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炸药家族

伟大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诺贝尔 作者:晓树 主编


炸药家族

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诺贝尔

卓越的一家人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母亲卡罗琳娜生前一直津津乐道于诺贝尔家族的一位先祖,并引以为荣。这位先祖就是奥拉夫·卢德贝克。

卢德贝克曾经是乌普萨拉大学的校长。这位杰出的先祖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植物、动物、解剖、建筑和机械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天赋,他的兴趣之广令人咋舌。如果非要给他冠个头衔,我们还是叫他医生和建筑师吧。

二十二岁那一年,卢德贝克就发现了淋巴腺及其功能,为血液循环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在他任职的乌普萨拉大学,他兴建了一座解剖室;他还曾经雄心勃勃计划写一部十二卷插图本植物学著作,并在瑞典建立起第一座植物园。另外,这位在自然科学建树颇丰的校长还在瑞典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发掘了一些极具史料价值的瑞典神话传说。

总之,卢德贝克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卡罗琳娜一直坚持认为:“只有我的儿子阿尔弗雷德才继承了卢德贝克的非凡智慧,才配得上他那样的天才。”

事实上,不光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一家个个才华横溢,成就卓著。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父亲是伊曼纽尔·诺贝尔。

伊曼纽尔出生的时候,他那可怜的爸爸早就躺在了坟墓里,把那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家留给了妻子和儿子。这位父亲生前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他曾在俄国军队里干过活,帮军人理理发,同时还担当外科医生。不过这位“医生”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他给人治病完全靠的是经验和摸索,未免有点江湖郎中的味道。

跟他父亲一样,伊曼纽尔没有条件上学读书,不过他脑子灵光,比一般人更聪明,而且手脚勤快,吃苦肯干。虽然如此,但在后来的发展中,伊曼纽尔终归还是因为没有受过系统教育而受到许多限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生活伊曼纽尔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走南闯北。十六岁那年,他干脆离开了家,登上一艘名为“忒提斯号”的货船当起了船舱侍者。货船开到埃及的时候,伊曼纽尔便登上岸,开始了在埃及谋生的日子。

一开始,伊曼纽尔凭借自己年轻力壮,找一些敲敲打打的零碎活计。不过,他在干活的时候还多长了个心眼,他边干边细心观察,并在心里暗暗琢磨研究别人的手艺。由于悟性极高,伊曼纽尔慢慢地学会了一套建筑本领。后来,总督穆哈默德·阿里雇佣他干活,从此伊曼纽尔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建筑师。

三年后,伊曼纽尔回到了瑞典。屁股还没坐稳,一个好机会就降临到了这位能干的年轻人头上。

伊曼纽尔得知,国王查理四世和他的随从即将路过他的家乡。这可让家乡那群乡下人忙死了,他们准备了各种仪式来欢迎国王,聪明的伊曼纽尔也动起了脑筋。

“我记得以前曾经听人说起,查理四世在罗马的时候,凯旋门给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令他赞不绝口。如果我能依样仿制一座的话,国王一定会很高兴的。”

于是,能干的伊曼纽尔当即建造了一座惟妙惟肖的凯旋门,向国王献礼。这座仿制的建筑物虽然比不上原物壮丽精美,却也颇具神韵。

“想不到在这么一个穷乡僻壤还有这等能工巧匠!”国王见了之后龙颜大悦,伊曼纽尔的凯旋门着实讨了国工的欢心,小地方也顺带沾了光。

有了这一番经历,伊曼纽尔自然受到了关注。不久,在两位杰出的瑞典建筑师的资助下,1821年,他进入斯德哥尔摩建筑学校学习深造。在学校里,聪明的伊曼纽尔成绩优异,他曾四次获得发明奖,连校长都为他高兴。

第一次,伊曼纽尔研制的风力推动的抽水机模型,获得了六十泰勒的奖金,这是学校当时颁发的最高奖金;第二次,他凭借自己研制的一台精巧的活动房屋模型,又拿到了六十泰勒;随后,他设计制作的一种螺旋形的盘梯模型和他设计的一种新式的印染机又先后得奖。

1825年以后,伊曼纽尔又转到了工程学校学习。在工程学校期间,他因为发明亚麻精整机而获得该校的年度奖学金。

虽然伊曼纽尔成绩卓著,但是这两所学校都只是不太正规的夜校,专门为那些需要充电的成年人而设立。所以,伊曼纽尔在那里都没有读到毕业,而把大量的宝贵时间都花在了自己琢磨、进行发明创造上。

在斯德哥尔摩的这段时期,伊曼纽尔完成了不少新的建筑工程。他曾进行过关于“多动木房”的种种设计实验,建造了浮桥,还造出了各种机床,这些机床获得了人们的好评。1828年,伊曼纽尔发明的“诺贝尔机械运动”还获得了专利权。“诺贝尔机械运动”是一种将循环运动改为前后运动的新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造出了十个滚轮的碾压机。

二十六岁那年,伊曼纽尔已经成长为一个开朗、热情、雄心勃勃的青年了。他仪表堂堂,一头亚麻色的头发随风飘动,两眼常因思索而熠熠发光,笔挺的身姿犹如军人,加上奔放的性格,使他看起来显得格外高大壮实。这个小伙子足智多谋,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赢得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他的地位和事业也逐渐稳定下来。

这一年,伊曼纽尔把富裕的阿尔塞尔家的女儿卡罗琳娜迎娶过门,并且搬进了一所舒适的公寓。随后的几年,大儿子罗伯特和二儿子路德维格相继出生了。

卡罗琳娜比伊曼纽尔小三岁,虽说出生于富人家庭,但卡罗琳娜绝不是娇滴滴的大小姐,丝毫没有一般富人孩子娇生惯养的坏毛病。这位女性为人质朴坚定,话语不多,而且吃苦耐劳。她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遭遇世间苦难和不幸的人们怀着真诚的同情和怜爱,并以帮助别人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伊曼纽尔是一个天才,他脑子里有无穷的想象,各种怪念头层出不穷,他的许多设想和研究都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成就息息相关。可惜,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教育,伊曼纽尔有时候无法辨认什么是真正可行的计划,什么又只是离奇的想象。伊曼纽尔天性乐观热情,却并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做事情凭着一股子热情和冲动,却懒得进行统筹规划,对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不能未雨绸缪。他曾经拥有大规模的企业,可是他对研究工作的兴趣远远大于经营企业的责任感。这些个性缺点是让伊曼纽尔屡遭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幸好他豪爽豁达,这些挫折都不曾使他失意介怀。

现在我们该讲讲伊曼纽尔三个天资聪颖的儿子了。

大儿子罗伯特出生于1829年6月8日,经历相对较为简单。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发现了巴库油田并和他的兄弟一道创建了规模巨大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这个公司对俄罗斯帝国的国防、工业和海陆运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公司创业的最初几年,罗伯特亲自驻守在天寒地冻的巴库,组织指挥当地的技术工作,为石油公司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直到后来因为病重,罗伯特才不得不辞去职务。

在那个时代,有一位名叫马因夫的人写了一本书,在书中他这样描写罗伯特和他的弟弟:两位瑞典人,罗伯特·诺贝尔和路德维格·诺贝尔,完全改变了俄国的石油工业以及俄国在里海的工业和政治状况。正如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利用他的黄色炸药改变了采矿操作方法和战争技艺一样,他们也给予民主不可估量的力量。不过,从个性上说,罗伯特比他的两个同胞兄弟更容易悲观失落,也更容易拘泥于小节。父亲伊曼纽尔在圣彼得堡破产之后,罗伯特就久久不能从这次打击中振作起来。

二儿子路德维格生于1831年7月27日。他年轻时在圣彼得堡父亲的工厂中帮忙办事,才干逐渐得到显露,并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工程师。父亲破产之后,路德维格在维堡买下一家小工厂。在他的悉心经营之下,工厂逐渐发达起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路德维格曾致力于制造步枪和手枪。

巴库油田发现之后,路德维格在油田的经营和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对油田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技术上的改进,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首创。尤其在罗伯特因病退职后,路德维格更是一手包揽了巴库油田的大小事务。在他的领导下,油田的规模成倍扩大,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企业。像他父亲一样,繁重的事务不仅没有压垮路德维格,反倒让他如鱼得水。在各种压力之下,他天生的创造力和魄力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路德维格天生具有企业家与领导者的良好素质,拥有旺盛的精力和远大的目光。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最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工作的人不要吃饭。”

工作之余,路德维格还不忘给自己充充电,吸收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他兴趣广泛,爱好哲学和文学,尤其钟情于法国作家伏尔泰。路德维格想像力丰富,对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不凡的鉴赏能力,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位果断坚毅的企业家其实感觉敏锐、虚怀若谷,很善于体贴别人。

拿他对待员工的态度来说,路德维格同情、爱护他手下的工人,热心为他们谋取各种福利。他为工厂里所有的工人建造起住宅区,有家室的住在比城里还要好的房子里,未婚的工人住在公寓里。对于不愿意住在巴库的人,工厂还派出轮船随时接送。他还想方设法改善工人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尽量过得舒适自在,以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为了不使工人们入不敷出,让他们在经济上稳定下来,路德维格还设法拨出一笔款子建立了一所储蓄银行,鼓励人们把钱存到银行里来。

这么好的老板自然受到了他的助手、职员和工人们的一致爱戴和拥护。他们为拥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仁慈体贴的老板而庆幸不已。工厂里几乎没有主动要求辞职的工人,相反,他们平时总是能主动替路德维格考虑。

伊曼纽尔的三儿子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本书的主角,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提到他,我们不能不提他的一系列创造发明。阿尔弗雷德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发明家,他知识渊博,在许多方面都有建树。他的一生硕果累累,总共取得了将近四百项科学发明的专利,为合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阿尔弗雷德提出了用不挥发溶剂溶解硝化纤维素制造人造革、人造橡胶的想法。虽然这一设想在他生前未能实现,但却为后人制造人造革和人造橡胶开拓了思路。他还是人造丝工业的先驱者之一,发明了用来挤压喷注人造丝的玻璃管。

就在阿尔弗雷德六十岁那一年,在风湿和心脏病的双重折磨下,这位花甲老人还取得了十五项专利。

当然,炸药的发明是阿尔弗雷德留给世人最辉煌灿烂的一项成果,硝化甘油引爆法、雷管、达纳炸药、炸胶、无烟炸药以及速爆炸药、缓性炸药等发明在19世纪后期为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征服自然带来了福音。炸药得到了广泛地使用,一条条铁路相继通车,一座座矿山得到开采发掘。

除了自己发明创造,阿尔弗雷德还热情资助别人。他慷慨地承担了恩盖上尉试验“空中鱼雷”的费用,并且亲自参与了相关研究。现代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变速齿轮自行车、消除留声机杂音的减音器等发明,也都曾经得到阿尔弗雷德的热心赞助。

阿尔弗雷德不光是个发明家,他还是个显赫一时的大企业家。他的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并组合成两个规模巨大的托拉斯。这个庞大的实业帝国对整个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不过,让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家喻户晓的还是他用自己的巨额遗产设立的诺贝尔奖金。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如今已经深入人心,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之牵肠挂肚。不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经济学家,无不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不管谁捧走这个奖,他所在的国家必然举国欢腾。总之,诺贝尔奖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奖。

年轻的牧师苏德勃罗曾经这样描述阿尔弗雷德:当他孤零零死去时,没有妻儿在旁边给他安慰……他的天性,既不为名利所动,又不为孤独所苦,直到他生命的末日。他是热心的、仁爱的。在他的生活里,处处表现出高贵的品德。这段评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阿尔弗雷德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位杰出人物一生的篇章,跟他一起经历一番风风雨雨吧!

工厂主家庭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乍听之下很像是英国人的名字,因此有些人怀疑他的祖先是迁居瑞典的英国移民,事实上他是真正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历代的祖先都以诺贝尔利物斯为姓,不知为何从他祖父时代起简化为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的发明。秉承了父亲创造发明的兴趣,再加上先天和后天的优良条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最终成为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

资料链接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第一大城市,瑞典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一百八十六平方公里,人口七十六万。斯德哥尔摩大区包括周围四个市区,人口共一百八十六万。位于辽阔的波罗的海西岸,坐落在梅拉伦湖入海处,市区分布在十四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市内水道纵横,七十余座大小桥梁把它们联为一体,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

斯德哥尔摩在英语里意为“木头岛”。城市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那时,当地居民常常遭到海盗侵扰,于是人们便在梅拉伦湖的入海处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障碍,以便抵御海盗,因此这个岛便得名为“木头岛”。关于斯德哥尔摩这个名称,在当地还有传说,即古时梅拉伦湖上漂浮着一根巨大的木头,引导来自锡格蒂纳的第一批移民至此,建立了这座城市。另有这样的传说:以前这里一片荒凉,海浪冲来的遇难船只的碎片堆满海滩,当地居民便捞取这些木片搭起简陋的小屋。由于这些木片均不成块,只是一条条木头样的废料,因此,搭起的房子东倒西歪。

1250年,这种碎木房屋在小岛上形成了一条街,外国船只开到这里进行商贸活动,看见街上的房屋如此模样,不禁感到好笑,随口喊出“斯德哥尔摩”。“斯德哥”是木头的意思,“尔摩”则是岛的意思,合起来为“木头岛”。由于斯德哥尔摩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在1436年被定为都城,并逐渐发展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最大城市。

斯德哥尔摩既有典雅、古香古色的风貌,又有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在老城区,那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不凡的教堂和高耸入云的尖塔,而狭窄的大街小巷显示出中世纪的街道风采。在新城区,则是高楼林立,街道整齐,苍翠的树木与粼粼的波光交相映衬。在地面、海上、空中竞相往来的汽车、轮船、飞机、鱼鹰、海鸥,给城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而远方那些星罗棋布的卫星城,更给人们带来一抹如烟如梦的感觉。

斯德哥尔摩也是一座文化名城,市内有五十多座博物馆,如民族、自然、美术、古文物、兵器、科技博物馆等,分门别类,各有千秋。在斯坎森露天博物馆,有一百五十座从瑞典各地搬来的农家小舍,风格各异,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现出瑞典古代劳动人民所度过的那些简朴而富有意义的岁月。还有藏书达一百万余册的皇家图书馆和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等。

自1809年以来,瑞典一直没有卷入各种战争之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因瑞典宣布为中立国,居民照常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斯德哥尔摩因此被人们称为“和平的城市”。

伊曼纽尔是一位建筑师,即使再怎么穷,仍然为自己建了一栋小屋,并为他自己设计了一间研究室。

他热衷于研究发明,这使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满足。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所创造发明的东西都未能受到大众的欢迎,以致于生活依旧贫苦不堪。

伊曼纽尔的发明多半趋于理想而忽略了实用的价值,例如有一天,他拿着一个偌大的橡皮袋,出现在太太与三个儿子的面前,他说:“大家看这是什么?”

“我知道,一定是帐篷!”

“才不是呢,应该是登山袋!”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猜测着。

“哈哈,你们都很聪明,它既是帐篷也是登山袋。看!穿起来又像是防雨的披风。”

“哇,太好了,爸爸!”孩子们高兴地嚷着。

“嗯,不只这样,还可以浮在水面上靠它来渡河呢!”

“好棒啊,真是探险的好工具。”

“不、不、不,这是为军队设计的,是行军时最方便的用品。”

像这样方便又有用的袋子,在当时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对它感兴趣。所以诺贝尔一家人一直不曾因此项发明的富裕过。

1833年,也就是阿尔弗雷德出生的那一年,由于遭遇一场火灾,全家人的生活陷于了困境。

伊曼纽尔虽然拼命地去找工作,但老天似乎有意和他为难,没有一件工作找得顺利。在无以为生的情况下,他只好于1837年离开妻儿,只身前往芬兰。

但在芬兰他仍没有谋得好的职业,于是又辗转来到了俄国。

老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圣彼得堡找到一份工作。在此他的发明才华得以萌芽、滋长,因而有了日后的成就。

资料链接

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是俄罗斯第二大城、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发端于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查亚茨岛上建立要塞,后扩建为城,称圣彼得堡。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持续二百余年。1914年改称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又命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个小岛,靠四百多座桥梁相连,使圣彼得堡具有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中心城区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繁华的涅夫斯基大街(涅瓦大街)横贯城区,海港、河港和各类工厂分布在外围的瓦西里耶夫岛区、彼得格勒区和维堡区。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宫与皇宫广场、夏花园与夏宫、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许多杰出的人物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城内拥有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数十所高等院校以及众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影剧院等。

他的成功不仅改善了家庭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给他的幼子阿尔弗雷德带来极大的启示,并促成其后来的伟大成就并赢得“火药王”的头衔。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1833年10月21日。

当时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极为困苦,由于营养不良,瘦小虚弱的阿尔弗雷德经常感冒、发烧,这使父母为他操了很多的心,但他聪慧的天资却远胜于两位哥哥,因此深得父母的喜爱。

七岁的那一年,父亲远行俄国,他便在母亲的爱护下成长。

八岁时,他就读于镇上一所小学。由于身体的虚弱使他不得不经常请假,但智慧过人的他,学业非但不落人后,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为优秀。

“这孩子经常生病,恐怕跟不上课程的进度。”母亲忧虑地对老师说。

“这你尽管放心,他聪敏好学,功课一向很好,尤其是作文。虽然他父亲是学建筑的,但他以后恐怕会和他父亲走相反的道路,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老师这样安慰着诺贝尔的母亲。

在一个父亲常年在外,而由母亲全力支撑的家庭里,阿尔弗雷德日渐长大了。

由于身体瘦弱,经常生病,阿尔弗雷德没有太多的玩伴。他经常独自玩耍,不像一般小孩子那样活泼好动。

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或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

阿尔弗雷德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为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的他总是乖巧地静静聆听,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或许是这个原因,激发了阿尔弗雷德的幻想,使他也想奔赴父亲所在的遥远的俄国去。

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着天空中变幻不定的云彩,或观察地面上昆虫的各种活动。他所表现出的浪漫情结,以至于老师很有把握地断定他将来必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

老师的看法的确是有几分正确性,他对文学的兴趣极浓厚,也曾作过诗歌和小说。

但这种单独玩耍的个性及对大自然观察入微的情形,其实是他将来长大后细心研究和发明能力的雏型。

父亲到俄国一转眼已有三年的时间了。此时,阿尔弗雷德也已经九岁。就在这一年秋天,家人收到了父亲从俄国寄来的信。

父亲在信中对以往家中艰难的生活向家人表示极大的歉意,并说明最值得庆幸的是全家人就要在俄国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原来伊曼纽尔在圣彼得堡已经拥有一个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身为瑞典籍的发明家,他深受俄国政府的重视。

“太好了!”

“我们就要和爸爸见面了!”

“圣彼得堡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吧!”

大家兴高采烈地揣测、憧憬着未来。

这时,老大罗伯特十三岁,老二路德维格十一岁,阿尔弗雷德也已经九岁了。于是一家人为了准备搬家而忙碌起来。

1843年10月22日,也就是阿尔弗雷德十岁生日的那天,一家大小怀着无限的欢乐和希望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俄国的圣彼得堡出发了。

爱玩火药

圣彼得堡市街中心有座高耸的寺塔及圆形的屋顶,屋顶上直立的尖柱和建筑物间石砌的大道,这些都与斯德哥尔摩迥然不同。

他们乘坐的马车轻快地奔跑着,车轮时时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好像在为他们喝彩。

即将骨肉重逢,诺贝尔一家人再也隐藏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他们脸上无时不展露着笑意。孩子们更是左顾右盼,他们似乎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

当伊曼纽尔看到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尤其看见阿尔弗雷德活泼、健康、快乐的模样,心中更是充满了无比的欣慰。

“嘿,你们都长高了。阿尔弗雷德,听说你的成绩一向很不错!”

“爸爸才棒呢,而且也比以前更强健了!”

“哈哈,工作顺利,自然就心宽体胖了。待会儿回到家后带你们去参观工厂,好不好?”

“哇,好啊!爸爸的工厂是做什么的?”

“制造火药。”

“太棒了!”

孩子们张大眼睛高兴地比手划脚。

“爸爸,火药是装大炮用的吗?”

“不错,是装在大炮、枪和水雷里面的。”

“什么是水雷?”

“是一种埋藏在水面下的不动的雷。当不知情的船舰通过时,会因触碰而发生爆炸,把船舰摧毁。”

在摇晃不定的马车中,阿尔弗雷德仔细听着父亲和哥哥们的对话,眼睛还不停地浏览两旁奇特的景致。

不久,他们就到家了。

“今后你们三兄弟要相互勉励,努力求学,这样才能成就比父亲更伟大的事业,你将来打算做什么?罗伯特!”

“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

“老二,你呢?”

“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

“爸,我将来要做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不甘人后地抢着开口。

“好了,好了,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好好用功读书。”母亲严肃地对他们说。

“圣彼得堡可有好一点的学校?”

“当然有,但你们还不懂俄语,所以我们要先请一位老师教你们学俄语。”

就在他们到达的第二天,父亲为他们请了一位教俄语的老师。三个兄弟都非常聪明,尤其是阿尔弗雷德,年纪虽小,学习俄语的成绩却不亚于两位哥哥。

“阿尔弗雷德,你很有语言天才,很快就把俄语学得很好了。”有一天,老师称赞道。

“学外国语言很有趣呀!”

“很好,当俄语学会后我再教你英语、德语。”

“一定的!老师您一定要教我!”

阿尔弗雷德就这样,除了俄语,他又学会了几种外国语言。

哥哥们因年纪较长,所以课业做完后,还得到爸爸的工厂里,去学习操纵各种机械或帮忙处理办公室的事务。

“我真以你们为荣,你们不愧是我的儿子。只要大家努力不懈、合作无间,相信不久我们就可拥有规模更大的工厂了。”

伊曼纽尔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形,感到满意和骄傲。

“阿尔弗雷德,你对语言很感兴趣吗?那么你可以读各国有关科学的著作,这样将来要做一个伟大发明家就更不成问题了。”父亲这样建议道。

阿尔弗雷德喜欢博览各种书籍,他虽然还没有正式入学,但在家里已经自己学到了很多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因此,他具备了很多一般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知识。

阿尔弗雷德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他更喜爱文学,偶尔也能作诗自娱。

有时和哥哥们到爸爸的工厂去,阿尔弗雷德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要装入水雷里的火药。

资料链接

水雷的历史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器,它的故乡在中国。水雷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中,详细记载了一种“水底雷”的构造和布设方法,它用于打击当时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

欧美直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水雷。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于1778年1月7日,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炸死炸伤了一些人,史称“小桶战争”。水桶结构和引爆装置的完善及广泛应用,是从19世纪开始的。19世纪中期,俄国人亚图比发明了电解液触发锚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曾将这种触发锚雷应用于港湾防御战中。

西方最早出现水雷是在176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当时俄国工兵初次尝试使用漂雷,炸毁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桥。此后,各型水雷不断地被研制和改进,并广泛使用,在美国南北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水雷战果颇佳。从此,各国更加重视水雷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紧研究和制造各种水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共布设各型水雷31万枚,共击沉水面舰艇148艘,击沉潜艇54艘,击沉商船586艘,总计122万吨。

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或用于水雷全都是黑色的。

阿尔弗雷德试着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阿尔弗雷德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进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原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

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起地雷来玩。他先把火药粉用纸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成长条,作为导火线。将导火线点燃后,他以很快的速度跑向远方,等纸团着火,火药就会发出烟火喷了起来。

“真没意思,这哪里像炸弹,一点都不好玩。嗯!我用空铁罐试试看,也许会更像爸爸的水雷。”他自言自语地说着,并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然后再点燃导火线。

“碰!”爆裂的罐子发出很大的声音,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被这声巨响吓了一跳而跑出来观望。

阿尔弗雷德的调皮举动马上被父亲知道了,于是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当阿尔弗雷德再到工厂时,员工们早已闻知此事,因此没有人肯让他再接近火药。

“不行,不行!不能玩这种危险的东西!”

管理员说着,就把他赶出来。

“哼!不给?那我就自己来制造火药。”

阿尔弗雷德拿起化学书,翻寻起火药的制造过程来。

“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药都是黑漆漆的。”

“木炭容易找到,硫磺也可从引火木条(一头沾有硫磺用来引火用的薄木片)上刮下来,但最重要的硝石要去哪里找呢?”

想了想,阿尔弗雷德高兴地来到工厂,他在药品室中找到装硝酸钾的瓶子,偷偷地把里面的白色粉末倒入小袋子中,拿回家后立刻关起房门开始做实验。

硝石其实就是硝酸钾的粉末,把它和炭粉混合再加上硫磺就成了黑色火药。阿尔弗雷德小心地把微量混合粉末放在盘子中点火。

“咻!”的一声,火药发出了白烟。

“真是不中用的东西,一点威力也没有!”

于是他又改变了火药配方的混合量,威力于是也随着增强。他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哈!终于成功了!”

阿尔弗雷德因此又开始玩烟火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

最后虽然难免被父亲察觉而遭到禁止,但他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自从诺贝尔全家迁到圣彼得堡后,伊曼纽尔的事业蒸蒸日上,诺贝尔工厂也终于发展成为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工厂。

孩子们虽然没有上学,但靠着自修及家庭教师的指导也都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应有的教育,这其中也有诺贝尔三兄弟天赋极高、求知欲又很强的原因。

后来罗伯特和路德维格结束了家庭的补习教育,到工厂正式去实习了。

到了父亲的工厂,罗伯特负责公司有关业务方面的工作,路德维格则负责工厂技术方面的事情。伊曼纽尔的工厂,已成为诺贝尔家族的事业了。

正如父亲当初的预料,孩子们的表现都很杰出。

不知不觉阿尔弗雷德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这是可以面临工作的年龄了。

“我想让阿尔弗雷德到工厂去工作。”父亲跟母亲商量说。

“是呀,都十七岁了,不能老把他当小孩子看。”

“你想该叫他做什么事呢?”

“他虽然对文学方面兴趣很浓厚,但我想还是叫他学习技术方面比较好。”

“嗯,当技师是不错,但他最好是能成为研究发明方面的技师。”

父亲接着又说:“罗伯特可以帮助我经营公司,路德维格则负责工厂生产制造方面的事务,所以我希望阿尔弗雷德能担任发明创造的工作,使工厂不断地有新产品上市。”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呀!”

“所以我打算让阿尔弗雷德到美国去留学,做更深一层的学习研究。”

“啊,到美国?”母亲很惊讶地问。

“是的,美国有一位从瑞典移民去的发明家埃里克森。”

“哦,不就是发明螺旋桨式轮船的那个人吗?”

“对,是他!我想让阿尔弗雷德去跟他学习发明研究。”

“好是很好,但是要让阿尔弗雷德自己一人远赴美国,我不放心。”

“不要紧,他已不是小孩了,疼爱自己的子女就应让他经常出外,这样才不致孤陋寡闻。前一阵子埃里克森来信告诉我说他正在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就让阿尔弗雷德去跟他一起研究吧!”

“什么是热空气引擎?”

“就是以高温空气来代替蒸汽机发动的引擎,将来必定会是用途很广的发动机。”

就这样,阿尔弗雷德在父母安排下,离开了温暖的家,到陌生的美国留学去了。

去美国留学

阿尔弗雷德所搭乘的轮船,在大西洋上不停地往西前进。这是一艘两旁装有水车的轮船。虽然,阿尔弗雷德即将投入以发明螺旋桨使船只航行平稳快捷而闻名的美国发明家埃里克森门下。但当时那种新船仍未被普遍采用,所以阿尔弗雷德乘坐的仍是旧式的船只,它正慢慢地在波浪的摇荡中航行。

阿尔弗雷德倚靠着甲板上的栏杆,望着起伏不定的海浪冥思着:“正一步步接近的美国,究竟是什么模样?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国家吗?它是拥有很大的城市还是一片广大的牧场?还是盛产石油和煤铁的大工业国吗?”

阿尔弗雷德在长途疲惫的航行中,仍不忘时时复习英文,加强语言能力,以便适应那即将到达的陌生国土。

对语言颇具天分的阿尔弗雷德,在俄国的时候,他的英文读写能力就已相当不错。为了精益求精,他仍不忘随身携带各类的英文读本,其中除了有关科学的书籍外,更不乏文学与诗歌方面的读物。

阿尔弗雷德在漫长的旅途中,最喜欢的是坐在甲板上,面向大海欣赏文学作品。他对雪莱的诗及其对事物的看法产生很大的兴趣。

雪莱将各种理想在自己的诗中表露无遗,他主张博爱、和平,对事物的看法具有合理正确的思想。

年轻而善感的阿尔弗雷德,深深地被雪莱的作品所吸引。雪莱的思想已经完全被他吸收、融合而成为阿尔弗雷德的思想了。

阿尔弗雷德之所以能以合理的科学观点,促进发明事业的扩展;以和平的手段、博爱的精神处世待人,这都是受雪莱思想的影响。后来他捐出遗产设立诺贝尔奖,也可以说是雪莱思想的升华。

抵达美国后,阿尔弗雷德立刻带着父亲的介绍信去拜访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对他的到来深表欢迎。阿尔弗雷德在此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埃里克森从事以火和高温产生的膨胀空气来代替蒸汽发动引擎的热空气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如今的燃汽轮机,在当时并未被普遍使用。

阿尔弗雷德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其他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国度的阿尔弗雷德,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胜于对机械的研究。

每当阿尔弗雷德感到孤单寂寞时,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写诗也成了他业余时间的主要消遣。

一年很快过去了!阿尔弗雷德道别埃里克森,离开美国踏上了归途。当他路过巴黎时,为了寻求更多的知识,他暂时停留在了法国。他的主要目的是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激发他作诗的灵感。

阿尔弗雷德在圣彼得堡时已有相当的法语基础,对语言有着特殊兴趣的他,为使法语说得更为流利标准,于是进入了一家会话补习班。在此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由于彼此相爱,他们曾海誓山盟私订终身。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阿尔弗雷德此刻的法语程度已不亚于法国人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因病去世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阿尔弗雷德再没有心情留恋巴黎。他决心离开这个使他心碎而难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因此他很快回到了第二故乡——父母所在的圣彼得堡。

当时是1852年,阿尔弗雷德刚满十九岁。

回到俄国

“阿尔弗雷德,你已经长大了!”母亲卡罗琳娜高兴地拥抱三儿子。

“是呀,转眼间你已离开两年了!”父亲伊曼纽尔也高兴地说道。

“你看来脸色不大好,哪里不舒服吗?”母亲关心地问道。

“没有呀,只是因为长途跋涉,有点疲倦而已。但看到爸爸妈妈依然康健,我就一点都不累了!”阿尔弗雷德很懂事地回答道。

“是呀,我们身体一向硬朗,工厂业务也相当景气。”父亲笑着说。

“咦,哥哥他们呢?”

“哦,大概就快回来了吧。我已经派人通知他们你回来了。现在工厂里的事都由他们俩负责,他们都能独当一面了,而且都是相当不错的优秀技师。你大哥担任经理,二哥是厂长。”

“真是太好了,我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看齐。”

“那当然,阿尔弗雷德,你这趟去美国回来已懂事多了。”母亲插口说道。

“对了,阿尔弗雷德,你学的是理化,希望你能将所学的理论,实际应用在我们工厂的产品上面。”

对父亲的话阿尔弗雷德似乎有所愧疚,他显得面有难色。

“我想你一定能愉快地胜任。我已决定把你安插在负责指导发明的部门工作了!”父亲满怀自信地说。

“我一定尽力,像哥哥们一样努力工作。”

这时罗伯特和路德维格回来了。

“大哥,二哥,我回来了。”

“阿尔弗雷德,欢迎你又回到这个家来,哇,你长高了不少了!”

“怎样,美国如何?”路德维格问道。

“美国到处都是广大的平原,只要适当地开发建设,必定前途无量。”

“听说美国盛产石油?”

“是的,不仅有石油,铁、煤的产量都很丰富,可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了。”

这时父亲伊曼纽尔对老大老二说:“对了,我告诉你们,从今天起我任命阿尔弗雷德负责指导发明的工作,你们赞成吗?”

“那太好了,阿尔弗雷德一定能有良好的表现。”罗伯特说道。

“我还不敢确定,但我一定尽力就是。”阿尔弗雷德诚谨恳说道。

母亲抚摸着出生于俄国、现已九岁的幼子艾米尔,欣慰地笑着。

阿尔弗雷德第二天就到工厂上班了。他先从见习生做起,除学习机械车床的操作和削铁的技能外,也要学习修理机械的故障。这些都是会让人搞得满身油污的粗重工作,可是阿尔弗雷德对实地的工厂见习却极感兴趣。

此外,他还跟着罗伯特学习办公室里的事情,例如将钢铁原料或机械的价格记下做成账目统计表,以及经营企划公司业务的要领等。

在学习期间,他仍不间断地阅读各种有关火药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参考书,并从事工厂机械改良的设计和新产品的制造研究等工作。

阿尔弗雷德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往往在太阳下山后依然留在工厂实验室继续从事各种研究。

不久,漫长的冬季已经近尾声,4月的复活节即将来临,春天的气息已悄悄地布满了圣彼得堡。

但是阿尔弗雷德的食欲却显著地下降。

“阿尔弗雷德,热心工作固然很好,但千万不能忽略了适度的休息呀!”母亲看到这种情景担心地说。

“不要紧的,妈妈,不要紧的。”

阿尔弗雷德强打精神笑着回答。

“我还年轻,身体很健康,一点也不觉得累。”

“可是你最近瘦了不少。”

“没这回事,是您自己猜想的,您看我这不是好好的么?”

阿尔弗雷德仍然和往日一样每天辛勤地工作。

“阿尔弗雷德,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生病了?”父亲有一天也担忧地问。这一问,阿尔弗雷德似乎也感觉到身体疲劳不适。

“我有点感冒,不过,很快就会好的。”

阿尔弗雷德真的生病了。他不断地发高烧,医生细心地诊断后说:“呼吸系统有一点毛病,可能是过度劳累所引起,虽不太严重,但最好能找个地方好好休养一下。”

“找什么样的地方呢?”伊曼纽尔问道。

“到温暖的地区去比较好。”

于是家人决定让阿尔弗雷德到南方较温暖的乡下去静养。

但此时的阿尔弗雷德最想去的是德国而不是南方,他希望能趁这个机会学习德语。尤其他认为德国有最好的化学技术,因此他就来到靠近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德国温泉村埃格养病。

埃格是一个空气新鲜风景秀美的温泉,每日纵观群山,泡在温暖的泉水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种生活使阿尔弗雷德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同时他的德语也有了飞快的进步,可以同德国人一样,说写都很流利。阿尔弗雷德于是便利用机会到柏林去购买大量的化学参考书来学习。

这些化学书籍使他回忆起小时候玩火药的情景,他于是又迫切地希望能早日回到圣彼得堡,去从事各种他心里早就想好的化学实验。

等身体刚一康复,他就迫不及待地立刻启程回到圣彼得堡。

这时,俄国正酝酿着克里米亚战争的危机。

研究炸药

父母亲看到归来的阿尔弗雷德的身体已完全康复,心中非常高兴。

“阿尔弗雷德,看上去你身体已痊癒,不要紧了。”

“爸爸,我已经能独立作业,支撑全局了。今后我会全力进行发明方面的研究。”

“嗯,很好,你想做哪一种研究呢?”父亲满意地问道。

“我想研制一种强力火药。”

“可是阿尔弗雷德,战争可能很快就会爆发。一大堆的水雷订单使工厂应接不暇,正需要你帮忙呢!”

“哦,水雷能在战争中派上用场吗?”

“当然,俄国有强大的陆军,但海军却经不起英、法轻轻地一击,所以要在各大军港和敌军可能登陆的海岸布置水雷,加强海军防卫力量,以阻止敌舰或运输船的侵入。”父亲很得意地侃侃而谈。

阿尔弗雷德却不以为然地说:“爸爸,黑色火药只可能对于那些木制船管用,但对于钢铁制造的坚固舰船,恐怕无济于事了!”

“那怎么会?我已试验过了。”父亲心里有点不高兴。

“哦,真能如此,那就很好,可是我仍想发明威力更强大的火药。”

克里米亚战争终于在1854年3月间爆发了,俄国与土耳其、英国、法国的联军正式开战。

诺贝尔工厂因克里米亚战争而异常忙碌,水雷的需要量急剧上升。

“我们恐怕将要大忙一阵了。”因为战争,工厂制造军火的数量已无法供应购买者的需要,大批的订单使父亲格外振奋。

俄国的海军当时非常脆弱,显然根本无法战胜强大的英、法联军。

俄军在芬兰湾,靠近圣彼得堡西方的要塞喀朗斯塔德和克里米亚半岛西南部的重要海港塞瓦斯托波尔加强军事防卫,以应付英法联军的袭击。

诺贝尔工厂生产的水雷,在实战中是否能发挥强大的防御能力仍是一个未知数,但不管怎么样,在喀朗斯塔德军港的入口处,已密布了一重重的水雷阵。

英法联军的舰队,正如俄军所料,企图占领喀朗斯塔德军港,再直入圣彼得堡。如今,他们的舰队已到达芬兰湾了。不巧的是,有一艘俄国汽船竟误触自己铺设的水雷而沉没。看到这种情形的英法联军,立刻察觉到在喀朗斯塔德港的周围海面上应该浮着许多固定的水雷,因此他们放弃了攻打喀朗斯塔德港的计划。这足以证明,伊曼纽尔工厂生产的水雷确实相当地成功。

英法联军放弃了对北方芬兰湾的攻击后,把全力集中到克里米亚半岛上,这样一来,反使俄国吃了败仗。

资料链接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土耳其、法国、英国,后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也加入了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是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的,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拒绝。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逐渐地、内部地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将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当诺贝尔工厂生产的水雷功效被证实后,有两位化学专家专程到工厂来访问。他们就是在俄国学术界曾留下许多业绩的希宁博士和特拉浦博士。

“我有一件非常机密的问题想与伊曼纽尔先生商量。”希宁博士说道。

“是有关强力火药的应用问题。”

“我的儿子阿尔弗雷德,对这方面比较有研究,我想你们可以和他谈谈。”为了使阿尔弗雷德增长些见识,同时也为了锻炼他,父亲这样回答道。

“既是您的公子,那我们就放心了,因为这是高度机密。”

阿尔弗雷德被唤到两位专家的面前。

“这次的战争,对俄国而言实在是相当艰苦,为了使俄国早日获胜从而结束战争,我们想制造威力强大的炸药,请问可否与贵工厂共同研究?”

“当然可以,不过,你们来得太突然,事先没有周密地计划,凡事毫无头绪呀!”

“这点你不用急,我这里有强烈的液体爆炸物,但它的威力无法确定,是否有实用价值也还没有把握。”希宁博士说着,拿出一个瓶子来。

“就是瓶子里的液体……”

“啊,硝化甘油!”不等希宁博士说完,阿尔弗雷德便脱口而出。“我从书上知道这是1847年意大利科学家沙布利洛所发明的,今天我才头一次看见这种液体。”

“我们就是想利用它来做研究。”希宁博士对阿尔弗雷德说。

“我也曾想过这种液体可能会增强水雷的威力。”

“是的,但这项工作非常困难,沙布利洛虽利用甘油、硝酸和硫酸制造出这种比黑色火药威力大好几倍的爆炸物,但它有时却会失去效用,仅仅燃烧却不爆炸。”

希宁博士说着将瓶中的液体滴一滴在铁板上,然后将它们点燃,它们经过燃烧后只是产生火焰而没有爆炸。

他又滴了一滴,这次是用铁锤来敲打,于是硝化甘油发出了迸裂的爆炸声。

“它爆炸力的强烈度可由沙布利洛因为试管中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而受伤的这件事予以证明,但它的威力总是叫人捉摸不定,效果很难预料。”

“是否因为它是液体的关系呢?”阿尔弗雷德问。

“或许吧!沙布利洛自从实验室被突爆的硝化甘油炸毁后,已停止对硝化甘油的研究工作了。”

“这的确有点令人困惑!”伊曼纽尔在一旁侧着脑袋默默思考。

“希宁先生,这件事就交给我们办好了。”阿尔弗雷德显得极有自信,一副充满希望而热切的样子。

“好吧,就请你试试看,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

“好的,我一定尽力而为。”阿尔弗雷德充满信心地说道。

“那我就把这瓶硝化甘油留给你,但你要特别留心,一定注意安全啊!”

“我会的,谢谢您的关心!”

当时的阿尔弗雷德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在后来会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从而给他带来辉煌无比的人生。

阿尔弗雷德和父亲于是开始细心地研究起这种不太实用的液体炸药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硝化甘油是一种性能不容易控制的化合物,更由于它呈液体状态,所以只要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可怕的爆炸。

更主要的是,它的危险性在于根本无法预料它会以何种形态发生爆炸。有时点上火,它只是燃烧而已;有时却一部分爆炸。而且在制造过程中,意外爆炸更是屡见不鲜。

发明人沙布利洛之所以舍弃使用这种火药,并停止研究的原因也就在此。但硝化甘油却是心脏病患者的有效医疗用品,所以在医学界,它仍然继续被广泛使用。

阿尔弗雷德虽然立刻着手从事这项研究,但进展却比想象中的还要困难。

由于诺贝尔工厂必须致力于生产各种机器,阿尔弗雷德和他父亲平时都很忙,几乎没有余暇做这项额外的研究。

“真伤脑筋!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研究硝化甘油。”有一天父亲对阿尔弗雷德说道。

“是呀,爸爸,我想这项研究工作就等战争结束后再说吧。”

“也对!那时估计就不会有太多订购水雷的客户了。”

就这样,父子俩研究硝化甘油的工作被暂时搁置到了一旁。

在这期间,克里米亚战争进行得越来越激烈。

联军以数十万大军,海陆并进把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层层包围;俄军则顽强抵抗,使联军无法越雷池一步。

由于俄国天气酷寒,再加上热病流行,因水土不服而未战先败的联军士兵不计其数,单单英军受伤与生病的士兵就有一万五千人之多。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的女护士南丁格尔跨山越海直赴战场,她不分敌我,殷勤地照料双方的伤兵,因而获得“克里米亚天使”之誉的称号。战争进行到第二年,俄军的败迹已经很明显了。正当此时,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又不幸病逝。

一般人认为无法攻陷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终于在1855年陷落了,新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向联军投降。

资料链接

尼古拉一世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1796~1855),1825年~1855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巴维尔一世第三子。长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因此被立为俄国皇帝。

1825年,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尼古拉对其采取严厉镇压措施。此后他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厅。镇压波兰1830年的起义。

虽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对落后的农奴制度实施改革,但却把改革限制在不与贵族利益发生冲突的范围内。实施了币制改革、法典编纂事业和国有农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对外继续推行神圣同盟的宗旨,和梅特涅合作,镇压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1849年镇压匈牙利民族运动。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与英、法、土耳其发生克里米亚战争。于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杀的传说。

尼古拉一世娶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卡·路易莎·夏洛特·威廉明娜公主(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生有七个子女:亚历山大二世,玛利亚女大公,奥尔加女大公,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康斯坦丁大公,尼古拉大公,米哈伊尔大公。

南丁格尔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生于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后随父母迁居英国。曾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懂英、法、意、德诸国语言。

南丁格尔的家庭非常富有,她的父母希望她发展文学、音乐才能,跻身上流社会,早结良缘,继承家业,但她对此兴致淡薄。她怀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作出一些有益的事情。作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的唯一宿愿。

1844年,南丁格尔从英国出发,到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旅行,同时对各国的医院进行考察。1850年曾到德国的一所女护士学校,接受短期的医护训练。1853年受聘担任伦敦患病妇女护理会的监督。

1854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先后向沙俄宣战。当时英国的战地医院管理不善,条件极差,又没有护士护理伤病员,士兵死亡率高达50%以上。南丁格尔主动提出申请志愿前往战地担任看护工作。在英国政府的邀请下,她率领三十八名护士抵达前线,在四所战地医院服务。当时前线用品匮乏,水源不足,卫生状况极差,医生还怀有敌意。但她毫不气馁,竭力排除种种困难,为伤病员解决必需用物和食品,组织士兵家属协同工作,从而使战地医院的状况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明显改观,伤病员的死亡率降到了22%。她的功绩得到了公认。

南丁格尔慈祥可亲,以高度的责任感,夜以继日地热心照料伤病员。每晚,当她手提油灯巡视伤病员时,身影所到之处,士兵们都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称呼她为“提灯女士”。

1856年,南丁格尔任陆军医院妇女护理部总监。战后回国,被尊为民族英雄。但她谦恭礼让,自束很严,谢绝了官方提供的交通工具和一切招待盛会,决心为改善军队的卫生条件而继续努力。1857年,她促成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的建立,同年还开办了陆军军医学校。

1860年,南丁格尔用英国政府奖励的4400英镑,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随后又创办了助产士及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她对医院管理、军队卫生保健、护士教育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

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07年,英国国王颁发嘉奖令,授予南丁格尔一枚功绩勋章,使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她逝世后,遵照她的遗嘱,未举行国葬。但世人为了表示对她的崇敬与敬仰,把她5月12日的生日作为国际护士节。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1814年,当亚历山大一世率领大军威风凛凛奔驰在法兰西大地上时,作为打败拿破仑主力的沙皇俄国,其荣耀也达到了高峰。此后四十年中,俄国以“神圣同盟”骨干的身份,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镇压了本来与己无关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本来想从多年的手下败将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块肥肉,没想到遭遇英、法两国的横加干涉。在这场战争中,沙俄的落后和腐败暴露无遗,从枪到船到路,都和英法差了一大截。据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这个老大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身上。

亚历山大二世从小就接受了作为一个皇位继承人的培养。在他的老师,主张实行较宽松的君主制的茹科夫斯基的影响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轻时代周游欧洲各国,开阔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国的现实。

亚历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当时俄国90%的人口是农奴,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数百年来农奴制与沙皇俄国的统治基础紧密结合,以至于历代多少高瞻远瞩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卸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农奴反抗运动一年比一年高涨。如果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

实际上,亚历山大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四十九年内还清本息。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农民涌进城市做工。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

但是,亚历山大统治后期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俄国离真正的宪政还很遥远。

在亚历山大二世时代,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俄国一度被关在欧洲大门之外,转而将它的侵略野心投向东方。沙俄利用中国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使用诱骗加武力威胁的方式,先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19世纪60~70年代,俄国先后征服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基本确立了对中亚的统治。普法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又开始活跃起来,1873年与普、奥组成了“三国同盟”。

亚历山大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861年改革,终于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俄国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管不彻底,但终被证明是推动历史进步的。

亚历山大二世创立了国家杜马制度,直到今天的俄罗斯仍然存在。战败的俄国,在政体改变之后便不再向诺贝尔工厂订购机械。在战争中一再扩大的工厂设备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诺贝尔一家人十分烦恼,于是召开了家庭会议。

“这下完了,不再有订单,工厂无法再继续经营下去,看样子,我们得暂时停工。”大哥罗伯特说。

一度繁荣忙碌的诺贝尔工厂终于在无可奈何下被迫停工。

移民到俄国二十几年来,对俄国机械工业贡献颇大的伊曼纽尔,不得不再回到家乡瑞典去。

“这是不得已的事,工厂结束营业后,我留在这里已经没有多大益处,我想回到故乡去,你们有什么打算?”伊曼纽尔征询儿子们的意见。

“我们想留在俄国,找份新的工作,其他的事慢慢再说吧。”诺贝尔三兄弟一致表示愿意留下来。

“我还是想留在这里继续研究硝化甘油。”阿尔弗雷德这样说。

于是,父亲伊曼纽尔就带着妻子和小儿子回到了祖国瑞典。

他们在以前居住的斯德哥尔摩的海德堡租了一栋房子住了下来。

诺贝尔一家的境遇又一次改变。此时是1859年,阿尔弗雷德二十六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