’原是共同饮食的氏族聚落中‘乡老’的称谓,因代表一乡而得名。进入阶级社会后,‘卿’便成为‘鄉’的长官的名称。”

书:简化前作“書”。金文作(西周中期·格伯簋)、(西周晚期·颂簋)。《说文》:“,箸(著书之意)也。从聿,者声。”是说“书”原本是个以“聿”为形符、“者”为声符的形声字。其中“聿”是“笔(筆)”的古文,是书写的工具,也是书写的动作。甲骨文作(京津3091)、(前7.23.2),金文作(商代晚期·聿戈)。《说文》:“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書”,即手握毛笔写字,今天“書法”的書还是“書写”义。

传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双丫角童玉人

儿:简化前作“兒”。甲骨文作(前7.16.2)、(京津1341),金文作(商代晚期·小臣兒卣)、(西周中期·兒鼎)、(春秋中期·庚兒鼎)。《说文》:“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是说“兒”表现的是个囟门未合的小孩形象。而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金文兒字皆象总角之形。”是说“兒”表现的是扎有犄角发髻的小孩形象,也可备一说。

客:金文作(西周中期·师遽簋盖)、(西周晚期·仲义父鼎)。《说文》:“客,寄也。从宀,各声。”各,金文作(宰椃角),与脚趾头向外的“出”()相反,是别人的脚趾头(夊)向自己家门口(口)走来,所以“各”本是“至、到”的意思,加房子(宀)成为“客”,表示走到家里来的客人。扩展指客人、客居、客体等。

诗境

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五十载的风雨,五十载的漂泊,我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还是有些紧张吧,不知家中的院墙是否已经斑驳?院中的青草是否已经荒芜?当年种下的那棵柳树,是否仍然在风中飞扬?“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一阵嘻嘻哈哈的清脆的童音打破了我的回忆。原来是一群在村口放风筝的小孩儿,他们正好奇地打量着我。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那是我无法再拥有的年幼时光啊。是的,小孩怎么会认识我呢?现在的我,只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啊。我的步履已经蹒跚,我的头发已经稀疏苍白,可我的赤子之心依然如初。我那亲切的乡音啊,依然能清晰地在我的唇齿间回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