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扬帆沧海:杨槱传 作者:董煜宇,陈志辉


序言

杨槱教授是我的老师。按南方习俗,我总是以先生敬称之。1949年秋我进同济造船系学习,先生以系主任身份召集全体新生“训示”,实际上是介绍系的情况和对新苗的勉励。可惜不久先生即离沪去东北就职,我们未能亲聆先生的授课和教诲,实为遗憾。1954年4月先生调任大连工学院造船系主任,我恰好是该系秘书,这样我就在他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工作了一段时间,顺利地完成了两校造船系的合并任务。

先生曾多次强调:“我国有18 000公里长的海岸线,6 000多个沿海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只是在近代,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闭关自守政策,导致海权丧失,海上力量衰退,从而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他还说:“我们必须铭记这个教训”,并立下一生献给祖国造船事业的宏愿。近一个世纪以来,先生始终无怨无悔,执着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在青少年时代,他勤奋学习。越洋留学和赴美汲新,他贪婪地学习和掌握造船造舰的各种知识,举凡舰船的总体设计、制图、浮性、稳性、快速性、不沉性、侧倾、下水、操纵性、适航性、结构、强度、损伤、轮机、副机、舾装、机舱管理、船厂设计、选址、勘探、工厂管理、生产计划、器材供应、船舶监造、工种协调、安全生产、加工制造、机械装备、铆与焊、修船业务。各类船舶,小到巡逻艇、大到航母,无不谙熟于胸,吸收知识面之广,无出其右者。

1940年回国后,他换岗十数次,只要振兴祖国造船业需要,他总是义无反顾地、甚至不带家眷奔向前方,从不计个人得失。几年中,转奔于李庄、重庆、青岛、马尾、上海、大连诸地。更为值得敬仰的是解放前夕,他是非分明,由马尾返沪,不随军去台。并毅然决然地于1949年底奔赴东北旅大承担筹建新船厂的重任。充分表明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向往,他的行动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赏和敬佩。

先生博学多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但从不以此炫人,相反总是谦逊好学,他的行动感人至深。1951年到1953年间他任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实为中方总工),虽然他有那么好的英语底子又身居高位,却为了工作需要,重新苦学俄语。每当我见到他与俄方人士自由交谈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无限敬佩之心。1964年始,先生虽已近知命之年,还担任校领导之职多年,为了充实数学与力学知识,居然邀请年轻教师为他补习数学和力学。不仅认真听讲、做笔记,还一丝不苟地做了大量习题。这种甘当学生不耻下问的认真态度,当时就感动了许多人。

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推动我国造船学科和船舶工业发展的先驱。20世纪文革后期,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刚刚兴起,先生就已敏感地意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要性,不仅大力提倡,还以耳顺之年的高龄身体力行地编程序、穿孔、昼夜上机。这在同辈的学者中恐属绝无仅有的。在他的带领下,青年教师也负担起共同编制一系列辅助船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任务,在国内起到了引领作用,开出“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新课并出版了同名的教科书。

在加强船舶工程经济分析方面,先生早有预识,但囿于建国以来对管理和经济工作的轻视,他的远见卓识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来,先生大力倡导开展船型经济论证和水上运输经济分析的研究,成为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一面重要旗帜。他不仅带领团队完成了许多生产研究课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批才华出众的研究生,开设新课,出版教材。经济分析现已成为船舶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先生以特高龄转向从事船史研究,奔波于各地,还笔耕不辍,先后正式出版了6部船史论著。

先生对我国船舶事业的贡献难以尽列,功绩至巨。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只有聊聊的几个字。在2012年交大毕业50周年校友返校大会上,被首位邀请到大会上发言时,仅说了以下一段话:“我这一生,只有8个字,‘问心无愧,与世无争’”。声刚落,就博得了全场200多位校友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谨以本文代序,不胜惶恐。

何友声

杨槱院士

2013年4月杨槱院士和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代表学校接受朱英富院士向母校赠送“辽宁舰”模型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以及船舶海洋和建筑工程学院的党委书记张卫刚等看望杨槱院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