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穷苦孩子捐资助学

柴可夫斯基(下) 作者:李晓娜 著


为穷苦孩子捐资助学

1885年,柴可夫斯基45岁。从1877年年末离开莫斯科音乐学院以后,柴可夫斯基就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他有时到卡缅卡的妹妹家居住,有时到梅克夫人的庄园居住,每年还要出国旅行、休养,或是参加音乐活动。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感到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家,有一个固定的住所。这个住所要安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样有利于创作和休息。但住所又不能远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因为他要经常去这两个城市参加各种音乐活动。

大城市的喧闹是柴可夫斯基不喜欢的,而离莫斯科、圣彼得堡太远又会有许多不便。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的一份报纸上登了一则租房启事,应征者络绎不绝。进行一番选择比较后,柴可夫斯基终于选中了离克林城2000米,位于赛斯特拉河畔的梅达诺沃村的一处住房。

这里环境优美,住所附近是大片的田野和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的小溪从林中流过,给人非常舒适安逸的感觉。这里过去是一处富裕的庄园,如今花园已荒芜,花坛里杂草丛生。住房条件虽不算很好,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家。能有一个自由自在活动的天地,柴可夫斯基感到很惬意。

新居是一座别墅式的建筑,有好几间卧室,房间很宽敞,光线也很好。住进自己的家,柴可夫斯基感到很温暖、舒服。他为自己安排了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7点30分起床,洗漱后就读英文或是其他一些书籍。9点钟散步休息一会儿,然后开始音乐创作。

下午1点钟午餐,饭后散步片刻,然后继续音乐创作。晚8点晚餐,饭后与客人谈天或读书。11点进卧室休息。

仆人阿列克赛很能干,办事也非常细心,他把柴可夫斯基的生活照顾得很好。柴可夫斯基很喜欢、很感激忠心耿耿的阿列克赛。

散步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他看到梅达诺沃村中住着很多贫苦的农民,他们住在矮小阴暗的破房子里,每天辛苦地干活儿,但却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并不抱怨,无论男女老少都显得很快乐很满足。柴可夫斯基被这种善于忍耐、坚强而又乐观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柴可夫斯基还发现,村子里竟然没有一所学校,孩子们都是文盲,不认识字,没有受过教育。

一天,柴可夫斯基又去散步,路上遇到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盯着他看,他停下脚步问:“小朋友,有什么事吗?”

小女孩有些胆怯地问:“先生,您就是柴可夫斯基吗?”

“是的。我刚搬来没多久!”

“您是音乐家吗?”

“是的,我是搞音乐创作的。”

“那您能教我唱歌吗?”

“你喜欢唱歌?”

“是的。我喜欢别人教我唱歌,我也想上学校里学认字,学唱歌,可村里没有学校。”

“村里像你这样想上学的孩子多吗?”

“挺多的,前天伊凡家来了一个城里的孩子,谈起上学的事,我们村里的孩子都很羡慕他,我们要是也能上学就好了。”

“好吧,孩子,你现在就陪我散步,我教你唱儿歌。”

“真的吗?太好了!”

“还有,以后你们村里也会有一所小学的。”

“是吗?太好了!柴可夫斯基先生,都说您是一个有本事的大人物。您来到我们村,一定会给我们村带来变化的。”

散步回来后,柴可夫斯基就考虑怎样在村子里办一所小学,满足那些渴望上学孩子的愿望。但他觉得以自己的经济状况,要实现孩子们的这个愿望还是有困难,于是他去拜访村里的一位神父包留勃斯基。

神父见柴可夫斯基来访很高兴。

“欢迎您,柴可夫斯基先生。您能来拜访,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神父先生,我来拜访您,是想同您商量一件事。”

“什么事?您尽管说。”

“咱们村的孩子都想上学,可村里却没有一所学校。我想为孩子们办一所学校,可又觉得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哦,先生,你真是一位仁慈的好人啊!办学校的事我也考虑过,也是感觉到个人力量太微薄,就暂时搁浅了下来。”

“那么我们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办学吗?”

“可以,没问题。我非常愿意您合作,做成这样一件善事,这样孩子们就有学上了。”

就这样,柴可夫斯基和神父两个人共同出资,村里的乡亲们出力,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把学校建立起来了。1886年1月20日这所小学成立了,招收了28名男女儿童入学。

开学的那一天,远在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也赶来参加开学典礼。

柴可夫斯基走上讲台致词:“孩子们,你们盼望已久的学校建立起来了。希望你们在这个学校里努力学习,成为有文化的人。”

这时两个孩子捧着两束鲜花走上前来,把花献给柴可夫斯基和神父。

孩子们齐声说:“谢谢你们,谢谢柴可夫斯基先生,谢谢包留勃斯基神父。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成为有文化的人,报答两位好心的先生。”

柴可夫斯基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心中流过一股暖流。之后,他为孩子们上了第一节音乐课。

而在这时,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们在私下议论说:“这些孩子真有福气,有俄罗斯第一流的音乐家给他们上音乐课。”

“这些孩子里肯定会出音乐家的。”

尼古拉·鲁宾斯坦逝世后,莫斯科音乐界的人士公推柴可夫斯基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可是他谢绝了,因为他不愿让烦琐的行政事务影响自己的音乐创作。可是他却在这小村子里,建起一所小学校。这正是柴可夫斯基不同于平常人的高尚之处。

以后,柴可夫斯基在散步的时候,经常转到学校这里看一看。看到孩子们在齐声朗读课文,或是用心拿笔写字,他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将来孩子们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柴可夫斯基搬入新居后,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期的好友尤根逊、卡什金、拉罗什等都来看望过他。他们欢聚了一整天,喝酒、谈天,很开心。

在梅达诺沃,柴可夫斯基着手修改《铁匠瓦库拉》,将歌剧中几场戏的音乐完全重新写过,有些地方删掉,增加了新的唱段,使这部歌剧变得更通俗易懂些,修改以后的歌剧定名为《女靴》。

在梅达诺沃居住的最初两年里,柴可夫斯基还写了交响诗《曼弗雷德交响曲》和歌剧《女巫》,还有一些钢琴曲和浪漫曲,像普希金作词的《夜莺》这首歌就是这一时期写成的。

此时,柴可夫斯基已被推选为俄罗斯音乐协会主席。他还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名誉成员。他开始更积极地投入莫斯科的社会音乐生活,不再躲避人们,重新恢复了与斯塔索夫等旧友的交往,加强了与老朋友们的联系。

从1885年起他出席每年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班的考试,参加讨论音乐学院教学大纲和音乐会演出曲目,并参与处理有关组织和行政方面的工作。这期间他促成了塔涅耶夫继尼古拉·鲁宾斯坦之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职务。

就柴可夫斯基的天性,他喜欢独处一隅专心创作,但是他又认为参加这些社会活动,为促进俄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也是他的责任。他曾提议每一次音乐会都从国外邀请一位新的指挥家或知名音乐家、表演艺术家出席,以扩大俄国音乐界与国际音乐界的交流与合作。

柴可夫斯基与国外许多音乐家有交往,他承担了聘请他们的任务。此后,各国音乐家先后到莫斯科演出,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小提琴家加里尔什、歌唱家费尔斯特洛娃-劳杰列洛娃和弗洛良斯基,德国小提琴家布尔麦斯特、女钢琴家孟泰尔,法国指挥家科洛纳、长笛演奏家培方涅尔,苏格兰钢琴家莱蒙德等人都先后来俄国访问演出。俄国乐坛呈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