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热河密札

宣南秉烛谭 作者:邓云乡 著


热河密札

看了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使人想起《热河密札》。在六十年前,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东方图书馆曾重价购得郑亲王端华、肃顺遗事密札一巨册,都是当时在热河避暑山庄军机处的人写给留在北京重要人物的秘密信件,这是研究那拉氏上台事实真相的极重要文件。辛亥前半个世纪中,一直是那拉氏当权,无法研究其秘密。二三十年代间,公私家秘密文献陆续公之于世,正好是研究其真相的时候,爆发了“一·二八”侵略战火,上海闸北区一片火海,涵芬楼被烧,珍藏变为灰烬,这部极为重要的《端肃遗事密札》也玉石俱焚。这是大劫数当中的小涟漪。从整个历史巨澜看,甚至连沧海之一粟也抵不上,但从中华历史文献的价值看,那真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了。因为这种绝密文件是任何官文书当中所找不到的。

幸而好者,有位高劳,从这一巨册密札中,抄出十二通,以后流传于世,就是所谓的“热河密札”,亦可叫“热河密档”。这里先引一封做个例子,以便于稍加解说:

玄宰折请明降垂帘旨,或另简亲王一二辅政。发之太早,拟旨痛驳,皆桂翁手笔。递上,折旨俱留。又叫有两时许,老郑等始出,仍未带下,但觉怒甚。次早仍发下。复探知是日见面大争。老杜犹肆挺撞,有“若听信人言,臣不能奉命”语。太后气得手颤。发下后,怡等笑声彻远近。此事不久大变,八人断难免祸,其在回城乎?密之密之。

这封信是咸丰十一年(即辛酉,公历一八一六年)旧历八月十二日后所写,因董元醇疏请太后听政,是八月十二日的事,所以此信必在是日后。其时咸丰已死,死前诏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太子,并命襄赞政务。载垣是怡亲王,是康熙第十三子允祥的后代。端华是郑亲王。载垣、端华二人当年是咸丰父亲道光的御前大臣,道光临终时,立皇四子奕詝为太子,都是召他二人及僧格林沁、穆彰阿等当面启匣宣示御书的。咸丰在位十一年,这二人始终是御前大臣。肃顺是端华亲弟弟,原是户部尚书,咸丰十年十二月升为协办大学士。沈兆霖为户部尚书。

有的文章中,注此信时,说肃顺是户部尚书,那是不确切的。此密信中“玄宰折”是御史董元醇上的请母后垂帘听政折。当时端华、肃顺极力反对,这时那拉氏还没有“慈禧皇太后”的徽号呢。

当时还没有电报,更没有电报密码,即使传递秘密消息,也还是用信件。而这种信,又是要十分保密的,因之就用了许多办法,第一是不写姓名、日期,收信人寄信人是谁,只有当事者知道,落在别人手中便不知是谁了。第二信中提到的人名,多用隐语。这是用唐人小说中的办法,大多拆字,如董姓作“千里草”,怡亲王之怡作“心台”,郑亲王称“耳君”等等。当事者一看便知,别人难以乱猜。第三用套格。即把一封信的文字按所重空格纸的空格填写,一一写完,猛一看,文字杂乱,读不成句,但收信人用同样空格纸一套,便读出全信了。这就是“套格密信”,有似乎密码电报的方法了。

信是谁写的呢?咸丰在热河行宫,北京留下恭亲王奕䜣与英法侵略者议和。奕䜣是道光临终时朱谕封为亲王的。其时军机处办事人员“章京”,部分在京办事,部分跟随咸丰在热河行宫办事。在政局变动的时候,这两地章京自然要传递消息。因为他们官虽不大,但掌握着重要机密,又与大官关系密切,这些人都十分精明,观察力敏锐,其时恭亲王奕䜣尚未去热河与那拉氏见面,八位顾命大臣权势正炽,而写信者已预见到“不久大变,八人断难免祸”了。

两个月之后,奉咸丰梓宫回京途中,端华、肃顺等人就被捕了。

不过这十二封密信,并不是一人所写,有阿附那拉氏的信,也有肃顺等一伙人中的信,口气不同,主张全不一致,据高劳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原按语云:这些秘札的笔迹并不一致,而这种秘件,都是当事者亲笔所写,主张不一,显然是两派的人,其收信对象,自然是当时敌对两派的要员,而奇怪的是,这些信能汇总在一起,这是很难想象的。这位汇总者,不只要有本事弄到这些秘札,而且还要秘密保存下来,真是不容易。此信中说:“八人断难免祸,其在回城乎?”这话要先让肃顺看到,那历史岂不要重写了吗?

这十二封信有高劳注、黄秋岳注、章士钊“疏证”、“疏证补”等文,但都也不能完全说清楚。据顾廷龙先生说,上海图书馆尚有密札,均待进一步研究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