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青青女王:我是从小镇走出来的叛逆少女

“风投女王”徐新:专注才会比别人更优秀 作者:刘志则 著


第一章 青青女王:我是从小镇走出来的叛逆少女

01.从西南小镇走出来的VC女王

2014年5月22日,京东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到当日收盘时,京东的市值达到了286亿美元,位居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三名。作为这次上市极大的获利人之一,持有京东7.8%的股份的今日资本集团当天就净赚一百多亿元人民币,回报率高达一百五十多倍。

而这次上市,也让当初力主投资京东的今日资本掌门人徐新彻底打响了自己“风投女王”的名号,让人们纷纷对这位投资界的“巾帼英雄”刮目相看。其实,早在投资京东之前,徐新就早已在投资界小有名气了。无论是在“互联网寒冬”中力挺网易,还是“快人一步”投资娃哈哈,都让她取得了巨大成功。人们十分好奇,在风投这个“阳盛阴衰”,大部分都是男性从业者的领域,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位风风火火、精明干练的“女王”?

其实,从徐新的个性上,我们不难猜出她的籍贯—山城重庆。没错,徐新是个出生在重庆大足的风风火火的重庆妹子。在这座因大足石刻而举世闻名的小城中,由于时代原因,在山沟里隐藏着许多的军工厂。徐新就生长在其中一家军工厂。她常常这样介绍自己的身世:“我出生的那个地方是一个工厂,一个军工厂。因为很大,所以又是半军工半民用的,主要生产汽车,像一个小社会一样。”

徐新就是在这个小社会中长大的,父母都是这个单位的职工。由于工作勤奋努力,在徐新还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当上了那家半军工半民用汽车厂的厂长。对于母亲,徐新很少提及。不过,她的性格或许来自母亲的遗传,但她广博的见识更多地来自当厂长的父亲的教诲。徐新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口人在山沟中的军工厂里生活得如意而自在。也许是因为工作繁忙,父母对她没有很多束缚,任凭她自由地成长。大足的山山水水,军工厂的里里外外,徐新就在这样的小天地中养成了自己自由自在的性格,并将它融入一生都流淌的血液中。

在回忆起大足县(现大足区)的童年生活时,徐新总是显得十分欢快:“我觉得我童年都挺快乐的,跟小孩子漫山遍野地玩。什么捉迷藏啊,跳绳啊,拍糖纸啊……全玩那些很原始的儿童游戏。”

渐渐长大的徐新上了小学,学校里可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更多了。她,和她的同伴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这种童真,在那个环境里得到了很好的呵护。这样的呵护,孕育了他们的自然天性。漫山遍野是什么?漫山遍野就是天性与野性的释放和自然生长的意蕴。那时还只有几岁的徐新,不可能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体现出什么天赋的才能,她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成长着,听从生命的召唤。而她的父母也没有强求她什么,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但她性格中十二分的努力、向前冲的猛劲儿,全都在这玩耍中孕育着萌芽。

上小学后,徐新虽然不能漫山遍野地玩,但每到放学,她就会和一群小伙伴一起跑出学校,在山间自由自在地玩耍。为了能“野”,逃课成了徐新的家常便饭,学习成绩自然也是直线下滑。她本来就是个倔脾气,只要自己想不明白,没有人能管得住她。她喜欢逃课,就常常逃,老师管不了,只能向家长告状,家长说服教育没效果,父亲就只能用上撒手锏—打。

正是由于逃课,老师对徐新的印象并不好,乖乖女的形象和她无缘,“逃课大王”“上课说话”“不停地吃东西”,当然还有很少发生在女孩子身上的挨打事件,对于徐新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在老师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十足的“坏孩子”。但是不管家长多生气,老师对她多么无可奈何,她自己却玩得高兴,过得开心,过着随心所欲的童年。

徐新为自己有一个自然的童年而骄傲。她漫山遍野地跳绳、拍糖纸、捉迷藏……徐新玩的这些,对于如今终日泡在电脑面前的孩子们来说,肯定是“无聊”的。甚至她本人能选择的话,后者也会更吸引年幼的她。但是这个自然而然的童年有多重要,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简简单单地玩耍,干干净净地快乐,是任何工具、任何人力都无法再现的。

02.从“野孩子”到优等生的转变

由于特殊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性质,重庆大足的这家军工厂处在一个可以漫山遍野玩的自然环境中,但大型国有企业的性质使得这个单位本身又像一个小社会。工厂中有一万多名来自各地的工人,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一样。在这个“小社会”中,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生活各项设施齐全,既有各种单位、部门、机关,也有解决职工子女教育的子弟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都有。但是,这种为了照顾忙于工作无暇教育孩子的员工的学校,教育力量自然十分薄弱,只能解决一些基本的义务教育需求,对于徐新这样的“野孩子”,根本就无力去管教。

不过,整天只知道逃课的徐新,却有一手“抱佛脚”的绝活。“小学考初中,我拼命冲了一下,就考了一个第8名。”每次谈到这次成功的“抱佛脚”时,徐新总是显得乐不可支。

为什么一个第8名就能使徐新这么骄傲?这得从她那时候的子弟学校说起。由于只面对军工厂员工子弟招生,学校生源很少,一个年级只有四个班,一共只有200名学生。而且,当时这四个班还分了优劣,只有一班的学生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考好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其他三个班,二班、三班、四班,在老师眼里学习上就不是那么有出息,是一群被视为放弃学习的“乌合之众”。

徐新这样回忆这段往事:“二班、三班、四班……已经大多都不读书了,学生在下面聊天的、谈恋爱的什么都有。老师后来写了一行字在黑板上,叫:乌合之众,然后就扬长而去,下面更乱了。”但是,就在这群“乌合之众”中学习的徐新,却一口气冲进了子弟中学的“一班”。每次谈起这次成功,徐新都感到十分兴奋。

不过,面对一班里的几十个苗子,徐新的成绩毫无优势可言,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准。而成功“胜利大逃亡”的徐新,又开始玩上了。是积习难改,还是本性难移?反正,徐新的逃课生涯又重新开始,尤其面对不合胃口的化学课、物理课,转身就跑。

很快,短暂的初中时光就过去了,升学的选择和挑战再次降临在她的面前。在军工厂中,初中毕业的孩子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去考高中,就有希望读大学;二是考中专;三是考技校。在那个年代,社会急缺掌握技术的中专技校人才,每个中专技校的毕业生,不仅上学能得到一份补贴,毕业后国家还会“包分配”。

对于并不算富裕的徐新家来说,补贴和“包分配”都是令人难以拒绝的诱惑。因此,在看到徐新的志愿表上填上了“高中”之后,徐新的妈妈还对徐新抱怨说:“哎哟,你怎么填高中,你怎么不报技校啊?技校多好啊,每个月16块5……”

而在徐新的老师和同学之中,对她的非议也远多于鼓励。一个成绩平平,还经常逃课的人,却妄想着“飞上枝头变凤凰”,真是不自量力。其实,对于这个大胆的选择,徐新自个儿也是懵懵懂懂。她并没有什么高尚的志愿和理想,驱动她做出这个选择的,只是因为她“不服气”。

但徐新的父亲却坚定地支持徐新的想法。他高兴而严肃地说:“高中你还是去试吧。不过要好好读书,一定考上重点高中。要是考不上,就在咱们这儿读高中,大学肯定没戏。这儿每年升学率都是零。”为了支持徐新考高中,他不仅常常陪女儿聊天打气,还花重金为徐新请了家教。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个轰动性的消息,厂子里的家长议论纷纷,都说老徐这次是来真的,重点高中势在必得。

徐新也感受到了来自家庭和邻里的压力。不管哪个玩伴儿来敲窗户,她都闷着头在家里写作业,做练习题,上课,再也没出去疯玩。

人们说这个“野孩子”真变了。这个以逃课闻名的“野孩子”,短短几个月间就变成了军工厂数一数二的“优等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的恶补,再加上“关键时刻能冲上去”的禀赋,徐新一飞冲天,考上了重庆市的重点高中—南开中学。消息传来,整个军工厂都十分惊讶,都说厂长的女儿就是不一般。

03.人生的分水岭从重庆南开开始

对于人生关键的高中生活,徐新这样评价道:“就独立生活,就住校了。那时候很想家,我说也不想读了,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那时候我觉得进入了正轨,所以学校还是挺重要的。”

作为一个从山沟沟中走出的小女孩,生活的巨大变化是徐新始料未及的。原来在厂里,徐新是那么逍遥自在,虽不说无人管教,那也是无拘无束。逃课、玩、聊天、上学,都随她的兴致。如今身在山重水隔的重庆市,远离了山山水水,远离了父母朋友,一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更主要的是,原来每天晚上,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去她家找她父亲聊天,听大人们闲聊厂里大事的乐趣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由于生活变化得太快,从前野性子的徐新开始想家,心里满是委屈。她常常这样想:要是当初选择了技校,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每月都有补贴,未来前途不愁,还有很多自己童年的玩伴。种种不适和变故,让徐新产生悔意。她向家里,向父亲吐露了这种心情。

但父亲却依旧沉着与乐观地面对着她。一次聊天中,父亲特地用徐新感兴趣的工厂管理打比方:想要提高工厂的效率,就要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如果只想着走别人走过的路,是不可能有什么大出息的。最终,徐新在父亲的鼓励下,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在南开住校,离家那么远,生活全都自理,虽然说不上完全独立,但徐新开始尝试用从父亲那里听来的管理思维,全面设计自己的高中生活:学习、课外活动、交友、体育活动。很快,她就从对家乡的思念中走了出来,生活越来越光明。

其实,相比于同龄人,徐新已经是个“知识分子”了。她的那些儿时玩伴,大多都已经在考虑未来工作;而徐新不仅在重点中学读书,更是考虑着未来该报考哪一所大学。她十分热衷于和同学讨论各个城市、各所大学的特点,以至于每到课间,一些同学就会主动来到徐新身边,一起开“讨论会”讨论未来的目标。

当然,靠“讨论会”是上不了大学的,这一点徐新很清楚。聪颖的徐新自己发明了一套管理型自理式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变得井井有条,使自己能在关键时刻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学习中,而不至于为生活的事情分心。有一次,徐新的父亲来看她,亲眼看到女儿井井有条的学习生活,十分欣慰,当然临走前不忘说一些鞭策的话。

徐新见时机成熟,便将自己准备考大学的想法告诉父亲。父亲听后大喜,直夸她心有大志。父亲一直对徐新充满信心,虽然从小打她,也只是担心聪明的孩子太过分心。事实证明,只要她心里想学,很快就能学会,就能学好。现在,父亲看到她为自己的理想滔滔不绝,十分激动的样子,便立刻认识到了女儿心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希望,而且这一希望并不算遥远。徐新已经高二,挑战同样巨大,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和付出。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后,父亲才踏上回家的路。

在了解徐新将要考大学的想法后,曾经纠结于那16块5的母亲也坚定地站在了徐新一边。当初她只是对每月16块5的补贴眼热,现在孰重孰轻,她同样有判断。全家人都向着一个目标,全力支持徐新向大学的圣殿冲刺,只是这时候谁也不清楚她怎么考虑,到底要上哪所大学。悬念随着高考的临近,越来越让家人提心吊胆,母亲提出要陪陪孩子,却被父亲坚定地拒绝了,在关键时刻,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一个人应付。于是,全家人静静等待高考成绩的揭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了高中三年的努力后,徐新金榜题名,成功考上了南京大学外语系。在全家、全校、全厂的鼓励和赞美中,徐新满心欢喜地到南京上大学去了。虽然南京距离重庆有千里之遥,但已经长大成人的徐新早已不再会因为更换环境而灰心或紧张,而是充满喜悦地向父母汇报:“我学的是英文专业。我们那个大学挺好玩的。”

04.父亲的助推让她“野鸡变凤凰”

在许多家庭中,女儿往往更喜欢和母亲亲近,喜欢和母亲聊天,甚至说悄悄话。但徐新这个总是上课说话的“野孩子”却和其他的女孩子都不一样。徐新不仅喜欢和父亲在一起聊天,聊的内容也与一般的女孩子的悄悄话大有不同。

在徐新成长的军工厂中,一万多名员工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徐新开玩笑地形容说:“谁家的儿子挨打了,第二天全厂都知道。”而徐新的父亲,由于本来就是普通工人出身,因此更能了解工厂。作为厂长的他,无论是生产效率、技术提高,还是职工分房子、子弟教育,都要亲自过问;而职工们无论大事小情,也都会直接找到厂长。每天下了班,一到晚上总有人到厂长家拜访,找厂长谈问题。所有这些全都不是省心的事,如果不是厂长,避之唯恐不及。

对于这些事情,徐新的母亲是一概不闻不问,只要有人来拜访,就尽量回避;可小小年纪的徐新却十分热衷于这些事情。晚上,当父亲厂里的职工来反映、谈问题的时候,徐新就坐在旁边听,特有兴趣的样子,从头听到尾。

对于这段经历,每个听过的人都会感到十分好奇。一个小姑娘怎么会对管理、技术、用人这些东西感兴趣呢?

徐新哈哈一笑,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挺有兴趣的,坐那儿听。他们一走,我就赶快问我爸,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一大堆问题要问。我和我爸经常聊天,说来说去就是生意。这么看,我确实从小就对生意比较有兴趣,有时候我妈妈都回去睡觉了,我们俩还在那儿聊呢。”

而来访的人见她只是个小姑娘,因此很多问题也没有避讳她,总是直来直去地聊,没有人注意到,身边有一个小姑娘正在用心思考着这些让大人们都头痛的问题。

父亲和职工们聊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徐新总要插进来发问。小姑娘对工厂里各种问题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归根结底,是对人好奇。

为什么工厂里的一万多人,每天都会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平时有说有笑的人们,晚上却像变了个人似的?还有工资的问题、房子的问题、上学的问题……

说来说去,徐新发现在这背后有一个关键词:管理。怎么去管理工厂,怎样用人,谁擅长干什么,谁的特点是什么,谁可靠,谁有能耐,等等。

打小就是“孩子王”的徐新觉得,管理着一万多人的父亲,和自己可能也有相近的地方。

听久了,徐新也在慢慢观察、琢磨,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等她再和父亲商讨时,话题的内容就全是关于生产、销售、规模等生意上的问题了。

在这些零零散散的“旁听课”中,徐新接触了一个企业如何经营、一个公司如何管理的许多知识。人们都说,徐新是个“逃课大王”;可事实上,在经营管理这门“旁听课”上,徐新却比谁都积极而认真。

徐新常常和父亲探讨“公司”的话题。什么是公司?公司和工厂有什么不同?怎样经营一家公司?一家优秀的公司需要具备什么因素,等等。

而父亲也没有想太多,他只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女儿。一万多人的重担全都压在他的肩上,而自己的女儿却愿意主动帮他分忧,虽说不能解决问题,但也能让他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而对于徐新,这些问题看似“不务正业”,实际却在她幼小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企业管理的种子,并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