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局限性和宗旨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修订版) 作者:(德)艾伯华 著


前言:局限性和宗旨

一、宗 旨

研究中国的民间故事只不过是最近十多年的事。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国民间故事集为数很少。不过近年来已有一批年轻的民俗学者开始搜集中国民间故事的资料。当然,这项工作对幅员广大的中国和取之不尽的资源来说,还只是初步尝试。要把这项工作做好,非得有几十年的功夫才行。中国的面积跟不算俄国在内的欧洲一样大:在这样辽阔的疆域里,迄今为止我们却仅有三千来个民间故事!

因此,本书或许也是很不完备的。再过几十年,将有可能写出一部比较完善的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专著来。本项工作的目的在于:为从事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学者编写并整理出一部在今天看来是可靠的著作,它至少可以暂时填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方面存在着的巨大空白。我深信,这种临时性的清仓造册工作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一些老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已完全掌握了中国民间故事中各种最为重要的类型,只是对流传的地区和少数类型的异文还不太清楚,这只有在进一步搜集之后才可能搞清楚。从另一方面来说,本书还可以向民间故事的搜集者提示:哪些工作已经做了,以及最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应从何处入手。

二、民间故事的概念

这部著作是从现代中国民间故事出发的,即是从当今还确实流传着的民间故事出发的。不过,本书除收有“民间故事”外,同时还包含传说、寓言、笑话,甚至偶尔也含有轶事和史事传说。中国民间故事的这种特有风格有它的根据:事实表明,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每个母题都是非常固定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母题链,即整个民间故事,又是相对的不稳定的。民间故事里经常出现的母题有时也会突然出现在传记、笑话里。的确,许多民间故事跟中国人的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某个民间故事的母题也会突然反映生活,开始以现实生活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后来才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民间故事的形成跟过去的看法相反还没有停止,许多母题还是有生命力的。因此,这些母题在今天又能形成新的民间故事、轶事或其他的体裁样式,并在形成过程中继续存在下去。舍弃这一切,并把我们自己限制在狭义的民间故事里,就意味着截断民间故事的“四肢”,只留下它的“躯干”。

使用这个概念也会出现一些遗漏,即忽略民间文学作品以外的许多事物。诸如:(1)古典文学和晚期文学中的轶事,这些轶事尽管通过文学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缺乏它们自身的生活,而只是一种根据书本描写出来的生活;(2)关于神仙、庙宇、奇特风景来历的传说,尽管这些传说同样也只是出自书本。但传说通常是非常单调的,没有什么内容,常常带有编造的痕迹。传说对民间故事毫无价值;(3)纯粹的佛教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同样也没有在民间扎根;(4)戏文,戏文虽然相当出名,常常比民间故事更出名,但是戏文有独特的生活,这种生活来自历史的真实,它与真正的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有所不同;(5)死的民间故事,也就是说,这些民间故事从前肯定是活生生的,但是在此期间似乎已失去了生命。这种死的民间故事只有跟栩栩如生的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时,才能被搜集到,而这种内在的联系我们觉得是很重要的。

三、掌握当代文献

有人试图把迄今已出版的现有民间故事的全部资料尽可能地都加以利用。这种意图没有实现。大部分故事发表在各个城市的日报的副刊上。要在发表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这些故事是不可能的。有些故事则发表在各个城市保存不了多久的小型期刊上,或者刊载在印数很少的读物上。这些出版物有些甚至是得不到的,还有一些早已售完。目前的状况是,就连我在中国认识的那些最著名的民间故事搜集者也不可能得到全部文献。这种缺憾有时只能通过许多民间故事的重印来弥补。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指望,大部分文献是掌握了的。为此,有些尚未发表的故事集也一并加以利用,这些故事集是中国朋友出于好意和慷慨向我提供的。

中国的民间故事在欧洲也有不少选本。然而这些选本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两个很大的缺陷:(1)全都是故事内容的复述,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译述。只要对两者进行一下比较,就会知道,复述故事的人不自觉地把许多内容给歪曲了。(2)在中国民间故事的欧洲选本中几乎经常找不到出处。这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试问,所谓的“欧洲民间故事集”对我们有什么用呢?中国几乎跟欧洲一样大。我们应该尽量确切地了解故事的发源地,以便清楚地识别对每一种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组类型。这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对中国这块土地上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的了解还处在开始阶段,进行民间故事研究,能够、并且应该使我们向前迈进一步。由于这些原因,只有极少数的欧洲选本才是可以利用的。注明出处,只是用来充实论述,使其更加完善,而不是作为论述的主要部分。

四、掌握历史文献

中国文学,就其广泛的范围来说,包容着大量的民间故事。然而,这些民间故事是非常分散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就连掌握其中很少一部分也是绝不可能的。除少数研究古代文学版本的人之外,几乎全部缺乏准备。在许多县志中也能找到大量的民间故事。在中国,一千多个县志中记载着很多民间故事。此外,在旅行指南、中长篇小说、特别是全集中的散论里,也包含有许多民间故事。为了找到这些故事,就得将每一部著作从头到尾仔细读一遍,因为民间故事往往只是以暗示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节省阅读原著的时间而不读全集,那是不可靠的。我们可以从一个广泛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孟姜女传说——中,看出系统通读文学作品的益处。这是一部三卷集的著作,里面征引了上百个出典。1通过这部著作,可以清楚地明了这一文学类型两千五百年间的发展历史。从这方面来说,所有的类型都应加以论述。这是一项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的工作。由于了解某个民间故事以往是否已出现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出处在本书中就不能忽略不提。我的这部著作,立足于现代的民间故事,但也试图以回溯过去的方式来追本溯源,以便根据我的了解,来确定这个民间故事最晚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在这方面,我只运用了少量自己读过的参考文献,或者说,只运用了中国同行所指出的参考文献。由于同样的原因,引用欧洲的著作也很少,因为在不了解中文原文、特别是对译文的上下文关系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对文本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尤其是涉及在古代文献里谈得过于支离破碎的民间故事时,只有通过语文学的专门研究工作,才能绘制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画面,或者说,那些谈得过于支离破碎的故事是残缺不全的,要么没有说明这个故事类型的流传地区,要么没有注明这个故事类型的年代,即缺乏对必要的重要内容的交代。这些往往都被忽略了。这样就使得历史性的说明显得非常不完善。这只是根据我肤浅的认识提出来的一些初步的看法。我希望这些看法有助于今后从多方面对本书继续加以完善,以便使所有民间故事类型获得一个完整的谱系。

五、周边地区

我有意识地把本书所论述的故事局限于中国的民间故事上。就我们今天掌握的知识来说,重要的是首先要掌握现有的全部民间故事,不必去考虑它们的原始发祥地问题。我所能提供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记载大多已证实,当今从欧洲翻译过来的东西没有一篇是成功的。有许多民间故事来源于印度,这是可以想见的,或者说是有据可查的。如果把民间故事的某些类型简单地说成是起源于印度的话,那是对它自身的发展史缺乏研究,也绝不是所有的问题就因此都能解决了的。从什么时候起在中国形成了民间故事的类型?它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传播开来的?从那时到现在它是怎么变化的?它同其他的民间故事有什么关系?它起源于印度的哪个地区?它与印度的哪些较大的民间故事群体有关?它通过什么途径、和其他什么事物一起流传到中国?它在印度的历史有多久?在这里,我有意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迄今我所能做的只是断定,某一个民间故事类型是从什么时候起出现在中国的非佛教文学中的,这一民间故事类型是个什么样子。对此,有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在我们尚未充分掌握历史资料的情况下,以及在尚未彻底搞清民间故事的历史之前,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更好,否则会闹出许多错误来。因此,我就回避了涉及民间故事在中国以外的发祥地的论述。只是为了某些特殊的缘由,才涉及少数民间故事的发祥地问题(约0.7%)。我觉得中国民间故事跟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民间故事的同源问题,比中国民间故事起源于印度的问题要重要得多。对此我在下面还要作些补充说明。

六、民间故事的地域

搜集整理出来的资料的地域分布很不平均,这从本书所附的“民间故事地区来源一览表”上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2民间故事中有35%以上来自浙江,其中绝大部分又是来自浙江中部,而该省的北部和南部就几乎一个也没有。此外还来自其他几个沿海省份,特别是广东。未注明省份的民间故事有相当大一部分(超过20%),它们也几乎全都分布在南方的几个沿海省份。内地各省,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在相当于德国整个面积的广大区域里,只有30至40个民间故事是大家所知道的!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民间故事的搜集者大都出身沿海省份。另一个原因在于——只要对作品的历史渊源稍加留意即可看出——南方和中原的民间故事比起北方和西北部的民间故事来,要生动得多。中国南方,特别是浙江省,在这方面比起气质较为凝重的北方来说,似乎更富有艺术创造力,更善于编造故事。地域分布不均,为我们对某些民间故事的流传情况作出某种结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凡是作出这些结论的地方,就只能当作暂时的论点而加以十分谨慎地对待。对此必须注意下面一点:这儿说的“中国南方”和“中国北方”,指的不是地理概念。中国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民族统一体,而是分隔成许多文化区。我们可以把这些文化区概括成两大地带:南部地带和北部地带。根据现有的知识,南部地带包括长江以南各省,此外还包括江苏、安徽、山东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和四川的部分地区。其他各省和地区则为北部地带。然而由于移民的特点,云南、四川和贵州的一些地区也应算作北部地带。所以“中国南部”的含义并不表示地理上的分布区域,而是表示南部地带的文化传播范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