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晏子春秋》研究史 作者:刘文斌 著


谭家健

《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的传记资料汇编。晏婴曾辅佐齐景公等三代国君,立朝数十年,是与管仲齐名的杰出政治活动家、道德高尚的贤者,在先秦以及后世享有崇高的声誉。《晏子春秋》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全部与晏子有关。或为短小故事、传说,或为君臣问对,或与多人议论,具有不同程度的历史真实性和一定的文学形象性、趣味性。是我国第一部以一个人为中心的传记文学作品。

关于《晏子春秋》的研究,清以前学人关注者不多。其成书时代和作者,或以为战国齐人,或以为秦末汉初某人,甚至有人怀疑是六朝伪书。其学术体系,或归入子部儒家、或墨家、或杂家,或列在史部。清中期以后,学者们对该书的文字校勘、音义训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东临沂西汉初年墓中出土大批《晏子》竹简,内容与今本大致相合。于是成书于先秦遂成定论,对该书的诸多问题从各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和著作逐渐增多,终于改变了长期冷落的局面。

刘文斌教授的《晏子春秋研究史》是第一部对该书产生二千多年来的编辑、整理、考定、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全面梳理的学术史。对西汉以来《晏子春秋》研究的大致历程、主要成果、各种学术问题和重要见解,做出尽可能科学的、中肯的评述与阐释,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继续研究提供学术积累和经验教训,并汇集了大量资料以备参考。对于《晏子春秋》的研究来说,无疑是带有总结性的学术专著。

我粗读书稿之后,有三点突出印象:

第一点是内容充实、系统。

导论之后,第一章是清以前的研究。以刘向编辑《晏子春秋》和柳宗元《辩晏子春秋》为重点。这两位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书稿给刘、柳以充分的评价。宋明时期,刘先生引述了晁公武、项安世、程大昌、王应麟、宋濂、焦竑、胡应麟、王鏊等人的意见,多为片断、零散的文字,吉光片羽,一般人并不了解,书稿下了一番爬梳发掘的功夫。

第二章,清代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孙星衍、卢文弨、洪颐煊、王念孙、俞樾、孙诒让、苏时学、黄以周、文廷式、陶鸿庆、于鬯、苏舆等人的校释成果,同时介绍了吴德旋、管同的六朝伪书说,恽敬、凌扬藻对《晏子春秋》内容的理解,还介绍了一些人对晏婴政治活动和其他表现的不同评价,如马骕、赵青藜、姚鼐、马国翰等,还引用了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意见。虽然是讨论历史人物,而其行事在《晏子春秋》中亦是重要情节,评其人与评其书是一回事,对于研究《晏子春秋》很有意义。

第三章,民国时期的研究。首先介绍“蛤笑”的《晏子春秋学案》,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解读《晏子春秋》,认为其中“有与君主立宪之义相符合者”,未免牵强,却是一股新风。还有梁启超、尹桐阳肯定该书不伪,钱穆、黄云眉重申伪书说,刘师培、张纯一、于省吾等继续对该书进行校释,他们的成就超越前人。

第四章,1949-1976年间的研究。校释成果有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论文只有高亨、董治安师生的两三篇。

第五章是1976-2010年间的研究。列举的文章和著作相当多,但介绍有所侧重。

第六章,台港之研究,介绍王更生、陈瑞庚、郑良树等人的论著。

从上述简介可以看出,书稿规模宏大,涉及面相当广泛。

第二点印象是评论周详细致。

对许多学者成果的评论,既讲贡献,也讲缺失和错误,如对孙星衍,刘著推崇备至,又指出,音韵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少数语词解读有误,某些关键语词漏注,个别语词解释迂曲。对卢文弨、洪颐煊、孙诒让、刘师培等人的失误,亦多有匡补。每章之末有小结,总论该时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有相当概括性和理论深度。面对当代各种不同学术见解,书稿随时提出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观点大致相近而表述语言不一致,刘先生也力求精确,不随意苟同。他这部学术史,绝不是纯客观地罗列介绍,而是处处渗透他本人的研究心得和独立判断。在某些方面他比古人站得更高,(例如他可以利用最新出土材料纠正古人的校勘)比当代某些人看得更广,(他熟悉某些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会炒冷饭)他与古人对话与今人讨论,态度都是相当认真挚着的。

余论《晏子春秋》研究的成就与反思,总结相当精辟。成就概括为六点:一、文本校释取得巨大成绩,二、对作者和成书时代进行了深入的考辨,三、对著作性质形成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四、对晏子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五、对《晏子春秋》语言的特点有所归纳,六、研究方法不断改进,运用了考古资料,吸纳了西方某些文艺理论观点。反思几个问题很有启发性:一、《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与历史人物不能等同,二、该书中的材料不能都当成信史,三、该书的作者不可能坐实为某一个人,四、书中反映的语言特点不宜局限于某一地区,五、不能为了突出某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而过高地放大晏子的思想水平。刘先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其他学术研究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材料相当丰富。

此书有三个附录,一是历代版本及笺校书目,收录中国书目119种,日本书目29种;二是研究论文索引,中国大陆306篇,台港及海外26篇;三是重要研究资料选编,并附有按内容分类检索表。三种附录合起来占全书相当大的篇幅。据我所知,刘先生为收集这些资料下过很大功夫,到访过全国许多图书馆,征求过多位有关专家的意见,还写信求助于台湾学者,有些资料来之不易。即使用电脑从互联网上检索,也是很难达到他这种程度的。

当然,作为第一部研究史,既是开创,必有遗漏。据我所见,明代对《晏子春秋》的选评之书,尚可补充:如焦竑选、陈懿典评的《诸子折衷汇锦》中有《晏子》选评,陈仁锡《子品金函》中有《晏子春秋》选评。台湾近数十年出版了十余种关于《晏子春秋》的专著,刘先生自称只见过几种,有不少尚未亲见。附录中列举了2010年以前的报刊文章和硕博论文目录,却忽略了这个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散文史有关《晏子春秋》的专节,这些文学史的意见影响广泛,值得重视,对读者是有参考价值的。

刘先生对古人是敢于批评缺失的,然而对于今人似乎有些过于谨慎。小的问题可以批评讨论;遇到某些重大问题,似乎颇存顾虑。今人有些所谓“新见”明显属于猜想,缺乏充分的理由和严密的论证。刘先生虽然也表示不赞成,却没有如同古人那样加以认真的反驳,反而称为“贡献”。既质疑其说不能成立,又怎么谈得上“贡献”呢?

祝刘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学术研究中作出更大成绩。

2013年11月14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