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元代诗人赴上京的缘由与上京纪行诗的产生

元代上京纪行诗研究 作者:刘宏英 著


第三节 元代诗人赴上京的缘由与上京纪行诗的产生

元代诗人赴上京的缘由多种多样,主要有扈从、观光巡游和朝觐等。其中扈从朝廷到上都“办公”所占比例最大。几乎所有馆阁文人都有扈从的经历,绝大多数馆阁文人在扈从中都写有诗歌作品。纵观目前留存下来的上京纪行诗,其中绝大部分是馆阁文人的扈从之作。馆阁文臣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是文坛的上流,也是文坛的主流,他们的诗歌代表了上京纪行诗的最高水平。

每年陪同皇室“清暑”上都,并在上都处理政务,是元代馆阁文人的职责。这在元人文献中多有记载,“今则两都巡幸,百司陪侍”。“今国家混一海宇,定都于燕,而上京在北又数百里,銮舆岁往清暑,百司皆分曹从行”。“世祖皇帝统一区夏,定都于燕,复采古者两京之制度,关而北即滦阳,为上都。每岁大驾巡幸,后宫诸闱、宗藩戚畹、宰执从僚、百司庶府皆扈从以行。”两都之间,路途遥远,来往所耗时间很长,在上都大约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工作相对清闲,孤独寂寞是一种普遍的情愫,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为了排遣心中的孤苦,他们或个人,或集体赋诗作文,吟诗、联诗、和诗成了最好的抚慰剂。在两都巡幸期间,扈从作诗一直是上京纪行诗的主流。

虞集、袁桷、许有壬、王士熙、马祖常、欧阳玄、吴师道、周伯琦等馆阁文臣,都曾经跟随皇室到上都处理政务。在众多的馆阁扈从文臣中,从虞集和袁桷最富代表性。虞集大德初年来到大都,不久登上大都路儒学教授的职位。从此,一直到他晚年告老还乡、离开朝廷为止,他几乎每年都要扈从皇帝巡幸上都。他的上京纪行诗,主要记载了他在泰定和至顺年间扈跸的经历。延祐和至治期间,袁桷作为翰林院官,也曾四次扈从上都,在上都翰林院供职、生活。袁桷是一位多产的上京纪行诗作家,他的《开平四集》,见证了延祐和至治年间上都翰林院的变化。《开平四集》从不同侧面描写和反映了上都及沿途的风貌,《开平第一集》写于延祐元年(1314),该年袁桷分院上都,他5月3日从大都出发,15日抵达上都。他用25首诗歌记载了他的上都之行,诗中主要描写了从大都到上都沿途中的山川景观。《开平第二集》主要描写上都城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及习俗。《开平第三集》作于至治元年(1321),这次他和王士熙等人同行扈跸上都,在上都生活了三个多月,期间袁桷作诗62首,主要写从大都到上都的驿站以及上都的风土人情。《开平第四集》作于至治二年(1322),该集通过100首诗歌,多角度地反映了上都的风貌。至治二年(1322)的上都之行,袁桷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扈从上都,总有许多馆阁朋友随行,大家联诗唱和,颇为热闹,到了上都,他们还要和崇真宫的道士朋友们吟诗作赋。但是至治二年(1322),朝廷下旨免除道士扈从。平时热闹欢乐的上都崇真宫,变得冷清孤寂。在这种环境下,袁桷“悲愉感发,一寓于诗”,而“同院亦寡唱和”。该集感情基调低沉苍凉,第一首为《端午日繇车中抵开平客中三度端阳怆然有怀》,诗曰:

居庸昔日逢端午,子规声声劝归去。旧岁滦阳万寿宫,九节菖蒲泛琼醑。今年车中饱掀簸,盲风北来雨如注。沙坡马鬣高下迎,土屋鱼鳞先后附。旧家松篁百寻碧,檐葡花前石榴树。停车俯首不得语,邻墙箫声杂驼鼓。劳生得意同蜗牛,奋臂却行等蝇虎。

此诗感情低沉,借助子归、蜗牛等意象,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自己的孤凉悲戚。袁桷的《开平四集》,是了解延祐和至治年间上都翰林国史院变化的重要上京纪行诗。

每年一次的两都巡幸,社会影响很大。对于无缘扈从的文人来说,前往上都观光巡游是一件极富诱惑力的事情。元代后期,观光巡游的文人逐步增多,成为上都的一景。他们所作的上京纪行诗,与馆阁文人的作品风格不同。他们的上京纪行诗,少了些文气,多了些灵气,显得清新而有朝气。在观光巡游的文人中,以葛逻禄诗人廼贤最富特点。

廼贤(1309—1368),字易之,号河朔外史、紫云山人,葛逻禄氏。汉姓马,因以字行,又被称为马易之。由于葛逻禄译音有时作合鲁,所以又被称为合鲁易之,或者在字前被冠以族名,称为葛逻禄易之。廼贤的先祖为西域葛逻禄人,在蒙古建国之初,成吉思汗多次用兵西北,葛逻禄部族首领顺降蒙古,并与蒙古贵族结为姻亲。其后,蒙古军南下征金伐宋时,西北各族都派军队跟随出征。元朝统一中国后,来自西北各族的官兵,就散处于中原各地定居下来。在这样的民族大交流中,廼贤的先人在南阳定居了下来。后来,廼贤又随父兄迁居庆元路鄞县(今浙江宁波)。廼贤以诗闻名当世,“每出一篇,则士大夫辄传诵之”。今存《金台集》二卷及北游笔记《河朔访古记》二卷。

至正九年(1349),廼贤和友人从大都出发,赶往上都观光巡游,这是廼贤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在上都,廼贤曾前往崇真宫。崇真宫虽然是一个道教场所,但是,这里在元代一直是文人聚会雅集的重要场所。虞集、袁桷、马祖常、揭傒斯、许有壬等文坛大家都曾在这里作文题诗。廼贤和友人们在这里,以联诗酬答为乐。他的上京纪行诗中,多次写到他在崇真宫和文友的活动,如《次上都崇真宫呈同游诸君子》:

鸡鸣涉滦水,惨淡望沙漠。穹庐在中野,草际大星落。风高马惊嘶,露下黑貂薄。晨霞发海峤,旭日照城郭。嵯峨五色云,下覆丹凤阁。琳宫多良彦,休驾得栖泊。清尊置美酒,展席共欢酌。弹琴发幽怀,击筑咏新作。生时属承平,幸此帝乡乐。愿言崇令德,相期保天爵。

饮酒、联欢、弹琴、击筑、抒怀、咏诗,这就是他们初来上都时的主要生活。在这里,廼贤和道士们的关系也很好。他生病了,张德隆宗师给他送药,令他非常感动,他写《病中答张元杰宗师惠药》诗表达自己的感激:

卧病临高馆,丹芝幸见分。铜瓶朝挹水,石鼎夜生云。坐久镫华落,秋清木叶闻。明朝得强健,长礼紫虚君。

在廼贤的上京纪行诗中,除了写他在上京的生活,还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家里亲友刻骨铭心的思念。他在《雨夜同天台道士郑蒙泉话旧并怀刘子彝》中云:

履雪台州老郑虔,相逢滦水话当年。草堂听雨秋将半,石鼎联诗夜不眠。遥忆东湖来梦里,起看北斗落窗前。刘郎独爱长生诀,日日天坛待鹤还。

郑蒙泉即郑守仁。郑守仁,号蒙泉,天台黄岩人。同郑守仁在滦阳相逢,二人同来自江南,他乡逢故友,故而有说不完的话,整夜未眠,聊家乡的那些事,家乡的那些人,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在离开上京时,廼贤做了《还京道中》,云:

客游倦缁尘,梦寐想山水。停骖眺远岑,悠然心自喜。晨霞发暝林,夕溜洄清沚。出峡凉风驰,入谷寒云起。霜清卉木疏,日落峰峦紫。迢递越河关,参差望宫雉。家僮指归路,居人念游子。久嗟行路难,深乖摄生理。终期返南山,高揖谢城市。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就明确说明自己一直“客游”,现在已经很疲惫了,“梦寐想山水”,暗含着连做梦都在想念着家乡。“悠然心自喜”,说明了自己对即将结束客游生活的欣喜。“出峡凉风驰”,一个“驰”字,写尽了思乡之情。

此次从大都出发,过居庸,涉滦河,一路上跋山涉水,在元代的第二都城上京生活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他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江南先进文化的陶冶成就了廼贤的文学素养和诗人气质,而上都的生活则开阔了他的胸襟,增长了他的见识,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把由大都到上都,再返回大都沿途的所见所感所思,用31首诗记录了下来,总题为《上京纪行》,收录在他的诗集《金台集》卷二的开篇。廼贤的《上京纪行》组诗,第一首为《发大都》:

南阳有布衣,杖策游帝乡。忧时气激烈,抚事歌慨慷。天高多霜露,岁晏单衣裳。执手谢亲友,驱马出塞疆。云低长城下,木落古道傍。凭高眺飞鸿,离离尽南翔。顾我远游子,沈思郁中肠。更涉桑乾河,照影空彷徨。

首篇即奠定了本组诗的总格调,即“忧时气激烈,抚事歌慨慷”。面对长空霜露、千里归鸿,诗人驱马奔向“天高多霜露”的塞外,内心的孤独彷徨之感不是一语所能道尽的。接着他开始吟颂沿途所见的历史、文化古迹,主要有刘蕡祠、龙虎台、居庸关、榆林、枪杆岭、李老谷、赤城、龙门、独石、李陵台等。廼贤在吟颂这些历史古迹时,全部采用五言古体的形式。贡师泰在评价廼贤五言诗时说:“大抵五言类谢朓、柳恽、江淹。”

在上京观礼期间,廼贤还亲眼目睹了草原风光,感受到了草原少数民族的生活。他有五首组诗名为《塞上曲》,写道:

秋高沙碛地椒稀,貂帽狐裘晚出围。射得白狼县马上,吹笳夜半月中归。

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驝驼。

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长十八,草花名)

马乳新挏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

乌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莲漫地生。最爱多情白翎雀,一双飞近马边鸣。

与传统的边塞诗不同,这五首组诗不是描写战争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冰雪狂风的雄奇景象,而是着力表现塞上风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该组诗把北方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游猎民族的生活习俗,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展示了草原人民乐观豪放、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令人耳目一新。在格调上,与《敕勒歌》那样雄伟直质、语意浑然的诗歌不同,该组诗在质朴自然中带有清新隽永,透着活泼流丽。整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颇为读者所喜爱。

因为有了廼贤和他的《上京纪行》诗,元代的上京纪行诗发展史上多了一个葛逻禄诗人,极大地丰富了元代的上京纪行诗。

在上京纪行诗的作者中,还有一部分是朝觐者,这主要是各类的宗教人士。每年在上都清暑,朝廷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这就需要宗教人士前往上都。据李存的《送龚太和随天师入朝序》载:“皇帝即位之明年,诏江南张天师入朝。……天师行,选其徒之才且艺者、贤有德者、壮可行者若干人从,而番易龚君太和与焉。吾闻天师每朝觐时,国有大祈禳,则命之天师帅其徒为坛而醮焉。”为了祈禳,元廷时常要诏令宗教人士来朝设坛祈祷。许多朝觐的宗教人士,也加入到了上京纪行诗创作的活动中。道教人士马臻、张雨、张嗣德、薛玄曦等,佛教人士梵琦等都在去上都朝觐的过程中写作了上京纪行诗。大德五年(1301),元成宗在上都召见正一派道教三十八代天师张與材,马臻陪同前往,期间作诗《大德辛丑五月十六日滦都棕殿朝见谨赋绝句三首》,诗曰:

黄道无尘帐殿深,集贤引见羽衣人。步虚奏彻天颜喜,万岁声浮玉座春。

殿中锡宴列诸王,羽分班近御床。特旨向前观妓乐,满身雨露湿天香。

清晓传宣入殿门,箫韶九奏进金樽。教坊齐扮群仙会,知是天师朝至尊。

这三首七绝详细地描述了元成宗在上都接见天师张與材和随从马臻等的情形。在上都朝觐过程中,马臻对上都的风土人情印象颇为深刻,他的《开平即事》云:

土风浑似古,民物自熙熙。酿酒收驼乳,裁裘聚鼠皮。夏寒绵挟旧,路滑马行迟。家在千山外,思归未有期。

此诗如一幅风俗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仇远对马臻的诗歌评价为:“大抵以平夷恬澹为体,清新圆美为用。陶衷于空,合道于趣,浑然天成,不止于烟云、花草、鱼鸟而已。”马臻的诗歌,视角独特,寓含玄义,为上京纪行诗注入了新的因素。

扈从、观光巡游和朝觐,是元代文人赴上京的最主要原因。文人的上京之行,直接导致了上京纪行诗的产生和发展繁荣。

  1. 《元史》卷一一九《木华梨传附霸都鲁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1997年7月第6次印刷,第10册,第2942页。
  2.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十,《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第2册,第369页。
  3.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十,《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第2册,第369页。
  4. 关于元代的两都巡幸制度,参考了陈高华先生的《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和史卫民的《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
  5. 《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6. 《经世大典·站赤》,《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一,中华书局精装本,第8册,第7237页。
  7. 驿路因为各驿站任务过于繁重,曾经又增加过几处驿站。
  8. 《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9. 王沂,《授经署板屋记》,《伊滨集》卷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08册,第546页。
  10.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第217页。
  1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1980年3月第2次印刷,第15~16页。
  12.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第217页。
  13.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第250页。
  14. 张翥,《蜕庵集》卷二,《四库全书》本,第1215册,第25页。
  15.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第261页。
  16. 杨允孚,《滦京杂咏》,《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17.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第251~252页。
  18. 周伯琦,《扈从集》,《四库全书》本,第1214册,第544页。
  19. 杨允孚,《滦京杂咏》,《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页。
  20. 杨允孚,《滦京杂咏》,《丛书集成初编》本,第7页。
  21. 杨允孚,《滦京杂咏》,《丛书集成初编》本,第7页。
  22.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第222页。
  23.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第222~223页。
  24. 王士熙,《题上京纪行诗后》,《纯白斋类稿》附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12页。
  25. 《跋胡编修上京纪行诗后》,苏天爵著,陈高华等校点,《滋溪文稿》,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70页。
  26. 王祎,《上京大宴诗序》,《王忠文公文集》卷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98册,第103页。
  27. 《开平第四集》序言,《清容居士集》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28. 《端午日繇车中抵开平客中三度端阳怆然有怀》,《清容居士集》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29. 关于袁桷及《开平四集》,详见第四章第一节。
  30. 贡师泰,《葛逻禄易之诗序》,廼贤,《金台集》序言,《诵芬室丛刊》本。
  31. 《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161页。
  32. 廼贤,《金台集》卷二,《诵芬室丛刊》本。
  33. 廼贤,《金台集》卷二,《诵芬室丛刊》本。
  34. 廼贤,《金台集》卷二,《诵芬室丛刊》本。
  35. 廼贤,《金台集》卷二,《诵芬室丛刊》本。
  36. 廼贤,《金台集》卷二,《诵芬室丛刊》本。
  37. 贡师泰,《葛逻禄易之诗序》,《金台集》,《诵芬室丛刊》本。
  38. 廼贤,《金台集》卷二,《诵芬室丛刊》本。
  39. 李存,《送龚太和随天师入朝序》,《鄱阳仲公李先生文集》卷十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92册,第606页。
  40. 《霞外诗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4册,第88页。
  41. 《霞外诗集》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04册,第89页。
  42. 《霞外诗集》仇远序,《四库全书》本,第1204册,第56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