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佚名

中国文学经典:古代小说戏曲卷 作者:陈引驰,周兴陆


佚名

燕丹子

【解题】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曾在战国末期至汉初广为流传。秦统一天下之后实行高压统治,致使百姓“苦秦久矣”,所以秦“二世而亡”后民间曾兴起一股批判其暴政的“过秦”思潮。在此背景下,战国末期燕国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便得到广泛的传播。尽管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但人们通过对其英勇献身精神的同情与肯定,表达了对秦“虎狼之国”的批判。西汉时司马迁曾根据民间传说及传世史料,将荆轲的事迹写进《史记·刺客列传》中。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战国策·燕策三》中也以较长的篇幅描述这一事件,但今天一般认为《战国策》中的文字是后人根据《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内容增删修改而来的,二者内容上并无较大差异。与《史记》和《战国策》相比,同样相对完整地记述了荆轲事迹的《燕丹子》一书,在情节上却与二者有较大差异。但《燕丹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均已不可考,有人根据其语言风格推测应成书于秦汉之交,又因该书未被《汉书·艺文志》收录,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当成书于汉代末年。

《燕丹子》中的记载,相较于《战国策》和《史记》而言,除了主要人物是燕太子丹而非荆轲外,在情节上也显得更具有虚构性和传奇性。如开头描述秦王扣留燕太子丹时曾说要“乌头白,马生角”才允许他回国,而太子丹“仰天叹”之后,居然出现了“乌即白头,马生角”的灵异事件;又如荆轲“图穷而匕首见”、即将刺杀秦王时,《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是未能伤到秦王,而《燕丹子》中为荆轲抓住了秦王,秦王乞求“听琴而死”,在歌女的提示下成功逃脱并杀死荆轲等,因此后代多把《燕丹子》看成一部小说而非严格的历史著作,明人胡应麟便称它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认为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不过和出现于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相比,《燕丹子》篇幅较长、结构相对完整,又明显带有史书传记的特质,这大概是当时人心目中小说类与史部杂传类之间的差异尚未明晰,严格的小说概念尚未形成的体现。尽管如此,《燕丹子》刻画人物的技巧已较为成熟,对不同的人物,作者有意从特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细微的言行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燕丹子》中塑造的荆轲和田光等信守承诺、重义轻利和舍生忘死的游侠精神,不仅被后世文人士大夫广泛接受,如陶渊明便称其“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咏荆轲》),苏轼言“废书一太息,可见千古情”(《和陶咏荆轲》),陆游亦赞其“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丙午十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傍人为余言此荆轲墓也》)等,也被后世通俗小说,尤其是侠义小说所承袭,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卷上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1],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2],欲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深怨于秦,求欲复之[3]。奉养勇士,无所不至。

丹与其傅麴武书[4],曰:“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故有刎喉不顾[5]、据鼎不避者[6],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7],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8],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9],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10]。秦贪我赂[11],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若其不然,令丹生无面目于天下,死怀恨于九泉。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12],未知谁有。此盖亦子大夫之耻也。谨遣书,愿熟思之。”

麴武报书曰:“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13],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麋躯碎首而不避也[14]。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15],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16]。事必成然后举[17],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18],动无蹉跌之愧也[19]。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臣愿合从于楚[20],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且韩、魏与秦,外亲内疏。若有倡兵,楚乃来应,韩、魏必从,其势可见。今臣计从,太子之耻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虑之。”

太子得书,不说,召麴武而问之。武曰:“臣以为太子行臣言,则易水之北永无秦忧,四邻诸侯必有求我者矣。”太子曰:“此引日缦缦[21],心不能须也[22]!”麴武曰:“臣为太子计熟矣。夫有秦,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赵,并韩、魏,虽引岁月,其事必成。臣以为良。”太子睡卧不听。麴武曰:“臣不能为太子计。臣所知田光,其人深中有谋。愿令见太子。”太子曰:“敬诺!”

卷中

田光见太子,太子侧阶而迎,迎而再拜。坐定,太子丹曰:“傅不以蛮域而丹不肖[23],乃使先生来降弊邑。今燕国僻在北陲,比于蛮域,而先生不羞之。丹得侍左右,睹见玉颜,斯乃上世神灵保祐燕国,令先生设降辱焉。”田光曰:“结发立身,以至于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24]。太子将何以教之?”太子膝行而前,涕泪横流曰:“丹尝质于秦[25],秦遇丹无礼,日夜焦心,思欲复之。论众则秦多,计强则燕弱。欲曰合从,心复不能。常食不识位,寝不安席。纵令燕秦同日而亡,则为死灰复燃,白骨更生。愿先生图之。”田光曰:“此国事也,请得思之。”于是舍光上馆[26]。太子三时进食,存问不绝[27],如是三月。

太子怪其无说,就光辟左右[28],问曰:“先生既垂哀恤,许惠嘉谋。侧身倾听,三月于斯,先生岂有意欤?”田光曰:“微太子言,固将竭之。臣闻骐骥之少[29],力轻千里,及其罢朽,不能取道。太子闻臣时已老矣。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欲奋筋力,则臣不能。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欲立大功。尝家于卫,脱贤大夫之急十有余人,其余庸庸不可称[30]。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太子下席再拜曰:“若因先生之灵,得交于荆君,则燕国社稷长为不灭,唯先生成之。”田光遂行。太子自送,执光手曰:“此国事,愿勿泄之!”光笑曰:“诺。”

遂见荆轲,曰:“光不自度不肖,达足下于太子[31]。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倾心于足下,愿足下勿疑焉。”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诺不违。”田光谓荆轲曰:“盖闻士不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洩,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光所羞也。”向轲吞舌而死。轲遂之燕。

卷下

荆轲之燕,太子自御[32],虚左[33],轲援绥不让。至,坐定,宾客满坐,轲言曰:“田光褒扬太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高行厉天,美声盈耳。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34],望远不以为遐。今太子礼之以旧故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己也。”太子曰:“田先生今无恙乎?”轲曰:“光临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以丈夫而不见信,向轲吞舌而死矣。”太子惊愕失色,歔欷饮泪曰:“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今先生自杀,亦令丹自弃于世矣!”茫然良久,不怡民氏日[35]

太子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夏扶前曰:“闻士无乡曲之誉,则未可与论行;马无服舆之伎[36],则未可与决良。今荆君远至,将何以教太子?”欲微感之[37]。轲曰:“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曲;马有千里之相者,何必出于服舆。昔吕望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师;骐骥之在盐车,驽之下也,及遇伯乐,则有千里之功。如此在乡曲而后发善,服舆而后别良哉[38]!”夏扶问荆轲:“何以教太子?”轲曰:“将令燕继召公之迹,追甘棠之化[39],高欲令四三王[40],下欲令六五霸[41]。于君何如也?”坐皆称善。竟酒,无能屈。太子甚喜,自以得轲,永无秦忧。

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令人奉槃金。轲用抵[42],抵尽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但臂痛耳。”后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暨樊将军得罪于秦,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槃奉之。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

后日,轲从容曰:“轲侍太子,三年于斯矣,而太子遇轲甚厚,黄金投龟,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槃。凡庸人当之[43],犹尚乐出尺寸之长,当犬马之用。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太子幸教之。”太子敛袂,正色而言曰:“丹尝游秦,秦遇丹不道,丹耻与之俱生。今荆君不以丹不肖,降辱小国。今丹以社稷干长者[44],不知所谓。”轲曰:“今天下强国,莫强于秦。今太子力不能威诸侯,诸侯未肯为太子用也。太子率燕国之众而当之,犹使羊将狼,使狼追虎耳。”太子曰:“丹之忧计久,不知安出?”轲曰:“樊於期得罪于秦,秦求之急。又督亢之地[45],秦所贪也。今得樊於期首、督亢地图,则事可成也。”太子曰:“若事可成,举燕国而献之,丹甘心焉。樊将军以穷归我,而丹卖之,心不忍也。”轲默然不应。

居五月,太子恐轲悔,见轲曰:“今秦已破赵国,兵临燕,事已迫急。虽欲足下计,安施之?今欲先遣武阳,何如?”轲怒曰:“何太子所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46]!轲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于是轲潜见樊於期曰:“闻将军得罪于秦,父母妻子皆见焚烧[47],求将军邑万户、金千斤。轲为将军痛之。今有一言,除将军之辱,解燕国之耻,将军岂有意乎?”於期曰:“常念之,日夜饮泪,不知所出。荆君幸教,愿闻命矣!”轲曰:“今愿得将军之首,与燕督亢地图进之,秦王必喜。喜必见轲,轲因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48],数以负燕之罪[49],责以将军之讎。而燕国见陵雪[50],将军积忿之怒除矣。”於期起,扼腕执刀曰:“是於期日夜所欲,而今闻命矣!”于是自刭,头坠背后,两目不瞑。太子闻之,自驾驰往,伏於期尸而哭,悲不自胜。良久,无奈何,遂函盛於期首与燕督亢地图以献秦,武阳为副。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51],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车,终已不顾也。二子行过,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二子行过阳翟,轲买肉争轻重,屠者辱之,武阳欲击,轲止之。

西入秦,至咸阳,因中庶子蒙白曰[52]:“燕太子丹畏大王之威,今奉樊於期首与督亢地图,愿为北蕃臣妾。”秦王喜。百官陪位,陛戟数百,见燕使者。轲奉於期首,武阳奉地图。钟鼓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面如死灰色。秦王怪之。轲顾武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见天子。愿陛下少假借之[53],使得毕事于前。”秦王曰:“轲起,督亢图进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於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海内报讎。今燕王母病,与轲促期,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54],可掣而绝[55]。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56],可负而拔。”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轲拔匕首擿之[57],决秦王,刃入铜柱,火出。秦王还断轲两手。轲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吾坐轻易[58],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

《汉魏六朝小说笔记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 乌白头、马生角:乌鸦的头变白,马头上生角,比喻不可能之事。

[2] 机发之桥:用机关制动的桥。

[3] 复:报复。

[4] 傅:教师。

[5] 刎喉不顾:指不惜拔剑自杀。

[6] 据鼎不避:倚靠着鼎,自愿被烹。典出《左传》,郑国相叔詹曾劝国君收留流亡的重耳,遭到郑国国君的拒绝。后来成为晋文公的重耳找郑国复仇,叔詹为避免战争自愿去见晋文公,倚靠着鼎耳大声哭诉,最终晋文公赦免了他。

[7] 虎狼其行:行为像虎狼一样无礼。

[8] 旷年:很多年。

[9] 破国空藏:不惜使国家破败,用尽国中所藏。

[10] 甘辞:甜言蜜语。市:收买。

[11] 秦:指秦国人。

[12] 易水之北:指燕国。

[13] 悁悁:忿怒貌。

[14] 麋躯:躯体糜烂。

[15] 冀:希望。要功:即邀功,求取功名。

[16] 苟从:无原则地顺从。

[17] 举:发起,行动。

[18] 尤:过失。

[19] 蹉跌:失足跌倒,失误。

[20] 从:同“纵”。

[21] 引日:拖延时日。缦缦:纡缓回旋的样子,这里指所用时间长。

[22] 须:等待。

[23] 蛮域:燕国蛮荒之地,自谦的说法。

[24] 令名:好的名声。

[25] 质:做人质。

[26] 舍:安排住宿。

[27] 存问:问候,探望。

[28] 辟:同“避”,躲开。

[29] 骐骥:良马。

[30] 庸庸:平庸貌。

[31] 达:通,引荐。

[32] 御:赶马车。

[33] 虚左:空出左边的位置,古代以左为尊,表示对荆轲的礼遇。

[34] 勤:辛苦。

[35] 不怡民氏日:此五字不可解,疑“民氏日”为“昏昏”之讹,“不怡昏昏”即闷闷不乐的样子。

[36] 伎:同“技”,技能。

[37] 微感:暗中触动。

[38] 别:辨别。

[39] 甘棠之化:《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世以“甘棠”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

[40] 四三王:成为三王后的第四位贤王。

[41] 六五霸:位列五霸之后,成为第六霸。

[42] 抵:此处指以金代替瓦。

[43] 当:承受。

[44] 干:求。

[45] 督亢之地:燕国的膏腴之地,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

[46] 竖子:对人的鄙称,犹今言“小子”“小人”。

[47] 见:被。

[48] 揕:用刀剑等刺。

[49] 数:责备,列举过错。

[50] 陵:通“凌”,被凌辱。

[51] 寿:祝寿。

[52] 因:依靠。

[53] 假借:宽容。

[54] 罗縠(hú):一种疏细的丝织品。

[55] 掣:拉。

[56] 鹿卢:古剑名。

[57] 擿:同“掷”。

[58] 坐:因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