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术创新与科学评论

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 作者:本书编委会 编


学术创新与科学评论

宋 健

欣悉师昌绪先生任主编的《材料导报》中提出“在导向上下工夫,在组织科技评论上花力气,重视材料科技的创新和富有创新能力青年人的培养,实行全方位服务”的办刊方针,同时把科学评论作为刊物的重要内容。我认为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并且,其他各个学会的学术刊物也应该开展科学评论。

1995年,我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领导班子成立的全委会上呼吁加强科学评论工作,应该对一些重要论文、著作、科研成果组织写一些评论。我国的学术杂志目前还显得太单调、干瘪,难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开展学术评论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没有评论,没有讨论,错误得不到批评,好的得不到鼓励,不好的鱼目混珠,学术创新的气氛就不易形成。

科学评论为科学界在鉴别和协调对科学成果的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确立科学研究严肃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展开讨论、争论将有利于科学研究中正常的交流、合作和竞争。科学评论不仅使人们可以透彻地理解科学命题的意义和对未来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且有助于研究者打开思路,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现代社会进步在许多方面取决于科学发展和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科学成果创造者和“消费者”的广阔的视野。科学评论也极有助于提高科学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道德水平。

科学中的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初量子力学诞生以来长期的争论。最著名的争论是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EPR佯谬(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1935年发表量子力学的争论)和薛定谔提出的所谓“薛定谔猫”的佯谬。争论的本质是:自然界果真是按量子力学的规律运行吗?这场争论的结果深刻地揭示出量子力学的许多奇妙无比的新特性,极大地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和成熟。今天,这些新成就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领域,在提高运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检测精度等方面有可能突破经典信息系统的极限,促成了一门新兴学科“量子信息学”的诞生。

英国《自然》期刊的前任主编马道克斯(John.Madox)很有才华,每星期都有他的评论,从黑洞到化学、物理、引力、第四种力,他都敢评论。有些评论写得非常好,几句话就点到要害处,指出这篇文章的贡献在哪里,与过去传统理论的矛盾在哪里,都讲得很清楚。我国的科学刊物也要加强评论,对重要的科研成果、文章的应用意义和背景给予评论和解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评论不要怕有麻烦,不怕出错。学术研究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化学家鲍林,曾提出老年人可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有人反对,也有人赞同,但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因此,组织开展评论,这对繁荣我国科学事业,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创新意识,表扬、激励那些战斗在前沿的科学工作者会有很大好处。

作者简介:宋健,原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

*原载1999年10月14日《科学时报》头版头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