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动物与人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修订版) 作者:(德)艾伯华 著


二、动物与人

8.懂鸟语的人

(1)有个人懂鸟语。

(2)只要他交还鸟语,鸟儿们就会把食物分给他,他不同意。

(3)鸟儿们使他陷入困境:他涉嫌谋杀而被捕。

(4)在验证了他的语言知识后,他获得自由。

出 处:

a. 民间Ⅰ,第3集,第4951页(浙江,绍兴)。

b. 民间Ⅰ,第12集,第100103页(浙江,绍兴)。

c. 朝鲜民间故事,第9395页(朝鲜)。

d. 小豆棚,第171页(地区不详)。

仅有母题(4):

鸟解救了坐牢的人,他在入狱前一直给鸟喂食:d。

扩 展:

拾柴人杀死淫乱的蛇。蛇王得知杀得有理,就给他吃蛇肝,以此作为报答。他懂得鸟语:浙江b。仅有本母题,但蛇赠送了能延长寿命的唾液:《独腿孩子》,第79—81页(江苏,灌云)。

作为进一步的考验,这个人得为君主找出喂养神鸟的食物,他因此致富:浙江b。

扩充成3个主人公,其中一个懂得鸟语。《妇女与儿童》XX,第8册,第374376页(朝鲜)。

历史渊源:

通过d可知,基本母题在19世纪初就已出现,d的叙事结尾与c很相像。

流传地区:

全中国?

9.鸟报仇

(1)一只驯养的鸟给穷主人偷来贵重物品。

(2)穷主人被捕,受到酷刑。

(3)他借城隍的名义,设法将那个虐待他的人叫来。

(4)这个人以为是城隍下旨,就来了。

(5)鸟装扮成神,抓住这个虐待者,狠狠地揍了一顿。

(6)此后它才显露自己的身份。

出 处:

a. 曹Ⅵ,第138139页(浙江,义乌)。

b. 民俗,第105 / 106期,第1517页(广东,南海)。

10.怕漏

(1)有人说,他怕下雨时屋漏。

(2)老虎听见了他的话,认为还有比它更凶恶厉害的动物。

(3)小偷来偷牛,他把老虎当成牛;老虎把小偷当成大力士,不敢动。

(4)老虎被小偷带走。

(5)老虎逃跑,或者被杀死。

出 处:

a. 妇女Ⅶ,第3册,第8687页(浙江,绍兴)。

b. 艾伯华手抄本1(浙江,金华)。

c. 瓜王,第1417页(山东,济南府)。

d. 曹Ⅵ,第183185页(浙江,浦江)。

e. 怪兄弟,第1418页(江苏,灌云)。

f. 妇女与儿童XX,第9册,第390页(地区不详)(简写)。

对应母题(5):

小偷到家才弄清,他抓到的是老虎,便把它放了,老虎逃走:浙江a。

小偷在半路上发觉,他偷来的是老虎,便往树上爬。老虎向猴子打听这个人的来历,小偷吓唬猴子,猴子因老虎的恐惧而丧命(比较母题(3)!):山东c;浙江b,d;江苏e。

增 添:

“老虎和鹿”的母题(参见本书类型3):浙江b。

历史渊源:

涉及印度,试比较《印度古代神话传说集》,第353页。

流传地区:

中国东南部?

11.老虎外婆(老虎和孩子们)

(1)一个多子女的母亲离家看望亲戚。

(2)她关照孩子们,不要让不认识的人进家门。

(3)半路上她遇见了一个向她详细询问的女人。

(4)这是个动物妖精,它狼吞虎咽地把她吃了。

(5)这只动物妖精得到孩子们的允许,进了家门。

(6)为了不露尾巴,它坐在一只桶上,孩子们感到惊奇。

(7)它晚上让最小的一个孩子睡在它的身边。

(8)它把小孩子吃了。

(9)姐姐听见声音,问妈妈在吃什么东西。

(10)姐姐看见一个小孩的手指头,发觉来者不是妈妈。

(11)姐姐和其他孩子们假装要解手,逃出来,爬到树上。

(12)动物妖精也跑了出来。

(13)孩子们喊救命。

(14)动物妖精听孩子们的建议,往身上抹油,这样就上不了树。

(15)孩子们把动物妖精吊在树的半腰上。

出 处:

a. 民间Ⅱ,第2号,第14页(河南,孟津)。

b. 扬州的传说,第2026页(江苏,扬州)。

c. 民间Ⅰ,第8集,第109112页(江苏,扬州)。

d. 民间Ⅱ,第2号,第59页(山西,灵石)。

e. 民间Ⅱ,第1号,第1416页(安徽,旌德)。

f. 民间Ⅱ,第2号,第1013页(甘肃,临洮)。

g. 民间Ⅱ,第2号,第1719页(江苏,南通)。

h. 民间Ⅱ,第2号,第2022页(浙江,台州)。

i. 民间Ⅱ,第2号,第2325页(浙江,绍兴和汤浦)。

j. 民间Ⅰ,第2集,第2639页(浙江,绍兴)。

k. 民间Ⅱ,第2号,第2628页(浙江,嘉善)。

l. 民间Ⅱ,第2号,第2930页(浙江,台州)。

m. 民间Ⅱ,第2号,第3134页(浙江,永嘉)。

n. 民间Ⅱ,第2号,第3538页(浙江,平湖)。

o. 民间Ⅱ,第2号,第3941页(湖南,攸县)。

p. 民间Ⅱ,第2号,第68页(四川,长寿)。

q. 民间Ⅱ,第2号,第6166页(贵州,贵阳)。

r. 民间Ⅱ,第2号,第67页(山东,高唐)。

s. 民间Ⅱ,第2号,第5254页(广西,柳州)。

t. 民间Ⅱ,第2号,第55页(广西,南宁)。

u. 民间Ⅱ,第2号,第4244页(湖南,衡山)。

v. 民间Ⅱ,第2号,第8997页(朝鲜)。

w. 民间Ⅱ,第2号,第7987页(日本)。

x. 民间Ⅱ,第2号,第5859页(云南,河口)。

y. 开展月刊Ⅹ(满洲)。

z. 潮州妖精鬼神故事,第18页(广东,潮州)。

aa. 民间Ⅱ,第2号,第4551页(福建,厦门)。

ab. 民间Ⅱ,第2号,第5657页(广东,广州)。

ac. 广州民间故事,第2731页(广东,广州)。

ad. 民间Ⅰ,第7集,第101102页(浙江,绍兴?)。

af. 绍兴故事,第6670页(浙江,绍兴)。

ag. 海龙王的女儿,第3743页(广东,翁源)。

ah. 换心后,第98119页(地区不详)。

ai. 渔夫的情人,第1925页(地区不详)。

aj. 三个愿望,第119129页(河北,涿鹿)。

ak. 民俗,第65期,第3336页(广东,东莞)。

al. 民俗,第51期,第1519页(广东,连州)。

am. 妇女与儿童Ⅶ,第12册,第9192页(福建,韶州)。

an. 妇女与儿童Ⅶ,第4册,第87页(浙江,吴兴)。

ao. 娃娃石,第171183页(江苏,灌云)。

ap. 从民间来,第7991页(地区不详)。

aq. 威廉,第1922页(山东)。

ar. 民俗,第72期,第813页(四川,巴县)。

as. 妇女与儿童ⅩⅩ,第2册,第273274页(朝鲜)。

动物是:

:河南a,山东aq。

:山西d;安徽e;以及ap,ai。

老虎:江苏ao,b,c;浙江h,i,j,af;湖南o;四川p;山东r;广东z;满洲y;朝鲜v,as。

狐狸:江苏g;福建aa。

:浙江m;广西s;四川ar。

披着人皮的熊:广东ab,ac,ak,al。

妖精:广东ag;浙江k,l;河北aj。

食人魔:甘隶f;广西t;广东ab;贵州q;云南x;湖南u;浙江ad;日本w;以及ah。

猴精:福建am。

孩子是:

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广东z;浙江k,l;安徽e;四川ar。

两个儿子:山东r;四川p。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江苏g。

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朝鲜v;福建aa;云南x;浙江m;甘肃f;山东aq。

两个女儿:湖南u;广西s;湖南o;浙江h,i;山西d;江苏c;福建am。

三个女儿:日本w;满洲y;贵州q;江苏b;浙江h,an。

四个女儿:河南a;河北aj。

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江苏ao;朝鲜as。

五个女儿:ap。

母题(3)—(4)出现在:

满洲y;朝鲜as,v;山东r,ag3;甘肃f;山西d;河南a;

江苏c,b,ao;河北aj;以及ap。

替代母题(3)—(4)的还有:

动物听到了母亲跟孩子们告别时说的话:日本w;浙江k,n;广东ac,z;福建aa;安徽e;四川ar。

关于母题(3)—(4)没有作详细的叙述:

广东ab;云南x;贵州q;广西t;湖南u;浙江m;江苏g;福建am。

母题(12)—(15)出现在:

朝鲜as,v;日本w;广东z.ag;云南x;福建aa;江苏b;河南a;山西d;满洲y;山东ag;河北aj;以及ah,ap。

替代母题(11)—(15)的另一种结尾:

喊救命:广东ak,al,ab;湖南o;安徽e;江苏g;浙江ad,h,k,m。

动物白费力气地寻找:浙江i,j;四川p;甘肃f;山东r。

灶王和土地帮忙,杀死动物:浙江n。

孩子们逃到楼上:广东ac;广西t。

孩子们逃到楼上,关上灯,向动物扔东西,或者把它烫伤:湖南u;贵州q;江苏c;广西s;福建am;四川ar。

故事结尾处增添:

孩子们用绳索从树上往天上,动物也往天上爬,它摔了下来,血把小米染红了:朝鲜as,v;日本w。

孩子们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朝鲜v,as。

动物被埋了,从尸体里长出了许多白菜,卖给了小商贩,从白菜里钻出来7个女孩:满洲y;福建aa;江苏ao;河北aj;以及ap。

动物死了,尸体变成了蚊子、蚂蚁:云南x;广西s。

动物死了,变成了井里的麻雀:广东ag。

动物变成了刺,孩子变成了樱桃:贵州q。

动物打算再来(“母鸡和公鸡”母题,参见本书类型14):广东ac;江苏ao;山东aq;以及ah。

蛇人:江苏ao;以及ap(女孩从白菜里出世后,见上)。

扩 展:

母亲一块一块地吃掉,星辰神话:朝鲜v。

历史渊源:

目前所知,这一民间故事最早见于17世纪。

(黄之隽《广虞初新志》)

综 论:

参见《海龙王的女儿》自序第9页;F.鲁姆普夫,日本,1930年,第2册,第53页及以下诸页论及这个类型,认为与“乐于助人的动物”有联系(日文版和中文版)。

参见《民俗》,第72期,第1322页,及其他故事。

参见《民间》Ⅱ,第2号,第98103页及书目。

流传地区:

全中国。

12.猫和狗结仇

(1)猫和狗在一块地里劳动。

(2)狗干活卖力,猫什么都不干。

(3)猫回家比狗晚,谎称它干的活比别人多。

(4)猫受到了奖励,狗没有。

(5)从此猫狗结仇。

出 处:

a. 相思树,第9396页(广东,文昌)。

b. 民俗,第77期,第2426页(广东,文昌)。

比 较:

就性质来说,与“乐于助人的动物”(参见本书类型13)非常相近。

13.乐于助人的动物:猫和狗

(1)某人喂养了猫和狗。

(2)他的一件宝物被盗。

(3)猫和狗迫使老鼠不情愿地把宝物送了回来。

(4)由于待遇不公,猫狗结仇。

出 处:

a. 菜花郎,第4157页(河南,济源)。

b. 换心后,第6877页(地区不详)。

c. 民间Ⅰ,第10集,第5763页(浙江,绍兴)。

d. 瓜王,第98110页(山东,胶州)。

e. 民间传说Ⅰ,第4546页(地区不详)。

f. 换心后,第6367页(地区不详)。

g. 独腿孩子,第9396页(江苏,灌云)。

h. 威廉,第2829页(山东)。

i. 粤南民间故事集,第120页(广东)。

母题(4):阙。

河南a;浙江c;以及b;广东i。

两只动物被打死:江苏g。

前 引:

某人因为善待乔装打扮的神而得到宝物:河南a。

拜访龙王:浙江c;以及b。

用夜明珠报答主人:山东d;以及f。

其人因为善待妖怪而得到宝物:广东i。

流传地区:

全中国?

14.肯帮忙的动物(母鸡和公鸡)

(1)有位老太太或者一个女孩,被一只动物或者被一个妖怪咬伤了,她哭了起来。

(2)不管是过往的动物还是人,都愿意帮她忙,给她一种保护自己的东西,或者帮她隐藏起来。

(3)那只动物或那个妖怪来的时候,它们躲在一边,把那只动物或那个妖怪打伤,或者打死。

出 处:

a. 民间Ⅰ,第9集,第4547页(浙江,绍兴)。

b. 潮州妖精鬼神故事,第7678页(广东,潮州)。

c. 潮州妖精,第912页(广东,潮州)。

d. 广州民间故事,序言,第6页(浙江,余姚)。

e. 民间Ⅱ,第7号,第12页及以下诸页(浙江,萧山)。

f. 民间Ⅱ,第1号,第11页(西藏)。

g. 民间Ⅱ,第1号,第11页(日本)。

h. 民间Ⅱ,第1号,第56页;以及开展月刊Ⅹ(泛指各地)。

i. 瓜王,第3840页(地区不详)。

j. 瓜王,第111116页(地区不详)。

k. 绍兴故事,第2530页(浙江,绍兴)。

l. 民间Ⅰ,第11集,第6770页(浙江,绍兴)。

m. 海龙王的女儿,第2636页(广东,翁源)。

n. 菜花郎,第6371页(广东,翁源)。

o. 三个愿望,第117119页(地区不详)。

p. 民俗,第46期,第3336页(广东,东莞)。

q. 民俗,第51期,第1921页(广东,梅县)。

r. 民俗,第74期,第2页(地区不详)。

s. 广州民间故事,第2731页(广东,广州)。

t. 换心后,第98119页(地区不详)。

u. 曹Ⅵ,第121124页(浙江,浦江)。

v. 妇女与儿童Ⅶ,第8册,第9697页(浙江,余姚)。

w. 娃娃石,第171183页(江苏,灌云)。

x. 威廉,第2123页(山东)。

y. 民俗,第2期,第3136页(广东,潮州)。

z. 民俗,第15/16期,第4249页(广东,翁源)。

动物或妖怪是:

猴子:浙江e,u;以及h,j。

猪精:广东c,h,n,q,y。

老虎:浙江k,l,h;河北h;闽南h;广东h,p;江苏h,w;以及i。

猫精:江苏h。

披着人皮的熊:广东h,s。

怪物:浙江a;广东h,m,z;以及t。

野人:浙江d,h,v。

妖怪:广东b;西藏f。

:山东x。

帮助者是:

动物本身:西藏f;日本g;中国北方h;以及i,o,t。

商贩:浙江u,v,a,d,e,k,l;广东p,b,c,m,s,t,y,z;中国南方h;山东x;江苏w;以及q,r,j。

历史渊源:

至今不详。

综 论:

参看出处h;比较印度《本生经》,第357页(瓦尔德施密特:《佛教艺术》Ⅰ,第85页);此外在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均有传播。

流传地区:

沿海各省。

前 引:

“老虎和孩子们”:江苏w;山东x。

15.中山狼

(1)书生救了一只将要死的狼。

(2)狼获救后,要吃掉它的救命恩人。

(3)狼被打死。

出 处:

a. 韦勒尔,东方社会杂志(续辑Ⅻ),第144146页(河北,北平)。

母题(1)—(2):

本母题作为《圣经》洪水传说的补充,但结局是狼把它的救命恩人的母亲吃掉了,这位母亲同样是对它有救命之恩的(洪水y)(山东)。

16.动物报恩

(1)有个人曾帮助过一只动物。

(2)当他处于生命危险时,这只动物前来救助。

出 处:

a. 相思树,第105106页(浙江,富阳)。

b. 相思树,第106页(浙江,富阳)。

c. 相思树,第107页(浙江,富阳)。

d. 参见“云中落绣鞋”(泛指各地)。

e. 相思树,第2628页(福建)。

f. 曹Ⅵ,第142页(浙江,金华)。

g. (广益书局)民间故事Ⅰ,第1719页(地区不详)。

h. (广益书局)民间故事Ⅰ,第6265页(江苏,常熟)。

i. (广益书局)民间故事Ⅲ,第4649页(江苏,苏州)。

动物是:

一只苍蝇:浙江a;江苏i。

一只蚂蚁:浙江b,f。

一只母鸡:浙江c。

一只鸟:福建e;江苏h。

几只动物:d。

蝴蝶:g。

人 是:

一个男子:af,h,i。

一个女孩:g。

解救的办法是:

动物坐在斩首刀上,使这个人没有被砍头:a。

动物堵住了枪口:b,f。

动物警告蛇(比较“蛇报恩”):c,h。

动物把良种茶叶传播到农村,使这个村子变得富裕起来:e。

动物帮助人经受住考验,使他得到公主:d。

动物往坏人眼里撒粉,把他毒死,使女孩得救:g。

动物给人出主意使人获救:i。

17.老虎报恩

(1)某男人或女人,帮助雄虎或雌虎,摆脱险境。

(2)老虎报恩。

出 处:

a. 换心后,第13页(地区不详)。

b. 换心后,第912页(地区不详)。

c. 民间Ⅱ,第3号,第4344页(河南,商丘)。

d. 曹Ⅵ,第137页(浙江,金华)。

e. 曹Ⅵ,第135136页(浙江,金华)。

f. 云中的母亲,第113114页(江苏,宜兴)。

g. 粤南民间故事集,第5354页(广东)。

替代老虎的是:

狐狸:河南c。

母题(1):

:江苏f。

救助方式:

给动物接生:河南c;浙江d;以及b。

帮助治伤:a;广东g。

陷入虎穴的男子给虎崽喂食:浙江e。

报恩方式:

老虎使救命恩人免遭一死:a;浙江e。

老虎帮救命恩人找到一个妻子:b;浙江d;江苏f;广东g。

老虎帮救命恩人打仗:b。

赠送金钱:河南c。

18.蛇报恩

(1)一位书生养了一条蛇。

(2)他进京赶考时带着它,半路上把它给放了。

(3)他来到一个有妖精的去处。

(4)夜里蛇跟妖精搏斗,两者都死了,书生得救。

出 处:

a. 民间Ⅱ,第5号,第3335页(浙江,绍兴)。

b. 金田鸡,第110页(浙江,杭州)。

c. 民间Ⅰ,第7集,第9596页(广东?)。

d. 鬼哥哥,第103107页(地区不详)。

e. 袁枚:子不语Ⅰ,第18页(地区不详)。

f. 小猪八戒,第101104页(浙江,新市)。

g. 妇女旬刊XIX,第4册,第52页(朝鲜)。

h. 民俗,第67期,第12页(广东,新会)。

i. 曹Ⅵ,第140页(浙江,兰溪)。

j. 曹Ⅵ,第141142页(浙江,兰溪和金华)。

k. 民俗,第85期,第2326页(广东,文昌)。

l. (广益书局)民间故事Ⅲ,第2432页(江苏,苏州)。

m. (广益书局)民间故事Ⅳ,第4045页(地区不详)。

替代蛇的有:

一条蜈蚣:浙江a,i,j;广东c,k;以及m。

一只青蛙:浙江f;江苏l;朝鲜g。

美女蛇:浙江b;以及d。

妖怪是:

一条蜈蚣:浙江b;以及d(原文如此,疑有误。——校注)。

一条蛇:浙江a,f,i;广东c,k;江苏l;朝鲜g;以及m。

仅有母题(1)—(2):

参见“蛇吞象”c——补充说明,饲养人后来因为蛇的财产问题被杀死,蛇施行报复总要咬死人,直到饲养人被追授一个头衔:《清嘉录》,第106页,该书引用了《华亭县志》上的话(比较多雷Ⅺ,第1046页)。此外,继续比较“洪水2”。

放出来就变成了龙:h。

对应母题(3):

男子在半路上被一个看不见的生灵呼唤姓名,他应声回答。那个生灵是蛇,蛇因此获得支配他的能力,晚上来把他咬死:浙江j,a;江苏l;广东c。只限这一母题者:《民间》I,第9集,第64页(浙江,杭州)。

同一母题,不过那只是个死妖怪;这个母题是一位饭店老板讲的:袁枚:《子不语》续编,第56页,根据比较古老的原始资料。

传说一个女孩成为蛇的牺牲品,她的癞蛤蟆救了她:朝鲜g。

历史渊源:

通过显然不一样的出处e证明18世纪末就已出现了这个类型。——这个民间故事最早可能是关于蜈蚣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与蛇应答的母题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故事在19世纪初的《清嘉录》中有所记载,但实际上在汉代文学作品中就已存在,当然那时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即谁要是看见蛇,谁就得死掉,故这个民间故事的来源相当久远。

比 较:

向“洪水2”,特别是向“蛇吞象”的过渡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的故事在这里大概也能联系得起来,否则就不必附上这个故事:

(1)蛇与蜈蚣争吵,一位男子帮了蜈蚣的忙。

(2)死了的蛇装扮成狗来进行报复。

(3)尽管非常小心谨慎,尽管放了一条纸糊的蜈蚣,装扮成狗的那条蛇还是把那个男子给咬死了。

出 处:

a. 潮州妖精鬼神故事,第3537页(广东,潮州)。

b. 独腿孩子,第7073页(浙江,新市)。

替代母题(1):

男子打死恶狗:浙江b。

替代母题(2):

装扮成蛇来报复:浙江b。

比 较:

“动物报恩”。

19.蛇吞象

(1)有个孩子养了一条蛇。

(2)他的母亲为了治病要吃蛇肝。

(3)这条蛇允许那位儿子切下它的一块肝。

(4)这儿子出于某种目的,切得太多,那蛇疼得只好闭上嘴,把这儿子咬死了。

出 处:

a. 广州民间故事,第8386页(广东,广州)。

b. 瓜王,第98110页(山东,胶州)。

c. 渔夫的情人,第4144页(湖北,武昌)。

d. 妇女Ⅶ,第12册,第8991页(湖北,竹溪)。

e. 鸟的故事,第8287页(湖北,武昌)。

f. 民俗,第72期,第3537页(广东,台山)。

代替蛇肝的有:

一颗夜明珠:a,c。

替代母题(2)—(3):

出于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蛇赠送了一颗夜明珠;后来由于饲养者提出无理的额外要求,蛇把他咬死了:a,c,e。

蛇变得凶恶危险,理应把它杀死。它出于感激,让饲养人把它杀死,饲养者得到了一个有魔力的蛇头:山东b。

母题(4):

阙:山东b。

历史渊源:

不能证实。——屈原的《天问》中有一处提到“蛇吞象(康拉迪,第124页)”。“相”和“象”两者谐音。我不敢肯定《天问》中的“象”是否是“相”的一个笔误,这个故事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了,或者说,“相”是否是对含混不清的“象”所作的新的解释。然而后者的解释可能性较大。

比 较:

“蛇报恩”——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母题。

蛇的母题——蛇作为报答赠送夜明珠(不含母题4)看来非常古老。这在《墨子》第46章(福克,第542页有详细的说明湖北?)与其他章节都曾提到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