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Finger程序

暗网 作者:[英] 杰米·巴特利特 著,王丹丹 译


Finger程序

互联网的先驱——阿帕网,直到1980年都是一小群学者和政府精英的保护区。然而,这些“阿帕网用户”发现,网上闲聊跟共享数据集一样有趣。此后的四年里,阿帕网的聊天功能(其原本是辅助研究内容传送而开发的附加功能,用途类似于便利贴纸)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全网流量。聊天功能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是后来电子邮件的雏形,也就是我们说的“E-mail”。只要坐在办公室部门的电脑终端前,就能立刻实现多人即时对话,无须面对面沟通。这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有时会刺激这一小群世界级的学者们表现出古怪的一面。

其中有个研究小组,于1976年成立,负责邮件标题的内容选择。他们自称为“标题怪人”,并且创建了一个自由讨论的聊天室来探讨这个主题。这个聊天室因尖锐强硬的对话方式而声名远扬(或者说臭名远扬)。在聊天室里,争论大于一切。肯·哈伦斯腾,聊天室的创建人,他事后将这些组员形容为“一群精力旺盛到能把死马撕成碎片的打手”。

1979年,另外一组团队的学者们,在研发一项名为Finger的新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让用户得知其他用户登录或者退出系统的时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艾弗·德拉姆提议增加一个小工具:如果用户想保有隐私,隐藏网上的活动痕迹,可以选择小工具退出Finger功能的追踪。整个团队针对功能的利弊展开了多次讨论,但有人将这次(内部)讨论内容泄露至阿帕网,全网可见。德拉姆遭到了全美学者无情的抨击,因为他们认为,“小工具”会让阿帕网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大大降低。

大多数学者是相互熟识的,这多多少少缓和了网络论战的氛围,毕竟双方极有可能在下个计算机科学大会上碰面,那就尴尬了。尽管如此,误解和义愤填膺的人们仍然遍布整个阿帕网。一位曾参与过Finger事件的当事人认为,网络中“戏谑式”的评论通常会被误解,于是提议在这些讽刺性的评论后面,加入一种笑脸状的标点符号;-),避免读者曲解含义。但是史上第一个表情符号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在阴阳怪气地贬低嘲讽时,再故意接上一个笑脸,结果让人更为恼火(妈的,这个混蛋竟然还跟我抛媚眼?)。阿帕网的用户们担心网络空间会迅速成为一个野蛮人的聚集地,因此对网络新手们发布了上网礼仪指南,其中提到,尽量避免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因为“一般人难以通过电脑屏幕理解这类语气,且有时会被看作无礼和轻蔑的表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