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站 曼德勒

缅甸微笑小旅行(全彩) 作者:张慧玲,章君祖 著


第一站 曼德勒

M A N D A L A Y

一分钟看曼德勒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曼德勒,历经了王朝、殖民、战火、缅甸独立。除了英国人留下来的殖民建筑,和后来重新修复的皇宫外,这座城市的历史纵向并不深,想要寻访古迹就要去周边的四座古城。

棋盘式的街道,让曼德勒的市街简单易懂、有规则可循;若要选一个都市来比拟其街道,高雄是最贴切的。

曼德勒比仰光更靠北,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国。当欧美各国对缅甸军政府长期实施经济及政治制裁时,中国反其道而行。因此,曼德勒的汽车、水果、日常用品,甚至是重要的桥梁,都与中国相关联。

位于水量丰沛的依洛瓦底江畔,船运发达,提供给旅客另一种平稳的交通体验,也让曼德勒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情。

初识曼德勒 /“会跑的废铁”

No. 01

MANDELE

曼德勒是几个古代王朝建都之地,目前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仰光。但机场看起来一点也不“国际”,机场周边更是一派乡村景象。这印证了旅游资料上面说的:“出了主要城镇,就都是乡村了。”

曼德勒机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出关后,想先换钱的我,马上被一群穿着“笼基”(longyi)的年轻男士团团围住。在缅甸,无论男女绝大多数都穿着传统服饰,一块筒状的布,在腰间打结固定住。东南亚等地,称之为“沙龙”,而在缅甸依性别而有不同的名称,男性穿的沙龙称为“笼基”,女性穿的则称为“塔曼”(tamein)。这两个不同的称呼有一个好处,例如到布行说“笼基”或“塔曼”,他们很快就能知道你的需求。

话说围住我们的男子们,分别属于两家不同的车行,我本来有意搭乘先来招揽的第一家,他们率先报价:载到旅馆车资10 000K(约10美元);但第二家马上降价:9 000K。第一家急着跟我使眼色,表示他们的车子好;第二家点着我们一家四口并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圆圈,表示一车只载你们一家,不需跟别人拼车。我和先生心想,省时、省事、省钱,就选这家吧。

司机带我们走到一部很破旧的九人座旁,第一家车行说得果然没错,但我也不觉得其他车行会好到哪里去。有人在缅甸游记里甚至以“会跑的废铁”来形容他所搭的车,因此这部九人座绝对不算好也不算坏。但另一个不好的感觉接踵而至——高温下的等待令人痛苦,我们还是在闷热的车厢里等了好几分钟,司机才跟另一个年轻人上了车,“还说一车只载我们一家”,我和先生嘀咕了一声。

接下来的车程大约三十分钟,距离还真远呢,这样的车资其实一点也不贵。窗外微风轻拂,景致独特,缅甸风情一一呈现,那一丁点儿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

PLUS曼德勒景观酒店 /Mandalay View Inn

住宿

透过官网订到了我们的第一家旅馆,位于曼德勒皇宫附近的Mandalay View Inn,独栋的小旅馆,规模很像家庭旅馆,入口处的立牌写着他们要欢迎的旅客姓名。

Tips:距离曼德勒机场有20分钟车程;距离曼德勒车站有10分钟车程;距离曼德勒皇宫有5分钟车程;距离曼德勒山有15分钟车程。

地址:17/B 66Th Street Between 80Th & 81Th Street

PLUS Shwe Pyi Moe Café

美食

缅甸的食物很合我们胃口,它囊括了云南菜、印度菜,还有西式风格等。缅甸的第一餐,融合了印度风,以手抓着印度煎饼,蘸着马铃薯咖哩吃,附茶。特别将其价格记下:3 250K,包括两个简餐、两根鸡腿,一家四口饱餐一顿。由于我英文不佳,且刚到缅甸,尚未熟悉当地消费,误将3 250听成3 2500,拿出3万多,准备付给服务生,他马上告诉我只需3 250K。这位诚实的服务生,让我对缅甸的最初印象非常好。接近下午五点时,这家餐厅准备打烊了,员工多集中在旁边洗餐具,很愉快的模样。我们吃了这家餐厅的咖哩薄饼餐,好吃又实惠,一直想再来吃,可惜它晚餐前就打烊了,虽然念念不忘,在曼德勒停留的后三天,竟然都没能再度光顾。餐厅的名字是Shwe Pyi Moe Cafe。

地址:曼德勒景观酒店旁

PLUS良侬市场

闲逛

这是曼德勒的大型市场,第一眼看到它时,被其“现代化”震慑了。其实它是一个商住混合的商场,外圈是商店和小摊贩,市场范围并不像外表那么吓人,而且傍晚就陆续打烊,要逛的话必须早点去。

我比较喜欢现代化市场旁的传统市场,虽然脏乱但充满生命力,这才是一个城市生活样貌的真实呈现:头顶着货品的妇人、贩卖传统美白材料“特纳卡”的摊贩、植物编织而成的日用品店、四处可见的野猫……传统市场是旅行者必游景点,让人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当地生活特色。市场里有一家卖扫把、农具、竹编日用品的店,让我徘徊不去。连扫把头都编织得很美。还有那对我而言,比什么名牌包包都美的编织袋。拿起来欣赏良久,一直看到老板要打烊了,才依依不舍地跟它们说再见。克制欲望是旅行的修炼之一,行李空间有限啊。残念——日文的这两个汉字形容得实在太贴切。

一起看缅甸“傀儡”

No. 02

缅甸的傀儡戏由数名表演者负责,男女皆有,有年轻的小姐,也有八十几岁的老先生。在曼德勒看的这场木偶戏,有位表演者对于傀儡手部的操控炉火纯青,手部的转动灵活连贯到让人诧异:这哪像是靠着悬线演出的木偶,简直是表演者赋予了它生命!另一人操纵的木偶虽然手部未能达到完美,但下半身的动作很灵活。我想,若有人能拜这两人为师,习得两者之精华,那就无敌了!

这座戏院有两大表演特色,一是每个曲目表演到中途,会将上面原先遮住表演者的布幕往上拉,让观众看到表演者操弄的情况,几分钟后,再将布幕放下,让观众只看到木偶。换句话说,当你沉醉于情节,并因表演者的熟练而入戏之际,拉起的布幕总会让你回到现实——看吧,这些活灵活现的木偶,非我们的艺师,无法致之。

有趣的是,仔细看有些表演者的面貌,看起来就跟其操纵的木偶神似,仿佛就是依表演者的特征来刻造出那木偶,真有意思!这是巧合?还是我们想太多了?

另一个特色是,曲目之一有个小孩(不知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表演单人舞蹈。接近尾声时,他再度出场,这次他化身为傀儡,动作、姿态、手势皆仿自木偶;在他身后则站立了一位表演操纵这“活”木偶的艺师。艺师的手势依然专业,联结他俩的中间是虚拟线——仿佛有数条复杂的线在空间里,只是我们看不见——“国王的新衣”般体验,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们,深深地被这样的舞台效果吸引了。

戏院一天只演出一场,若能早点购票便能优先选位置。我们坐在第二排,前几排的位置都不错,坐近一点较能观察,毕竟主角是体积不大的木偶。

若不赶时间的话,开演前跟散场后都应待在剧场内观察当地文化。尤其是演奏传统乐器的乐师表演前后的工作情形。散场时,乐师们以类似塑料膜的物品覆盖在一个个鼓面的中央,这时我们才发现,鼓竟然是湿的,而且要继续保持其湿润度。鼓中央就像在岸边常见的扁掉的水母,圆圆的、湿湿的,这传统乐器太特别了,颠覆了我对乐器的制式印象!

TIPS

Mandalay Marionnettes Theater

地址:66Th Street Between 26Th & 27Th Street(Shwe Pyi Moe Cafe餐厅旁)

时间:每天晚上8:30演出传统傀儡戏,历时1个小时。

价格:门票10美元/人

曼德勒的迷幻之夜

No. 03

MANDELE

夜晚的曼德勒,虽有路灯,但街道旁的店家多已休息,许多角落是漆黑的,感觉不出这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当黑暗逐渐笼罩这城市,透过车辆的车灯照射,马路上卷起的尘土铺天盖地,到处都朦朦胧胧的,使得曼德勒街头呈现一种迷幻感。

一天晚上,我们寻着地图找到一家傣族餐厅。说是餐厅,但称之为自助餐厅更接近。菜肴合乎我们的胃口,感觉就像在云南用餐,几乎忘了身处缅甸的事实;服务人员也很像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是整个店没人会说华语。缅甸拥有135个原住民族,傣族(Shan)占9%,仅次于65%的缅族。

缅甸的餐厅、杂货店,乃至各家各户,都使用一种简易的开瓶器——在一根像短尺般的木条前端,旋上一颗螺丝,利用杠杆原理,即可打开瓶盖。试着开瓶,很好用,这对我们来说增添了一分趣味。后来在纪念品店,也看到这种开瓶器,木条还多了艺术造型,我们买了一只鳄鱼跟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女造型的。

晚饭后,九点左右,我们努力寻找还没打烊的店家,很幸运找到一家冰激凌店。店里的装潢色调是难得一见的粉红色,看起来充满活力。冰激凌口味有多种选择,但吃起来是很传统的那种味道,像童年的滋味,亲切又怀旧。

冰激凌店的对街是一家黑黑暗暗的店,充满陈旧的气氛。我很好奇这是什么性质的店?店里一整柜一整柜的书堆得又高又满,几乎没有剩余的空间。这些书籍看起来很旧,店也很老旧,感觉经营了三四十年以上。进去瞧了瞧,应该是一家租书店,状况老旧的书籍以缅甸文为主。

回来后,看资料才得知,缅甸是一个喜欢阅读的民族。2004年官方公布的识字率高达93.3%。难怪这家书店藏书如此丰富,书籍都饱经风霜但仍整齐上架,而且如此老旧的书店,竟然还可以继续存活在曼德勒主要的大街上,真是不简单!

当“笼基”遇上“特纳卡”

No. 04

MANDELE

藤球是缅甸的传统运动项目,我们经常看到穿着“笼基”的男子踢藤球,如长裙般的“笼基”,这时会变装,绕过胯下,成为丁字裤般的短裤模样,这让我们见识到“笼基”的多功能因应机制。连木偶戏院都不忘表现藤球,足见缅甸人民对藤球的热爱。经典桥段之一是:一尊穿着“笼基”踢藤球的木偶——藤球当然是被线绳操纵的,但其灵活度足以令人赞叹。

缅甸男人穿“笼基”,利用那条筒状的布,围在腰间,绕一圈后,筒两端拉起如兔耳般形状的布,两兔耳先分隔,再交缠成一球状,魔术般地停系在腰前中间,像人类的肚脐。我在街上见过几位缅甸男女整理他们下半身的布,总是迅速左右一拉再交缠,几秒钟就搞定了,快得让人无法理解。那样简单容易的手法,即可固定住不会掉下来?曾想以相机记录“笼基”的穿法,一张张来个步骤图,可惜被拒绝了。

相较于男生大剌剌地在腰上打一个结,女生就秀气多了。她们大多将固定的布移到腰侧,让腹部看起来是平坦的。到商店买布的时候,一块块裁好的布匹,也区分为男用的“笼基”、女用的“塔曼”。仔细看看这相似的布匹,运用在男女身上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它让男人看起来阳刚味十足,女生则温婉柔美。例如,我在乌坪桥上拍到一位老先生坐着休憩的画面,同样身着“笼基”,却有一股老大的威严。

缅甸的另一个传统是“特纳卡”,一种美白防晒圣品,大部分缅甸女人、小孩及少数男人脸上都会涂抹。在曼德勒传统市场见到一截截切下来的树干,供民众购回研磨,感觉光是一截树干即可用上一年半载,价格约1美元。

脑筋动得快的商人,把“特纳卡”以装罐方式,如现代化妆品的包装出售。我们在市面上见过两种罐装“特纳卡”,一种是原味的,一种添加了柠檬味,小女Pooh买了一罐柠檬味的。其为膏状物质,取出适量,自行掺水后,调成稀状,即可涂在脸上,趁未干之前,可画上自己喜欢的线条、图案。“特纳卡”的厚薄、浓稀、图案取决于个人,有人涂得厚,有人涂薄薄一层几乎与肤色融和,有人则双颊各涂成一个圆圈圈,有人画成树叶状……我认为这是缅甸最能呈现普罗大众美学的传统文化。

PLUS1.路名

符号

除了曼德勒皇宫以外,这座年轻都市的主要道路呈棋盘式分布,街道以数字命名并依序排列,对外国游客来说非常方便。你只需花几分钟,就可以弄懂曼德勒街道的规则;只要有地址即可顺利找到目的地,这是一个极具国际潜力的友善都市。

东西向街道,使用60以下的数字编号,由北到南逐渐递增。南北向街道,使用60以上(包括60)的数字编号,数字越大代表越靠近西边。曼德勒的地址通常还包含横向街道,例如我们住的Mandalay View Inn(17/B 66th St,26/27),指的是第66号大道的17号(纵向),介于26号和27号大道之间(横向)。换句话说,地址包含了纵横坐标的信息,非常方便。

PLUS2.顶上功夫

缅甸人(通常是女人及男孩、女孩)以头顶物的功夫,四处可见。我看过个人,以及二人组,两个人一前一后合顶数米长的竹筐,像特殊的步行兽,这是缅甸最吸引外国游客的移动风景之一。

PLUS3.“塞到爆”客货卡车

符号

另一个吸引眼球的移动风景是,塞到爆的当地客货卡车。货车里或坐或站塞满了整个空间不说(落坐者的鼻子跟站者的屁股只有几厘米的距离),车顶装了约莫20厘米高的货架围栏,提供敞篷的座位给乘客。别以为这样就够了,车尾还有站位可供人“挂”在车后,一路迎风真过瘾。顺带提到一点,出家人搭乘大众工具是免费的,常见到他们挂在车尾,猜想他们如此比较自在吧?

从小,师长总倡导告诫我们:头手勿伸出车外。但,缅甸随车先生(车掌)的工作守则却是“头手必伸出车外”,尤其是揽客的时候!

明根古城,似外婆澎湖湾

No. 05

MANDELE

明根(Mingun)位于曼德勒市郊,在伊洛瓦底江对岸。

明根的渡口和曼德勒渡口一样,船只直接停靠在白沙的河岸边。没有制式的水泥码头、浮台和登船台阶。登船时,从船家临时铺设的木板条走过去,这时船跟岸上各有一人拿着竹子的一端,这竹子是给乘客上下船当作扶手之用,扶手还可机动性地依乘客身高调降。小儿年幼,服务人员干脆把他抱过去,如此贴心的服务,只在缅甸。对水位随时变化的河床来说,这样的简易设计应该是最适合的吧,喜欢这种自然又环保的生态。

非一般体验坐牛车

岸边有几部牛车。牛车由两头白色的牛并肩拉着,木制车上有竹棚编制成的半圆弧形顶,这是我向往已久的画面。几年前,我们曾到马来西亚关丹渔村旅游,那里的海滩曾以牛车运送渔货,可惜近年来已改成货车运输,这是工业社会进步之必然,但对游客来说,却失去观察传统的机会。我本希望能在缅甸海边见到这画面,没想到在明根即见到这画面。不过,这牛车不是用来运送渔货的,主要用来载送旅客,车上竹棚写着“TAXl”字样,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先生,坐在车上笑着跟我们打招呼。明根的几处景点距离不远,步行大约一个钟头即可,搭牛车是为了体验,并振兴地方经济。

一家四口搭乘牛车,车夫还让小儿Fish手执缰绳,对小朋友来说的特殊经验还包括:牛拉屎,牛屎掉入收集袋中,这令他们惊呼连连!老实说,这比古迹还吸引他们。而我,在晃悠的牛车上,想起了我的童年,故乡澎湖的牛车,曾是我追逐的对象,跳上牛车搭一段便车,令我感到愉快。如今,澎湖的牛车已经快要绝迹了,只剩零星的牛供老农拉犁。小朋友坐在牛车上,我告诉他们:缅甸是两头牛同时拉一辆车,澎湖是一头牛拉一辆车。小时候,在家里听到牛车声,我会马上冲出去,跳上去搭便车。但若牛车上载着木制的肥桶,可千万不要搭,因为那些要当作肥料的屎尿,可能会因为路面颠簸而泼溅出来……小朋友好奇不已,尤其是跟屎尿有关的话题。

距离码头不远处,有一个卖木偶的摊位。最特别的是,老板在旁边摆了一个如真人大小且外貌像古人的木偶,老板躲在后面在另一端拉绳,木偶的手就会缓缓地抬起来,乍看之下像是在跟你打招呼!多数旅客会被它吓一跳!缅甸版的整人玩具,真有趣!

佛塔前的闲适

据资料显示,明根佛塔高50米,它原是一座150米高的巨型佛塔的塔基,地震后只剩这结实的砖头基座。虽只剩基座,整体依然壮观。

我们和同来自中国台湾的一对夫妻观看明根佛塔。这对夫妻很有意思,男的喜欢摄影,太太则悠哉悠哉地坐在明根佛塔台阶上嗑瓜子(书上说缅甸人喜欢嗑瓜子,看来兴趣相投),她还教会Fish嗑瓜子,并将嗑好的瓜子分给前来觅食的野狗吃,这表示她不但有耐心还有爱心。她跟Fish在明根佛塔前的闲适画面,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明根的公共渡轮上午九点跟下午一点各对开一班,错过了就必须另行租船,喜欢慢步调的他们打算在此晃荡一天,也约我们晚点再回去,可惜我们已跟包车约定了时间,必须积极进行我们的行程,只能羡慕他们的悠闲。

北面不远处是明根大钟(Mingun Bell),据称是世界第二大铸造钟,仅次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重达 90 吨,建于1808 年。许多当地人及游客前来参观,可自由撞钟,我们在此撞钟并欣赏了好一阵子。

距离大钟200米的不远处,是白色的欣华梅佛塔(Hsinbyume Paya),登塔必须登上跟庙宇一样白的阶梯。白色的佛塔让我想起斯里兰卡,印象中那里的佛塔以白色为主;我见过的缅甸佛塔,普遍是砖红色的。喜欢摄影的人,不要错过欣华梅佛塔,背景简单纯净,尤其适合人物摄影。

进入佛塔内部,米黄色的基调,佛前一束鲜花,无人的场景,让人感到素雅与宁静之美。随后来了一些女信徒,看她们熟练地捻香、礼佛,烟雾袅绕在小小的空间里,跟她们虔诚的表情融合在一起,呈现着另一番信仰与动态之美。

我们一直闲晃到船快开了,当地人连忙帮我们指路,一家人跑得气喘吁吁才赶上船,在沙滩上奔跑还真费劲啊!

一次特别的乞讨体验

最后,分享我在缅甸遇到的唯一一次乞讨体验。那天上午,即将搭船前往明根的渡口旁,三个小孩指着我袋子里的水果。这是旅馆给的迎宾水果:一颗水梨、一颗苹果。我把水梨给了他们。拿了水梨后,小孩又指我的苹果;我摇摇头,指指我的小孩,表示苹果要留给他俩吃。他们不再纠缠,转身去抢着分那颗水梨。

下午,从明根搭船回来前,我买了一小包米粉、一根鸡腿当作午餐。不浪费食物向来是我们家奉行的生活习惯,但那鸡腿使用的炸油味道太诡异了,一股骚味,我们姑且吃了几口后,决定留下来喂路边小狗。没想到上岸后,那三个小朋友又迎上来,指指我们咬过的鸡腿,接下来又抢作一团。这是我们在缅甸遇过的唯一一次乞讨。缅甸虽然人均收入不高,但此行从没见过乞丐。回忆半年前的澳大利亚之旅,悉尼路边拿着“Homeless”的乞丐还不止一个,曾在车站遇到一名男子跟我要1澳元,当我再度确定他是“只要一元”的骗子时,当然不给。看来发达国家的乞丐,不比低收入国家来得少。缅甸的人均收入比大陆少一些,而台湾则是缅甸的近20倍之多。但这几年,台北、台南等地的街头流浪汉似乎有增多的趋势,可见人均收入、物价指数、幸福指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挺吊诡的,值得深思。

TIPS

明根古城

价格:门票3美元/人。

金色宫殿僧院,宛如艺术品

No. 06

MANDELE

19世纪中叶,由Mindon王建造的金色宫殿僧院(Shwenandaw Kyaung),是难得幸存的木造皇家宫殿。这栋传统的缅式木造建筑,本来属于Amarapura王宫的一部分,后来搬迁到曼德勒,成为皇宫的一部分。Mindon王过世,其子Thibaw在1878年即位后,将它拆除,现址则是依寺庙形式重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轰炸已占领此地的日军,曼德勒皇宫毁于战火,金色宫殿僧院有幸逃过一劫。

入庙脱鞋,是进入缅甸寺庙的基本礼节。那天,包车司机带我们参观这座古老的柚木寺庙。脱鞋,踩在微凉的土地上,暑热退了大半,人类赤足与土地的接触是如此美好,可惜几十年来我们已不具备这种能力。来到缅甸,赤足踩在地上,刚开始不甚习惯,久之习以为常。

由柚木组成的庙宇令人惊艳,多因为我们对柚木价值的主观印象,其实老柚木的风霜比新木更吸引我。但最吸引两个小孩的却是柚木主殿旁的扫帚。一把竹扫把让他们雀跃不已,他们表示不想跟我们一起踏上主殿阶梯,细品这些老木雕,而是选择——扫地。黄土地一扫即尘土飞扬,这让我联想起小学时代的打扫工作,我内心说服自己不要去在意他们的肺、气管、健康,就让他俩尽情地“扫”吧。

庙内外巡礼一圈,细品这宛如大型柚木艺术品的建筑。庙内的老灯、木雕、木制佛龛……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就是个“活”的博物馆!对比台湾许多老庙,整修之后越变越新,失去老庙原有风貌,实在可惜。

回想起一周前的泰国之旅,参观“泰丝之王”金·汤普森故居时,看到他收集了一组扛锣的木雕品,可惜只剩一个扛锣者,少了一人,想象不出两位扛锣者的相对姿势。来到金色宫殿僧院,正巧有此完整文物,一目了然。另一有趣发现,庙里的香油钱箱上,有人以钞票巧折了斗笠、衣服,中间再安上昂山将军(昂山素季之父)印于钞票上的肖像,真有意思!

昂山素季

PLUS

符号

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生于1945年,其父亲昂山将军是缅甸独立运动英雄,昂山素季两岁时父亲遭到暗杀。1988年因母亲生病,昂山素季从英国返回缅甸,同年8月8日缅甸发生遭到军政府镇压的“8888民主运动”。昂山素季坚持守护缅甸并推行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在仰光(Yangon)被居家监禁了近15年,且在官方报导中仅被描述为“某位女士”(The Lady)。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无法亲自领奖。1995年她获释。鉴于多数的观光利益仍由军事独裁的政府所垄断,包括昂山素季在内的许多人都呼吁造访缅甸的游客,尽量避免在由政府垄断的旅游机构(如内河航运局等)消费,以免更多基金流向军政府。2011年夏天,昂山素季提出让更多游客到缅甸旅游的想法,希望藉此让缅甸人民与外界多接触,也让大家更了解缅甸这个国家,但她仍提醒旅行者避开与军事政权相关的旅游机构。2011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英法合资电影《The Lady》(以爱之名:昂山素季)发行,由杨紫琼饰演昂山素季。2012年,昂山素季当选国会议员。随着缅甸政治的改变,目前活跃于政坛的昂山素季自由来往于国内外,包括2012年前往挪威参加为她所举办的(1991年度)诺贝尔颁奖仪式。

乌坪桥,夕阳西下

No. 07

MANDELE

乌坪桥(U Bein's Bridge)位于曼德勒南方11千米的阿玛拉普拉古城(Amarapura)附近,通往Kyauktawgyi Paya佛塔和Taungthaman村,桥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包括当地居民和游客。乌坪桥跨越了东塔曼湖(Taung Tahman Lake),桥下交通也很热闹,人们使用手摇橹驾着长扁舟,也有养鸭姑娘驾着船,凭借着手上的竹篙一撑,船只听话地挪移了。湖面上有一群鸭子,养鸭姑娘在前面驾着船,乍看画面悠闲;没多久,养鸭姑娘急忙撑着竹篙阻挡鸭群,并扬起竹篙再重击水面,吓得鸭群乖乖放慢速度,移动范围也集中些。由此可见,世间事不可只看表面或一时。

这时节算是春季,也是旱季,东塔曼湖旁因枯水期露出的土地,长出了青绿的嫩草,衬着一棵枯槁的大树,两者形成强烈对比。湖面上有许多黑点,仔细一看,是站在水里钓鱼的人,只露出上半身。没有机动马达船的喧嚣声,东塔曼湖显得宁静又祥和。

川流不息的乌坪桥

乌坪桥的西面是Ganayon Kyaung 僧院。每天上午11点,僧人用餐的画面,不知从何时起成为旅游景点。为了避免自己像个没礼貌的好奇游客冲着他们的脸就拍照,没安排此景点。我想,没有人在用餐时想被打扰,即使淡定是我们印象中认定的僧人修行之一。更何况僧人吃完了这餐,过午不食,凡人如我者光想到就饿,所以何必这时去打扰人家呢。

乌坪桥建于1849年,桥长1.2千米,由1 060根柚木组成,或许是为了维修等因素,桥上每根柚木都有编号,已经学会缅甸数字的两个小孩一路读数,一点都不无聊。

桥上偶有人贩卖水果、放生鸟类。我看到一铁笼的猫头鹰,忍不住想要全买来放生,但想到放和抓,就是造成放生动物的恶性循环,只好心一横无视般走过去。

缅甸的第一道落日

乌坪桥落日是最吸引游客的景点。碍于时间,多数人只安排去一次,但对于喜爱摄影的人来说,建议可以去两次以上,对于取景会有更多的想法。例如,旱季造成桥下的水位较低,头尾两端的桥柱下都没水,露出大片的土地。拍摄乌坪桥的重点就是桥、水、夕阳,且冬天的太阳偏西,要找个适合的角度不容易,只好朝桥的另一端走去。

走过整座乌坪桥,发现中间那段并非柚木,如今已成了水泥柱桩。偏偏水泥桩下的河水最丰沛(这可能也是改成水泥桩的主要原因),但谁会想看“水泥”乌坪桥落日呢?一些网友提到,拍摄乌坪桥落日不一定需要搭乘游船,站在桥下拍即可。但我的经验是,这要看季节以及河水的状态。只要角度好,搭船也是不错的选择。

更何况搭船并不贵。那天由于云层厚又低,多数人对于夕阳不抱期待,而船夫因乏人问津也一直在旁边苦等。船夫脸庞大大,看起来像面包超人,即使是无聊空等,看着他圆圆的脸,依然显得很逗趣。回来后整理照片,看到船夫坐在井缘旁边静待顾客上门,内心告诉自己:下次再来这里,定要支持这些手摇橹的传统船夫,振兴缅甸的地方经济,有机会一定要搭船,观赏不同角度的乌坪桥。

我们坐在桥下的露天咖啡座(别想得太浪漫,设备很简单,连咖啡都是必须自己动手冲泡的三合一,但主要卖点是无敌的景观),我依然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因为云层最下方依稀是一小片清朗的天空。

这是缅甸送给我的第一次神奇夕阳,就在太阳临下山之前,终于出现一颗暗红色的太阳,而准备归巢的鸬鹚,排成人字形,低空飞过。虽然没拍到心目中预想的乌坪桥落日美景,但对夕阳露脸这事,我已非常满足!

时光在这里凝结

乌坪桥只供行人及脚踏车通行。平常,走在路上,总要小心突然靠过来的车辆,甚至警示的车铃声。通行在乌坪桥的人车却很有默契,牵着自行车走,有的上面载满了货物,不催促旁人也不赶路,气氛一片祥和。

归鸟返林,人们也陆续返家。钓鱼的人从湖里走上来;一些在桥下工作的人,竟然直接攀着几米高的柚木桥墩爬上来,速度快到我相机都来不及准备,其中还包括女孩!

桥的另一端是僧院及村落,这时已接近黄昏,饥肠辘辘,桥头摆了几摊各式各样的小吃摊,有一摊类似台湾的卤味,以竹签将一片片卤味串成一串串。熟悉的食物、味道,吸引我们站在摊前,一支接一支,吃完再付账,十分方便。

在此,还看到一户居民正在看电视,竟然是——黑白电视!我在屋外看了好一会,真是一副早期台湾的光景!

让人不禁产生错觉,时光在缅甸凝结了。

TIPS

拍摄乌坪桥落日,长镜头为宜。以数码相机来说,85mm以下的镜头不太够,夕阳较小,如此跟乌坪桥的比例可能不够好看。135mm以上比较合适。

因瓦古城,曾经的帝都

No. 08

MANDELE

曼德勒因为附近的“因瓦”(lNWA),也被称作瓦城。因瓦从14世纪开始,数百年时间都是历史重心。

从曼德勒包车前往因瓦的渡船口,车程大约30分钟。船程倒是很近,两岸呈斜对角,隔江相望。船不必太耗费汽油,启动不久,几分钟就到了。要不是人货太多的话,光靠河水慢慢漂过来都行吧?船上可运送摩托车,这看似细长的渡轮本事真不小。

抵达因瓦,数量众多的马车忙着揽客,一部8 000K。看我们不想搭乘马车,不屈不挠的马夫说,步行很远,要走十几千米,并降价至6 000K。“欧巴桑”我又很没意义地杀了1 000K,表面上省了钱,其实是浪费大家的时间。旅行者通常怕当肥羊而杀价,这是长久以来的旅游习惯。这趟旅行下来,个人认为缅甸不需要杀价,因为他们不会乱开价,也就无须去计较那五六元的差额。

上了马车,车夫带我们抵达一些景点时,却被告知“门票10美元”,本来因瓦古城多数景点都是跟曼德勒10美元通票绑在一起的。我们不打算花钱进入,于是车夫善解人意地带我们到一些不需门票的古迹,包括颓圮的佛塔、早期王室的水池等。最特别的是一座建于1822年30米高的Nanmyin瞭望塔,它代表了19世纪初期缅甸的传统建筑形式。Nanmyin瞭望塔的下半部已严重倾斜,马车夫驱车抵达前,特别停下来说“Photo Photo”,意思是要我们“拍照”。由于他发音不准,每次都说几个单字;有时我们发问,他也听不懂我说的。因此,起初他说“Photo”,我还以为他说“Pahto”(佛塔)。后来弄懂了,每次他要我们拍,我们就举起相机,十分配合。他叫我们拍Nanmyin瞭望塔的点很好,下半部看起来非常倾斜,震撼度不亚于意大利比萨斜塔,而上半部的木架构看起来却是正的!但等我们来到塔的正门入口时,塔看起来却很正常——不斜了!真有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不得其解。

因瓦古城曾是缅甸近四个世纪的首都,正如马车夫所言,徒步的范围太大,搭马车游古迹对于我们这类游客来说,在时间上颇适合。可惜,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平民生活,只能用眼欣赏,无法亲身体验,例如民居建筑、居民在井旁冲凉、冰激凌车、菜车、与居民的买卖互动……都只是惊鸿一瞥,非常可惜。就像常见到的组团在游览车上以眼张望,类似一种“被挟持”的旅游。话说回来,绝大部分的游客都搭乘马车,整个下午只见到零星几位徒步的老外,在炎热的气温下,真是令人佩服。

我们在因瓦古城以相片记录了两个印象深刻的画面。一是,路边见到的奉茶文化——好心人备妥供过路人自由取用的茶水。这让我想起早期的台湾,经常见这浓厚的人情味。二是,机车行驶而过,后座的妇女还抱着一只小猪!可爱的粉红小猪,它应该是家畜,而不是宠物吧!

前往因瓦的渡船头,两位销售玉石的姑娘令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位年龄大约十岁,因其皮肤较黑,脸上涂了特纳卡并将它画成树叶的形状,对比鲜明,我拍了几张;另一位较年长,大约十六七岁,皮肤较白,五官漂亮,可惜一开口就露出因吃槟榔而泛黑的牙齿。我问黑皮肤的小女生:“今天怎么没去上学呢?”小女生没有回答,倒是白皮肤的少女,表情有些不耐烦地说:“她现在不上学了。”先生说:“她们这些卖东西的,都会这么说。”但从她俩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们并不是一伙的,也无须演技逼真到让我相信,因此我认为这是真话。在台湾,很少见到辍学的小孩。在缅甸却很常见,学龄儿童在景区兜售货物,童工也很普遍。数据上显示缅甸的国民收入是东南亚最低的,简单的参考数值是:缅甸小学老师的月薪相当于130美元,卷雪茄工人的日薪约2美元。

TIPS

曼德勒有四个古城。乘车信息如下:

阿玛拉普拉(Amarapura):在84街与29街交叉口搭皮卡车可达,有乌坪桥等著名景点。

因瓦(lnwa):先乘车到前往因瓦的渡口,搭船几分钟即可到因瓦。因瓦古城各景点距离较远,到达后可租乘马车游览。

明根(Mingu):要搭船,每天上午9点及下午1点各一班往返。渡船口位于26街西端河岸边,须提早前往购票,航程一小时。错过要包船,费用较高。

实皆(Sagaing):市区南方半小时左右车程。在84街与29街交叉口乘坐皮卡车,到达后可包三轮车游览古城。

彬乌伦,仿佛英国小镇

No. 09

MANDELE

距离曼德勒68千米,约一两小时车程的彬乌伦(Pyin U Lwin),是前英国殖民者的度假山庄,当时称为眉苗(Maymyo)。这处小山麓的气温比曼德勒平均凉爽7℃,保留了许多英国殖民建筑。

第一次见到“彬乌伦”几个字,是在Agoda订房网站,网站将彬乌伦归纳在曼德勒区域中,有旅客不明所以地订房,后来发现它距离曼德勒很远,遂在评价数据上怨声载道。试想,一个打算住台北的人,却订了宜兰的旅馆,他如何能感受山区之美?彬乌伦,我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后来看了相关旅游资料,马上受到吸引。

在缅甸,当你提到Maymyo,他们会多看你一眼:你知道Maymyo?感觉你比一般旅客了解得多一些。Maymyo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地名,缅甸独立后,执政的军政府改了许多地名,眉苗被改名为彬乌伦。

《缅甸岁月》一书的作者乔治·奥韦尔提过,“眉苗一点也不像缅甸”。将近一世纪前的旅人也如此形容眉苗:“看起来完全不像东方,更像是英国的萨里郡。”虽然英国人已离开,更名几十年,但英式建筑、马车、农牧产品,乃至生活习惯,都在这座小镇延续下来。

对于一个旅人来说,暂离曼德勒都会区,来到彬乌伦小镇的感觉真不错——由此可体会,对于殖民官员来说,暂离燥热的曼德勒,置身凉爽山区与复制的小镇,是多么快慰。

颇为失望的National Kandawgyi Gardens

门票10美元的National Kandawgyi Gardens是一处人工公园。如果不是带着两个小孩的话,可能不会发现这里的儿童游乐器材99%都坏掉了,例如溜滑梯没有楼梯可爬上去,小孩无法玩耍,非常失望;湖边的游泳池可能因冬季而关闭,只有一满池的水,只是供摄影时制造悠闲的假相。根据lonely planet的资料,此公园已外包给新加坡公司,看来这公司的维修很不合格。

公园其他区域维护得不错,湖里有黑天鹅和锦鲤,带着小孩出游的当地人拿着吐司喂鱼,还大方地将吐司分给我家小孩。两个孩子拿它来喂鱼、喂天鹅、喂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还试图想以食物渐进式引诱天鹅离开湖面,走到岸上,但未得逞。

园里的本地游客明显比外国人多,这两者的票价和购票处是不同的。对收入不高的国家来说,我赞成这种做法。但收了这么贵的门票,却没有预期的质量,有点上当的感觉。

说到底还是被那张色彩亮丽缤纷、类似植物组合的“PYlNULWlN”字样的照片给吸引了。到公园一看,原来这并非修剪的植物,而是人造品,难怪能如此持久,一年四季担任公园的地标。

地图上标示着犀鸟(大嘴鸟)步道,喜欢野鸟的我们欣然前往,原以为是自然的赏鸟步道,结果竟是鸟园,将野鸟以牢笼囚禁,犀鸟爪子攀在铁笼上,锦鸡、白孔雀……在树影的湿泥上踱步。所谓鸟园,其实是爱鸟人士最不喜欢的地方。

此行的唯一收获是柚木区。先生想知道,柚木树到底长什么样子?此后我们在野外,即懂得辨识柚木了。其叶子大大的,耐干旱,在缅甸四处可见,常被用来当作行道树。

巧识当地艺术家慕慕金

在彬乌伦认识了一位当地艺术家慕慕金(Muu Muu Jim),本地人称他Muu Muu。他在市场附近有个小工作室。他的早期代表作类似中国水墨画,画于棉纸上,笔触呈现活泼豪放感,描绘的题材是小镇风光,颇具个人风格,令人难忘。近期作品则尝试以油画创作,可惜油画基础概念不足,未能表现出油画特有的丰富层次。不过,不局限于原处踏步,本来就是艺术家最重要的精神,就持续画下去吧!另外,慕慕金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他的画作外,还有——他使用facebook!先前缅甸政府对于电信、媒体、社群是严格管控的,得知他有facebook账号,我还挺讶异的!是艺术家脚步较快,还是我对缅甸的认知过慢?

彬乌伦还是草莓产地,回程在加油站遇到几位推销草莓的妇人,别看她们手上捧着一篮漂亮的草莓,其实这一篮是由一个个小又长的竹篮组成的,看客人要买几小篮,她们就抽出几篮草莓装成袋。上面的草莓都是最大最美的,但下面的草莓就小多了。草莓价格便宜,但不是每个季节或地区都可以买到的,看到卖草莓的妇人,跟她们惠顾一下,也让自己补充些维生素。

后来阅读埃玛·拉金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韦尔》,发现百年前的英国游客,到眉苗也同样遇到卖草莓的人。这项特产在当地历经了一世纪,殖民者离开,草莓留了下来。这发现挺有趣的,对我来说:我跟上个世纪的旅人一样,从事了同样的消费行为,在眉苗。

除了草莓外,彬乌伦的特产还有花卉、咖啡、草莓酒等。缅甸咖啡可与国际媲美,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主要外销中国、泰国。我们在彬乌伦购买当地咖啡豆,回来后自制滴漏冰咖啡,特别浓醇,用量相对节省。

TIPS

包车从曼德勒往彬乌伦是上山,约需两小时;下山较快,大约一个半小时。去程包了一部轿车50 000K,回程通过当地咖啡店订车节省一半, 25 000K。背包客若为省钱,可以搭乘皮卡车或合乘出租车往返,详细信息可询问当地人。彬乌伦市区的Purcell Tower钟楼整点报时,是维多利亚女王所赠,与伦敦大笨钟(Big Ben)相同,兼具实用性与地标性。附近有一座辉煌的回教堂,旁边不远处为广东会馆,会馆骑楼的小吃好吃又便宜,值得一试。这个带有英式殖民遗绪的小镇,有小酒馆、特产店、印度甜品店、咖啡店等,予人幸福的感觉。

Aureum Resort @ Governor's House Pyin Oo Lwin

PLUS

住宿

彬乌伦拥有许多往昔遗风,我们搭乘旧时代的马车,来到此次缅甸行预订的高档旅馆Aureum Resort @ Governor's House Pyin Oo Lwin。这是Aureum Palace集团的分店,除了彬乌伦外,茵莱湖、蒲甘、威桑海边也有。

一晚88美元的价格,享受宽广舒适的独栋木屋,泡澡、淋浴设备兼具的采光大浴室,宁静的前后院,颇具欧美人士渡假风格,早餐也很丰富,果然是一分钱一分货。十岁的Pooh看了频频称赞:值得了,值得了。缅甸的旅馆,采用的高质量备品都是泰国制的,例如毛巾等棉制品,大概是泰国的旅游开发比缅甸悠久之故。

Golden Triangle Café & Bakery

PLUS

美食

彬乌伦最令我们怀念的是咖啡,这里有缅甸之行喝过的最好喝的咖啡。推荐Golden Triangle Café & Bakery的咖啡,喜欢的话可以买几包咖啡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