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绪论

古典文学与中医学 作者:王水香,陈庆元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古代社会,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古典文学和中医学这两朵奇葩尤为艳丽,引人注目。

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所占比重最大、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两千多年的古代文学史上,产生过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诗人,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这一座座丰碑,展示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学创作才能;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曹雪芹,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中国人,有谁不会吟诵几首古典诗词,有谁不能说出一串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另一项伟大的创造。在古代的自然科学技术中,中医学一枝独秀,成就最高。中医不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同时拥有比较完善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方药,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这些名医,也是妇孺皆知,深受人们尊崇的历史人物。

古典文学和中医学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两者的实践主体文学家与医学家也相互渗透,由此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本书的编写目的,就是想探讨一下这些现象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节 涉及中医药的古典文学作品

涉及中医药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指那些创作内容或形式涉及中医药知识的古典文学作品,我们简称之为“涉医文学”。它既包括以中医药为题材或内容中包含中医药知识的作品,还包括用中医药名词术语为语汇创作的药名诗文等。

古典文学涉医的起源很早,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已有不少篇章涉及中医药。此后涉医文学创作不断发展,历久不衰,不仅一般作家从事涉医文学的创作,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轼、陆游、蒲松龄、曹雪芹等,也都曾将他们的笔触伸向这一领域。诗词、散文、笔记、小说、戏曲,几乎古典文学的各类体裁都有一批涉及中医药的作品;反过来,中医学的各类知识包括医理、临床疾病诊疗、方药,乃至针灸、养生、医史人物事件等,也都在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如果根据性质来划分,古代的涉医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专以中医药为题材的作品。它们把中医药知识或与医药有关的人物事件作为创作的对象,或是记述疾病医疗的情况,或是表现方药养生的功效,或是描写医林人物的生平事迹。从体裁上看,这类作品以诗赋、散文、笔记和传记居多。

第二类是在描写中涉及一些中医药内容的作品。中医药知识作为情节或细节进入这类作品,构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这类作品主要是一些叙事性的戏曲、小说。

第三类是借助中医药作为比兴形象、抒情对象或说理工具的抒情诗、说理散文和寓言故事等。这类作品中的医药内容,是文学家思想情感的载体、取喻设论的对象。

第四类是以中医药专业名词术语为语汇创作的药名诗文、穴名诗等。这类作品数量不多,但在涉医文学中独具特色。在前三类作品中,中医药都是文学表现的内容,唯有这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涉及中医药,它典型地反映出中医学对古典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涉医文学是古典文学与中医学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我国的一份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一份珍贵的医学遗产。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涉医作品,既有医学认识价值,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受,让人们在欣赏之余,同时获得医药学知识。当然,不同的作品,它们的医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也各不相同。有的文笔生动优美,艺术性较高,但所包含的医药知识不多;有的则侧重于医药描写,艺术性稍差一些。如果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上述四类作品的价值是大不一样的。

以中医药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作者的立意或是为中医药知识写照传真,或是为弘扬医药之道,虚构的成分和夸张的色彩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相对来说少一些,因此这类作品中所写的医药一般较有科学性,从中可以挖掘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医药资料,值得中医学界重视。尤其是历代笔记、医家传记中,更蕴藏十分丰富的医药资料。

故事情节或细节涉及中医药的戏曲和小说,其中的医药内容与作品中的其他内容一样,也是虚构的。但文学的虚构并非子虚乌有的编造,而是作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戏曲、小说中的医家形象,虽不是真人真事,却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依据;戏曲、小说中的医方医案描写,也多来源于人们的医学实践,符合医理。这些内容对于人们认识中医学的面貌及其精神实质,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第一类作品。例如《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描绘的医家,就很有典型的意义。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医生在封建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弥补阅读医家传记的不足。

第三类作品,即那些借助中医药作为比兴形象、抒情对象或说理工具的抒情诗、说理散文和寓言故事,则情况比较复杂,其医药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很难一概而论。一般说来,以中医药作为比兴形象和抒情对象的抒情诗,其医学价值比较小,有些则几乎没有什么医学价值;而以中医药为说理工具的说理散文、寓言故事,作者的用意虽在说明事理,但文中对医药的描写往往比较多,有的还相当真实详尽,对人们求医问药、诊疾治病有一定的认识启发作用。

至于药名诗文和穴名诗,虽然也涉及中医药,但只是将它作为创作的表现形式,因此这类作品几乎没有医学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从诞生伊始,就与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涉医文学作品数量之多难以胜计。考察一下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古典文学反映中医药,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作品的医药内容和表现手法,也由早期比较单一,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在这部早期的诗集中,就已经有不少篇章涉及中医药特别是药用植物。有人做过统计,《诗经》全书提到的各类病名有十五种,涉及的药用植物多达二百多种。在《诗经》里,医药主要是作为比兴的形象进入诗歌的。例如下面这首《唐风·椒聊》,就用了药用植物“椒”来作比: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椒聊且,远条且。

诗中写到的“椒”即花椒,又称山椒,中医以其果皮入药,有温中止痛、燥湿杀虫之功。由于花椒结籽很多(所谓“聊”,即草木结籽或果实成串的意思),诗人在这首诗中用它来比喻妇人多子;又因为花椒有芳香之气,诗中又用它来比喻妇人之美。

以药用植物起兴,在《诗经》中更为常见,下面是诗歌《王风·中谷有蓷》中的第一节: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这是一首弃妇诗,全诗共三节,写一位妇女无故被丈夫抛弃,满腔悲愤而无处申诉。诗歌每一节开头两句都用中药“蓷”(即“益母草”)来起兴:弃妇看到山谷中生长的益母草,无奈地被水浸湿又晒干,晒干了又泡湿,由此联想到自己流离失所(“仳离”)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无尽的伤心和慨叹。

类似这样以药用植物比兴的例子,在《诗经》里比比皆是。《诗经》的大部分诗篇是民歌,它们的创作者也就是劳动者。这些民间诗人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多,写诗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以药用植物来作比起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或许还是中草药的采集和应用者,同为民歌的《周南·芣苢》描绘采药劳动的生动场景,显然系采药者所创作,可以证明早期的民歌作者中确有中草药的采集者,他们写诗时以药用植物作比起兴,更是十分自然的。

继《诗经》之后产生的《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另一部著名的诗集。与以北方民歌为主体的《诗经》不同,《楚辞》生发于南方的楚国。楚国地处南方沅湘流域,那里不仅山青水碧、景物秀丽,同时还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流传着许多动人的古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由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而带有蛮野风味的文化共同催发出来的《楚辞》,其艺术形象明丽生动,想象丰富奇幻,语言瑰丽多彩,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为伟大诗人屈原所作,其代表作是被后人誉为“逸响千古”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与《诗经》一样,《楚辞》也大量采用了药用植物入诗比兴。但是《楚辞》运用比兴,有它自己的特点。王逸《离骚序》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段话说明《楚辞》比兴的形象比《诗经》更丰富,同时也说明《楚辞》中的禽鸟草木不再只是简单的比喻,还带有象征的作用,例如《离骚》的这一段描写: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诗人用兰花蕙草的高洁与芬芳,来象征自己高尚纯洁的品格。与此相反,他把无耻小人比拟为萧艾之类的臭草恶木: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

除了作为象征物外,《楚辞》还常以药用植物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山鬼》这首诗是这样来描绘“山鬼”形象的: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这个“山鬼”披着薜荔、石兰做的衣裳,佩着女萝、杜衡结的腰带,坐的车上点缀着辛夷花,飘扬着结挂桂花的旗帜……形象是何等的美艳!这类形象,在《楚辞》中随处可见。由此可以看出,《楚辞》以药用植物入诗,已不仅是简单的比兴,而是用它们来构成审美的意象,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上面所引的几段诗句中写到的兰、蕙、辛夷、揭车、杜衡、芷、萧、艾、薜荔、桂、石兰等,都是药用植物。

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文学,很少有专门以医药为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文学涉及医药,还处在初步阶段。不过这两部诗集中有关药物和疾病的记载,仍可供人们参考。孔子说过,读《诗经》可以帮助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的“草木”有不少也是药物,识草木即有益于识药物。旧时的中药店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细考虫鱼笺《尔雅》,广收草木续《离骚》。可见人们也早已认识到《离骚》包含有丰富的药物学资料。

汉代统治文坛的文学样式是汉赋,也称古赋或大赋,梁代钟嵘《诗品·序》说:“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汉赋兴盛一时,竟取代了诗歌。

汉赋的兴盛是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汉初的统治者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封建国家制度。经过不断的开拓和建设,汉的疆域逐渐扩大,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在这种封建大一统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汉赋应运而生。汉赋的内容多是描写封建王朝的都邑宫廷园林建筑景观和帝王的骄奢生活,讴歌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赫赫声威和事功,题材壮阔,气势宏大;创作方法上,多用夸饰的手法,骈偶对称的句式,极力铺排各类事物,形成了铺张扬厉、辞藻繁丽的艺术特征。

汉赋涉及的生活面不广,中医药在汉赋中反映不多。不过在一些描写都邑园林景观的作品中,作者往往极力铺排其中的各类草木虫鱼、动植矿物。这些事物,多半也都是药物,它们成为赋作中不可缺少的铺排板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张衡的《西京赋》和《南都赋》,都有大段此类的描写。例如《子虚赋》描写楚国云梦泽的壮丽景观时就写道:“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芎菖蒲,茳蓠麋芜,诸柘巴苴。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蔷雕胡,莲藕觚卢、庵闾轩于……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瑇瑁鳖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蘖离朱杨,楂梨梬栗,橘柚芬芳;其上则有赤猿蠼蝚,鹓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犴,兕象野犀,穷奇獌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铺叙的许多动植物,大多就是药物。晋代左思作《三都赋》,亦属汉赋体式,其中描述各类动植矿物更为丰富。如《蜀都赋》有一段写:“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异类众夥,于何不育?其中则有青珠黄环、碧砮芒硝。或丰绿荑,或蕃丹椒。麋芜布濩于中阿,风连莚蔓于兰皋。红葩紫饰,柯叶渐苞,敷蕊葳蕤,落英飘摇。神农是尝,卢跗是料。芳追气邪,味蠲疠痟。”直接描绘了蜀都药物的丰盛。

汉赋中最引人注目的涉医作品是枚乘的《七发》。这篇问答体的散赋,假托楚太子有病,一位吴客前去探问。吴客指出楚太子病是由于生活奢靡放逸所致,非药石所能治疗,必须改变志趣和生活方式,于是他向太子陈述了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和“要言妙道”七事,终于使太子幡然醒悟,“涊然汗出,霍然病已”。文章客观上揭露了封建贵族奢侈腐朽的生活,从医学角度看,文中关于不健康的精神和生活方式是致病之因的观点,反映了古人对病因的一种科学认识;吴客用心理疏导来治疗楚太子的病,也是中医学较早的一则有关心理治疗的记载。

汉代涉医文学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司马迁《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医家传记,详尽地记载了扁鹊和淳于意两位名医的生平事迹和医学成就。这篇文章不仅是研究医学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医家传记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中医医案的叙事性写作方式,显然也受到了这篇文章中的“诊籍”的启发。

到了魏晋南北朝,涉医文学出现了较大发展。先秦两汉文学反映医药,基本上处于初步的无意识的阶段,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有了改变,文学家们开始自觉地将中医药纳入文学创作的视野,涉医文学的内容和体裁都有了较大的扩展。

魏晋以来,由于社会动荡,政治环境险恶,文人士大夫纷纷逃避现实,到老庄的虚无思想中去寻找精神的寄托和安慰。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糅合儒家经义的玄学因此兴盛一时。这种情况到了南渡后更明显,“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灵运传论》)。当时的文人热衷于虚无玄远的清谈,精神上力求超脱世俗,可是另一方面又极力追求侈糜的人生享受,与此相伴随的是养生服食、求寿求仙之风盛行。服食的药物主要是五石散(又名寒食散),由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和赤石脂等五种矿物药所成。服食者认为它可以治百病,保精气,颐性养寿,甚至以此为风雅之举。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都参与服食。名士出身的医家葛洪、皇甫谧等,同样醉心于此道。嵇含甚至专门写过一篇《寒食散赋》,用文学语言来宣扬它的功效:“伟斯药之入神,建殊功于今世;起孩孺于重困,还精爽于既继。”说得神乎其神。到了后来,有些草木药物也逐渐成为服食的对象。服食必然要通晓一些药理药性,有时还得亲手采制药物,“登岳采玉芝,涉涧将六草”(郭璞《游仙诗》)。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最早的一批采药诗,如晋代庾阐的《采药诗》、刘宋鲍照的《遇铜山掘黄精》、梁代江淹的《采石上菖蒲》和吴均的《采药大布山》等。这类诗歌写的是采药,但透出的却是放浪形骸,求寿求仙的气息。与服食养生之风相伴而生的还有一批养生诗歌,如晋代郭璞的《游仙诗》、嵇康的《秋胡行》、应璩的《三叟》、嵇绍的《赠石季伦》等,都从不同侧面宣扬了养生之道。

咏物赋赞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时的文人争相以各类事物为吟咏对象,借以寄寓人生的感慨,或抒发柔靡的情思,其中尤以吟咏草木者居多。本来魏晋人服食以五石散等矿物药为主,他们相信金石性坚,能够久存,服后人的性命也可以像金石一样坚固。但他们同时又认为草木翠绿葱茏,有蓬勃的生命力,十分符合心目中所崇尚的生道和自然。因此尽管他们少服草木药,却仍极力推崇和赞颂它们。延及南朝,草木药物的养生功用更多地被认识和开发,于是吟咏草木药物的作品更是大兴。这类作品如晋代傅咸的《款冬花赋并序》、孙楚的《茱萸赋》,刘宋王微的《茯苓赞》《禹余粮赞》《黄连赞》和梁代江淹的《草木颂十五首》等。至于一般吟咏草木的赋赞,更是难以胜计。这些作品文笔华美妍丽,主要在借物抒情,标示文人的风雅清逸,但对药物的形态、特性和功用等,也多少做了一些描述,如王微《黄连赞》说:“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涤暑,阐命轻身。”江淹《草木颂十五首》写藿香:“桂以过烈,麝以太芬。摧沮天寿,夭折人文。讵及藿香,微馥微薰。摄灵百仞,养气青雰。”点明了黄连和藿香的气味及功用。

在形式主义诗风和药物学发展的共同催发下,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以中药名、腧穴名作为语汇创作的药名诗和穴名诗。这说明了中医学不仅影响到古典文学创作的内容,也开始影响到它的表现形式了。

涉医文学在唐宋进入了全盛期。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中医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当时文人学医的风气很盛,许多文学家还积极参与医学实践,像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陆游等著名诗人,都兼擅医药。文学家学医知医,重视医学,自然促进了涉医文学的发展。唐宋两代文学作品以诗词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涉医文学也以诗词为主。这一时期的涉医诗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题材和内容继续扩大,出现了大量的咏药诗和描写疾病医疗的诗词。唐宋的咏药诗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药赋赞不同,大多直接描写药物的产地、性味、功用等,医学认识价值较高;有关疾病医疗方面的诗词,或是描绘疾病衰老的症状和体验,或是表现医药的神奇和医生医术的高超,用诗歌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二是把医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涉医诗词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更加深刻。在“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引下,一些涉医诗词开始把目光投向与医药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例如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游医和药工的生活,反映战争中伤残者的痛苦和不幸等,表现了诗人对医药劳动者和疾病伤残者的关心和同情。

唐宋涉医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成就表现在散文方面。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柔靡浮艳、追求形式主义的文风,大力提倡“文以载道”的思想,主张写文章在思想上回归到古代的儒家,文体上学习质朴明畅的先秦散体文。以他们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对这些文学主张身体力行,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文以载道”思想影响下,唐宋涉医散文出现了一个重要内容,即借助医药知识来阐述社会人生的事理。利用医药作为隐喻说理的工具,这种创作手法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散文,例如《庄子·逍遥游》就有一则“不龟手之药”的医药寓言。不过唐宋文学家的涉医说理散文和寓言故事,则内容更加丰富,主题也更深刻、更具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的医学道理也很有参考价值。

笔记涉及的医药内容最广泛、最丰富。它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大量的方药、医案和医林人物的事迹、医药趣闻轶事等,在所有涉医文学中堪称医学价值最高的一类。古代笔记创作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唐宋笔记已大量涉及医药,如宋代洪迈的《夷坚志》、苏轼的《东坡志林》、沈括的《梦溪笔谈》等著作,都是记录医药资料十分丰富的笔记作品。

元明清三代,古典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曲和小说,涉医文学的发展也主要体现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中。

古代戏曲分杂剧和南戏两类。它们都起源于宋代,但杂剧的真正成熟期在元代。南戏原是流行于南方的民间戏曲,元代后期受到来自北方的杂剧的影响和刺激,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形式,称为传奇。到了明代,南戏的创作达到高峰,与杂剧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两朵奇葩。

古代戏曲反映中医学的内容总的来说不多,最值得重视的涉医戏曲作品要数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和明代无名氏的传奇《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又名《幽闺记》)。这两部作品各塑造了一个反面医生的形象。前者写的是一个企图谋财害命的恶医卢医生,后者则写了一个姓翁的庸医。关汉卿笔下的医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医生形象。至于其他一些戏曲作品中的医药内容,则多半只作为剧情的细节,比如剧中人物的疾病医疗情况等。

小说涉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小说萌芽的魏晋时期,例如晋代葛洪编著的《神仙传》一书,描写东汉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遍植杏林,以杏易粮赈济百姓的故事,就可以看作是一篇生动的涉医短篇小说。不过早期的小说写到医药时,常与神怪道仙相涉,内容荒诞夸张。到了明清时期,中医药内容才在小说中得到了丰富而真实的反映。这一时期,以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小说相继问世。这些作品描写的生活面广,故事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众多,因而包含了更丰富的医药内容。以被人们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为例,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发现这部作品中涉及医药卫生的描写有近三百处,字数多达五万余字。其中写到各类医疗人员有十四人,疾病一百一十多种,方剂四十五首,药物一百二十多种,较完整的病案十四例。如此丰富的医药内容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未曾有过的。其他一些明清小说如《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和《镜花缘》等,也都有大量的医药内容。明清小说中的医药内容,主要是作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以故事情节或细节的形式出现的。将完整的病案写入文学作品,是明清小说的一大特色,它使医药知识与人物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神韵。这一创举标志着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