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署用笔名为哪般

作家笔名趣话 作者:武德运


作家为什么要用笔名?很难一概而论。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一个名字有一个名字的情况,很难笼统地说是为什么。根据本人掌握的情况,归纳一下,比较常见的有下列十种状况。

第一,初次涉足文坛,刚开始试着发表作品,不好意思让人知道是自己所为。冰心最初就不用本名谢婉莹,郁达夫也不例外。郁达夫在谈到署名时这样说:“直到两三年后,觉得投稿已经有七八成把握了,才忐忑地用上了我的真实姓名。”

第二,有人觉得自己的作品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或是怕别人看不起,带来不好的影响。明清时代的章回小说家就是因为当时社会轻视小说,认为小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用真实姓名发表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因而用了笔名。至今一些笔名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团,使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譬如,《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如此。

第三,有的作者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发表不同意见有所顾虑,就把真名隐藏起来,署用笔名。这样别人就会畅所欲言地发表不同意见。有的作者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已是名人,但仍觉得自己的一些意见很不成熟,害怕发表出来因为自己的身份而造成不好影响,这样对自己、对社会都不好;或是希望发表不同意见引起讨论,但持有不同意见者认为自己人微言轻,有所顾虑,所以原作者就将真名隐藏起来。例如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期间,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连续写了四年多专栏文章,针对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新闻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文章2007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以《之江新语》为书名结集出版,作者署名才改为习近平。

第四,为了活跃版面,吸引读者。如果某一刊物经常出现某一位或少数几位作者的名字或是某一期有同一人的几篇作品,读者会觉得单调,或是认为稿源缺乏。将同一个名字换成几个不同名字,就可以避免发生这样的猜想。譬如,茅盾在1941年出版的《笔谈》创刊号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就分别署名“来复”“文直”“甫”“仲”等。

第五,署用不同笔名以壮大声势。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一个人用几个名字容易扩大影响。唐弢在《翟秋白笔名印谱·序》中谈到瞿秋白的各种笔名时就说:“除本名外,往往辅以笔名,壮我党之阵容,张革命之声势,马列真谛,传布一时。”

第六,有人有几个不同笔名,各有不同用途。漫画家方成解放前在上海给《时与文》投稿时用“华山”,为杂文配画和发表杂文时用“张化”,发表漫画时用“方成”。台湾作家张秀亚写散文用“陈蓝”,写小说用“亚蓝”,写诗词用“张秀亚”。

第七,在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署用笔名是保护自己、免遭追究的一种斗争艺术。鲁迅就经常变换笔名,但一些御用文人仍不肯放过他。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看见一个新的作家的名字,就疑心是我的化名,对我呜呜不已,有时简直连读者都被他们闹得莫名其妙了。”创造社作家王独清(1898—1940)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说文坛上的“隐”》中说,在国民党当权后,大批作家“不敢拿出真姓名来,于是便争着‘隐’。‘隐’造成了一个笔名空前的天下” 。

第八,有的人要在文坛活动,却因为名声不好怕讨人嫌,就另用一个笔名以掩人耳目。张爱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用过“梁京”的笔名发表长篇小说《十八春》,这是因为此前发表的《连环套》遭人批评。

第九,受别人影响,习惯成自然。有的人最初开始写作,觉得要在文坛安身立命,首要的任务就是先取个笔名,一方面是表示决心,另一方面就是以为有了笔名也就有了一切。

第十,有人需要发表作品又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署用笔名,既可以使本人躲在假名(笔名)后边,又表明文责自负,倒是两全其美。

以上所说,只是面对现实进行分析,不存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我觉得取笔名是个人的自由,取与不取、用与不用,可以自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