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的朝圣之旅 作者:梁坤 编


作品赏析

1605年,在西班牙的一个下等公寓里,一位充满了奇情异想的“瘦脸爵爷”——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披挂着一副破烂的盔甲,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带着一个骑驴的矮胖侍从,从作家塞万提斯的笔下出发,在西班牙古老的大地上开始了他“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骑士之旅。这一出发,历经四个世纪,经过无数荒诞之事,主仆二人带着他们那生动有趣又启人深思的传奇故事,已经走遍了全世界。几乎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流传着堂吉诃德的名字和他的故事——这就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通过讲述一个沉迷于骑士小说的穷乡绅,仿照骑士的游侠生活而经历的种种荒唐可笑之事,告诉人们读骑士小说的无聊和可怕。这是作者创作的最初动机:“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把骑士文学的万恶地盘完全捣毁”。可以说,《堂吉诃德》的创作完全达到了作者的目的。当1605年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出版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迅速流传、人人争阅的作品,“小孩子也翻读,小伙子也细读,成人熟读,老头子点头颠脑地读,反正各种各样的人都翻来覆去,读得烂熟”。随着小说第二部的问世,堂吉诃德的形象也走进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在西班牙,他更是横扫了骑士小说的“万恶地盘”,使骑士文学不久之后就彻底消失了影踪。用德国诗人海涅的话来说,是塞万提斯“断送”了骑士文学。

但是,《堂吉诃德》这部巨著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于此。首先,整部作品跟随着主仆二人的足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16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社会现实。它的笔触伸向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广泛地展现了一幅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风情画,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种种矛盾,看到了贵族绅士们的专横跋扈和荒淫腐朽,也看到了广大人民辛酸悲惨的痛苦生活。由于它在一部书中以极为丰富宽广的画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现实情况,而被人誉为16、17世纪西班牙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堂吉诃德》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看似疯疯癫癫,却又具有发人深省力量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作家在他身上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又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情感,同时也从他身上折射出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性格和精神,从而使这个人物闪烁着多种光辉,成为西方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

堂吉诃德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披着一副破烂不堪的旧盔甲,戴着硬纸做成的假面具,骑着一匹明明瘦弱不堪却号称“驽!难得”的老马,满脑子都是游侠骑士的幻想。于是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羊群当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做受迫害的骑士……一顿乱杀乱砍,“行侠仗义”。结果不仅自己吃尽了苦头,就连受到他“帮助”的人也没有得到好处——像被他“解救”的小牧童就痛骂诅咒“天底下所有的骑士”。堂吉诃德在他周围人们的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疯狂糊涂,行动盲目,逻辑混乱,思维古怪。这种荒唐可笑、滑稽奇怪的秉性是作者在堂吉诃德身上最直接的表现,从而使他具有了一种可笑、可叹又可悲的喜剧因素。

然而,与这种对于骑士小说带来的毒害进行的辛辣讽刺相对照的,是堂吉诃德身上所体现的那些美好情感和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当他不做骑士梦的时候,他所发表的那些关于美德、自由、民主以及人类的未来的言论往往清醒而深刻,铿锵有力,妙语连珠,颇有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非凡见解,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人文主义的理想。虽然堂吉诃德作了许多疯疯癫癫、让人忍俊不禁的荒唐行为,但他绝不是一个只会让人发笑的小丑。就在这些荒唐行径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颗真诚善良、单纯无私的美好心灵,是一种疾恶如仇、维护正义的崇高思想,是一片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当他与羊群奋力大战、与风车拼命搏斗时,这种“疯子”似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于恶势力的反抗——他是在与他眼中的社会丑恶力量作战。于是,尽管失败,尽管受挫,他也毫不气馁,坚持向前。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也绝不胆怯退缩;即便被打断肋骨、打掉门牙也从不叫苦、后悔。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骑士,他的职责就是要争得民主、平等、自由,并可以为之不惜付出一切,甚至做出牺牲。因而,堂吉诃德的“疯狂”就不只是引人发笑,更多的是令人感动和思索: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理想而勇敢战斗、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的献身精神。在这种理想的光辉照耀下,堂吉诃德身上的善良、正直与真诚,在那个污浊混乱的现实社会里就尤为突出,越加可贵。这时的堂吉诃德形象就复杂了:作者在他身上不止表现出了嘲讽好笑的态度,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对于社会、现实的严肃批评者的姿态。正如拜伦所言:“《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他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惟一的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此时的堂吉诃德身上,那些令人好笑的喜剧因素折射出的恰恰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悲剧精神。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堂吉诃德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人们喜爱堂吉诃德,在他的故事中发出欢笑和叹息;人们从他身上也吸取教训,把他当做“没有结果的空想,脱离实际”的代名词;人们更尊敬和热爱他,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去追寻理想、追求真理。堂吉诃德精神,已经代表了一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人类最美好、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每当堂吉诃德树立了一个理想的目标时,他就会对真理信仰,对理想忠诚,执著坚定,一往无前,在追寻的过程中即使备受打击也不放弃。这是他性格中最闪光的一面,也是最感动读者、激励后人的地方。海涅就曾为堂吉诃德宁舍性命也不放弃理想而伤心流泪;屠格涅夫说:“他活着是为了别人……他不关心自己,他整个儿都充满了自我牺牲精神”;高尔基甚至评价说:

“就这方面而言,某个人被称作堂吉诃德,这是对一个人能够做出的最好的评语。”

由此可见堂吉诃德所受到的欢迎和喜爱。如果说堂吉诃德的这种精神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想而感动、激励着读者的话,与此同时,人们也从堂吉诃德的身上看到了现实中的人们自己,堂吉诃德的遭遇其实也是人们自身境况的一种反映。堂吉诃德在小说中屡屡受挫,对理想的追寻总是受到打击挫折,究其原因,就在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和错位。堂吉诃德可以说是一个“生活”在彼岸世界中的人物,他的痛苦之处就在于他总是把一个不可抵达的彼岸理想当做可以操作的此岸世界来对换,于是便在对彼岸的追寻中,不断地在此岸受到打击折磨。在看到他对于彼岸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之可贵的同时,他的这种理想也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本性:不愿承认既定事实而总是企图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目标。于是,在堂吉诃德一次次的追求——失败——再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也看到了自身超越——下落——再超越的心路历程。堂吉诃德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影子,虽然夸张却真切、虽然滑稽但准确地描摹出了每一个人与其本质相通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所以,堂吉诃德既是一个令人敬佩和感动的“伟大的疯子”,以他的精神感召着人们,站在人们前方;同时他又因为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所代表的普遍意义,与每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中奋斗的人一样,随时站在人们身边。

《堂吉诃德》的成功,早已超越了作者最初“扫荡骑士文学”的简单初衷。堂吉诃德这个人物,也已和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样,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不朽形象。同时,与堂吉诃德一起不能被忘记的,是他身边那个与他时时刻刻形成反差的仆人——桑丘·潘沙。这主仆二人的形象互相对立又互为补充,一个充满幻想,一个讲求实际;一个胸怀世界,一个目光短浅。在游侠之初,两人的性格和思想充满了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互相影响、感染,甚至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桑丘的眼界慢慢扩大,心胸逐渐开阔,在任海岛总督期间,秉公办案、执法严明、清正廉洁,真正实现了堂吉诃德“锄强扶弱”的理想。他身上也寄予了作者不论贵贱、美德治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也有人说,是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人物形象相加,才组成了《堂吉诃德》的完整形象。

总之,在欧洲文学史上,《堂吉诃德》的创作可以说是对中世纪以来的长篇叙事文学的一个总结,并为近代小说创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塞万提斯的名字也将因此而永垂文学史册。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将继续在世界各地漫游下去——只要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不息,堂吉诃德的故事和他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完结。

(刘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