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下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沙特

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主义:沙特作家阿卜杜胡·哈勒小说研究 作者:刘东宁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下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沙特

第一节 传统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世界各国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流淌着现实主义的血液。现实主义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模仿说”这一文学创作理念,强调文学创作需要“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在追求模仿现实的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人们将生活素材进行典型化处理。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等人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19世纪50年代,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第一次以“现实主义”标签来标记当时的新兴文艺,现实主义文学由此得名。他们还创办了一个名为《现实主义》的期刊,提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标准和任务,并界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从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终确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是现实主义的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从19世纪20年代起就取代了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文坛上的主导地位。这时欧洲文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家,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左拉、哈代和托斯陀耶夫斯基等。现实主义文学脱胎于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许多浪漫主义作家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现实主义,甚至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雨果,在其文学创作后期,也转向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展现了新兴现实主义文学的强大生命力。

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在欧洲各国盛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英法等欧洲传统大国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掀起了一股城市化浪潮,这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便利,开启了人类文明前进的加速器,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逐渐激化,“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1],这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空间。同时,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发展,促使作家以更加冷静、客观地视角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这样,以客观描述和批判现实生活为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最终在欧洲文艺思潮中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与浪漫主义文学相比,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流派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首先,现实主义作家以客观冷峻的态度描写客观社会现实生活,规避直接表现作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而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蕴含在具体故事情节当中。福楼拜在《致乔治·桑的信》中指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作家们为了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必须借助于大量客观事实的描述,力图还原真实的社会现实。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将客观事物典型化,注重人物和社会关系的描写,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放弃了浪漫主义将人物性格理想化的主观主义创作倾向,力图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故事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人物形象,有没落的贵族,有新兴资本家,也有大批底层受压迫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真实地还原了小说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和人物心理。

再次,现实主义扩大了小说创作的体裁,综合反映所处时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构架了一副广阔的历史画卷,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创作意图就是为了“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的历史”[3]。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史诗般的气魄反映了拿破仑入侵俄国时期沙俄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思想动态,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风貌,他所揭示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政客要深刻得多。

由于现实主义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作家们往往秉持人道主义理念,强烈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为底层普通人民代言,为其利益呐喊,正如别林斯基在《给果戈里的一封信》中指出:“在人民中间唤醒几世纪来埋没在污泥和尘芥里面的人类尊严。”[4]但是由于作家的阶级属性,他们在不遗余力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时候,无法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也未能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开出祛病良法。“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这个主义除揭发社会的恶习,描写家族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个人的‘生活和冒险’外,它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5]

最后,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手法上与浪漫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实主义作家善于通过典型环境和生活细节来烘托人物性格和心理,从外部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同时现实主义还善于运用讽刺手法,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狄更斯、莫泊桑、果戈理、契诃夫等都是讽刺艺术的大师。他们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艺术手法,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丑恶本质。

此外,现实主义文学还非常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力图展现普通人的人生命运和坎坷。他们摒弃了浪漫主义文学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倾向,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传统的英雄人物,而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俄国作家果戈理就曾提出了写“小人物”的口号。恩格斯也认为:“近十年来,在小说的性质方面发生了一个彻底的革命,先前在这类著作中充当主人公的是国王和王子,现在却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了,而构成小说内容的,则是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6]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下欧美现实主义

进入20世纪,欧美文学主流由现实主义先后转向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内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撼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人们内心悲观、厌世、恐慌和彷徨,颓废思想抬头,使作家纷纷转向内部世界的描述,坚守自我这块阵地,同时,尼采的“超人”理论、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柏格森的直觉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都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理论支撑,于是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取代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如英国诗人艾略特和叶芝、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美国诗人庞德以及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作家们普遍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反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他们惯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概念,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手法成功挖掘人物的潜意识活动,作家们也常常运用荒诞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作者对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启发读者深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实主义曾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如苏俄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是很快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替代。由于战争对西方社会的破坏,资本主义社会面临重重危机,悲观厌世的情绪再次抬头,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泛滥,后现代主义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的文学创作思潮。后现代主义继承了现代主义的象征、意识流、荒诞等手法,并且将小说创作的试验性发挥到极致。后现代小说注重对叙述事件进行碎片化处理,增强文本的自我指涉性。小说的创作被解读为语言的建构,语言成为小说创作的核心元素。

但是现实主义始终没有消亡,而是在新形势下不断地借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想和手法,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有学者认为“20世纪的现实主义的一个特征是流派纷呈,形态各异:在苏联,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法国,有无边的现实主义,在美国,有新现实主义,在拉美,有魔幻现实主义。”[7]布拉德伯里认为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其文学创作始终没有放弃现实主义的书写,“现实主义仍然保持一个持续而强有力的存在。事实上,没有那部宣称是反现实主义的作品本身不将现实主义作为基本成分包含在内”[8],甚至部分学者对现实主义宣判死刑,但无论学者们持何种态度,现实主义文学的衰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