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场生活的灾难

暗网 作者:[英] 杰米·巴特利特 著,王丹丹 译


一场生活的灾难

“嗨,/b/!”萨拉半裸的身体上写着这样的小标语:“2013年8月7日,晚上9点35分。”这是向臭名昭著的讨论区/b/的几百名甚至上千名登录匿名用户传达的信息——她要“直播”了。对此十分热忱的用户们直言不讳地向萨拉提出各种色情要求,萨拉会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表演、拍照然后上传。

这个毫无下限的/b/区来自图片分享网站4chan。在4chan里,有针对不同主题的板块区,像是漫画、DIY、美食、政治和文学等等。然而,每个月浏览4chan网站的这两千万人中,大多数是为/b/区(又称“灌水区”)慕名而来。在不断涌向/b/区的各种奇葩以及色情图像构成的信息网络里,萨拉的照片只是不起眼的一角。在这里,没有自我节制,几乎每个人都是匿名发帖。不过,它还是有一些松散的规则的,这就是/b/区的用户们,或者说是/b/区的这些“流氓”们制定的《网络的47条规则》,包括:

规则1:不要讨论/b/

规则2:不!要!讨论/b/

规则8:其实也没有什么发帖的规则

规则20:认真你就输了

规则31:要么露胸,要么滚,选择全在你自己

规则36:世上永远都有比你眼前看到的更操蛋的事

规则38:这里没有适用的条条框框——你想上天也没人拦着

规则42:在这里,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b/区的用户们为了博人气出位,在这个匿名而又不受审查的世界里创造了数量庞大的原创内容,搞笑且没有下限。你有没有点开过YouTube的链接却突然跳出里克·阿斯特利1987年的大热单曲《对你永不抛弃》?没错,那就是/b/区的杰作;或是收到一些搞笑的猫的照片,还夹带着各种拼写错误的文字?这仍然是/b/的恶搞;叫“匿名者”的黑客组织?不用我说了吧。

但是匿名也有不好的地方。这里女性用户少得可怜,且习惯性地被人忽视和侮辱,除非她们上传自己的照片,或者像萨拉一样当个“女主播”。这些途径总是能让女性轻易获取/b/区“流氓”们的关注。4chan网站有个关于视频的板块区,叫作/soc/,用户可以在这儿好好地打赏女主播。每天都有几十位女主播在/soc/上线,然后进行表演。不过,偶尔还是会有些姑娘傻乎乎地误点进/b/区。

上传完第一张照片后,大约过了20分钟,有个评论说让萨拉在身上某个地方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拍一张裸照。不久,又有一个评论说,让她拿着她现在在吃的任何一种药物,再拍一张裸照。萨拉都照做了,没想到却铸成大错。

匿名评论:我靠,希望不会有人人肉她,她竟然跟着做了!看着是个好姑娘啊!

匿名回复:我天,冷静冷静,她写了自己的名字、医生的全名,甚至她住的小区的名字!她是想上热搜吧!

匿名回复:她是新来的吧,摆出这种姿势还在身上写名字的,一看就是新人,她们真不知道自己摊上事儿了。

萨拉神经大条地暴露了相当多的信息,多到足够让那些看客去人肉搜索她到底是谁,/b/区的“流氓”们对这种事十分敏锐,迅速地加入了这场闹剧。在4chan,人肉女主播是一种罕有的乐趣。没过多久,那些人就定位到了萨拉所在的大学地址、她的全名、住址以及电话。接下来,他们搜到了萨拉的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萨拉在电脑屏幕前,呆滞又无助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匿名评论:别搜了!正经的!你们这些死宅!

匿名回复:萨拉,看到你还这么镇定我就放心了,对了,别客气啊!

匿名回复:嘿……萨拉,我能加你脸书好友吗?开玩笑的,快把那傻逼照片删了吧,别等发到你朋友手机里再后悔!

匿名评论:我在刷照片的时候,她把推特账号设为隐私了,妈的!

匿名回复:她删了也无所谓。我正在统计她通讯录里的人,还有她们的好友关系,一会儿就发她裸照!

匿名回复:哈哈哈哈她把脸书账号删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删除好友关系。

匿名回复:呃,保存好她的名字。只要这个事一过去,她肯定还用这个号,然后再被评论炸一次。反正现在是不得安宁了,她怎么好意思跟爸妈交代啊。

匿名评论:你们这群混蛋真去看她的脸书了?真他妈难以置信。只是一个把照片传在这破网站的女孩子,就被你们这些傻逼人肉了?去你妈的/b/!

匿名回复:楼上的白莲花快滚出去!!

匿名回复:你们在这浪费多少时间了?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匿名评论:上传裸照的人不应该被伤害。

匿名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楼上是新来的吧?开不起玩笑啊!

匿名评论:我不想在这充好人,然而已经是了。就想知道为啥/b/区会干这种事,她就露了个胸,然后“我们”就这么对她??真是网络暴力的最佳证明。

匿名回复:/b/区女主播(2004—2013)节哀顺变。谢谢。

匿名回复:让我吃惊的是,你们还在说“如果再人肉她们就没什么主播可看了”这种话!你们叨叨十年了吧!

匿名评论:总之,这是她所有脸书好友的名单,你们可以发给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然后只要跟萨拉有一点点关系的朋友们就都会知道了。

匿名回复:已经有人发给她朋友和家人了吗?还是从我开始?

匿名回复:应该没人发吧。不排除有回复的人一边唱红脸,一边在旁边看着,让你以为有人已经发了。

匿名回复:快发快发快发。

有人在脸书注册了小号,把萨拉的照片拼接成一张大图,发给了她的亲朋好友,附上这样的消息:“你们认识萨拉吗?这个可怜的小可爱做了不可告人的事哦。这都是她发到网上的照片,是‘任何人可见’的!”仅仅几分钟内,萨拉社交账号里的每一位好友都收到了照片。

匿名网友:×××××,是她的电话,确认了,是真的。

匿名回复:刚刚给她打电话,她一直在哭,伤心得像是啜泣的鲸鱼。

匿名回复:有人一直在打(电话)吗?

板块/b/将其称为“生活灾难”——恶意的网络霸凌,为的是让受害者长期且持续地处于痛苦和不安之中。这已经不是板块/b/第一次人肉搜索女主播了。其中一个参与的网友对此扬扬得意,还开了新帖,分享之前诸如此类的经典“灾难”事件的过程和截图,以庆祝胜利。例如,他/她讲到照片中的某个女生,脸书账号被盗,登录密码被篡改,但是她曾在板块/b/发布的照片,却显示在脸书的时间轴上。

匿名网友:有点替她难过,其实她挺性感的,也很可爱。只是有点蠢,竟然暴露了个人信息,哎。不过人嘛,有时候运气不好是难免的。

匿名回复:如果她足够机智,早就滚出去了。既然不走,就得承担后果呗。

匿名回复:我才不管呢,她都有男朋友了还在这卖弄风骚,不是贱人是什么!

骚动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没过多久,讨论就此结束,萨拉也被人们忘在脑后了。

“人肉”女主播只是人们在网上对他人霸凌、恐吓、挑衅、激怒或蓄意引战的行为之一,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名人、记者、政治人物、体育明星,学者专家——没错,几乎每个在公众面前亮相或者网络上粉丝众多的“网红”——都会经常遭到陌生人的骚扰、恶评甚至是威胁。2011年,肖恩·达菲因在脸书发表不当言论被捕,其中一例是他曾嘲讽过自杀的15岁青少年。2013年,知名媒体人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等人发起过一项行动,让“简·奥斯汀”的头像登上了新版十英镑的纸钞。但此举让她被推特匿名网友的恶评骂惨了,更有甚者向卡罗琳本人寄出了炸弹和死亡威胁信,最后情况严重到警方都建议她暂时先搬到更为安全的地方。英国剑桥大学的古典学者玛丽·比尔德在BBC《质询时间》节目亮相之后,就收到了一封性骚扰的私信。2014年6月,作家J.K.罗琳因向反对苏格兰独立的“在一起更好”行动资助一百万英镑,遭到了网友们极为恶毒的诋毁和攻击。

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某种形式的引战行为。YouTube、脸书、推特,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引战模式,且每种模式为适应平台的环境而不断演进,就像达尔文雀的演化过程一样。MySpace的引战有固定的语言套路和引战语气,这些套路特别容易激怒怀有梦想的青少年歌手们;混迹于业余色情影片网站的键盘侠们,也都知道针对影片主人公的吐槽套路是什么;一些大名鼎鼎的新闻网站评论区,也经常充斥着戾气满满的恶意言论。

在过去的五年里,发生这类行为的频率急剧上升。2007年,英国和威尔士地区的498人因使用电子设备发送“恶意攻击、不当、猥亵或威胁语气”的信息被判刑;截至2012年,因同类言行被定罪的人数增至1423人;这意味着英国18到24岁的人口中,几乎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认识遭受网络匿名恶行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在一项涉及2000人的调查中,有2%的人表明他们曾在网上以某种形式伤害过他人,由此推算,仅在英国就有近百万人参与过网络引战。

如今,“引战”(Trolling)已经成为任何“性质恶劣且具有威胁”的网络行为的代名词了。但是,除了恶意侮辱这个层面,“引战”本身还具有更多意味。扎克,30岁出头,说话带有轻微的泰晤士河地区口音,参与网络引战长达十余年。作为老手,他坚持认为:“‘引战’不是欺凌别人,而是一个‘解除’的过程,解除旧有的情境,开创新的局面,打破束缚,想法付诸实践,计算出触发对方反应的最好方式。在推特上威胁要强暴某个人可不算‘引战’,那只是威胁要强暴某个人而已。”

扎克费时数年优化自己的“引战”策略,他表示自己最喜欢的套路是这样的:先加入一个论坛,发言的时候故意写错几个字、犯些语法错误等人来找碴,然后把话题引向政治层面,让对方陷入困境。扎克给我看保存在电脑里的近期战果:他在一个热门右翼网站上发布了一条看似平淡无奇、错误满篇的评论,嘲讽右翼分子肚子里墨水太少。之后,有一名被激怒的用户开始反击,发布了一张扎克在某个小论坛里以相同的昵称上传的裸照。

鱼儿上钩了。扎克立刻开始回击:

“别装了,既然这照片让你这么想撸,那你就撸吧!如果你觉得力度不够,我还能多给你发几张——还是说你更喜欢露屁股的?你乐意的话,我们还能聊聊为什么落后的思想对人们有害,以及为什么思想落伍的人难以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而乐于接受进步思潮的人们却生活得如鱼得水?”

扎克一个接一个地上传视频,内容是他处于各种兴奋状态时的生殖器,视频里不时出现对右翼分子的恶言恶语,还夹杂着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名言。在给我看这些视频之前,扎克贱贱地说道:“睁大眼睛看好啦!”

对扎克来说,胜负差距实在太过悬殊。他的批判因为回复数激增被‘和谐’了,这些回复占据了网站评论区热门长达数小时。“他太弱鸡了,怼我的逻辑一点都不通顺,以为发几张黑历史的照片就能羞辱我,告诉你,我可没那么好欺负。”

“但这有什么用呢?”我问道,“我以为你是针对右翼团体的。”

“对,而且上传裸照可以吸引全网站的眼球,这样才是‘引战’——你只有搞点事情才能让更多人反思热议的话题。”

“那你认为达到这个目的了吗?”

一阵沉默。“不知道,但这很好玩。就算没有讨论出结果也没关系。”

扎克认为,网络引战是一种艺术、科学、玩笑和政治行为的混合体,但绝不止这些。他表示:“‘引战’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考模式。”而且自网络诞生之时它就存在着。如果我想知道这些貌似现代产生的问题从何而来,就必须从源头开始说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