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 行旅

流年一寸心 作者:雷经升


第一辑 行旅

凭栏心已远

移步意无穷

——《香山红叶》

花亭湖春日(1)

思远谒开翁(2),乘舟碧浪穷。

人行层嶂里(3),鸟度静林中。

雨后参禅透,阶前滴水空(4)

平生无尽意,皓月伴清风(5)

游天堂寨(6)

此景梦难求,相随画境游。

清溪幽径绕,林海逸云流。

尘世晴间雨,天堂夏亦秋(7)

群峰当夕照,长坐羡闲鸥。

京城秋日

北上求知路(8),菁园不胜幽(9)

煦阳铺秀锦,瀚海泛云舟。

木叶随风舞,西风逐水流。

秋歌千万里,远近共凝眸。

香山红叶(10)

秋光春借色,彩剪映晴空。

历雨千重秀,经霜万炬红(11)

凭栏心已远,移步意无穷。

晔晔斜晖里(12),遥情寄飒风。

云台山之红石峡(13)

太行雄蕴秀,千里上云台。

赤壁神工绘,幽峡鬼斧开。

龙潭鱼恋草,练瀑雪除埃(14)

险径逶迤去(15),泉声入梦来。

井冈山(16)

萧瑟秋声行路远,层云涌动万山崇。

竹林百里开荒径,烽火三湾染赤枫(17)

小井忠魂萦弱水(18),黄洋弹雨洒长空(19)

从来化碧英雄血(20),更看鹃霞舞晚风。

南湖(21)

仰止先贤年少梦(22),亭台揽秀意飞腾。

谁知画舫惊雷起,岂料平湖骇浪兴。

手举镰锤划暗夜,眼穿霾雾踏长征。

风云激荡传薪火,烟雨楼前瑞气凝。

马仁山下(23)

时八月末,与同事驱车赶赴马仁山,却遭阴雨,登山未成,憾之。

众行青岭下,风起荡尘纤(24)

泼墨云登顶,飞丝雨织檐。

无缘楠静秀,未见寺幽严。

更待晴明夜,修篁月似镰(25)

与五省友人同上九华(26)

古刹绕霞烟,深林隐玉泉。

福田铺寸地(27),法脉续千年。

行愿终无尽(28),清心俱是缘。

当时明月照,禅定愈安然(29)

过九子岩(30)

弘慈大愿涉艰途,卓锡华严百念无(31)

贝叶万篇参苦乐(32),清泉一壑抱枫榆(33)

嵯峨青岭生禅意(34),萧飒修篁捧玉珠。

自古天河飞绿水(35),悠悠尘世只须臾。

临江仙·暮春浮山(36)

亿载沧桑难阅尽,浮生半日匆匆。华严静穆谷幽空(37)。一枰棋局在(38),飞雨洗心胸(39)

洞壑九廻藏荫翳(40),悬桥岩嶂重重。登亭四望渡舟中(41)。更期霜降后,拾径醉枫红。

琅琊山雪(42)

寒鹊随风远,苍茫尽际涯(43)

仙姝如有意(44),暮野更无瑕。

云岭千层浪,琼枝万簇花。

醉乡犹未醒(45),林壑以为家(46)

浪淘沙·秋过巢湖(47)

纵目与天连,万顷微澜。含烟远黛水云间。数点桨帆时起落,更向谁边?

霞晚日孤悬,雁过风寒。荻花萧瑟拨秋弦(48)。曾是客心羁苦旅,恍若千年。

临行感怀(49)

几声倦鸟入林中,暮野无边已杳蒙(50)

恍恍半生多意气,茫茫四海遍霜风。

禅山险远当怀志(51),白首坚诚不忘衷(52)

此去迢迢行客路,长空万里一征鸿。

乙未年夏,远赴含山任职。舍前有竹丛生,其形亭亭,其声萧萧,感其相守,匆草咏之。

疏影幽窗笼淡烟,萧萧风起自翩然。

立根连翠凌霜雪,千里相依越岁年。

赴任一月有感

恍隔天涯远,秋风卷路尘。

未及行陌野,难得念情亲。

辗转深沉夜,奔回老病身。

何时园桂放,已是异乡人。

挂职百日有作

霜天寥廓雁归迟,正是萧风染叶时。

行远辞青斟菊酒(53),月斜醒后不为知。

含山五题

登太湖山(54)

丙申暮春,与家人同游太湖山,且携女攀至山巅,斯以为乐,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是也。

将欲芳菲尽,浮云岭上流。

翠屏天际远,险径壑间幽。

掬水清尘面,凭风散客愁。

高闻钟磬响,渺渺任春秋。

游华阳洞(55)

泉声侧出寻,乍入洞寒阴。

俯仰千般异,回旋万尺深。

涌流舟逆水,悬瀑雨沾襟。

险远荆公叹(56),风尘负壮心。

过古昭关(57)

千年吴楚地,险隘踞青苍(58)

独守三更月,惊凝两鬓霜(59)

途穷多苦恨,日暮几兴亡(60)

酬志男儿事,萧风劲草长。

望凌家滩(61)

雾笼犹眠卧,依山择水滨。

万年开古国,一意仰先民。

龙隐行鸠雨(62),鹰飞逐日神(63)

溯源当至此,海内是传人。

谒游酢墓(64)

丙申冬日,于友人指引下拜谒理学大师游酢之墓。其时空谷寒风,草木丛生,期盼早日保护修葺,以供后人瞻仰纪念。

平湖镶偃月(65),幽谷遍松风。

辗转三千里,栖居四载翁。

先河南载道,绝学后归功(66)

追念程门雪(67),唏嘘草木中。

沉沉暮霭映波心,幽径空阶过往寻。

万里清辉相逐远,秋风明日尽殊音(68)

十二月十日记事

周六上午公务后返家,因次日有会夜赴含山。往返四小时,家中只半日。有感,记之。

霜气寒长路,风尘黯远星。

奔波千百里,半日寸心宁。

攀桂题诗

丙申岁末,于环峰镇攀桂社区参选含山县人大代表。有感攀桂之意,题诗以为纪念。

高天寥廓雁成行,千里征尘鬓染霜。

待到蟾宫攀桂日(69),凭风聊赠一枝香。

苏沪高速途中

南国路迢迢,驰心向碧霄。

柳丝垂妩媚,桃面泛妖娆。

绿野长天接,黄花醉影摇。

春风迟北顾,竞秀更明朝。

西江月·别含山

月下蛙声遍起,风中栀子初开。离杯叠影映庭阶,窗外夜深似海。

堪叹两年光景,更留一片情怀。问君何日再归来,却道此生可待。

和州怀古(二首)

乌江霸王祠(70)

芦荻扁舟向晚红(71),乌骓长啸泣霜风(72)

横刀断却江东路(73),多少纷纭逝水中。

刘禹锡陋室(74)

依然草色尽峥嵘(75),经掩琴藏似远行(76)

想是夜阑谈笑后(77),临江抱月枕涛声。

暮雨泉山(78)

蒙蒙雨雾笼芳菲,修竹清泉隐翠微(79)

倦鸟惊飞心不忍,忙寻野径踏春归。

早春

(步韵唐代韦应物《简卢陟》(80)

时人常以韦苏州“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续作,不敢造次,步韵浅和。

含烟新柳色,无语寄离人。

往事随风里,朝花拾路滨。

枕寒辞晓月,鸟倦惜韶春(81)

莫道天涯远,持杯洗旅尘。

 

————————————————————

(1) 花亭湖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境内,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故乡。

(2) 赵朴初,号开翁。

(3) 层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

(4) 朴老曾出版《滴水集》,其灵骨树葬地中间台阶如踏上去,即发出泉水叮咚声。

(5) 朴老书斋取名“无尽意斋”,其遗偈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6) 天堂寨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西南部,四季景象变幻无穷,宛若天堂。

(7) 天堂寨古名多云山,山间云雾缭绕,有“晴亦雨、夏亦秋”之说。

(8) 2010年10月至12月,于国家行政学院学习。

(9) 菁园,指充满生气的校园。

(10) 香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郊,其红叶驰名中外。

(11) 宋代诗人张嵲《山中红叶》有句云:“如何青林表,忽有万炬红。”

(12) 晔晔,光芒四射貌。

(13)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红石峡又称温盘峪,相传在古代为九龙栖息之地。峡谷由红岩绝壁构成,属于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

(14) 练瀑,指瀑布如白练垂空。练,即白绢。

(15) 逶迤,形容蜿蜒曲折。

(16)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融革命传统教育与风景旅游览胜为一体。

(17) 1927年,毛泽东在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三湾改编”,随后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8) 1929年10月,红军第一所医院——位于小井的红光医院里的一百多名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全部壮烈牺牲。弱水,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

(19) 1928年8月,发生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及挑粮小路。

(20) 化碧,鲜血化作碧玉。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21) 南湖因地处浙江嘉兴城南而得名,素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之景著称。1921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因中途遭租界巡捕袭扰,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烟雨楼附近水域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22) 仰止,仰慕、向往。

(23) 马仁山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有近千年的天然楠木林和始建于唐代的马仁寺。

(24) 尘纤,即纤尘,微尘。

(25) 修篁,修竹。

(26)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7) 出自“闵公施地”之传说。闵公,名让和,唐至德年间人。清《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即新罗僧地藏)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福田,佛教用语,谓可生福德之田。《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28) 行愿,实践心愿。

(29) 禅定,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

(30) 九子岩,即九华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集自然风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

(31) 九子岩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金乔觉遍游中国名山大川,后卓锡九子岩,参修佛学,终成正果,至今尚留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随后,九子岩华严禅寺成为九华山历代高僧大德修行参禅的场所。卓锡,谓僧人居留。

(32) 贝叶,取自贝叶棕的叶片,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可保存数百年之久。贝叶经最早出现在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

(33) 月牙池东北有两株高大的千年古树,一是丹枫,一是香榆。据说为金乔觉亲手所植。

(34) 嵯峨,山势高峻。

(35) 九子岩东北侧有七布泉瀑布。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36) 浮山,地处安徽省枞阳县,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

(37) 浮山系佛教名山,远在晋梁时代就建立浮山寺,宋时名僧远禄来此主持,为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圆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

(38) 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探访浮山,圆鉴禅师以棋理解说佛教,阐明佛法,欧阳修大为折服,史称“因棋说法”。

(39) 滴水洞顶一窍见天,飞流直下,曰“天河坠玉”,形成“雨花天”之奇景。半岩之上刻有“洗心处”。

(40) 九廻,迂回曲折。荫翳,枝叶繁茂。

(41) 浮山最高峰妙高峰上有一亭,曰“望江亭”。浮山古名浮渡山,意指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浮于水面。

(42)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43) 际涯,边际。

(44) 仙姝,仙女。

(45)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6)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7)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水域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48) 荻花,形如芦苇,生在水边,秋季开花。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49)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于含山县挂职。

(50) 杳蒙,迷茫,模糊不清。

(51) 禅山,指含山县之褒禅山。北宋王安石曾游历于此,写下名篇《游褒禅山记》。

(52) 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昭关即位于含山县。

(53) 重阳节相约结伴游山,于郊外饮酒,谓之“辞青”。饮菊花酒亦是重阳节习俗。

(54) 太湖山位于含山县西南部,系国家森林公园,亦为佛教圣地,素有“江北小九华”之称。

(55) 华阳洞位于含山县城东北褒禅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游历褒禅,举火探洞,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56) 王安石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57) 昭关位于含山县城以北,古为吴楚边防关隘。

(58) 险隘,地势险要的关口。青苍,山林。

(59) 春秋时期曾发生过一个“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传奇故事,并由此演绎了一出“一人过关,几国兴亡”的威武壮剧。

(60) 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61) 凌家滩位于含山县铜闸镇,为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将中国城市历史乃至中华文明史大大提前。

(62) 鸠雨,下雨时节。俗谓鸠鸣为雨候,因称。

(63) 凌家滩出土文物中玉器数量最多,尤以玉龙、玉鹰等为代表。

(64) 游酢(1053—1123),字定夫,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从政四十余年,先后任官多地。1120年寓居和州含山县;1123年病逝,葬含山县林头镇车辕岭。

(65) 游酢墓面对太湖山主峰望江亭,附近有形如一钩新月的月亮湖。

(66) 游酢学术上师承二程,并将理学南传福建,开闽学之先河,使二程理学三传至朱熹而集大成,是程朱理学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游酢、杨时师从程颢学成南归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67) 游酢、杨时谒见其师程颐,见程颐闭目静坐,遂在门前侍立,待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68) 殊音,不同的方言。

(69) 蟾宫,月宫。攀桂,此处双关,原意是科举登第,引申为获得成功。

(70) 霸王祠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于此。

(71) 芦荻,形如芦苇。

(72) 乌骓,项羽的坐骑。

(73) 《史记·项羽本纪》:“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74) 陋室位于和县城内,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所作《陋室铭》而为人所熟知。

(75) 《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峥嵘,形容茂盛的样子。

(76) 《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7) 《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8) 泉山,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

(79) 翠微,青山。

(80)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简卢陟》:“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81) 韶春,美好的春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