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格特鲁德·斯坦因 为“迷惘的一代”命名的女作家

操纵美国命运的犹太人 作者:汤天一


格特鲁德·斯坦因
为“迷惘的一代”命名的女作家

如果要问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毕加索、马蒂斯和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有什么联系,那就是他们在事业上曾经得到过同一个人的提携和帮助,此人就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格特鲁德·斯坦因的父母亲都是从德国移民美国的犹太人,1874年2月13日出生的斯坦因在五个孩子中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孩。她出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在欧洲的维也纳、巴黎和美国加州的奥克兰长大。斯坦因从小酷爱读书,有空就去公共图书馆。她14岁那年母亲患癌症去世。17岁那年在一家有轨电车公司当副总裁的父亲也突然去世。比她年长九岁的大哥迈克尔成了一家之主,精心管理父母留下的遗产,让斯坦因一辈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斯坦因和小哥里奥的感情更深,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常在一起讨论哲学、文学等话题。

1893年至1897年,斯坦因就读哈佛的莱德克里夫女子学院,主修心理学,尤其爱读法国心理学家的著作。她师从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詹姆斯一般不让本科生参加他的研究生讨论会,但破格接受了斯坦因。大学时期斯坦因和别人合作发表过几篇心理学论文。1897年至1902年,斯坦因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神经学,但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尤其厌恶考试。1903年,她放弃学业,远走高飞投奔在巴黎学习绘画的哥哥里奥。从那时直到她1946年去世,斯坦因只在1934年至1935年期间回过一次美国,其余时间大都住在巴黎。多年后,斯坦因说过一句话:“美国是我的祖国;巴黎是我的故乡。”

斯坦因到巴黎后搬进了里奥在福乐露丝街27号的公寓,两人一起收集了不少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等现代画家的作品。但他们的兴趣不尽相同,里奥偏爱后现代主义的作品,而斯坦因则对立体主义画家情有独钟。1905年,她结识了毕加索并成为朋友。次年,毕加索画出了那幅世界闻名的斯坦因肖像画。20世纪初的巴黎画坛上各种新潮艺术流派争奇斗艳,斯坦因也试图在文学上创造出与艺术相呼应的新文风。1909年,斯坦因的恋人、管家兼秘书爱丽丝·托克拉斯搬进了斯坦因和里奥合住的公寓。1913年,里奥离开巴黎去了意大利,斯坦因和托克拉斯则在福乐露丝街27号定居下来。20年代,斯坦因的公寓成为巴黎著名的文化沙龙。作为一位前卫作家,斯坦因吸引了众多已经出名和将要出名的文化精英,毕加索、马蒂斯、罗素、詹姆斯·乔伊斯、E.M.福斯特等人都成了沙龙的座上客。经常光顾沙龙的还有大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落到巴黎的年轻美国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舍伍德·安德生、哈特·克兰、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这些作家大都在一战中上过前线,对战后的美国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斯坦因给他们集体取名,称之为“迷惘的一代”。这一称呼成了美国文学史上对海明威等美国作家的经典概括。

1909年,格特鲁德·斯坦因发表了成名作《三个人的生活》,里面收集了三个美国下层妇女的故事,其中的“马兰莎”讲述的是一位黑白混血的年轻妇女和一个黑人医生的恋爱悲剧,小说里对黑人人物的同情笔触在那个时代非常罕见。她在1906年到1908年之间写成的长篇小说《制造美国人》直到1925年才发表。小说开头是时间、地点、人物的写实描写,但很快作者的过去和作者的意识就重叠交织起来,小说变得抽象晦涩,字句的顺序和位置也显得毫无章法。在这本书中,斯坦因试图把立体主义绘画的手段引入文学创作,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同一件物品或同一次经历。1914年,斯坦因发表了诗集《温柔的纽扣》,一首首小诗—《一把椅子》《一个盒子》《烤牛肉》《最后的夏13》—就像一幅幅静物写生画。她最有名的作品是《爱丽丝·托克拉斯自传》,而这其实是斯坦因借托克拉斯之名写的自传,对20世纪初的巴黎文化生活有细致入微的刻画。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她应邀去美国做巡回演讲,还被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请到白宫喝茶。除此之外,斯坦因还写过剧本、儿童文学和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

在20世纪的美国文坛,格特鲁德·斯坦因可以说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她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却没有几个美国人读过她的作品。她著作等身,但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在她死后才问世。她的作品里既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痕迹,又有抽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她曾经是现代主义的一员主将,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逐渐认识到她的价值。她对意识流文学、同性恋文学和妇女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她家境优裕、出身名校,但作为一位同性恋作家、犹太作家和妇女作家,她对社会边缘人的境况充满了同情。她的文学语言往往像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常常置标点、句法和语法于不顾,处处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性。她在语言和文体上刻意创新,“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她广为传诵的名句。海明威宣称,他从斯坦因一个人那里学会了如何写作,他的简洁直白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斯坦因的指点。

格特鲁德·斯坦因自视甚高,她对自己曾经有这样的评论:“爱因斯坦是这个世纪最有创造性的哲学家,我是这个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文学家。”她还说犹太人当中仅有三位具有独创精神的人,他们是“基督、斯宾诺莎和格特鲁德·斯坦因”。她说这话时可能忘了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她虽然孤芳自赏、目空一切,但在20世纪早期人才辈出的文艺圈子里,她确实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1946年,格特鲁德·斯坦因在巴黎的一家美国医院去世。她在遗嘱中要求把毕加索为她画的著名肖像画捐赠给纽约大都市艺术馆,把自己的手稿捐给耶鲁大学图书馆。弥留之际,她问守候在身边的爱丽丝:“答案是什么?”爱丽丝没有作答。斯坦因最后的话是:“那么,问题又是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