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

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博士文库项目) 作者:郑珊珊


绪论

一 福建家族文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慎终追远,重祖训重传承重文脉重诗教。家族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形态的基础,家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在古代,如“三班”“三曹”“三张”“二陆”“三苏”“公安三袁”等家族文学的优秀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政治、社会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家族的发生发展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都有密切联系,并在历史上做出了独特的文学贡献。近年来,家族研究一直受到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的关注。随着文学研究的日益系统全面深入,家族文学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瞩目,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在历史上曾有过影响但此后渐渐为人们所遗忘的家族,开始浮出水面。

中国古代重视以文才取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统治者都是文学之士,在他们的大力提倡和推崇之下,文学之风在各大家族之中广为普及。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族很多,不少还是皇亲国戚。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确立,文学更成为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上层和下层阶级中都繁荣起来,而家族教育也逐渐重视文学的熏染。因此,文学家族在历史上才会层出不穷、绵绵不绝。一个家族的文学兴衰,和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有关,与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家大族不仅有学术文化的底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而且还有杰出学者、文化人的个体与其家族群体和时代文化相关联的历史情境,因此,世家大族往往也是地域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传播者,常常和时代创作风气相互影响。由此看来,家族文学的研究大有可为,可从微观描绘一个家族的文化盛景,也可从宏观映射时代创作局面;可横向探讨家族文人和同时代文人的交游互动,也可纵向考察几代文人的文学传承与变迁。另外,由于中国人定居的传统,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有助于寻求地域与文学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文学发展的规律。家族文学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从家族文学出发,为历史时代提供文化面影、人物精神、文学风貌的一幅解剖图,也为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视野。

陈寅恪曾提出“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等思想,因此,大部分家族文学的研究论著都着眼于家族文化和时代文化、地域文化的关系。而在研究家族内部文化时,又是以家族的代表人物为重点,发掘家族的精神核心价值与文化精髓。时下家族文化研究的热潮,是我国慎终追远的文化理念的体现,也是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思路。而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家族的文学研究,通过量的累积,恰可以以小见大,从而观照整个文学史。

当前学界对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家族文学的个案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是家族文学研究中成果最丰富的,并且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的一些著名世家大族;

2.通过对家族文学的整体研究,审视家族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影响;

3.通过对某一地域家族文学的整体研究,从家族史和地域文化史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4.对家族文学的理论研究,大多数是结合个案对家族文学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

从明清家族文学来看,当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而个案研究又相对集中在江南地区,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平衡,相关的理论探讨,特别是明清世变对家族文学的影响也不够系统深入。

相比之下,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更是薄弱。笔者目力所及,除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2010)、论文《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考论》(2013)外,专文讨论的主要有陈庆元论文《晚明诗人徐熥论——兼论荆山徐氏儒业与文学之兴衰》(2006)、阮娟专著《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叶观国、叶申芗为核心》(2011)、林晓玲论文《福州通贤龚氏家族文学论略》(2012)等,另外,吴可文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福州文学地图——以三坊七巷为中心》(2013)中也较多论及福州三坊七巷文学家族。可以看出,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直到近年才受到学界关注,当前成果也主要是个案研究,并且研究对象的地域集中在福州。当然,这是由于明清时期,福州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学家族主要聚居在福州,故而福州家族文学的发展在福建地区是最突出最典型的。但总体而言,福建家族文学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本书将在本人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对以福州为中心的福建家族文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二 研究意义与价值

明清时期是文学家族异常兴盛的时期,而福建福州地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明清时期也涌现出大量文学家族,如徐氏(徐、徐熥、徐、徐延寿等)、林氏(林侗、林佶、林正青、林在峨等)、孙氏(孙承谟、孙昌裔、孙学稼等)、叶氏(叶观国、叶申芗、叶敬昌、叶大遒、叶在琦等)、郭氏(郭柏荫、郭柏苍、郭白阳等),这些家族一般绵延三至五代,标举风雅,引领一时的文学风尚,丰富了福建文学的内容。其中一些家族及其代表人物已经受到学界的关注。当然,并非每个文学家族都具有个案研究价值,应当引起学界重视的文学家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家族在文学史和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二是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较有影响;三是家族中出现三个及以上的优秀人才构成的文学群体。基于这样的标准,笔者将目光投注到侯官许氏家族上。

侯官许氏家族自明崇祯年间的许豸兴起,绵延六代,历时两百余年,共有十三位诗人有诗集行世。其中又有六位,兼工书画,还包括颇具影响力的女性诗画家。许氏家族自晚明以来,人才辈出,一时称盛。民国时期郭白阳在《竹间续话》中称:“侯官许氏,世以工诗画名。闺阁亦娴翰墨,风流儒雅,一时称盛。”《清史列传·文苑传》亦记载道:“闽中以诗世家者,皆称‘许氏’。”许氏诸人好交游好宾客,他们与同乡诗人结社联吟,聚集地域文学群体,促进福建文学发展;又频繁出游,与各地诗人——其中不乏文坛领袖名流酬唱往来,标举闽地风雅,促进文化交流;还常常在家宅、园林中召集文人,赋诗属文,引领文学风尚。

许氏的代表人物是许友。他以诗书画三绝享誉当时,又是明遗民,气节高蹈,受到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禛、周亮工等人的推崇。其不少作品带有含蓄蕴藉的遗逸思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观照明清之际的世变与文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友书画成就很高,尤其是其书法对日本书道影响相当深远,被载入日本的《书道全集》《明清书道图说》等,其追随者甚至形成一个流派。至今许友的不少作品还被海外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家收藏,以日本和我国台湾所藏居多。因此,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学界早有一些关于许友的研究,如日本的中田勇次郎《許友の人と書》(1984)、泽田雅弘《許友の生歿年——周亮工賴古堂集により─》(1993)、杉村邦彥《許友の生涯と書法》(2000),我国台湾地区的张佳杰硕士学位论文《明末清初福建地区书风探究——以许友为中心》(2002)等。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对许友则冷漠得多,除本人外,尚未见其他学者有专文研究。

除许友外,许氏中的许珌、许遇、许琛都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三人皆善诗书,许遇、许琛则亦是诗书画三绝。许珌青壮年时曾游历四方,与众多名士交游,颇受王士禛、施闰章等人的推崇,互相酬唱频繁;后来任巩昌府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市)知县,民国《安定县志》称其“居官清慎,爱士重学”,却因护民而得罪上司反遭革职,最终贫病而亡,客死陇上,在当地有“许青天”之誉,当地百姓甚至为其修祠纪念,临祠街、巷被命名为“许公街”“许公巷”。因此,甘肃一带有学者进行了一些关于许珌的研究,如李成业整理校注许珌的《铁堂诗草释注》(2003),付永正、杨齐的《清代康熙朝许珌宦寓陇中事略述评——兼论〈许铁堂诗稿〉的史料价值》(2009)等。许遇少时向王士禛学诗,尤擅七绝,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价其“七绝情韵缠绵,丰神婉约”。许遇工画松竹梅石,其不少书画作品亦为日本博物馆收藏。许琛被视为乾隆朝成就最大的闽籍女诗人,她与胡慎仪、胡慎容、方芳佩等著名女诗人诗文往来密切,并且在福州与当地女诗人结社联吟,频繁唱和,带动了清代福州闺阁文学的繁荣。此外,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许氏编刻有家集《笃叙堂诗集》传世,收录了许氏五代七人的八部诗集,分别是许豸《春及堂遗稿》,许友《米友堂集》,许遇《紫藤花庵诗钞》,许鼎《少少集》,许均《雪村集》《玉琴书屋诗集》,许荩臣《客游草》,许良臣《影香窗存稿》等。

以上所述,足证许氏是个文化深厚、俊彦辈出、具有典型意义却又为学界所忽视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催发了清代福州地区人才辈出、标举风雅的文化盛景。如今,我们虽不能说许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创新或崇高的地位,但其在明清时期确实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氛围,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福建与各地的文学交流。直到近代,陈衍、林则徐、林纾等人仍对这个家族推崇备至。因此,他们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对于这样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文学家族,我们应予以相当的重视并做出中肯的评价,正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此外,许氏诸人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与当世名流频繁往来,这也使他们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笔。他们还与有名望的家族联姻,互相推动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承。详考明末至清中叶的文学史,则绕不开许氏。因此,研究许氏,丰富了对明末清初文坛状况、若干著名文学家交往和创作情况的认识,对于弘扬地域传统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来说也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既能让世人重新认识这个家族的影响力和地位,也能让世人重新评估福州的历史文化意义,甚至进一步丰富完善福建地域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

三 本书的使用资料和研究思路

本书首先从原始文献入手,锐意穷搜与许氏相关的大量古籍资料,追本溯源,力争客观、真实地去认识、研究许氏家族。本书主要依据的资料有:

1.许氏诸人的诗文作品集。由于时代久远,加上近现代的动乱频仍,不少原始资料已经亡佚。史籍可征的许氏十三位诗人的诸多诗集大都散佚,现国内各家图书馆可查的集子笔者均一一前往查阅。尤其是许友,其《米友堂集》(共五册)藏在日本公文书馆,笔者做博士学位论文时尚无法查阅,2013年通过友人向公文书馆购得原始拷贝光盘,为本书的论证做了有力的补充。其他散佚的作品集,则通过各种地方志、诗文汇编辑佚整理,力求尽量全面地掌握许氏诸人的文学创作情况。

2.许氏亲友的诗文作品集。许氏诸人交游广阔,通过其亲友作品能更加全面了解许氏诸人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

3.相关的史书、地方志。一方面从史书、地方志中钩沉许氏诸人的生平资料和历史评价,另一方面借以深入了解许氏诸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4.相关的诗文集汇编和诗评诗话作品。一方面补充相关散佚的诗文资料,另一方面借以了解许氏诸人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相关的文学史著作和学术论著。主要是与明清文学和福建文学相关的论文和专著。

6.许氏诸人的书画作品。许氏诸人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颇高,如今他们的传世画作或庋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或在拍卖会上高价出售。笔者尽可能在国内博物馆、美术馆搜寻、欣赏真品,并通过网络,查询许氏画作图像资料,以此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本书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整理、解读、辨析,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多角度考察。纵向上,在明末到清中期的大时代背景下,系统地、充分地考察这一家族的发展流变、形态特征、文化构成、文学风尚、价值取向和历史地位等,进而发现地域文化的变迁;横向上,研究这一家族与其他文学个体及群体的交往过从,以揭示不同地域文化的互相影响。并通过比较的方法,考论与许氏关系密切的黄氏、林氏家族,他们与许氏联姻,相互提携,共同促进家族繁荣。此外,本书还从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视角来考察侯官许氏家族的文化价值、历史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20页。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50页。
  3. 参见阮娟《三山叶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叶观国、叶申芗为核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2页。
  4. 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一,海风出版社,2001,第4页。
  5.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文苑传》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第36页。
  6. (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二十三,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第12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