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编 家族研究

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博士文库项目) 作者:郑珊珊


上编 家族研究

第一章 侯官许氏家族之渊源、谱系和居舍

第一节 侯官许氏渊源考

许氏的姓氏起源一说是源自上古尧时的高士许由,许由后人称为许氏,而许由所活动的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一说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周成王分封诸侯国时,将许国分封给姜姓之文叔,因此,许姓始祖为许文叔。战国初期,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许氏,四散分居各地,分支有汝南许氏、高阳许氏、安陆许氏、大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等六大宗系。

许氏发源地在今河南许昌东,后遍布全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2015年5月15日,笔者采访福州远洋许氏族人许钟琥老师,得以查阅许氏旧谱。据许钟琥讲述,该谱乃其姑婆许玉兰于1999年传赠予他,因原谱被蠹虫破坏严重,他送交福建省图书馆修复并重新装订成册,然旧谱前后均已缺损,已无法查考某些许氏支派的来龙去脉。谱中记载了长乐许氏与本书研究的侯官许氏的一些谱系情况,虽不完整,但仍有重要参考价值。该谱封面佚失,不知谱名,本书暂称之为“许氏旧谱”。据谱前残存的序言可知,该谱由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许氏福清支系的许高编撰。但许氏旧谱只收录了从入闽始祖十一公到本书所研究的侯官许氏这一支,省略了其他支系。笔者推测,或许是侯官许氏嫡系后人在抄录原谱时,只抄录了自己本支的情况。

许玉兰女士现年已99岁,据她回忆,侯官许氏与远洋许氏在晚清时期来往颇多,其时侯官许氏已渐渐衰落,有后人考取功名,却无钱宴请,于是由远洋许氏出资宴请,并在远洋许氏宗祠悬挂功名牌匾。许钟琥回忆儿时曾在宗祠见过牌匾,似乎是“拔贡”或“岁贡”,现已不存。许玉兰清晰记得,民国时期侯官许氏居住于光禄坊早题巷1号,曾因无子从远洋许氏过继一名儿子赓宸,两家关系遂更为亲密,许玉兰少时常往光禄坊许氏家中小住。赓宸之子许琦,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曾任海军某舰舰长,其子启荣、启煊均在海军任职。启煊又过继给远洋支系的敬华为嗣。1948年,启荣、启煊举家迁往台湾,遂将家中资产变卖,部分书籍与家具包括祖宗牌位神龛一共装了两船,运送到远洋许氏家中。但时至今日,这些书籍与家具也大部分朽烂或变卖,只剩一本残破的旧谱依稀记载了许氏家族的传承流变。而迁往台湾的侯官许氏后人居住于高雄,已失联多年。

因许氏旧谱缺损严重,其间一些谱系记载混乱,笔者辅以大量地方文献史料,力求全面梳理侯官许氏的渊源谱系。

据郭柏苍《乌石山志》记载,福州乌山石林曾有一座许公祠,“祀宋门下平章事许将……及明裔孙提学豸,崇祯豸子友建”。对照许友《石林自记》中“构香茆为复阁……规欲祠先子于上,为兹山主焉”,当指许公祠。又据陈寿祺《许画山县尹墓志铭》中云:“许胄自宋文定堂堂本枝滋大三山,世昌有明之季。”文定乃宋代名臣许将的谥号。由此推之,侯官许氏乃许将后人。据《闽清高阳许氏入闽世谱》,许将乃高阳许氏入闽始祖十一公许令骥九世孙,则侯官许氏亦是许令骥之后裔。

《续修〈高阳许氏入闽世谱〉序》云:“许氏乃炎帝之后,太岳之裔,出高阳汝南,原由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后子孙以国为氏,历因战乱相乘,迁徙频仍,终由河南许昌析居光州固始县。”许令骥即是高阳许氏中固始之一支,乃东晋名士许邵后人。唐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长安沦陷,唐僖宗西逃入蜀,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安徽寿州屠者王绪与刘行全趁势起兵,据寿州,占光州。时光州固始王家三龙(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入其军,王潮为军政。后军队南下,转战江西、广东,光启元年(885)进入闽南。许令骥为军中武骑尉,同舅陈氏携眷随王绪军南下,乾符五年(878)入闽。王绪性猜忌残忍,滥杀将士,入闽后不久即被下属将士缚杀。王潮凭威望被推举为首领,率军攻克福建一带。后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许令骥入闽后定居闽清,被尊为许氏入闽始祖,称十一公。“入闽始祖十一公,妣陈氏十四娘。生子五,长十二公,讳正……”九世孙许将功勋显赫,宋代朝廷追赠许令骥为崇国公,许令骥长子许正为越国公。这一支许氏人丁兴旺,名家代出,成就卓越,蔚为可观。

然许氏旧谱称:“第一代,始祖十一公讳陶,字尧甫,号习益,追赠崇国公。妣陈夫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同王潮入闽,分镇泉郡,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由泉州入福州永福鱼坑村隐居,移闽清灵洞西溪尾大湾中开基建置田屋。光化元年(898)卒,葬于西溪路下,坐庚向申。……第二代,祖讳天正,字允心,又字衷端,号云峰,追赠越国公。妣林夫人。”许天正作为开漳功臣,在《闽书》《漳州府志》和《福建通志》等正式地方文献中均有小传,但其中称许天正祖父许克华于隋朝末年聚众起兵,后归顺唐太宗李世民,立下战功,被唐太宗授为京兆(今西安)别驾,封宣威将军。死后其子许陶袭爵。唐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乱,许陶、许天正父子随军入闽。数年后,陈政病逝,许陶战死沙场。许天正则随陈政之子陈元光继续治闽平乱,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卒后追赠殿前太尉,袭宣威将军。

对照来看,似许陶与许令骥、许天正与许正的称号、封号相同,许陶与许令骥的妻室姓氏相同,长子名讳相似。而且,入闽原因相似,都是随军参战而来,然而入闽时间差异颇大,一说是唐初随陈元光入闽,一说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不过民间修谱往往为祖上贴金,冒称望族,存在一定程度的造伪。福建各地许氏各修家谱,年代久远,记载亦有出入,须辩证参考看待。

但侯官许氏上溯至许将还是有相当多史料支持的。

一 许将

许将(1037~1111),字冲元,又字长寿,小名泰儿。祖籍闽清,出生于闽清三都乡(今闽清县坂东镇文定村),后迁居闽县鼓山镇横屿村(今福州市东部)。据《闽清高阳许氏入闽世谱》,许令骥入闽后,许氏第四世许拱移居长溪,五世许觉、六世许遂移居福州城东虎园(时属闽县),传至九世,乃出许将。

宋嘉祐八年(1063),许将高中癸卯科状元,为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签书昭庆军判官。治平年间(1064~1067),任明州(今宁波)通判。1065年,与同年、象山县县令林旦同游象山西谷,留下《观澜亭》一首:“危亭高处倚岩隈,西望蒲菖海浪回。山戴鳌头天外出,水经鰌穴地中来。千重侧障扶摇没,万里分流混沌开。令尹观澜知道大,三年穷邑更淹才。”

不久,许将由神宗召对称旨,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熙宁四年(1071),本当由大常寺转任博士,因宋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直舍人院,举朝皆以为荣。熙宁七年(1074)任知制诰。当时辽国以二十万大军进逼代州(今山西代县),要求议定疆界。神宗命许将为使北上谈判。许将面对辽使萧禧,不卑不亢,晓以利害,挫败辽使种种诘难。尔后比试箭法时,又首先一箭中靶,引得契丹国人人争看南朝状元的丰采。回朝后,因不辱使命,升知审官西院、直学士院、判尚书兵部。元丰元年(1078),进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兼侍读,代开封府尹。翌年,知礼部贡举,后因蔡确、舒亶嫉妒陷害,遭弹劾,降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元丰五年(1082),以龙图阁待制知扬州,又改郓州(今山东菏泽),任中,当地狱中无犯人,士子不谤政,被誉为王、曾在世。次年,调为兵部侍郎,条陈有关兵马八事。元丰八年(1085),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元祐元年(1086),苏颂计划创制水运仪象台仪,朝廷交许将审议,许将提出补充意见,可见其亦通天文律历之学。元祐三年(1088),入为翰林学士,升尚书右丞,又被弹劾,降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扬州、大名府(今北京市)。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尚书左丞,进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子,章惇议立简王,皇太后议立端王,许将拥护皇太后的意见。端王(宋徽宗)即位后,许将以拥立之功,进门下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又以抚定鄯、廊二州,收复河湟之功,升特进(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后御史中丞朱谔找到许将旧章表中某些语句,断章取义,诬为诽谤朝政。许将降为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朱谔又进谗言,徽宗免除许将资政殿大学士,知颖昌府、大名府。不久,加观文殿学士、奉国军节度使。大观四年(1110),召为祐神观使。次年病逝,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徽宗因许将首预定册之功,亲赐御书墓表曰:“两朝弼亮翊赞良臣文定许将之墓。”初葬长乐梅花,后因造梅花城,子孙上奏朝廷,御准迁葬福州东门外涧田村(今福州火车站北)。一直到民国时期,许将墓都受到良好保护,石兽翁仲尚存。据说,1949年以前活动于闽江的闽清船帮中的许氏族人,还保留着每年前往“状元墓”祭拜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荒废。

许将文治武功,工于诗文,有《文定集》一卷,今存重庆市图书馆。

在福州,至今仍有许多和许将有关的遗迹。今闽清塔庄秀洋小学所在地,乃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积善院,曾为许将读书处。许将年轻时还常在福州城东鼓山镇东山大乘寺读书,有《和程大卿》一首:“东山十里复溪流,远客时时一望愁。泉近榴花深洞口,亭开狮子旧峰头。八州旗色天边出,三馆芸香海上留。南北共歌公所憩,独嗟无计共英游。”许将于元祐年间请为功德院,后来大乘寺成为许多学子的读书处。许将还曾在东山龙首涧读书,当地有清阴、碧岩二亭,许将曾作《碧岩亭》一首:“旧室僧留古岸边,欣予同赏碧岩前。日生狮子峰头树,烟伴榴花洞口泉。黄叶入秋山出地,白云临晓海垂天。飘然踪迹今何在,别去江山又一年。”许将的出生地三都乡为纪念他而改名文定村,福州市五一中路的状元境也是因许将中状元后久居于此而得名。

二 许将后人

不仅许将本人在历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其后人也有不少杰出之辈。许将生子十二人,其中六子早夭,余六子为似、仿、份、偲、仔、任,其中以许份成就最著。侄子许庠在当时也颇显赫。明代名臣许天锡亦是许将之后。

1.许似

许似,字子有,许将长子。荫中奉大夫,任朝奉郎、应天府通判,赠朝奉郎。妣林会人。葬河口镇。生三子:淳、瀼、洗。

2.许仿

许仿,字子上,一说字子行,许将第四子。荫朝议大夫、光禄寺少卿,赠朝议大夫。妣程安人。葬河口镇。生四子:漺、滈、澭、沇。

3.许份

许份(1079~1133),字子大,许将第八子。幼勤学,能文,为父所爱。及长,以父荫官右承务郎,管理国子监书库,因得遍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典故。崇宁二年(1103)登进士甲科,宋徽宗亲阅对策,对许份十分赏识,特召见于便殿,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国史编修官。政和年间(1111~1118)为宗正少卿,升徽猷阁待制,出知邓州兼荆西南路安抚使,加朝奉大夫,封闽县开国子;后知蔡州。为官通民情,不畏权势,施政宽厚,很有声望。宣和五年(1123)知扬州兼淮南东路兵马钤辖。后复为徽猷阁待制。金兵逼开封,许份随徽宗避扬州。靖康元年(1126),徽、钦二帝为金兵所俘。他向高宗上应变之策,建议早定大计,用兵西北,迎还二帝。惜高宗不从,乃提举亳州明道宫,寓居湖州。后见时局不可为,遂辞职南归,隐居福州大乘寺。李纲曾往探访,留下一首《访许子大于大乘寺》:“物外仙家长自春,隐沦何必为逃秦。只因榴洞赠花者,便是桃源种树人。丹荔枝头星灿烂,白云峰顶玉璘珣。主公留客非无意,端为出山多世尘。”

绍兴三年(1133)十月,许份病卒,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葬闽县淮安双碑(今梅亭)。李纲为其作碑铭,追述自己曾于绍兴初“来寓长乐”,与许份游,“陪杖履山林间,从容燕笑,情好甚笃”。而乌山上的霹雳岩下也还留有一幅楷书石刻,上书:“参知政事孟庾宣抚闽部,按视城守回,邀嗣濮王仲湜资政殿大学士李纲,龙图阁直学士许份,显谟阁待制王仲薿,监察御史福建抚谕胡世将,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事程迈,前右正言邓肃,参议官尚书屯田员外郎李易,机宜朝散郎胡纺,干办公事直秘阁马咸,承议郎郑士彦,会于乌石山之长乐台瑞云庵。绍兴壬子正月二十一日。”记录了1132年许份和李纲及当时名士会集乌山的盛况。

许份为人慷慨,喜助人急需,雪中送炭,招待宾客无不令人满意。在扬州为官时,交际繁多,公款不够开支,份自出私款为助。死之日,家无余财,送葬之人皆为之落泪。生平著有《文集》四十卷,均佚。

许份妻乃赵挺之孙女,赵挺之季子即李清照之夫赵明诚。生四子:沆、汴、泳、注。

4.许庠

许庠,字养之。其父许周,字礼元,官任朝散郎,子三:庠、浓、财。许庠为长子,荫授通奉郎,以军功进秩为巡抚都察使,显赫一时,许氏人就以官名为地名,为居住地命名为“都巡”,这一支系为都巡支系。生卒年代不详。妣高氏,子昌,字邦文,生平不详。先葬怀安金泽山,后改葬上街镇溪源村濂湖山,俗称察院墓。墓坐北朝南,“如意”字形。五拜台,面宽约18.5米,深约50米。坟为石构,面宽6.2米,深约10米。墓碑楷书阴刻“都巡许庠公墓”。墓前立有石望柱、石构亭门。

《闽侯县志》载许庠为许将侄,另据《闽清高阳许氏入闽世谱》,许庠乃中行公三子都巡支系,与许将不同支系,恐非亲侄,许将或为许庠族叔。

5.许天锡

许天锡(1470~1558),字启衷,号洞江,闽县东山乡(今福州市鼓山镇横屿村东山)人,许将之后。高祖父定安,寄养在母亲娘家,所以改姓王,直到天锡出仕,才恢复许姓。天锡祖居长乐市营前镇洞头村,故号洞江,但至天锡时,已迁居嵩山(今福州市鼓楼区仙塔街)。

许天锡幼时学《易》于陈豸、史崇蓝。明弘治六年(1493)登进士,授庶吉士,思亲成疾,陈情乞养。弘治十一年(1498)任吏部给事中,转任工部给事中。有气节,与何天衢、倪天明并称“台省三天”。弘治十二年(1499),福建建安书林火灾,焚烧书版甚多,天锡上奏请派员检查,刊行有益经史书籍,停刊《论范》《论草》《策海》《文衡》等陈腐文钞书籍,礼部同意施行。次年五月,鞑靼火筛诸部攻大同,明军连续失利,朝廷派天锡前往视察。天锡据实上报,巡抚洪汉、中官刘云、总兵王尔土等均受处分。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天锡奏改官员考核制度,又与御史何深检查牛马房,上奏应行改革十四事,每年节省饲料费白银五十余万两。

武宗继位初,天下发生灾异,天锡上疏,请广求直言,升工部左给事中。正德元年(1506),奉命册封安南国王,途中进都给事中。至安南,国王厚赠金银,天锡辞不受,纪诗曰:“菁茅又喜重包贡,薏苡何须满载归。”安南人建“却金亭”以纪念其高风亮节。正德三年(1508)六月初,核查内库,得刘瑾贪污数十事。时刘瑾当权,天锡自知奏疏一上,必获大祸,决定以“尸谏”,乃夜草弹劾刘瑾疏。是夜妻儿俱在外,故将奏疏交予侍童,而后自缢死。然侍童惧祸,藏疏而逃,疏不能上。三日后,锦衣卫点卯检查,才发现天锡已逝,死因未明。嘉靖中,刘瑾被诛后,其子许春上疏讼冤,朝廷诏赐祭葬,墓碣大书“赐一品服祭葬洞江许公之墓”。许天锡是明朝名臣之一,《明史》有传。

许天锡好诗,有晚唐风格,著有《黄门草》《旅途杂咏》,已佚。今存遗诗18首,见于郭柏苍《全闽明诗传》。

从生活年代来看,许天锡稍早于许豸,但笔者查阅各种历史资料,未见彼此联系,然都追认许将为先人,或许相关资料散佚,或许两家支系不同,交往无多,具体原因有待详查。

第二节 侯官许氏谱系研究

许氏旧谱中记录的侯官许氏谱系有两份,一份比较详细,记录了第一代至第二十三代几房几支的大致情况,重要成员记录其字号、官职;后一份有支系名,称为“三山许氏本支便览”,记录了第一代至二十六代侯官许氏一支的大致情况,不少重要成员有简要小传。对比而言,前一份资料有一些矛盾冲突之处。如,第十九代到第二十一代的情况:“第十九代,一支次房,祖讳弼,宁公子,生一子昭。一支长房□公,宠公子(名旧谱蠹蛀),生一子德。……第二十代,祖讳德,弼公子,生一子元。一支长房昭公,□公子(旧谱蠹未详),生子未详。……第二十一代,一支长房,祖讳元,号仪斋,湘公子,妣余、翁孺人,生三子,长秉仁、次秉义、三秉礼。”按第十九代的条目记载,许弼是一支次房,乃许宁之子,生子为昭,一支长房许宠之子名不详,生子为德。可到了第二十代的条目记载,许德不知属于哪一支房,许昭成了一支长房,二人的父亲还与第十九代条目记载的相反了,许昭之子名不详。第二十一代的一支长房记载的许元之父,又凭空冒出了一位“许湘”,这个名字未被记载在谱中。总之,其中的抄录有矛盾、缺漏之处,不够严谨,这几代谱系难以厘清,幸好与本文研究关系不大,姑且置之不论。后一份单独记载“三山许氏本支”的情况,谱系较为清楚。本书暂且根据这一份记载,并结合其他史料梳理侯官许氏谱系。

据许氏旧谱记载,许氏自入闽始祖十一公起发展繁衍,第十七代许惠分支迁居光禄坊,即本书研究对象侯官许氏所在的支系。许惠生平不详,其父许文政赠宣德郎,其余生平亦不详。宣德郎乃文散官,从六品。以此推知许惠也算官宦子弟。

许氏旧谱所记谱系情况为:惠生两子,宠与宁;宁生弼;弼生德;德生元;元号仪斋,生三子,秉仁、秉义和秉礼;秉义号仰斋,生豸;豸字玉史,号平远,生两子,友与宾;友初名宰,字有介,号瓯香,生子遇;遇字不弃,号月溪,又号真意,生六子:鼎、鼐、均、鼑、衡、龙;衡字阿调,号耕云,嗣王臣。

大多数的地方历史资料讨论到侯官许氏时,都追溯至许豸。从许氏旧谱来看,迁居光禄坊后,从许惠到许元共五代,均未见有科名仕宦的经历。直到许豸之父许秉义,许氏旧谱载:“祖讳秉义,号仰斋,元公次子,浙江布政使司参议,赠朝议大夫。妣爰恭人。生一子豸。”按明朝官制,布政使司参议当为正四品官员,朝议大夫则为从四品散官。但官至四品一般会为地方志所记载,可福建和浙江的方志中均未见许秉义其人,故笔者对族谱此条记载存疑。明朝政府会以推恩的方式,参照官员品阶与功绩,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父祖存者称封,死者称赠。因此,笔者推测,许秉义并未出仕,而是因许豸的晋升获得封赠。族谱记载的许秉义之妻姓爰也与一些史料有冲突,据周之夔《弃草集》卷六中《北堂贞寿园祝许玉史年母李太夫人》一诗及许友《为祖母李氏乞寿露香》一诗,可知许豸之母姓李。再据陈梦雷为许友之妻所作的传《许母黄孺人传》道:“于归后,以学宪公命奉太姑李淑人、姑刘淑人归里。”可证许豸之母为李氏,许豸之妻为刘氏。依明例,命妇品阶里,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许豸升迁后,其父母的品级也随之上升。关于许豸之妻,许氏旧谱记载道:“妣刘恭人,继妣刘恭人。”则许豸娶过两任妻子,均姓刘。

许氏旧谱称许豸生二子,长友次宾。但据其他史料,实际子女数不止于此。许友《苕水孙大苏大母寿序》:“忆余每岁六月初吉率两弟,六袖拜阶下。”知许友应有两弟。而周亮工《赖古堂集》中有《有介弱弟中殇赋此慰之》一诗,许友《米友堂诗集》(福建省图书馆藏钞本)中亦收有《中秋寿弟有嘉》及《幼弟死方伯周栎园先生惠诗见慰因步来韵》二诗,《米友堂集》中有《哭有秩弟》诗,则许豸至少有三子,幼子字有秩,早亡。古人名与字一般有所关联,所谓嘉宾,则有嘉可能是许宾之字。据孙学稼《鸥波杂草》第六册《重九后一日途次闻许于王讣》,宾卒于1678年。又,《米友堂集》中《至日祀先》有“慰言弟妹喜”句,陈梦雷《许母黄孺人传》:“淑人女三。”则许豸还有三个女儿,许友有三个妹妹。

《侯官县乡土志》称许珌乃许友从兄。然许氏旧谱中并无许珌的记录,或许是远亲。许珌有诗《留春日示舍弟文玉同玉》,则许珌至少有两位弟弟。郭柏苍《全闽明诗传》载:“许瑨,字同玉,珌弟见上,闽县人,崇祯中诸生。”可知同玉为许瑨。珌又有《送舍弟珝南归五首》,则一弟名许珝,应是文玉。

许友之子可考者有三,一许慰,据许友《哀痘殇辞》,生于崇祯辛巳(1641),出生八月即夭折;一许遇,据其《家山杂忆》自注:“忆丙申春,雪大作,遇时七龄。”丙申乃1656年,上推许遇生于1650年;一许迈,陈梦雷《许母黄孺人传》:“连举丈夫子二,即不弃不入兄弟也。……癸卯(1663)夏,有介先生寝疾,……时长君年十有四,仲君甫八龄耳。”不弃即许遇,不入即许迈。再据高兆《许不入挽诗序辛酉春》,迈卒于1681年,许遇《家山杂忆》中一诗后注道:“歇龛在园内,亡弟停柩处也。”此亡弟当指许迈。而黄任为许友外孙,则许友应有一女,嫁入永福黄氏。再据《乌石山志》等方志记载,许遇之子许鼎曾和姑子、长乐监生陈学良读书石林园中。则,许友应还有一女,嫁与长乐陈氏。综上所述,许友应有三子两女。再据孙学稼《鸥波杂草》中多首诗提及,许宾有一子字锦雯,名不详。

许遇《家山杂忆》中有一首诗云:“中允人文海宇传,外孙犹得见遗编。麟峰荒草孤臣骨,江左吞声二十年。”许遇自注曰:“外王父坤五黄公,故国词臣,穷经遗老,风流文采,照映当时,侨居白下近岁方得归葬故乡。遇终身未瞻颜色,三复遗编,身世之感,痛也何如!”其中提到的是许遇外公黄文焕。则,许友妻、许遇嫡母乃黄文焕女。

据郭白阳《竹间续话》,许遇有六子,长子许鼎,第四子许均。而潘耒《涛园记》则记载许遇还有一子名许鼐。与许氏旧谱记载不符的是许均的排行。

《竹间续话》还记录了许鼎之子许良臣,许均之子许雍、许荩臣、许王臣及许王臣之子许作霖、许作屏。这里对许王臣的记录与许氏旧谱有出入,然许氏旧谱也写明许王臣是许衡的嗣子,笔者推测,许王臣生父为许均,后过继给许衡。梁章钜的《闽川闺秀诗话》载,许琛为许良臣女,适何遂隆。据黄惠诗《送许子扬之粤省觐,兼呈尊甫石泉使君》和朱景英诗《赠许子扬》,可知许良臣还有一子名承烈,字子扬,余不详。据陈寿祺的《许画山县尹墓志铭》记载,许作屏有一弟名作羹,生二子,棻和棠。

这之后的世系情况无从稽考,参照旧谱世系排序,棻和棠是第二十九代。据梁章钜《楹联续话》载:“郑仁圃素工楹帖……挽许子密茂才作枢云:‘庚宿掩霜晨,黄菊丛中添泪雨;卯桥嗟月夕,紫藤庵畔景光风。’茂才家有紫藤花庵,即许瓯香先生友旧迹也。”紫藤花庵是许氏祖宅中的建筑,许作枢字子密应也是侯官许氏族人,但于许氏诸人诗文中未见记载。根据名字推测,应是许作霖、许作屏同辈。据《曾照乡试硃卷履历表》,曾照祖母许氏乃许王臣之女。则许王臣有一女适曾氏。曾照,又名曾元英,乃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科福建乡试解元。此履历表现存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

综上所述,可得侯官许氏世系大致如下:

图1-1 侯官许氏世系简列

又,林昌彝《海天琴思录》云:“许氏累世擅三绝,闺房亦娴翰墨,风流文采,蔚映海滨。今其集汇于五世孙文璧家,未付手民,求之不得,难保其不湮没也。”这里提到的许文璧未知是从谁算起的五世孙。而据笔者考索,清光绪年间有一许文璧,籍贯福州府,举人,光绪四年(1878)任台湾府凤山县儒学训导,并于光绪四年一月撰《重建学宫碑记》并篆额、书石,记录了凤山县(今高雄市左营区)孔庙学宫重建始末与建筑规制等,此碑今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梁章钜在《闽川闺秀诗话》中亦提到一许文璧,乃梁章钜妹妹梁蓉函与许濂之子,侯官诸生,妻为赵玉钗。未知这三位许文璧是否为同一人。

又据福建省图书馆藏《米友堂诗集》前录《遗事》记载:“(许作屏)稿存其五世孙国镛处。……许氏族谱存许豫生处。”国镛未知何许人,许豫生有可能是许贞干。许贞干,侯官人,关于其生平,修于清末的《都巡许氏宗图》载:“字舜枝,号裕生,行二,利宾公长子。”近年新修《都巡许氏族谱》载:“许贞干(1850~?),讳舜韶,号豫生,都巡许氏寿房第三十七世孙,利宾公长子,字舜韶,号豫生。……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第五十一名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登状元刘福姚榜,壬辰科第三十二名进士,为该科三百一十七名进士之一,殿试二甲第十五名,朝考二等第三十五名,钦加三品官衔,选用知府,授闽浙按察使兼司道台,旋病,留京治疗。时值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组阁执政府,许贞干时任总统府秘书长。不久袁称帝。全国各省纷纷讨袁,鉴及局势,贞干力谏无效,毅然辞官居京都。许贞干博雅多闻,嗜书成癖,藏书数万卷,为著名藏书家。著有《八家四六文文注》八卷、《淮荫吟草》等。晚年卒于京都。”其父利宾,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甲进士,任河南光山知县、伊阳知县等,“官豫州,贞干生,故字豫生”,后卒于任内,客死异乡。同在河南为官的同郡长乐人黄见三为其料理后事,“代完亏帑,遣仆护其柩眷以归”。时贞干方六岁,随母陈氏归里。陈氏严督其学。十岁为邑诸生。陈氏以贞干年幼,三次乡试不令入闱。十五六岁,陈宝琛以弟畜之。曾掌书记、领教职,又受陈宝琛推荐从事船政局,还曾为台湾著名富商林维源从事。有《遥集集》《八家四六文注》等。与翁同龢、郑孝胥等近代名人皆有来往,郑孝胥有《赠许豫生下第南归》诗以赠。许贞干之子名居廉,体弱多病,曾留学德国,民国二年(1913)9月23日任北京政府外交部总务厅机要科秘书,官至外务部佥事,后贞干数月而卒,无子。有一女名畹君(1907~1990),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嫁与民国政要甘介侯(1897~1984),1949年随夫赴美,后定居纽约。

许贞干善为常州派骈体文,工画山水,善殿体书,好藏书,其“味青斋”藏书万卷,且多秘本,其中旧抄本明张萱撰《西园见闻录》一书,乃海内孤本,共六十册,十分珍贵。贞干及其子去世后,藏书为陈宝琛所收购。许贞干为许将侄子许庠后人,与本书所写许氏一族可算远亲。侯官许氏家集《笃叙堂诗集》今世仅存一部,书前有“味青斋藏书”钤印,亦可证许贞干与侯官许氏关系匪浅。

第三节 侯官许氏宅第园林考

许氏世居福州三坊七巷之一光禄坊的许厝里,另有别墅在乌山,名石林,后更名为涛园。由于许氏世代风雅,许厝里和涛园自晚明起就是福州当地乃至全国各地文人流连文字、吟咏不辍的聚集地,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意义。

一 许厝里

许氏居于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完整保留,是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此地地灵人杰,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而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家族更彰显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许厝里是许氏家族旧居的俗称,现在福州市鼓楼区光禄坊58号(光禄坊公园对面),是至今发现的福州城区最早的古民居,建筑年代大约是明初年或元代,原建筑面积830平方米。据当地老人说,许厝里原有三进七间排,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一场大火后,只剩下一进。

许厝里依傍于光禄坊东侧闽山旁。福州民谚说“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闽山就是“三山藏”之一的一座小小的山,又名玉尺山,为乌山支脉。山上“有石平如尺”,石下是一汪水潭,为览胜之地。宋时,石旁有寺庙名“法祥院”,旧称“闽山保福寺”,面积宽广,殿宇巍峨。熙宁三年(1070),以光禄卿加直昭文馆任福州郡守的程师孟,常游法祥寺,特别喜欢登石远望,吟诗作赋,有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寺僧请程师孟题字于石上,师孟谦逊再三,不敢擅题,直到移知广州行前,才写了“光禄吟台”四字篆书,字径有一米左右,在巨石的北向,成为千古胜迹,这一带居民区也因而得名为“光禄坊”。宋末寺废,改为民居。

明崇祯年间,许豸居此,延请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匾其屋曰“笃叙堂”。“笃”者,诚心诚意也,意即能够说知心话的地方。1939年郭白阳撰写《竹间续话》时还称这块匾尚存。许友因慕米芾之书画及为人,名其斋曰“米友堂”,四壁书陶渊明诗以见其志。据许友《米友堂说》,堂中还供米芾字画十幅、石榻二十套。许友好宾客,常与友人在此社集,饮酒赋诗。周亮工《题有介画再送伯紫》自注:“有介堂名米友,多好竹。”黄晋良《社集米友堂即事》道:“堂中百花酒,花叶自成船。步障复百尺,杂坐喧平泉。绕屋周万轴,回廊肆迁延。梧柳荫高竹,钟吕生幽弦。”许遇《米友堂杂咏》道:“漫士风流绝可人,当年题额墨犹新。瓣香同供山斋里,配得苏黄荐藻苹。(堂祀昔贤十余辈)”“尚忆当年米友堂,堂前双树饱经霜。岸船细路通樵歇,君到轩前冷蕊芳。(岸船、樵歇、君到轩,皆斋名)”这些诗作,可见米友堂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厚。

此外,许厝里中还有拜云楼、紫藤花庵、墨庵、岸船斋、樵歇斋、君到轩、见山轩、浮冈、陶瓶等建筑。据郭白阳《竹间续话》,拜云楼为许友所居。紫藤花庵亦是许氏诸人召集各地诗友畅叙文学之所,顾贞观、毛奇龄等人均在此留下诗作。墨庵后来由许友外孙黄任继承,黄任读书其中,庭前环植兰蕙,因以“香草”额其斋。因他挚爱藏砚,其中以“生春红”等十砚最为珍贵,遂改斋名为“十砚斋”,并自称为“十砚翁”或“十砚老人”。乾隆年间,许琛居于紫藤花庵东侧筑疏影楼,庭植梅竹,每日焚香读书,题诗作画,并常常与福州城中诸多才女结社联吟,不少女诗人在疏影楼小集,诗文酬唱,蔚为风雅。

到乾隆年间,许友与许宾兄弟历传四世至许王臣,子孙繁衍至百余人。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福建巡抚雅德奏,侯官县职员许王臣以同居七世,丁衍百余,科第蝉联,诗书孝友,洵为盛事,请旨旌表。乾隆皇帝乃特赐御书匾额及御制诗,并赏银缎建坊旌表。御书匾额为“海国醇风”,御制诗曰:“数世同居弗一足,总缘恩沐累熙朝。讵惟表户金帛赐,合与题篇姓氏昭。和睦允称惇史鲜,孝廉漫忆汉家嘲。欲长善善应嘉予,匪诩升平教化调。”

嘉庆间,叶敬昌在此地居住,改名“玉尺山房”。叶敬昌(1791~1852),原名敏昌,字懋勤,号芸卿,闽县人(今属福州市)。清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二十四年(1819)恩科进士,初名敏昌,补湖南永州府知府,升湖北盐法道,与林则徐有同乡之谊。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回乡的林则徐应叶的邀请,在此放鹤。林则徐一向爱鹤,当时携了两对鹤,一对是家中原先饲养的,一对是千里迢迢从云南带回的。光禄坊乡人争先观睹名人的放鹤风采,挤得水泄不通,林则徐知道后赶忙到门口向乡亲们连连作揖致谢。后人在石上凿“鹤磴”二字以作纪念,并题诗曰:“吟台四鹤舞蹁跹,引吭齐鸣立几前。似欲长叨廉吏俸,不思比翼上青天。”

道光年间,刘齐衢购买“道南祠”西侧的四座大院,即包括许友故居“米友堂”的两座大院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林佶故居的两座大院。刘齐衢(1813~1860),字本枢,号绮田,闽县人,其弟刘齐衔乃林则徐的长女婿,兄弟二人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榜进士,被称为“一胎同榜两进士”。刘齐衢历知四川兴文、荣县、江津等县,事必躬亲,费尽心力,积劳成疾,逝于任上。四乡民众知其清廉,争先捐资,将其灵柩运归。

同治间,“玉尺山房”为郭柏苍所有。郭柏苍(1815~1990),又名弥苞,字蒹秋,侯官(今福州)人,博物学家。清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曾任县学训导,捐资为内阁中书,长期承揽盐务。咸丰七年(1857),因办团练得力,授主事,赏员外郎衔。柏苍知识广博,著有《海错百一录》《闽产录异》《乌石山志》《竹间十日话》《三元沟始末》《新港开塞论》《福州浚湖事略》《闽会水利故》《鄂跗草堂诗集》《柳湄小榭诗集》《全闽明诗传》等。郭柏苍建“沁泉山馆”“柳楣小榭”于大宅内,并撰联:“无诗可比颜光禄;此地终归郭令公。”

而后,山房的主人换成了沈葆桢的女婿李端,他的儿子李宗言、李宗袆继承了外公热爱诗书的遗风,组织了一个诗社,每月聚会四五次,坚持了十年。19名诗社成员中,包括后来名满天下、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同光体闽派代表诗人郑孝胥、陈衍等。

辛亥革命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及其家人为躲避清廷的追捕,一度租住在早题巷中一所僻静的小屋中栖居避难,这就是曾经黄任的香草斋,也是当年许友的墨庵。后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林觉民绝笔信《与妻书》,就是被人偷偷塞入这个宅第的门缝中。

1933年元宵节时,高茶禅曾寓居早题巷何宅,即米友堂旧址。而黄任的香草斋则归张姓所有。宅内原有的海棠、银杏等树皆被砍伐,唯剩数株梅桂芙蓉。高茶禅缅怀昔贤,感慨而纪诗云:“香草斋边乍卜邻,依然漂泊旧吟身。沈园谢墅罗含宅,小住还添一段因。此地来寻米友堂,行人犹解说瓯香。沧桑也到闲花木,西府空教讯海棠。”

1936年至1938年间郁达夫入闽出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公报室主任,曾客居光禄坊10-13号刘家大院内原“米友堂”中,他在《毁家诗纪·其二》自注道:“宅系光禄坊刘氏旧筑,实即黄莘田十砚斋东邻。”1936年底,郁达夫当时的夫人王映霞也在这里住了几个月,“他(郁达夫)实在寂寞得很,便去电杭州,促映霞来闽同居。映霞来闽后,即寓居光禄坊刘氏旧筑,实即黄莘田十砚斋东邻。相处了几个月,别无异状,迨到一九三七年五月间,映霞以不惯为借口,仍返杭州。在这期间,达夫饮酒赋诗如故”。

1949年后,许厝里曾被改为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办公楼。1990年,除光禄吟台周围的亭榭池馆保留外,其他都已改建为现代楼房。2006年9月开始,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市文联组织专家抢救性收集整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材料,鉴定许厝里的建筑年代大约是明代初年或元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福州城区最早的古民居,需进行修复与整治,计划开设士族文化与家族祠堂的保护与传承的展示场所,加以保护。2009年10月,笔者走访许厝里旧地时,发现大部分建筑已成废墟一片,黄任故居一半租住给民众,一半闲置,准备拆除重建。2011年,修复后的许厝里大部分成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陈列馆,面积600多平方米。陈列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坊巷旧影,回顾保护修复前三坊七巷的景象;第二部分为保护修复,全方位地展示保护修复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为旧貌新颜,体现了焕然一新的三坊七巷。展览通过新旧对比、现代与传统相结合,配以360度环幕、电脑触摸屏、声光电投影等高科技手段,以及180多幅图片,全方位地展示了三坊七巷保护利用、修复的全过程;复原了一段破旧的南后街,再现了花灯店、食杂店、古民居等老街生活场景;展示了福州诗钟、木构件“一斗三升”、三坊七巷名人陈衍使用过的文具、刘家的中正剑等文物。到2013年,笔者重访许厝里,还有一部分建筑仍在修建中。许氏后人早已搬出此地,将来许厝里的名字能否保留都还是个未知数。

二 乌山石林涛园

石林在福州市中心的乌山南麓,以怪石交错、林木荫郁而得名,自古以来,一直是乌山重要的游览区。

乌山,位于鼓楼区南部,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与于山、屏山并称为福州“三山”。唐天宝八年(749),敕名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认为此山可与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山有三十六奇,向来是游人赏玩佳处,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不少题刻、吟留诗作,富有诗情画意。

石林最初的主人是邓庆寀。邓庆寀,字道协,一作道叶,乃晚明闽中诗派巨擘邓原岳次子,闽县竹屿人。天启间国子生,“三山耆社”成员,有《还山草》《荷薪集》《尘韵》《荔支通谱》等。其《荷薪集》卷首有诗《石林》云:“曰余秉微尚,夙昔在丘樊。买山当乌石,僻地邻祗园。编茅结垣宇,铲土成洞门。石多若林立,篆刻纪宋元。”足见邓庆寀是石林的创建者,由“石多若林立”亦可知石林得名之因。徐在万历戊午年(1618)有《题邓道协道山新园有清泠台霹雳岩古迹宋人题刻甚多》和《重过邓道协石林同观土中新开咸淳题刻》两首七律,从中可知,道山新园中有清泠台和霹雳岩(此两处景点至今犹存),无疑就是石林。

石林距许厝里仅里许,许豸少时曾读书于此,喜爱其地幽胜,为官之后,以官俸买下,作为别墅。园中有清泠台、霹雳岩等旧名胜,又新建了“半月池”“奇逸庵”等。许豸曾书“松岭”二字行书刻石,并草书诗一首:“荒畦随意构,爽嵦顿开颜。缺径凭花补,回窗倩竹关。烟容凝石浅,山色到门闲。徙倚危阑畔,潮来浦几湾。”遗憾的是,许豸不久死于杭州任上,未曾在园中居住。

图1-2 涛园故址1

许友继承石林园后,依“松岭”命名别墅为“涛园”,对其进一步开拓,增建亭台,疏通泉水,雕琢奇石,并作《石林自记》以纪念。此时涛园的景观已颇具规模,有“当明末年,园之胜甲一郡”的美誉。许友改入门处的“奇逸庵”为“匏庵”,造登山“月廊”。山上神光寺旁修一亭名为“梵闻亭”,亭左即是松岭,顾名思义,岭上长松峙立,风过松涛阵阵,园因此而得名。沿岭而上,有一大石,石上有一“阆阁”,阁旁即清泠台,有老榕一株,浓荫蔽日,清凉避暑。过半山桥到园中最高处霹雳岩,岩下是幽静的“鸟迹轩”,再往下又一高阁“瞻云”,用以祠祀先人许将。阁右为天门,是两块天然的石头屹立相向,中间仅留一狭窄的容人侧身而过的缝隙。过天门后,则是一片空旷,直到山脚,又有古松数十株,依树搭“松棚”,可俯瞰江景。近旁一石乃许友自镌“吞江汲云”,再过去则是索笑亭,亭旁植梅数百株,又有半月池泠泠清响,与隔岭松涛相和。许友常在此读书,也时常邀友人来此集会唱和,写下不少诗文。清顺治五年(1648),许友与时任福建按察使的周亮工订交,频繁往来,谈诗论画,情谊甚笃。周亮工为涛园题撰楹联:“文献世家遗硕士,江山故国有涛园。”

图1-3 涛园故址2

然而,明末清初的战火殃及涛园,清政府与台湾明郑王朝的对峙、耿精忠之乱等连年兵燹,福建在明末清初的四十年间,始终战乱连连。而乌山也一度成为驻军所在,树木被砍伐,房屋被拆毁,兵卒盘踞其中。许豸次子许宾其时虽官至侍御,对此也无可奈何。许友曾在《秋日登凌霄台有感》诗中叹道:“忽遭兵火蹂躏余,斩藤伐树青苍秃。颓残垣瓦三四家,间或更闻山下哭。仅完崇相先生祠,门外松声常谡谡。”诗中描述了涛园被毁,许友痛心而无奈的心情。顺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遭劾被逮入京,许友受其株连亦被押入北京赴质。待到顺治十七年(1660)许友返乡,家道已经衰落,他在给周亮工的信中道尽辛酸:“抵家但余满面风尘。故乡城郭,已非向之翼然者。今则叠叠凌齿,兼以飓风之后,坊观庐舍,颓委殆尽。家人面如尘土,恸哭伤心,告诉债主凌辱、伍伯索饷,真如刀锯刻刻受也。近来朋友亲戚已绝往来,酒茗聚谈,竟若瑶池王母之宴,安可得耶?寒家之屋,前后左右已分数姓。友所自居者,仅此屋十之一,主人反为客矣。每常见炊烟相乱,鸡犬声闻,一屋竟成一村,嗟乎亦异哉!”这般萧条境况下,涛园更是无人经营。其孙许鼎后来在《石林倡和诗》自序道:“慨兵燹后为居民侵蚀三十余年,过之者不禁有沧海桑田之感。”

随着清王朝统治逐渐巩固,社会恢复太平,许氏家业也有所恢复。许友长子许遇与其两个儿子许鼎和许鼐共同努力,终于在康熙辛未(1691)年收回祖父故业,开始重建涛园。经过一番精心修复,虽不能立刻重现旧观,但也颇具规模。许遇于园中建匏庵、真意斋,许鼎修建瞻云堂、竹路、云巢、石床、独树坡、灵岩、流霞坞、天门、天光云影亭、梅坪、半泉(即半月池)、松冈(即松岭)、鹤涧、落珠岩诸胜,改匏庵为梦鹤寮。巧石、清泉、岩洞、高阜,加上依山势而建的亭台廊榭,虽是人为,却似天然。并在山中修建祠堂,供奉祖先。许遇于《石林》诗中也颇为欣慰:“数椽聊遂先人志,万壑真留隐者心。”著名学者潘耒来闽时参观涛园后,写下《涛园记》赞道:“福州城中凡三山,乌石山最大,环山而为寺观园亭者数十,许氏涛园最胜。……善为园者,莫许氏若也。……其家去园仅里许。……学宪公(许豸)少尝读书于是,乐其地之幽胜,既贵,割俸买之,规以为园,殁于官,未暇居也。伯子瓯香先生复拓而广之,增置亭台,疏泉剔石,而园之胜始具。先生尝自为文记之,又标诸名胜,大书刻于石壁。当明末,园之胜甲一郡。”1698年,王源游闽时,也应许遇之邀作《涛园记》纪念。此时的涛园重现了明末其为福州文人风雅胜地的盛况。

许氏几代人都在石林涛园读书,并且常常邀请亲友来此集会,饮酒赋诗,当时福建地区的许多知名文学家都在此留下了佳作,大都是清远闲旷之作,表达了他们对涛园风景的赞赏和园居生活的惬意。尤其是许鼎,与陈学良读书其中,即景各赋诗歌,合著《石林倡和》。陈学良字廷汉,许遇外甥,长乐人,雍正间监生,著有《刺桐城纪游诗》。许鼎四弟许均也留下了许多石林诗。直至许豸六世孙许作屏,仍有作石林诗,还延请张问陶为涛园作画。从他们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出,石林涛园风景之美及规模之大。

然而许作屏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许氏与石林的相关记录了,也许,此时的许氏家境已大不如前,无法维持涛园的修缮开支,涛园渐渐荒废。同治癸酉年(1873),郭柏苍撰写《乌石山志》和《竹间十日话》时提及,涛园及其与之相邻的其他名人宅第亭园如阮弥之祠、韩锡榕庵、谢道承一枝山房等也都荒废了,被无赖和居民占为斋堂,辟为果园,互相传卖。许多石刻没入土中,非经官府示谕,不能洗涤发掘,甚为遗憾。

光绪六年(1880),沈瑜庆以二百四十万钱的价格购得涛园,作为其父沈葆桢的专祠,曰“沈文肃公祠”。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别号涛园,为林则徐外孙,沈葆桢第四子,林旭岳父,葆桢卒后恩赏为候补主事。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官至贵州巡抚。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13年,林纾于北京为沈瑜庆画涛园并作《涛园记》,文中道:“涛园旧名石林,为许有介先生别业也。先生明之遗老,隐居弗仕。”文中还将沈瑜庆与许友相比,遗憾沈瑜庆“久宦于外”,不能如许友一般,常享涛园胜景。为之作画并文,“祝其能归也”。沈瑜庆更以“涛园”为号,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涛园集》。至今乌山顶上仍矗立着一方巨石,上面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旧涛园”。据民国时期学者郭白阳《竹间续话》记载,此三字乃郑虞臣手书。“郑虞臣先生世恭,海藏诗人之季父也。咸丰间进士,工书法,为里中所重。”海藏诗人即近代著名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郑孝胥。而郭白阳所言有误的是,郑虞臣并非郑孝胥的“季父”(叔叔),而是叔祖。郑孝胥自幼从叔祖学习,书法和诗文都深受其影响。据陈衍《闽侯县志》记载,郑孝胥的母舅林葵曾为沈葆桢掌书记。或许就因为这般沾亲带故,郑虞臣为沈氏园林题了字。

沈氏后代亦有居涛园者,如沈永清,即沈复,字复轩,号墨藻。沈葆桢孙,沈玮庆季子。近代著名诗人何振岱叙其生平道:“官扬州盐大使,罢归居祖祠中,即许氏涛园旧址也。归数年又出游,卒于京师。有《养碧斋诗集》一卷。”

光绪庚子(1900)年,陈衍携家眷由武昌回榕,曾借居涛园。民国庚申(1920)冬至,何振岱携长女何曦和弟子们游涛园。除了这些福建籍名士留下的片言只语,涛园又再次湮没在近代世变的风云中。

如今,涛园又改回“石林”的名字,一部分开放为公园,每天吸引大量游人前来赏玩,另一部分包括沈葆桢祠堂在内,则在福州市政府院内,保存尚属完好。原属许氏涛园的花木与亭台楼阁,已随着历史尘烟而几乎消失殆尽,只有“旧涛园”石刻,和少数隐秘的许氏诸人题刻,仍在乌山之上,隐喻着一些尘封的世变沧桑。

  1. (清)郭柏苍:《乌石山志》卷四,道光二十二年刊本,第13页。
  2. (清)陈寿祺:《许画山县尹墓志铭》,《左海文集》卷九,清刊本,第62页。
  3. 闽清县高阳许氏修谱委员会编《高阳许氏入闽世谱》,1979,第1页。
  4. 闽清县高阳许氏修谱委员会编《高阳许氏入闽世谱》,1979,第7页。
  5. (宋)李纲:《宋故龙图阁学士许公神道碑》,《李纲全集》卷一六六,岳麓书社,2004,第1540页。
  6. (清)郭柏苍、杨浚:《全闽明诗传》卷十二,《全闽诗录》第2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第440~441页。
  7. (清)郭柏苍、杨浚:《全闽明诗传》卷四十七,《全闽诗录》第4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第1715页。
  8. (清)郭柏苍:《乌石山志》卷五,道光二十二年刊本,第12页。
  9. 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一,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0. 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一,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1. (清)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卷一七零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4页。
  12. (清)黄惠:《余事斋诗稿》卷二,《黄任集》(外四种),方志出版社,2011,第422页。
  13. (清)朱景英:《畲经堂诗文集》卷二,《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19册,北京出版社,1999,第20页。
  14. (清)陈寿祺:《许画山县尹墓志铭》,陈寿祺《左海文集》卷九,清刊本,第63页。
  15. (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三《挽词》,道光癸卯刻本(1843),第21页。
  16. (清)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一,清同治甲子(1864)刊本,第3页。
  17. 《都巡许氏宗图》,清光绪丙子年(1876)重修谱牒。
  18. 《都巡许氏族谱》,第389页。
  19. 《都巡许氏族谱》,第286页。
  20. 孟昭涵、李驹:《长乐县志》卷二十四,民国六年(1917)版,第31页。
  21. 参见陈衍《福建通志·列传》卷六。
  22. (清)许友:《米友堂集》第三册,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刊本。
  23. (清)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页。
  24. (清)黄晋良:《和敬堂全集》诗部卷之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248页。
  25. 黄启权:《三坊七巷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第96页。
  26. 高茶禅(1896~1976),原名联潢,字幼铿,号茶禅,以号行世。福州近现代著名的诗人、篆刻家。一生作诗5000多首,篆刻千余方,著有《茶禅治印》《茶禅遗稿》《庄脔》《诗学讲义》等。
  27. 温梓川:《郁达夫别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第102页。
  28. (明)邓庆寀:《荷薪集》,南京图书馆藏崇祯刻本。
  29. (清)潘耒:《涛园记》,《遂初堂集》卷十二,清康熙刻本,第28页。
  30. (清)许友:《米友堂诗集·七言古》,福建省图书馆藏钞本。
  31. (清)周亮工:《尺牍新钞》卷十一,上海杂志公司,1935,第286~287页。
  32. (清)许鼎:《自序》,许鼎、陈学良:《石林倡和诗》,福建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33. 潘耒(1646~1708),清初学者、文学家。字次耕,又字稼堂,晚号止止居士。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工诗文,著有《遂初堂集》。
  34. (清)潘耒:《涛园记》,《遂初堂集》卷十二,清康熙刻本,第28页。
  35. 林纾:《涛园记》,《畏庐续集》,《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第53~54页。
  36. 郭白阳:《竹间续话》卷四,海风出版社,2001,第12页。
  37. 何振岱:《榕南梦影录》卷上,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第16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