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沙特作家阿卜杜胡·哈勒小说研究 作者:刘东宁


绪论

21世纪,以沙特文学为代表的海湾文学异军突起,成为阿拉伯世界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力量。阿卜杜胡·哈勒作为沙特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2010年获得阿拉伯世界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阿拉伯小说布克奖,2012年获得利雅得最佳小说奖,时任沙特新闻文化大臣阿卜杜·阿齐兹·胡贾曾赞誉哈勒为“沙特文学大使”,但是国内学术界对哈勒的研究十分有限,尚未有实质性突破。从国内学术界对沙特研究总体状况上看,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宗教领域,鲜有涉猎文学领域,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涉及20世纪30~60年代,较为陈旧。对沙特现代小说,特别是小说领军人物——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因此对阿卜杜胡·哈勒及其作品研究,可以为其他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沙特文学,甚至海湾文学搭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因此本书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且研究也不够深入,见诸的成果主要是两篇学术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邹兰芳教授在《2010年阿拉伯小说布克奖尘埃落定》一文谈到哈勒获得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的情况,开启了国内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之维。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在《乱世中的阿拉伯文学盛宴》一文中也谈到哈勒获得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的情况,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学者对哈勒的研究视野,但是这两篇论文只是将哈勒的作品作为例证佐证其研究观点,尚未对其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也未能提及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等问题。

阿拉伯学术界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以评论性文章和部分学术论文为主,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全文数据库、Al Manhal阿拉伯语电子期刊、阿拉伯语电子书(KAEL)等数据库中尚未见诸专著出版。沙特吉赞大学文学和人文学院麦基迪·哈瓦基博士认为小说《“淫乱”》中的恐惧元素是基于对人物、语言、时间和空间的构建,具有社会现实的指向性。叙利亚作家、文学评论家穆罕默德·里巴尼在研究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后,探讨了沙特石油大发现前后沙特女性地位问题。摩洛哥伊本·图法勒大学文学评论家祖胡尔·克拉姆分析了小说中的战争元素,探讨了也门人与沙特人、旅居沙特也门人与也门本地人以及阿拉伯人与西方人之间的自我和他者身份转化的问题。沙特阿卜杜·阿齐兹大学阿丽亚·巴克尔从空间及其指向性、宗教形象和文本与死亡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宗教命题。该校穆罕默德·哈奇在其硕士论文中从后现代他者理论出发研究小说中的战争、爱情和死亡问题。这些研究主要从叙事学和后现代理论出发对文本进行分析,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但是由于哈勒的小说属于现实主义的文学范畴,准确说,应该属于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沙特前劳工部大臣、诗人、小说家贾齐·古赛伊比认为:“一个人能够通过小说淋漓尽致地折磨你、磨砺你,那他一定是一个天才小说家”(古赛伊比,2004),哈勒借助于文本批判性的主题反映社会现实,揭露人性的黑暗和丑恶,从而引发读者的反思,因此哈勒的小说叙事现实性是其创作的核心元素,有必要对哈勒小说的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及其现实指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许多阿拉伯学者关于沙特小说发展历程的专著中,对阿卜杜胡·哈勒及其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研究小说的叙事手法。沙特阿卜杜·阿齐兹国王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哈桑·尼阿米认为《黏土》无论在小说主题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是沙特小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论述了小说中的童话和神话叙事结构,但是没有继续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特点,造成文章说服力不足。沙特文学评论家塔米·萨米利尽管从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探讨了阿卜杜胡·哈勒笔下的乡村记忆、女性角色的特点、战争文学以及宗教形象等问题,但是作者过于求全责备,使论述全而不精。

总之,国内学者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尚未起步,而国外学者尽管对哈勒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从叙事手法、后现代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从而确立了哈勒在沙特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哈勒的作品多涉及沙特社会的敏感问题,因此阿拉伯学者,特别是沙特学者往往忽略对哈勒作品的叙事主题的探讨,未能深入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指向性问题,缺乏对历史建构和人文主义关怀等问题的探究,也就难以发掘哈勒在小说创作中的真正意图和创作模式,因此对于阿卜杜胡·哈勒小说创作现实主义的考察,特别是现实指向性和批判性成为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同时对小说叙事主题的深入探讨也展现了哈勒在推动沙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阿卜杜胡·哈勒的小说较为客观地、全面地、立体地展现了沙特普通民众的思想动态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认识,有必要深化对阿卜杜胡·哈勒及其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挖掘。那么哈勒在沙特、海湾和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哈勒小说主题都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主题是否是对现实社会的回应和批判?其叙事艺术如何,如何体现出作者创作手法新的现实主义特征?哈勒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深思带到小说创作中,哈勒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和文本虚构之间关系的?哈勒以其人文主义关怀聚焦沙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和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在小说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此外,哈勒小说文本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是否代表了沙特中下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

本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第一,21世纪以来,阿卜杜胡·哈勒的小说主题普遍具有现实的指向性和批判性,这也成为其荣膺阿拉伯小说布克奖的主要原因。第二,阿卜杜胡·哈勒小说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代表了沙特中下层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研究沙特社会的重要参数。

本研究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第一,由于作品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是又与传统现实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必须介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在沙特文学中的表现。第二,小说作品基于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假设,必须借助叙事学理论对文本进行必要的分析,以明确阿卜杜胡·哈勒的作品既非传统现实主义,亦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第三,小说在叙述沙特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刻意在解构社会主流宏大历史叙事,从边缘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事件,通过历史的虚构和真实结合,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积极参与小说意识形态的建构,因此本研究还涉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第四,哈勒小说以其沉稳、灰暗的笔调对沙特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书写,洋溢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因此有必要对异化和身份等理论进行探讨。

本书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法,结合上述四个方面的理论对哈勒小说中的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历史建构和人文关怀等内容进行考察,发掘哈勒小说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而这一创作倾向是否代表了沙特小说发展的新动向,这也为沙特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同时哈勒小说文本所体现出来的创作思想和对沙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成为考察沙特社会面貌和普通民众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参考。

本书在新历史主义关照下,探讨阿卜杜胡·哈勒成长的社会环境、阿拉伯世界重大事件、哈勒个人成长经历等对其作品思想和创作手法的影响,在实证基础上深化对阿卜杜胡·哈勒及其作品的认识,了解以哈勒为代表的沙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因此本书还需要运用实证分析法对文本进行考察。

此外,本书还采用了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由于国内学者对哈勒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国外学者对哈勒的研究往往从叙事学角度切入,鲜有涉及哈勒作品的文学创作倾向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将哈勒的作品笼统地归类为传统现实主义,因此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从多个维度考察哈勒的小说创作,并将哈勒的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加以区分,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学术思想特色

阿卜杜胡·哈勒始终坚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载沙特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始终秉持着人文主义关怀和对社会的关切,以其锋利的笔触记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个历史事件,努力挖掘边缘性小人物的人生坎坷,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并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沙特社会的历史,积极参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因此本书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阿卜杜胡·哈勒及其作品进行研究。

第一,从后现代语境下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在沙特小说中的表现,探讨沙特小说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特点,介绍阿卜杜胡·哈勒及其在海湾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哈勒开始小说创作,共创作了八部中长篇小说。其小说《死亡从这里经过》被认为是沙特小说的转折点,而《天堂喷出的火焰》则是哈勒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其小说影响力不再局限于沙特文学界,已深入影响到其他阿拉伯国家。

第二,研究哈勒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和文学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影响,以及探讨哈勒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叙事主题。哈勒少年时期接触到大量西方现实主义作品,使他始终钟爱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并一以贯之。而其大学时期的政治学专业学习经历,使其具有敏锐的政治家的嗅觉、社会洞察力和批判性。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被引介到沙特,改变了哈勒对文学创作的理念,使其现实主义创作中流露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哈勒的小说作品叙事主题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秉承了具有世俗化倾向的宗教观,关注沙特历史和当下的现实问题,表现出对沙特政治、家庭和两性关系以及现代化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三,探讨小说的叙事手法。哈勒小说的创作手法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的革新,将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与后现代主义有本质差异的新的叙事手法。哈勒秉持了传统现实主义对故事整体性的把握,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富有典型化人物特征的形象,同时使用时空并置和对比,将电影艺术的时空蒙太奇手法融入小说创作,使具体故事情节呈现碎片化拼贴的特征,小说人物的内在心理得到张扬,创造了兼具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立体化人物形象,但是同时小说的部分人物又趋向符号化处理,变得模糊。小说不再基于传统现实主义时间线索的程式化叙事,而是基于地志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模式,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客观。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其他文本形式的融入既拓展了小说创作的空间,又增强了小说文本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因此阿卜杜胡·哈勒的小说创作手法是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合流,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第四,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探讨历史虚构的另一种真实。哈勒将历史作为话语建构的维度,积极构建自我历史话语体系,参与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他对沙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估,不再囿于官方宏大历史叙事,而是从自我的人生经历和对部分历史素材的整理中构建一种不同于官方历史的小写历史,展现了沙特历史的另一种真实风貌。哈勒解构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书写的权威性,使小说文本置于历史框架下,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小说事件与历史事件彼此融合,虚实结合,使读者感到小说如历史一般真实可信,激发人们的历史记忆,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

第五,探讨沙特社会个体存在的焦虑。哈勒关注阿拉伯人精神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使小说文本流露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在社会存在的异化过程中,人们逐渐沦为金钱和权利的附属品,甚至只是单纯的机器,没有权利表达自我思想。人际交往也变成了单纯的物质往来,将彼此视为达到自我目的的工具。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组织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人褪去了主人的特征,而演变成奴隶的形象。哈勒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沙特社会的异化问题,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家园。

同时,哈勒也关注到造成社会个体存在焦虑的另外一个因素——身份认同危机。在转型中的沙特社会,人们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对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构成挑战,他们要么固守自己原有文化身份,要么接纳新的文化,但是都无法避免文化身份调适所带来的阵痛。阿拉伯人传统的血统论和国家政治撕裂了阿拉伯人身份认同,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弃儿,这也是造成他们不幸的根源。社会阶级变动产生的身份认同焦虑使阿拉伯人迷失了自我。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阿拉伯世界,部分研究材料需要在沙特国内获取,现有材料尽管较为丰富,但是仍然以网络资源为主,这就给本书文献的收集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二,尽管阿卜杜胡·哈勒在阿拉伯世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但是国内学者对其研究的成果很少,缺乏中文材料作为研究的参考依据;第三,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哈勒的电视访谈节目,但多为方言,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增加了研究难度。

最后,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观点新。本书主要针对阿卜杜胡·哈勒小说的现实主义进行研究,并认为哈勒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呈现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而国内外学术界尚未提出这一学术观点。阿卜杜胡·哈勒不是以个体在发声,而是代表着一个作家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哈勒是沙特新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典型代表。

第二,角度新。阿拉伯学术界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手法层面,而忽略了对作者创作主题的研究,也没有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考察作者对历史的认知,没有发掘哈勒对社会异化和身份认同问题的关注,因此难以发掘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倾向性。

第三,内容新。对阿卜杜胡·哈勒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只有两篇学术论文发表,尚未有专著出版。尽管这两篇学术论文开启了国内学术界对阿卜杜胡·哈勒作品研究的关注,但是尚未对哈勒及其作品做专项深入分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