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介

宋文选 作者:丁放,武道房 等 著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家居徂徕山下,故又称“徂徕先生”。石介为北宋著名理学家,与胡瑗、孙复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石介性格耿直,直言敢谏。曾参与范仲淹等人庆历间推行的“新政”,写《庆历圣德颂》,指名道姓地品评人物、褒贬大臣,并因此获罪。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有陈植锷点校本。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传。

上颍州蔡侍郎书[1]

侍郎阁下:夫物生而性不齐[2],裁正物性者[3],天吏也[4];人生而材不备[5],长育人才者[6],君宰也。裁正而后物性遂[7],故曲者、直者、酸者、辛者、仆者、立者皆得其和[8],《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也[9]。长育而后人材美,故刚者、柔者、恭者、舒者、急者,各得其中[10],《洪范》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是也[11]。和谓之至道,中谓之大德[12]。中和而天下之理得矣。介者正所谓不合其中而不得其和者也。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13],喜怒哀乐之将生,必先几动焉[14]。几者,动之微也,事之未兆也[15]。当其几动之时,喜也、怒也、哀也、乐也,皆可观焉[16]。是喜怒哀乐合于中也,则就之[17];如喜怒哀乐不合于中也,则去之。有不善,知之于未兆之前而绝之,故发而皆中节也[18]。《易》曰:“吉之先见。”[19]易不言凶而言吉者,其能知善、不善于几微之时,善则行之,不善则改之,凶何由而至也。介见天下之人有未得其治[20],则愤闷发于内,而言语形于外。已暴著于外[21],犹不知协于中邪?咈于事邪[22]?欲其吉之先见,发而皆中节,其得能乎?故凶、悔、吝常随之[23]。冬至集阙下[24],有人密道阁下之语于介者,箴规训诫,丁宁切至,如听箕子“皇极”之义[25],若闻孔思《中庸》之篇,释然大觉前日之非[26]。噫!天以刚方直烈之性授于介,不纳介于中。夫刚方直烈不以中辅之,暴残戕折,日可待矣。今阁下驱介归之于中,是天以刚方直烈付于介,阁下纳之令德也[27];天欲暴残戕折于介[28],而阁下赐之更生也[29]。介荷阁下仁育陶钧为至厚矣[30],今西走蜀四千里,不敢以跋涉为劳,以平生未得一登阁下之门为恨,引首南望[31],不胜拳拳之心[32]。不宣[33]。介再拜[34]

中华书局1984年陈植锷点校本《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七

辨惑[35]

吾谓天地间必然无者有三:无神仙、无黄金术[36]、无佛。然此三者,举世人皆惑之[37],以为必有,故甘心乐死而求之[38]。然吾以为必无者,吾有以知之[39]。大凡穷天下而奉之者[40],一人也[41]。莫崇于一人[42],莫贵于一人,无求不得其欲[43],无取不得其志。天地间苟所有者,惟不索焉[44],索之,莫不获也。秦始皇之求为仙[45],汉武帝之求为黄金,萧武帝之求为佛[46],勤已至矣。而秦始皇帝远游死[47],萧武帝饿死,汉武帝铸黄金不成[48]。推是而言[49],吾知必无神仙也,必无佛也,必无黄金术也。

中华书局1984年陈植锷点校本《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八


[1] 石介在当时被人目为“狂士”,这篇文章为请见之文,但言辞不卑不亢,颇有骨力。蔡侍郎:即蔡齐,字子思,莱州人。《宋史》卷二百八十六本传谓其“方重有风采,性谦退,不妄言”。蔡齐于景祐四年(1037)罢为户部侍郎、知颍州,宝元二年(1039)卒,此文当作于宝元元年。

[2] 性:本性。

[3] 裁正:裁之使正。裁,本义为剪裁。

[4] 天吏:本意指奉天治命的人,这里指天。语见《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赵岐注:“天吏者,天使之也。为政当为天所使,诛伐无道,故谓之天吏也。”

[5] 材:资质、本能。

[6] 长育:本义为养育,引申为培育、培养。

[7] 遂:完成、成功。

[8] 和:适中、恰到好处。

[9] “乾道变化”句:乾道,即天道。语见《易·乾·彖辞》,孔颖达正义云:“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

[10] 中:合适,恰当。

[11] “会其有极”句:语见《尚书·洪范》,孔安国传:“言会其有中而行之,则天下皆归其有中矣。”孔颖达正义:“‘会’谓集会,言人之将为行也,集会其有中之道而行之,行实得中,则天下皆归其为有中矣。”

[12] “和谓之至道”句:中和是儒家重要的观念,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3] “喜怒”句:语见《礼记·中庸》,孔颖达正义云:“言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

[14] 几:多指事物的迹象、先兆。《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韩康伯注:“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孔颖达正义:“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

[15] 兆:本义指古人占卜时烧灼甲骨所呈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引申为征兆。

[16] “当其”二句:这是说在喜怒等情绪未动之时,可以通过一些征象,即所谓的“几”,来体察这些情绪。

[17] 就:赴、到。与“去”相对。

[18] “有不善”:这句话指在情绪未发之前,通过体察几兆,绝去其中不合乎中庸之道的部分,便能做到发而中节。中节:合乎礼义法度。

[19] 吉之先见:语见《易·系辞下》,孔颖达正义:“此直云吉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几,皆向吉而背凶,违凶而就吉,无复有凶,故特云吉也。”

[20] 治:平顺、和顺。

[21] 暴著:显露、昭著。

[22] 咈(fú浮):违背、违逆。这句是说自己情绪已发于言语行动之后,犹未能意识到它们是否合乎中和之道。更不用说,能体察先动之几兆,在其未发时就加以节制了。故下文说“其能得乎”。

[23] 凶:形容死亡、灾难等不幸,与“吉”相对。悔:过失、灾祸。吝:悔恨、遗憾。

[24] 阙下:即京城。冬至集阙下:北宋官员任期满后,每年冬季到吏部报道,等待分配新的职务。冬:当指景祐四年(1037)的冬天。石介于次年到嘉州军事判官任,作此文,则其获得任命当在本年。

[25] 箕子:商纣的叔父,封于箕,故称箕子。今《尚书》有《洪范》篇,相传为其所作。皇极: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尚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孔颖达正义:“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

[26] 孔思:即子思(前483?—前402),名伋,是孔子的孙子。相传《中庸》是其所作。

[27] 令:美好。

[28] 暴残:欺凌残害。戕折:仓卒。谓非常事变。这都是指极坏的遭遇。

[29] 更生:再生、再起。

[30] 仁育:以仁德教化培育。陶钧:本指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这里是比喻陶冶、造就。

[31] 引首:伸长头颈,多形容盼望。

[32] 拳拳:形容诚挚。

[33] 不宣:谓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语出杨修《答临淄侯笺》:“反答造次,不能宣备。”

[34] 再拜:敬词。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5] 文章以秦始皇求神仙、汉武帝求黄金术、梁武帝佞佛为例,批驳世人求仙、求佛、求长生之术虚妄。作者用笔简洁,文风廉悍。

[36] 黄金术:这里指长生术。据《史记·封禅书》,汉武帝时有李少君者,善方术,上言云:“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于是,武帝“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剂为黄金矣”。

[37] 惑:指迷惑。

[38] 乐死:以死为乐。不惜以死为代价。

[39] 有以:有原因、有道理。《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40] 穷:穷尽。奉:供给、奉献。

[41] 一人: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语出《尚书·周官》。

[42] 崇:高贵。

[43] 得:得到、满足。

[44] 惟:助词。也作“唯”、“维”。用于句首,无实义。索:索取。

[45] “秦始皇”句:《史记·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齐人徐巿(fú浮)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46] “萧武帝”句:萧武帝,即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他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寺院遍境内。太清二年(548),他接纳东魏叛将侯景。八月,侯景又叛梁,围攻京城。武帝困守台城。城陷,饿死。

[47] 远游死:《史记·封禅书》:“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48] 汉武铸黄金不成:据《史记·封禅书》,武帝听信少君之言,冀求化丹沙诸药剂为黄金,不久,少君死,而黄金未成。后又任用方术栾大,封为五利将军,亦无效验。

[49] 推:推断、推论。推是,由此推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